中國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真的是全球領先嗎?

看點 近日,《紐約時報》載文指出,中國大學新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優於其美國和俄羅斯同學,但兩三年後這種優勢便消失殆盡。事實果真如此嗎?為此,外灘君採訪了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董毓博士。他認為該報道與很多人的觀察不盡相符,要了解真相必須先了解該研究報告的測量方式。而論及影響孩子批判性思維的因素,他認為社會、特別是知識分子生活於其中的文化教育傳統,最為重要。

文 | 馬用雷 編輯 | 聞琛

八月初,一篇紐約時報關於中國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研究(見下圖)引起熱議。

但外灘君看到這則消息後的第一反應是,「怎麼會呢?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其背後的應試教育,不是一直被國外媒體所詬病嗎?怎麼突然又受到褒獎了?」

為了一解內心的疑惑,探出背後可能的真相,外灘君專訪了剛從加拿大飛回上海參加國內批判性思維相關會議的董毓博士。

在加拿大求學期間,董毓師從麥克馬斯特(McMaster)大學批判性思維領域的知名教授希契柯克(David Hitchcock), 從1989年起一邊求學一邊當助教,1993年畢業,曾教授邏輯學、批判性思維、科學方法、知識理論和分析推理等課程。

他長期關注和研究邏輯學、科學方法論和批判性思維等領域。2008年起,和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劉玉教授一起策劃並進行了華中科大「點團隊」種子班的批判性思維教育課程項目,並擔任客座教授。學生對課程反饋很好,受益良多,多年來華中科大的批判性思維教育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那麼,既有北美教育經驗、又對國內批判性思維教學實踐有相當了解的董毓博士是如何看待這則報道的?他又有哪些切合中國家長和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建議?

B= 外灘教育 D= 董毓

B:在您加拿大的教學經歷中,相比中國留學生,國外孩子給您留下了什麼印象?

D:根據我以前的教學了解,一般來說西方大學的任務還是很重的,大學生們閱讀量很大。但同時,學生的天性還是貪玩的,一般還是能應付就應付,有時間就去酒吧。

所以,你可以經常看到和普通西方大學生比,那時的中國留學生更規規矩矩做作業,盡量完成課程要求,很努力,所以他們的分數比一般西方大學生不差。

不過,區別在全班最好的5-10%那一層上,都是西方學生,自立自信,思考能力強,常有獨到見解,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新意,且有分析有論證,一副訓練有素的樣子。我那時接觸的中國學生沒有這些素質。所以,我們自己私下也說,最優秀的,還是西方白人的孩子。

B:您在華中科大試水的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實驗項目是怎樣的?與西方相比如何?

D:這是一個有篇幅的故事,簡略地說,它是針對中國缺乏高科技領軍人才這個缺口的教育而應運而生的。從2008年開始,在華中科大啟明學院副院長劉玉教授領導下,一起策划了這個項目,並對她的「點團隊」種子班進行嘗試性教學。

課程主要面向理工生,採取小班教學(20-40人)的形式,並且結合國外學理和中國實踐的教材,以培養學生探究和創新為目標,採用問題導向的批判性思維教學法。就這一點而言,這次批判性思維實驗教學的範圍、對象、目標等等都有明確的針對性。

其實從批判性思維教育在西方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一直追溯到蘇格拉底以問題為引導的「產婆術」,而後在美國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中開始首次明確提出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被稱為「反思性思維」,強調的就是在深入反思我們思想的根據之前,要謹慎斷言。

這套側重理性、反思性的研究方法,本身就一直是西方科學的研究方法。在這樣有意識地總結出來之後,就天然地與後來美國大力發展科學教育的目標結合起來,從而一直發展完善至今。

所以在北美,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關乎學術探索、實證、判斷能力的教育,貫穿於他們教育過程的始終。不僅僅是大學,在中小學的閱讀、寫作、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等各個學科中都有全面的融入。

比如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就強調學生常規學科學習之外,要有能力獨立承擔或小組合作進行項目研究,從學會觀察、搜集資料、討論表達、提出問題,再確定研究課題等,一整套的過程都需要系統培養和指導。

正是在前面基礎教育領域的不斷強化,到了大學,才會再針對性地進行一些批判性思維技能方面的專門學習,向更加深入的科學研究領域進軍。

而不像中國這樣,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與大學要求之間明顯是脫節的,這也就能驗證了為什麼西方大學中那些最優秀的學生還是西方的孩子居多。

B:您覺得國內孩子批判性思維的主要缺陷是什麼?

D: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能力,同時也是一種理智品德,它需要德育和智育同時進行。

對國內的孩子而言,理性和開放的習性和能力都是弱項;在能力上,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都缺乏訓練。其中的突出部分,可見2011 和2012 年杜克大學關於中國SAT年度報告。

報告說,他們的調查顯示中國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出現在「比較和評價論點」這類題型中,因為這類題目需要學生剝離表象去探求文章的「前提假設」,同時對比不同作者的觀點。這也成為中國學生「最大的軟肋」。

這和我們的觀察一致,我們的教材也在這方面有專門突出的訓練。這兩方面反映的深度分析和開放思維能力的缺乏,正是中國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的來源。

B:理科生和文科生在批判性思維上的表現有哪些差異?一個孩子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好壞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D:理科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要相對好一些,上面說的深度分析和開放思維能力和西方優秀學生比,依然是缺乏。但比文科學生好些,因為學科訓練畢竟要注意實踐和科學推理,不能說空話大話,不能模糊來寫科學文章發表。

文科學生,目前來說,理性的意識嚴重不足,大量的學生本能地堅信抒情比論證更可信,罵人比說理更有力。

影響一個孩子批判性思維能力好壞的因素,是個大問題,如果具體聚焦在理性能力上,社會、特別是知識分子生活於其中的文化教育傳統,是孩子們成長的一大環境。它的非理性,培養孩子的非理性。所以,在中國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說容易做難。

B:您覺得國內教育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方面存在著哪些主要的誤區?主要差在哪裡?

D:簡單地說,和上面的回答相關,落後是全面的,從批判性思維的精神到學術的能力,都缺乏。但首要的問題是缺乏批判性思維的精神。人說態度決定一切,如果講理,那麼即使講得不好,也有辦法提高。

問題是許多人學了些許名詞和技巧,卻沒有相應的謙虛和謹慎的習性。如果學習批判性思維就是學技巧,特別是學批判別人佔上風的技巧,學用一些邏輯詞句來將論證對手弄暈,這不是學批判性思維。

我們不能一方面在講台或論壇上宣講理性、反思、公正、開放,一方面把自己樹立成一個獨斷、自大、偏見、情緒化、大批判、封閉的榜樣。我們的批判性思維的教師不能這樣言傳身教。這是打擊批判性思維教育。

還有,我們不能一方面說自己是教批判性思維,但實際上也是千方百計給學生灌輸自己喜歡的「正義」觀。西方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在採用現實例子來教學時,是來教分析和觀點比較的方法,而不是藉此灌輸老師自己贊同的立場。

如果我們的老師自己都做不到這一點,這本身就是大問題。中國的批判性思維教育有漫長路要走,現在的現象是不足和濫用共存。兩者都使我們憂慮。

如果教批判性思維的老師並不具備批判性思維,學生會是什麼樣?所以我們特彆強調要進行教師培訓,雖然它不能迅速解決教師的個人習性問題,但至少讓人意識到上述的做法不是反思和理性的批判性思維。

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首先是向內的,反求諸己的,重在克服自己內心的心理和認知障礙,切忌從情感出發,以為「我喜歡的就一定是真的」。因此,往往一個偏見比無知讓我們離真相更遠,阻礙了我們看到自己之外的那些東西。

B:為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我們的基礎教育又該如何應對和銜接?您有什麼建議?

D:從上面可以看到,對基礎教育的期望,是培育人,並且品德為上,技能次之。而且我們說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其實就在於會不會反思,多想一步,凡事講理由,而不是很快地斷言這個或那個結論。所以判斷一個學生有沒有批判性思維的標準,是在於他每次遇到問題有沒有多面的思考,而不在於答案究竟正確與否,這不是最關鍵的。

要知道,批判性思維,首先批判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批判性思維要培養的品德,根本的是謙虛、好學、求實、自立、友善、進取。有了這些,技能其實包括於其中。因為好學的人自己就可以學習到這樣或那樣的技能。

所以在批判性思維教育範圍內,我們不要求基礎教育教很多技巧,而是打下學生講理、實證、探究和合作的體質和習性。至於比較高階的思維技能,可以放一步,教多少算多少,到大學裡再系統強化訓練一些學術研究的技能。

當然,除了做批判性思維的模範,基礎教育的教師自己需要比學生更了解技能,更有積累。這就是我們說的基礎教育的教師非常需要有大學課程水平的批判性思維培訓。他們即使不教那種層次的內容,也要了解和理解,弄通了的東西才能深入淺出地教好,並銜接好。

現在高考作文在向測試學生思維素質的方向發展,這很好,但給作文打分的老師就需要系統的批判性思維的培訓,這樣才能衡量什麼樣的作文是真正的好論述文。根據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我們感覺到,基礎教師的批判性思維培訓,亟待跟上。

B:根據您的經驗,對於紐約時報的那則新聞報道,您是怎麼看的嗎?為什麼?

D:這個報道與我們的觀察經驗十分不同,就是說它挑戰了我們通過長期、廣泛觀察和各種調查形成的印象。當然這不等於它就是錯誤的。至少在仔細了解它的測量和評估方法之前,不能下定論。

不過,根據現有知識和對報道展現的有限信息的解讀,確實有很多疑問。一般地說,中國理工學生大學入學時的理工知識比西方學生高,這不是新聞。但說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比西方和俄羅斯學生高兩三年確實是,用報道自己的話說也是「unexpected finding」和「astounding」。

它說這個測試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包括「識別假設,測驗假說和找出變數之間的關係」。初步感覺這些是和理工學科知識比較密切的內容(測試針對中國的11個大學的2700個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生的考試),雖然批判性思維包括這樣的技能,但是其他比如和論證、判斷和發展相關的大量技能項目都沒有提。

中國某些學生在批判性思維包含的技能中的某幾項不錯,不代表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強。而且,「找出變數之間的關係」這個能力十分寬泛和模糊,不能確定,也並不一般性地被認為是批判性思維技能(恩尼斯等的技能定義中不包括它)。所以測量這個技能,不被行內人士認為是測量批判性思維。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斯坦福的研究是如何測量報道列出的那幾項技能的,它採用什麼樣的題來反映對這些技能的測量,如何判斷的等等,這些是批判性思維教育中「測量什麼」、「如何測量」的大問題。

前面說過,杜克大學關於中國SAT年度報告中提到中國學生最大的一個問題正是在探求文章的「前提假設」上。杜克大學測試用的是SAT,比較成熟有根據;斯坦福的這個研究到底是怎麼測試「識別假設」的,需要了解。

報道中提到這些中國大學新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到了兩、三年後沒有發展,其他國家學生與之距離縮小,這也給人疑惑,到底測試的是什麼樣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它們有怎樣先進和落後的分別?

一個人的分析論證的能力,在不同學科中,依據知識的熟悉程度,會表現出不同的熟練程度。而這樣的測量如何測量出一致的、脫離學科內容的高級低級的差別?這些都是問題。

該報道主要想批判中國大學缺乏批判性思維教育,這一點我們當然不否認。但是,這不能證明中國基礎教育中批判性思維教育就很好。據我們所知,中國中小學中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的比大學還少,屈指可數。而且,很多關於留學生的報道一致指出,中國學生在西方大學中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表現一樣很明顯。

去年報道中國學生在澳大利亞大學批判性思維課程上大比例掛科,今年報道美國教授說「他們幾乎不知道怎樣去分析,很難完成分析思考和寫作的基本要求」。這些都和我個人的經歷和觀感一致。

所以,一些媒體用這樣的標題來轉載原報道:「中國學生批判思維領先美國三年!」、「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美報告:中國學生批判思維能力最強」,那更是匆忙論斷和誤導。

B:請您最後就國內家長和孩子培養批判性思維給出一些實際的建議,並推薦一些書籍。

D:目前翻譯的批判性思維入門書籍很多,保羅的是比較熱的,就是因為通俗,讀一下它肯定是有好處的,特別了解自我反思和理性的根本性。

進一步閱讀的話,馬克·巴特斯比和莎倫·白琳的《權衡:批判性思維之探究途徑》和布魯克·摩爾的《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也很好。

要知道,系統深入的分析不是每件事都需要的,要了解批判性思維的範圍和限度。凡是遇到問題和分歧,應該先多向自己提問:「這個問題到底說的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的信息真不真,全不全?

技巧、知識是一方面,但從上面我們談的內容你可以推測,我們不以這方面的數量為絕對的衡量標準。批判性思維教學講究深度比廣度更重要,深度是指真正懂,這表現在會用上。

其實學術研究的基本技能,開始主要就是收集、判別信息,識別論證的前提的可靠性,推理,尋找反例,發展新的解釋和論證,綜合平衡等。這些方面的學習,可以逐漸提高。而首要的,是上面說的,做批判性思維精神的模範,在課堂上實踐求真、反思、公正、開放的原則。

對家長來說,了解要理性和反思,就不錯,重要的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身體力行,就是上面說的,鼓勵孩子謙虛、好學、求實、自立、友善、進取。這樣的孩子,是健康健全的現代人,能自我學習和自主發展,不必擔心他們一時的分數或者升學或者未來的生活。

推薦閱讀: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
馬克思的實踐思維方式及其在中國的歷史發展
【隨筆3】:再讀《窮查理寶典》
善用《金字塔原理》做思維強人

TAG:中國 | 思維 | 思維能力 | 批判性思維 | 國學 | 學生 | 能力 | 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