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民俗禮儀八
按照活路的不同,木匠手藝分為小木、大木、圓木、方木、壽木、船木、鋸木、雕木等八個行幫。小木做農具,大木做樓房,圓木做盆桶,方木做櫃箱,壽木做棺材,船木做船、艙,鋸木鋸木板,雕木雕華章。在各行幫中,以掌墨師傅為最大,其它木匠、學徒都要聽掌墨師傅的使喚。木匠製作木器時,凡是斗榫的地方,都要用木楔、木片把榫眼的空隙填緊築牢,使之堅固。故諺雲「木匠不楔楔,心裡過不得②」。船木製造木船時,不論船底、船身,都要按每八寸遠釘上三顆鐵釘,諺曰「船底船身,八寸三釘」。船身兩邊的船幫上有一根主木,是牽引整個船身使之牢固的部件,俗稱為「拉」。諺雲「鞋好在『納』,船好在『拉』。」———————————————①跨——孝感方言讀ká,動詞,邁腿跨過。②楔楔(xiēxiē)——後一「楔」是名詞,指用竹或木砍削而成的尖狀物,稱木楔或竹楔;前一「楔」是動詞,將木楔或竹楔釘入榫中以使器具牢固。「過不得」,孝感方言,難受之意。「拉」的質量直接關係著船的質量,所以非常注重工藝,做「拉」時要用鹽水澆灌,因為鹽是鹹的,象徵「不淡」(諧音「不斷」)。新船下水,要燒香鳴炮,敲鑼打鼓,由掌墨師傅用斧頭剁掉雄雞雞頭,以雞血祭船並喊彩。石匠也屬建築行業,他們的祖師爺也是魯班。傳說魯班有三個徒弟,大徒弟是石匠,二徒弟是泥水匠,三徒弟是木匠。任何人家造屋擺酒,總是石匠坐首位,泥水匠坐二位,木匠坐三位。傳說石匠的墨斗是魯班親自封的,只要墨線一彈,打石就不會裂到線外去。石匠進場採石先要用香燭紙馬請過山神土地,然後動手工作。工作時,任何人不準隨便開口講話,否則容易出工傷事故,出現險情,也要請山神土地,祈求保佑。木匠則往往自認為是魯班最親的徒弟。他們的曲尺、五尺不能拖著走,泥瓦匠的泥刀不能用水洗,只能幹擦。傳說篾匠的鼻祖是觀音娘娘,所以篾匠都供奉觀音神像,每逢春節,要把篾刀供在神龕上,與觀音同時祭祀,認為「過年神前一把刀,一本萬利節節高。」篾匠分為粗幫、大幫、細幫,粗幫做連枷、糞桶系、竹雞塒、扁擔等;大幫做背篷、擱簍、花圍、斜子、囤子等;細幫做籃子、篩子、籮筐、腳籃等。製作這些產品也有規矩,腳籃每次的成品必須是單數,不能成雙;籮筐相反,要成雙成對,不存單數,即「腳籃做單不做雙,籮筐做雙不做單」。篾匠在生產過程中,忌篾刀和篾刀相敲相碰,尤其忌諱用篾刀剁砍門檻。諺雲「刀敲刀,生意糟」、「篾刀剁門檻,生意翻門坎」,對生產、生意不利。理髮俗稱「剃頭」,後世雅稱「理髮師」,經營方式有開店和上門服務兩種。開店者,店面叫「理髮店」,上門服務者叫「剃頭擔」或「剃頭挑子」,其設備只有一副造型獨特的木製挑子,一頭是帶有小斗的木杆,下為爐膛,中為燒水罐,上有小臉盆和一面鏡子;另一頭是一張帶有小抽屜的坐凳,小抽屜是簡易工具箱,主要工具有剃頭刀、推剪、梳子、磨石等。舊時該行業地位低下,被列為「下九流」行業,但剃頭匠自信是天下三百六十行中第一種行業,因為連皇帝的頭也可以摸,天下再沒有第二人敢摸皇帝的腦袋,故諺雲「皇帝地位高,照樣要挨刀」、「皇帝的腦殼也敢摸」。還流傳著「不是官,不是宦,剃頭擔上插旗杆。文坐東,武坐西,皇帝剃頭把頭低;橋下有水橋下空,一盆紅爐在當中,諸侯見我蠻講理,太上見我打一躬」的謠諺。
理髮店對聯更是充滿豪氣: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有幾?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握一雙拳、打盡天下英雄,誰敢還手?持三寸鐵、削平大清世界,無不低頭!理髮行業的祖師爺,一說是呂洞賓,一說是羅隱。規定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要歇業一天,同行集會紀念羅祖,做「羅祖會」,焚香化紙,祈求行業興旺,平安發財。相傳理髮用的磨刀布是和尚撕給他的領子,所以和尚服至今沒有領子。磨刀石是韓湘子從洛陽橋上拿來的,故名「洛陽橋青石」。理髮匠的工具,不能讓他人隨便動用,洗頭水不能倒滿盆,寸深左右即可,行話叫「水無寸深」。除理髮、剪髮、剃髮外,理髮師傅還要為顧客刮凈鬍鬚、汗毛,清理耳朵,做做推拿,治治腰腿扭傷、頸部落枕、下巴脫臼之類的小毛病。但年初和年底理髮時忌用「挖耳」給人掏耳。理髮業剃三種頭有額外收入,一是年初剃「開張頭」,二是為新郎剃「結婚頭」,三是為嬰兒剃「滿月頭」。剃這幾種頭不但有紅包,還可吃喜酒。據傳剃頭從何處下刀也有規矩:一般是男左女右;剃光頭是上午從左,下午從右;和尚下刀於前,道士下刀於後。舊時理髮收費,一般不找零錢,給多少都收下,但所給必須超過規定價格。縫紉業者俗稱「裁縫」,他們的祖師爺是軒轅黃帝。裁縫的主要用具是一把剪刀,一根木尺或竹尺,一根軟尺,一把燙衣服的熨斗,形如龍頭。一根掛絲線的棍子,一頭也雕有龍頭。傳說這幾樣東西都是為皇帝做龍袍時封過的,只有裁縫可以用龍的圖案,其它任何行業都不能用。裁縫到東家家中做衣服,要把桌子擺在上首(左邊),因為這根雕有龍頭的掛絲線的棍子要擺在上首,這張桌就叫「龍頭桌」。如果有什麼官員來,其它行業的人都要起身,恭敬站立,只有裁縫可以不站起來。自古以來,裁縫到東家上工,裁剪衣料時,每每留下一些多餘的布頭布角、邊角余料,下工時悄悄帶回去,甚至乾脆偷布。所以諺雲「裁縫不偷,五穀不收」,「裁縫不落布,伢們冇得褲」,認為裁縫「落布」是天經地義的事。(三)拜師學藝舊時學徒拜師,首先要備好拜師禮,擇吉日到師傅家拜師,得到應允後,再擇吉日請師傅到家中吃酒席,稱「拜師酒」,方才成為正式師徒。師徒關係一旦確定,就要終生遵守師徒禮儀,有「師徒如父子」和「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規矩。如有師徒不睦,徒弟便會被世人指斥為「忘師賣道」的不孝之徒。學做木匠活兒,老規矩是經人說合,寫好「門生帖」,然後徒弟在介紹人的陪同下,先燒香拜魯班,再向老師作揖磕頭行拜師禮,後訂師約師規。徒弟入門後,先干粗活兒、雜活兒,擔水、掃地、拉鋸、打磨刨刃、銼鋸,幹上一年左右,師傅才讓徒弟跟著學推刨子、鑿眼等下手活兒。以後逐步掄斧、打線、開料。師傅對徒弟管教很嚴,徒弟如果刨子推不平,拉鋸跑了線,砍斧過了頭,脾氣壞的師傅常常劈臉給徒弟一巴掌。有的門生帖上就寫著,老師失手打傷了徒弟,不許計較。學藝時,師傅說一不二,學徒只能眼觀心記,潛心學藝,不許多問,不能亂說亂動,即所謂「劃個墨,打個眼」,亦有「眼睛就是師傅」之說。學木工技術,關鍵是鑿眼。俗話說「木匠好學,斜眼難鑿」。所以師傅都要將絕招留一手,很少將鑿眼的關鍵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徒弟,一是要在技術上永遠保持「師高於徒」的態勢,二是防止徒弟超過自己而「搶了飯碗」。民間有「祖傳木匠本領高」的說法,就是說鑿眼的功夫只由「門內師」代代相傳,而且只傳子不傳女,因為女孩終究是「人家的人」。生活上,學徒不許抽煙、喝酒,吃飯時,席面上菜肴再多,也不能隨意吃,特別是師傅未動用的菜,被稱為「座子菜」,其它人都不能下箸。學徒期間,每年的正月初一清早,首先要到師傅家拜年。逢年過節或師傅、師母生日,都要送酒、肉等禮品孝敬。平日不外出做工時,便要給師傅家種田、打雜。外出做工,工錢歸師傅所有。三年滿師後,徒弟要辦「出師酒」,師傅贈徒弟全套工具,以示「衣缽相傳」,方可獨立開業。若滿師後仍隨師傅一塊做工,工錢仍由師傅提成。鐵匠手藝大多是祖傳。如果是門外拜師學徒,一般為期三年。徒弟首先學習拉風箱、掄大鎚。鐵匠活不象木匠有繩有尺可循,徒弟們全憑一副眼力,做什麼東西,用什麼工具,要掌握什麼樣的火候,都靠看著學。師傅掌鉗,徒弟打錘,其錘擊的位置、力度的大小輕重都要視師傅手中小錘落下的位置和分量而定,師傅小錘落下的位置,就是徒弟的大鎚錘擊的位置;師傅若重敲,徒弟的大鎚也要重擊。否則要受到訓斥。鐵匠的功夫全在火、錘、鉗、蘸上,尤其是「蘸」,所制器具的好壞,關鍵在一瞬間的「蘸」上,所以師傅一般都要保留這一手,而精明的徒弟往往也特別留心這一關鍵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現代社會逐漸建立起新型的師徒關係,以前那種保守、自私的傾向得以克服,師徒間互相切磋,取長補短,「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