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民俗禮儀八

二、匠俗禮儀(一)供奉行業祖師各行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例如,木匠和瓦匠的祖師爺都是魯班,魯班氏公輸,名般(亦作「班」),春秋時魯國人,故稱魯班,生平創造過雲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製飛烏等,為當時傑出的發明家。所以竹、木、泥、瓦這些行業都供奉魯班的神像。鐵匠的祖師爺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又號老聃。傳說老子曾鑄造八卦爐,煉製丹藥以求長生(一說是尉遲恭)。裁縫的祖師爺是軒轅,《史記》稱其為「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後世尊其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因軒轅黃帝曾教民眾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故被縫紉業尊為祖師。酒坊的祖師爺是杜康,繅絲業的祖師爺是嫘祖(又作累祖)。傳說她是黃帝之妻,曾教民養蠶治絲,北周以後被視為蠶神。生意人的祖師爺是趙公明(財神),相傳其人姓趙,號公明,秦時得道於終南山,封號為「正一玄壇元帥」。又尊范蠡為祖師。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今河南南陽),曾協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後棄政經商,在陶(今山東定陶),稱陶朱公,曾「三致千金」,均散濟貧民,其商德極受後人崇敬。酒坊、酒館、酒家均尊奉杜康為祖師。杜康即少康,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說文》稱其「初作箕帚、秫酒」。又傳言禹帝曾命「儀狄造酒」,故有的地方尊儀狄為酒業的祖師。其它各種行業都有本行業的祖師,如農業奉祀土神和穀神。教育業尊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豆腐業奉淮南王劉安為祖師。中醫業中,因戰國時醫學家扁鵲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後世即尊奉他為中醫的祖師。民間醫業尊華佗為祖師,華佗曾創製麻醉藥——麻沸散用於外科手術,故被尊稱為「外科鼻祖」。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千金方》,被後世譽為「藥王」。中草藥製作及民間藥鋪、藥店則尊奉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為祖師。傳說秦朝名家蒙恬曾改良過毛筆,故制筆業尊奉其為祖師。世傳東漢蔡倫為造紙術的發明人,故民間紙槽作坊、紙業店鋪均尊為祖師。印染業奉東晉葛洪為祖師。戲曲業尊唐玄宗李隆基為祖師。火腿業尊宋朝宗澤為祖師。織布業尊黃道婆為祖師。評書業尊明末傑出的說書藝人柳敬亭為祖師。典當業、算命業、香燭業、蠶業、絲織業、糕點業都以關羽作祖師爺。屠業的祖師爺是張飛和樊噲,飯館的祖師爺是鮑叔牙,旅店的祖師爺是孟嘗君,畫匠的祖師爺是吳道子,鞋匠的祖師爺是孫臏,澡堂的祖師爺是葛洪,豆腐匠的祖師爺是樂毅,當鋪的祖師爺是馬援,茶葉庄的祖師爺是陸羽,說相聲的的祖師爺是東方朔,印刷業的祖師爺是畢升,制樂器的祖師爺是孟昶,占卜業祖師是鬼谷子。還有流傳數千年之久的儒、佛、道三教,又分別尊奉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為祖師……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故有「三百六十行,無祖不立」之說。各行業的鼻祖,漸漸成為了本行業的保護神。逢年過節,都要虔誠供奉,以祈求保佑。每逢祖師爺的生日,同業人員要聚會於寺觀上香做會,以表崇敬。例如舊傳農曆二月十五日,銅匠、鐵匠、補鍋匠做「老君會」;磨坊、碓坊及熟食業人員每逢六月二十四日做「雷祖會」;理髮匠祖師爺是羅隱,唐明皇時人,亦稱羅真人,發明理髮手藝和工具,所以七月十三日(一說十四日)羅祖誕辰之日,理髮業要舉行「羅祖會」等等。還有諸如三月十五日趙公元帥誕辰,四月十八日華佗先師誕辰,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氏誕辰,五月初七(一說六月十三、六月十六日或十二月二十日)的「魯班會」等等,無不體現著孝感先民們不忘本源、尊師敬祖的傳統美德。(二)行業宜忌各種工匠藝人,都有本行的行規和禁忌,有共同的「三規五戒」:吃規飯,講規禮,做規矩事;一戒過量之酒,二戒路邊之花,三戒無義之財,四戒師傅之氣,五戒無根之友。事事講求吉利,對年初的「開張活」,講究喜慶吉利,只做預兆興旺的吉慶活,否則寧可不做。東家請工匠做工,必先宴請,講明活路、工程大小及質量要求等,算是口頭協議。東家要按時付酬,並招待酒飯。如果沒有大錯,東家不可在中途更換師傅,否則就是對師傅不敬。匠人們也會盡心竭力,按商定的數量、質量和工期完成,以取信於東家,贏得好的讚譽,爭得「門頭」。信譽好,人氣旺,說明「德藝雙馨」,門頭也會越做越大,生意興隆。春節期間上工做活,主匠要向東家道吉祥,如「開張大發」、「恭喜發財」等吉祥語。年終做「辭歲活」,要求乾淨利落,不留尾巴,以留下好的印象。「不可輕師慢匠」是孝感的傳統,一方面是對工匠藝人及其勞動的尊重,同時也是為自己著想。木匠上工做活,東家要盛情招待。如招待不周,木匠就故意浪費東家的木材。故諺曰「木匠好(hào)吃,斧頭直劈」。更有甚者,俗傳若東家對魯班的再傳弟子不恭敬,其高手就會暗暗在施工過程中安「魯班」(機關),讓你長久不得安寧。所以俗有「家財萬貫,匠人上門莫怠慢」的說法。工匠也會忌諱背上「貪吃」之名,對主人家上街置辦的好菜,早、中餐不動一筷,到晚餐主人敬勸時才肯吃,也是考慮東家的經濟困難,減輕他們的負擔。各種匠人都有本行業走江湖所用的行話(包括工匠所用工具別稱),俗稱「春點子」。以木匠、泥瓦匠行謠為例——木匠:斧叫開山子,兩斤四兩身;線垂神流星,下重上頭輕。鋸子號衡山,繩子轉數一尺三;刨子名平山,一尺二或三。尺名量天子,五雷是五尺;規圓叫曲尺,曲尺是張郎①。試功指墨盒,直遷是墨線;大師傅,是墨桿,墨斗定名烏煙占;別名八卦飛神州,盤八方梁。印八根柱,一丈二尺長。———————————————①張郎——傳說張郎發明曲尺。泥瓦匠:翻山子:平水;仙人子:灰板;三合子:灰桶;方老是磚。科方指牆,科方老:牆屋;蓑衣是草屋,壓青老:瓦屋。南老出群叫上工,發透:收拾走;殺馬叫快,工點:加快!先點:搞毛點;瞧科點叫慢點。工匠所用工具有許多講究。金、銀、銅、鐵、錫匠的祖師爺是李老君,他們的工具都是祖師爺留下的法寶,別人不得亂動。鐵匠的鐵砧、風箱不能放在正屋裡,只能置於門外或廂房中。忌婦人坐鐵砧,在鐵匠眼中,砧是神具、聖物。忌在火爐上烘手,認為「火」是鐵業之靈,爐是神靈之床,烘手有驚火神神位之嫌。鐵匠吃飯不留剩飯剩菜到下餐吃用,下餐食用剩飯剩菜會有「回爐」的忌諱。竹、木、泥、瓦匠同尊魯班為祖師,木匠到東家上工做活時,手中要拿墨斗、曲尺等,亮出工具,表示是魯班的門徒。木匠上工,一般早出晚歸,斧頭不離身,行走時夾在脅下,晚間既防身,又避邪。所用的工具忌諱頗多,不許別人亂動,更不允許他人(尤其是婦女)把木尺跨在胯下或踩在腳下,諺云:「斧不亂拿,尺不亂跨(孝感方言讀ká)①」,認為跨尺子很不吉利。砍凳自己不能坐,更不能讓別人坐。斧頭不能放在砍凳上,做完活,將斧頭口朝內放在砍凳腳邊。

按照活路的不同,木匠手藝分為小木、大木、圓木、方木、壽木、船木、鋸木、雕木等八個行幫。小木做農具,大木做樓房,圓木做盆桶,方木做櫃箱,壽木做棺材,船木做船、艙,鋸木鋸木板,雕木雕華章。在各行幫中,以掌墨師傅為最大,其它木匠、學徒都要聽掌墨師傅的使喚。木匠製作木器時,凡是斗榫的地方,都要用木楔、木片把榫眼的空隙填緊築牢,使之堅固。故諺雲「木匠不楔楔,心裡過不得②」。船木製造木船時,不論船底、船身,都要按每八寸遠釘上三顆鐵釘,諺曰「船底船身,八寸三釘」。船身兩邊的船幫上有一根主木,是牽引整個船身使之牢固的部件,俗稱為「拉」。諺雲「鞋好在『納』,船好在『拉』。」———————————————①跨——孝感方言讀ká,動詞,邁腿跨過。②楔楔(xiēxiē)——後一「楔」是名詞,指用竹或木砍削而成的尖狀物,稱木楔或竹楔;前一「楔」是動詞,將木楔或竹楔釘入榫中以使器具牢固。「過不得」,孝感方言,難受之意。「拉」的質量直接關係著船的質量,所以非常注重工藝,做「拉」時要用鹽水澆灌,因為鹽是鹹的,象徵「不淡」(諧音「不斷」)。新船下水,要燒香鳴炮,敲鑼打鼓,由掌墨師傅用斧頭剁掉雄雞雞頭,以雞血祭船並喊彩。石匠也屬建築行業,他們的祖師爺也是魯班。傳說魯班有三個徒弟,大徒弟是石匠,二徒弟是泥水匠,三徒弟是木匠。任何人家造屋擺酒,總是石匠坐首位,泥水匠坐二位,木匠坐三位。傳說石匠的墨斗是魯班親自封的,只要墨線一彈,打石就不會裂到線外去。石匠進場採石先要用香燭紙馬請過山神土地,然後動手工作。工作時,任何人不準隨便開口講話,否則容易出工傷事故,出現險情,也要請山神土地,祈求保佑。木匠則往往自認為是魯班最親的徒弟。他們的曲尺、五尺不能拖著走,泥瓦匠的泥刀不能用水洗,只能幹擦。傳說篾匠的鼻祖是觀音娘娘,所以篾匠都供奉觀音神像,每逢春節,要把篾刀供在神龕上,與觀音同時祭祀,認為「過年神前一把刀,一本萬利節節高。」篾匠分為粗幫、大幫、細幫,粗幫做連枷、糞桶系、竹雞塒、扁擔等;大幫做背篷、擱簍、花圍、斜子、囤子等;細幫做籃子、篩子、籮筐、腳籃等。製作這些產品也有規矩,腳籃每次的成品必須是單數,不能成雙;籮筐相反,要成雙成對,不存單數,即「腳籃做單不做雙,籮筐做雙不做單」。篾匠在生產過程中,忌篾刀和篾刀相敲相碰,尤其忌諱用篾刀剁砍門檻。諺雲「刀敲刀,生意糟」、「篾刀剁門檻,生意翻門坎」,對生產、生意不利。理髮俗稱「剃頭」,後世雅稱「理髮師」,經營方式有開店和上門服務兩種。開店者,店面叫「理髮店」,上門服務者叫「剃頭擔」或「剃頭挑子」,其設備只有一副造型獨特的木製挑子,一頭是帶有小斗的木杆,下為爐膛,中為燒水罐,上有小臉盆和一面鏡子;另一頭是一張帶有小抽屜的坐凳,小抽屜是簡易工具箱,主要工具有剃頭刀、推剪、梳子、磨石等。舊時該行業地位低下,被列為「下九流」行業,但剃頭匠自信是天下三百六十行中第一種行業,因為連皇帝的頭也可以摸,天下再沒有第二人敢摸皇帝的腦袋,故諺雲「皇帝地位高,照樣要挨刀」、「皇帝的腦殼也敢摸」。還流傳著「不是官,不是宦,剃頭擔上插旗杆。文坐東,武坐西,皇帝剃頭把頭低;橋下有水橋下空,一盆紅爐在當中,諸侯見我蠻講理,太上見我打一躬」的謠諺。

理髮店對聯更是充滿豪氣: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有幾?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握一雙拳、打盡天下英雄,誰敢還手?持三寸鐵、削平大清世界,無不低頭!理髮行業的祖師爺,一說是呂洞賓,一說是羅隱。規定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要歇業一天,同行集會紀念羅祖,做「羅祖會」,焚香化紙,祈求行業興旺,平安發財。相傳理髮用的磨刀布是和尚撕給他的領子,所以和尚服至今沒有領子。磨刀石是韓湘子從洛陽橋上拿來的,故名「洛陽橋青石」。理髮匠的工具,不能讓他人隨便動用,洗頭水不能倒滿盆,寸深左右即可,行話叫「水無寸深」。除理髮、剪髮、剃髮外,理髮師傅還要為顧客刮凈鬍鬚、汗毛,清理耳朵,做做推拿,治治腰腿扭傷、頸部落枕、下巴脫臼之類的小毛病。但年初和年底理髮時忌用「挖耳」給人掏耳。理髮業剃三種頭有額外收入,一是年初剃「開張頭」,二是為新郎剃「結婚頭」,三是為嬰兒剃「滿月頭」。剃這幾種頭不但有紅包,還可吃喜酒。據傳剃頭從何處下刀也有規矩:一般是男左女右;剃光頭是上午從左,下午從右;和尚下刀於前,道士下刀於後。舊時理髮收費,一般不找零錢,給多少都收下,但所給必須超過規定價格。縫紉業者俗稱「裁縫」,他們的祖師爺是軒轅黃帝。裁縫的主要用具是一把剪刀,一根木尺或竹尺,一根軟尺,一把燙衣服的熨斗,形如龍頭。一根掛絲線的棍子,一頭也雕有龍頭。傳說這幾樣東西都是為皇帝做龍袍時封過的,只有裁縫可以用龍的圖案,其它任何行業都不能用。裁縫到東家家中做衣服,要把桌子擺在上首(左邊),因為這根雕有龍頭的掛絲線的棍子要擺在上首,這張桌就叫「龍頭桌」。如果有什麼官員來,其它行業的人都要起身,恭敬站立,只有裁縫可以不站起來。自古以來,裁縫到東家上工,裁剪衣料時,每每留下一些多餘的布頭布角、邊角余料,下工時悄悄帶回去,甚至乾脆偷布。所以諺雲「裁縫不偷,五穀不收」,「裁縫不落布,伢們冇得褲」,認為裁縫「落布」是天經地義的事。(三)拜師學藝舊時學徒拜師,首先要備好拜師禮,擇吉日到師傅家拜師,得到應允後,再擇吉日請師傅到家中吃酒席,稱「拜師酒」,方才成為正式師徒。師徒關係一旦確定,就要終生遵守師徒禮儀,有「師徒如父子」和「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規矩。如有師徒不睦,徒弟便會被世人指斥為「忘師賣道」的不孝之徒。學做木匠活兒,老規矩是經人說合,寫好「門生帖」,然後徒弟在介紹人的陪同下,先燒香拜魯班,再向老師作揖磕頭行拜師禮,後訂師約師規。徒弟入門後,先干粗活兒、雜活兒,擔水、掃地、拉鋸、打磨刨刃、銼鋸,幹上一年左右,師傅才讓徒弟跟著學推刨子、鑿眼等下手活兒。以後逐步掄斧、打線、開料。師傅對徒弟管教很嚴,徒弟如果刨子推不平,拉鋸跑了線,砍斧過了頭,脾氣壞的師傅常常劈臉給徒弟一巴掌。有的門生帖上就寫著,老師失手打傷了徒弟,不許計較。學藝時,師傅說一不二,學徒只能眼觀心記,潛心學藝,不許多問,不能亂說亂動,即所謂「劃個墨,打個眼」,亦有「眼睛就是師傅」之說。學木工技術,關鍵是鑿眼。俗話說「木匠好學,斜眼難鑿」。所以師傅都要將絕招留一手,很少將鑿眼的關鍵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徒弟,一是要在技術上永遠保持「師高於徒」的態勢,二是防止徒弟超過自己而「搶了飯碗」。民間有「祖傳木匠本領高」的說法,就是說鑿眼的功夫只由「門內師」代代相傳,而且只傳子不傳女,因為女孩終究是「人家的人」。生活上,學徒不許抽煙、喝酒,吃飯時,席面上菜肴再多,也不能隨意吃,特別是師傅未動用的菜,被稱為「座子菜」,其它人都不能下箸。學徒期間,每年的正月初一清早,首先要到師傅家拜年。逢年過節或師傅、師母生日,都要送酒、肉等禮品孝敬。平日不外出做工時,便要給師傅家種田、打雜。外出做工,工錢歸師傅所有。三年滿師後,徒弟要辦「出師酒」,師傅贈徒弟全套工具,以示「衣缽相傳」,方可獨立開業。若滿師後仍隨師傅一塊做工,工錢仍由師傅提成。鐵匠手藝大多是祖傳。如果是門外拜師學徒,一般為期三年。徒弟首先學習拉風箱、掄大鎚。鐵匠活不象木匠有繩有尺可循,徒弟們全憑一副眼力,做什麼東西,用什麼工具,要掌握什麼樣的火候,都靠看著學。師傅掌鉗,徒弟打錘,其錘擊的位置、力度的大小輕重都要視師傅手中小錘落下的位置和分量而定,師傅小錘落下的位置,就是徒弟的大鎚錘擊的位置;師傅若重敲,徒弟的大鎚也要重擊。否則要受到訓斥。鐵匠的功夫全在火、錘、鉗、蘸上,尤其是「蘸」,所制器具的好壞,關鍵在一瞬間的「蘸」上,所以師傅一般都要保留這一手,而精明的徒弟往往也特別留心這一關鍵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現代社會逐漸建立起新型的師徒關係,以前那種保守、自私的傾向得以克服,師徒間互相切磋,取長補短,「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推薦閱讀:

參加宴會的禮儀
{優雅儀態}打造完美微笑的3個秘密練習
與人交往的基本禮儀:-
禮儀是你的第二張臉
金正昆講禮儀

TAG:禮儀 | 民俗 | 孝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