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硯與十大名硯
硯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而在博大精深的傳統中國書法界也公認十大名硯: 1.端硯其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市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故而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2.歙硯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3.山西澄泥硯為陶硯,唐宋時已是貢品。其精於雕琢,澤若美玉,儲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4.洮硯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一帶洮河深水處。因而石質細膩,膚理縝密,發墨而不損毫,磨面不光,呵氣即濕。北方最為貴重。 5.山東紅絲石硯為魯硯代表,歷史上以其質地嫩潤,護毫髮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閘牎。四川苴卻硯,石質溫潤如玉、嫩而不滑。叩之有錚錚金石聲,撫之如嬰孩肌膚般細膩溫潤者為上品石,顏色以紫黑澄凝為最佳。 6.淄石硯又名金星硯,產于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帶,已有千年的歷史。淄石顏色有綠、黃、紫等幾十個品類。綠色的有荷葉綠、竹竿綠、萵苣綠和沉綠;紫色的有夾山紅、紫雲、紺紅等;黃色的有紺黃、柑黃、束瓤黃等。此外還有赭色、多彩、紺青等品種。淄石硯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凍紋、金銀星、色暈之類常現於硯面,為鑒賞家稱道。 7.寧夏賀蘭硯採用賀蘭石,它天然形成深紫、綠兩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紫底綠彩,雕刻藝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賀蘭硯。閘 8.貴州思州石硯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9.長期以來,吉林省松花御硯一直為宮廷專用,隨著清朝覆滅,這一名貴硯石失傳。直到1979年生產才得以恢復。 10.易水古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雕刻古樸,為各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現在易水古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的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四川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四硯皆為石硯。歙硯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產於古歙州.(今安江西婺源,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龍尾硯為優。歙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毫,雕刻精細,渾樸大方。歙硯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歙硯雕刻經過歷代硯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湧現出許多名家高手,並形成了多種流派。雕刻技法和設計繼承傳統之精華,又棄其俗氣、匠氣,使這項傳統工藝更具收藏價值。在國事交往中,歙硯多次被選作國禮,贈送給國外友人。目前,歙硯硯石原料奇缺,傳統工藝後繼乏人,急需加大保護力度。歷史淵源 歙硯始於唐代。據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裡,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後,歙硯名冠天下。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後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展,歙石開採規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湧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 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與造型各異,製作巧妙,展現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七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將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後,歙石開採時斷時續,但成硯依然大量湧現,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從元末至清初未見有官方開採歙石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歙硯生產一度得到發展,金星歙硯重新問世。改革開放後,歙縣和婺源縣先後成立了歙硯廠、工藝廠、文房四寶公司等,從硯石開採、產品製作到裝潢工種齊全,還挖掘了"豆斑"、"綠刷絲"、"歙紅"、"紫雲"等新品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歙硯進入全國制硯行業前列,並以優良品質榮獲"國之寶"證書。工藝特點 安徽歙硯歙石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於發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歙硯的製作以雕刻藝術為中心,由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配製硯盒等多道工序構成,按石材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硯雕分徽、粵、蘇三大流派,而歙硯所屬的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採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於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深刀雕刻。歙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調。宋代米芾之硯史里說:"歙石以羅紋無星者為上"。而清代唐秉鈞之古硯考卻說"以金星為貴",傳聞以北金星硯磨墨作書畫,不易被蟲蛀、發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關係。其實,上等的硯石應有下列的特質:▲觀硯:溫潤細膩,紋理清晰,完美無損,星暈明顯。▲摸硯:如孩兒面,似美人膚,吹氣盈珠。▲扣硯:玉德金聲,鏗鏘玲瓏。▲用硯:石滑不澀,發墨益毫,儲墨不涸,久磨不損。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質外,創意、工藝是製造一方好硯最重要的。石塊的大小、色彩、紋飾都是天然的。創意者看到石塊後便用他的感覺,因材施藝,才能善用天然的紋理色彩來表達心中的感情、意境,達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創意者和雕刻者的關係,便如電影中的導演和演員,互相溝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雕刻家,因現今著名的硯雕家,各擅所長,各領風騷。 雖然毛筆已漸被鋼筆、原珠筆等所取代,但講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歡研墨揮毫的。歙硯大多發墨養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傷硯面。研墨時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輕轉,先慢後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後應用清水洗凈,以柔軟的海棉、軟布拭乾。不用時可用核桃油或潤髮油(國外一般用嬰兒油)擦上,以保持光澤,然後放於木盒之中。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歙縣的曹階銘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歙硯雕刻家四大派傳統文人派:胡震龍、胡笛、胡茄 胡氏為老一輩的硯雕家,其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精於金石,且擅書畫,音律、戲劇無一不精,他的歙硯作品常融金、石、書、詩、畫於一體,是一代大家。可惜現在年事已高,近患中風,右手恐再難提刀。胡家長子胡茄,幼子胡笛均是胡派傳人,二子皆能承其衣缽,各有特色,胡笛更擅長浮雕,刀法細膩精奇。著名作品有《秋韻》、《漢簡》、《日月合壁》、《雙獅舞球》、《雙靈圖》等。現代抽象派:方見塵 此派以方見塵為宗師,見塵為方氏硯雕世家之次子。曾任安徽省歙硯研究所所長,新安畫派研究會理事,人稱"徽州一怪"為人直率,瀟洒豪放,擅長硯雕,工書畫,其創作每多在情不自禁,靈感襲來之時速成。落刀揮毫,心領神會,舞之嘯之,如醉如痴,自號"怪人見塵"。其作品多富抽象現代感,亦喜保留石材天然之風韻:"不盡琢磨,半留本色"。著名作品有《天官賜福》、《芭蕉習書》、《達摩面壁》、《劍魂》、《睡美人》等。▲徽派磚雕派:胡和春擅長傳統鏤雕,具有濃厚的徽派特色。尤精以雕龍、虎、牛等,作品古樸,凝重大方,挫中藏巧。著名作品有《報春圖》、《五靈圖》等。▲青年俊彥派: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等 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為新一代硯雕家之代表,集方、胡二家之所長,刀法利落,線條流暢,尤擅長於感情之演繹。他們的代表作品有《歸航》、《紅樓夢》、《東坡詞意》、《龍吟虎嘯》、《慈航普度》、《雙喬》等。歙硯的優劣鑒別 對於硯的優劣,由於人們喜好和側重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但其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仍是人們辨別硯優劣的共同標準。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質、工、品、銘、飾等五個方面來分析和研究。 1.質即硯材的質量。以歙硯來說,不管是哪一個品種,也不管出自什麼坑口,或者冠以什麼名稱,總體標準應該是:堅實細膩、溫潤如玉、容易發墨、不損筆鋒、不吸水、易洗滌、寒冬儲水不凍、盛夏儲水不腐。凡達到或者基本達到上述標準的硯石,即可認為是優質硯石,反之,就應屬劣質硯石。 2.工即硯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襯托則藝術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則終生遺憾。但是"工"的優劣不在於雕刻題材的選擇,也不在於雕刻風格的運用,而在於雕刻整體創作是否出新、結構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蓋是否巧妙、紋色借用是否得體,是否體現了率真自然但絕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氣。 3.品指硯的品相外形。硯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應以端正規矩、落落大方為好。因此,儘管歙硯的造型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但一般來說,以長方、正方、圓形、橢圓形者為上,自然狀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硯、竹節硯)次之,畸形而毫無意義甚至有殘缺破損者為下。 4.銘指硯的製作者、收藏者在硯的有關合適部位的題詩吟詠或者作句留念。銘的價值除了要看製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詩句的意境優劣,還應看它的書寫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詩名句加上名家的書寫雕刻,能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硯的身價。相反,銘若成為畫蛇添足的敗筆,則倒不如沒有的好。 5.飾指硯的裝飾,像硯匣錦套之類。雖然這些東西不屬於硯本身,而僅作為裝飾和養護之用,但反過來對硯的優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襯作用。真正的名硯,硯匣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簡陋的包裝裡面或者根本沒什麼包裝的硯,則很難談得上有什麼檔次。歙硯歷史上的名工、名硯 唐咸通年間(860-874),文學家李山甫贊歙硯詩曰:"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虛心。波浪因紋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記述了唐代歙硯波浪紋就已定名,由於石品名貴,雕工講究,才"何啻值千金"。梁開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溫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鱗月硯各一,歙產也"。刻工不詳。南唐時,歙硯雕刻以硯務官李少微著稱,其孫李明和著名硯工周全,相繼成為他的得力助手。李少微為後主李煜雕刻"硯山"歙硯一方,該硯奇峰聳立,山水相依,被李後主視為"至寶"。到宋時,該硯落到書畫家米芾手裡。米芾為其銘曰:"五色水,浮崑崙,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後來,米芾用此硯換取了友人蘇仲恭的一片宅地。南唐後起的名硯工有:劉福成、周進成、周進昌、周小四、朱明、戴文忠、戴山、戴義成、方守忠、方慶子、胡嵩興等。現存南唐以前歙硯兩方,一方為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836-840)箕形歙硯,現藏於省博物館,該硯長20厘米,上寬11厘米,厚3.5厘米。另一方為五代時製作的抄手"風"字硯,現藏於本縣博物館。該硯長22.2厘米,寬15厘米,厚3.3厘米,重0.9公斤,外形同"風"字,硯堂前低後高,與硯池連成一坡度,背面為插手式,有細直眉紋。 宋代,蘇軾有兩方名硯。一方為吳順義元年(921)處士汪少微題銘,銘曰"松操凝煙,楮英鋪雪,毫穎如飛,人間五絕"。另一方為李少微後裔所贈,色如碧玉,蘇自賦詩讚曰:"羅細無紋角浪平,半丸犀璧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蘇軾還有一方歙硯,銘曰:"東坡硯,龍尾石,開鵠卵,見蒼壁,與居士,同出入,更寒暑,無燥濕,今何者,獨先逸,同參寥,老空寂"。徐虞部有方龍尾石硯,請書法家蔡襄品第,蔡襄看後題詩讚曰: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現存宋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眉紋棗心硯和休寧縣博物館的銀色冰紋硯及黟縣博物館的抄手硯。冰紋硯長19.8厘米,厚4厘米,正視紋路為山巒起伏,側視則銀絲萬鏤,硯背鐫有隸體"歙石絕品"四字。抄手硯左側陰刻隸書"世路艱、人業異、與石交、不相棄",右側陰刻篆書"結鄰"。現存元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太師少師硯"。宋、元兩代歙硯名工不詳。 明代,歙硯名工僅見清代康熙《徽州府志》記載的葉瓖。元末戰亂後,"硯琢者日拙,識硯材者尤鮮。葉瓖巧悟天授,制多獨創,精妙絕倫,諸工皆師其作"。《西清硯譜》中記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有一方仿漢瓦樣歙硯,長18.8厘米,寬10.9厘米,此硯後歸唐寅,清代又被皇家所藏。硯上有董其昌銘曰:"博以方,溫而粟,潤鴻藻,翼經術";唐寅銘曰:"古瓦尚多炎漢制,墨光能射鬥牛寒";乾隆帝銘曰:"歙之石,龍尾最,式蕭瓦,漢制派,董以畫名,唐以畫經…"。 現存明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冰紋銀光硯"、"白眉子硯",休寧縣博物館的"蟬形三足硯",徽州地區博物館的"蛙晰棲穴硯"、黟縣博物館的"三足圓形金星硯"。"蟬形三足硯"長34厘米,厚6.5厘米,墨池開在蟬頭部,池前部兩角外突作蟬眼,構思巧妙,造型生動有趣。"蛙晰棲穴硯",長21.2厘米,寬14.2厘米,厚4.4厘米,間有闊眉紋,蛙、晰清晰可見,蛙借凹窪為棲地,兩晰沿池追逐嬉戲,造型簡樸,圖飾生氣盎然。 清代,歙丞、書法家高鳳翰酷愛歙硯,自選自雕,右手殘廢了,改用左手雕,成了著名硯刻家。他藏硯一千多方,著有《硯譜》二卷120式,均為清代名硯的佼佼者。現存清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廟前青硯、松皮硯、原生物化石硯和藻類、羊齒蕨類化石硯等。 建國後,自1964年恢復歙硯生產以來,硯雕工藝人才輩出,名硯層出不窮。著名硯刻家及其代表作簡介如下: 汪律森,祖籍江西婺源,曾祖父汪桂亮、祖父汪培玉都是硯雕名工。善制仿古硯,刀法流暢,線條洗鍊準確,不留刀痕。代表作有"歷代硯式"、仿古鼎式硯"等。胡震龍,工詩詞、書畫,善磚雕、硯雕。構圖古雅、渾厚,硯刻技藝精湛,刀法蒼勁有力,錯落有致,具徽派特色。代表作有"阿房宮賦硯"、"琵琶行硯"、"豐樂亭記硯"等。 方建成(又名方見塵),其硯雕作品拙中藏巧,追求意境,構圖巧妙。往往不盡雕琢,半留本色,保持天然風韻,形成了浪漫、豪放、洒脫的獨特風格。代表作有"嫦娥奔月"、"雲水拱月"、"黃山圖巨硯"等。"嫦娥奔月硯"巧妙地利用硯石上雲霧金星的紋飾,再現了嫦娥駕著祥雲奔向月宮時,仍依依不捨地回首盼顧人間,將嫦娥刻畫得維妙維肖。"黃山圖巨硯"長100厘米,闊85厘米,重120公斤,上雕黃山全圖。 葉善祝,師承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硯刻家張景安,其硯作刀法細膩,線條酣暢,構圖新穎。代表作有"司書硯"、"荷葉硯"等。胡冬春,作品以精細見長,風格古樸典雅,具濃厚的徽派特色。代表作有"蘭亭硯"、"長崗虎嘯圖"、"荷葉君子硯"等。 胡和春,其作品有濃厚的徽派特色,以精細見長,刀法細膩、流暢,構圖古樸雅典、錯落有致,擅雕龍鳳。代表作有"九龍戲水金星觀"、"神龍神虎硯"等。汪啟渭,精於石雕、牙雕、木雕,硯雕技法集"三雕"於一體,融會貫通,愛制寫生作,刀法精細,構圖新穎,匠心獨具。代表作有"青蛙戲水"、"雨打芭蕉"等。 姚傳祿,安徽霍丘縣人,有紮實的傳統硯雕技法,且富於創新。他的作品"九龍朝陽硯"、"壁立萬仞"、"攬月"、"東坡泛舟"、"荷塘秋趣"等曾在安徽畫廊展出。其代表作"九龍朝陽硯"長60厘米,寬40厘米,厚5厘米,重25公斤。整整耗時一年才製作完成。該硯九條蛟龍盤踞硯之四周,龍首昂翹,體顯三截,龍鱗圓渾,龍身凸起,風捲雲舒,硯堂有如一輪朝陽冉冉升起,與騰龍和祥雲交相輝映,呈群龍拱日天成之態。
澄泥硯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制。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這些雕硯刀筆凝練,技藝精湛,狀物摹態,形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置於桌畔案頭,既是文房中實用的四寶之一,又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干,人黃丹團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參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台堅如鐵石。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澄泥硯由於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讚譽。澄泥硯由於原料來源不同、燒制時間不同,具有鱔魚黃、蟹殼青、綠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顏色。澄泥硯一般注重圖案,講究造型,器物線條凝練,狀物摹態,形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置於桌畔案頭,既是文房中實用的四寶之一,又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新絳縣,古稱"絳州",出產於這裡的澄泥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硯"之一。"四大名硯"中的其它三種均為石硯,唯有絳州澄泥硯是泥硯。它與端、歙、洮硯齊名,史稱"三石一陶"。 澄泥硯產於豫西黃河岸邊諸地,以製作工藝獨特稱著於世,為中國歷史四大名硯之一。與端、歙、洮硯齊名,史稱"三石一陶"。澄泥硯以沉澱千年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武則天、蘇東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鍾,並著文記之;乾隆皇帝讚譽:撫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此硯中一絕。 澄泥硯以"硃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為上乘顏色,尤以硃砂紅、鱔魚黃最為名貴。華夏澄泥硯不施彩釉,採用科學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藥物熏蒸,特殊的爐火燒煉,使之自然窯變,同窯之中的澄泥硯幻變神奇、色彩各異、無不巧奪天工、不但保持了史書記載的名貴顏色,而且燒制出古硯從未有過的花石紋,其紋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嘆為觀止。經專家評鑒確認,完全具備古硯"澤若美玉、擊若鐘磬、易發墨、不傷筆、冬不凍、夏不枯、寫字做畫蟲不蛀等特點。歷史 絳州澄泥硯始創於唐代(公元618~907年),歷史悠久,當時曾被列為"貢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時其製作工藝就已失傳。隨著澄泥硯製作方法的失傳,絳州澄泥硯的生產出現了一個近三百年的斷檔;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版畫藝術家藺永茂攜其子藺濤歷經千辛萬苦終將澄泥硯恢復生產後,絳州澄泥硯又重新在硯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為古城絳州的一大地方特產。製作工藝 絳州汾河灣的泥質干強度偏高、手感滑膩、無砂、可塑性高、韌性強。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絳州澄泥硯能以唯一的非石質硯躋身中國四大名硯中。硯,它的實用功能是磨墨,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而無雜質。在同樣的硬度下,由於澄泥硯是用泥土燒制,研磨後硯面的光滑度肯定會遜於石硯,同時卻增加了澄泥硯的滑動摩擦係數,也就是說,澄泥硯比同等硬度的石硯發墨程度要好。陶的燒成溫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燒成溫度在1300℃以上,而絳州澄泥硯的燒成溫度正是介乎於兩者之間。制陶工藝是澄泥工藝的先導,它的發展孕育創造了澄泥工藝,制陶工藝升華的結果,是瓷器的出現。澄泥工藝是獨立發展的結果,歷史上的澄泥硯、紫砂器的問世證明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更顯示了它的價值,它是介於陶與瓷中間的另一路產品,歸類於炻器。但澄泥硯又具有研磨工具這一特殊性,燒制時的技術要求就高了許多;控制溫度是把握質量的關鍵之一:燒制時的溫度過高就會瓷化,墨在硯上打滑,發墨功力差,不可取;若燒制時火候不夠,就會燒成陶質,硬度差,磨墨時泥磨俱下,更不可取。所以,煅燒工藝是製作澄泥硯最為複雜的一個環節,澄泥硯的顏色、硬度、瑩潤程度等都與此密切相關。藺氏父子正是在這一關鍵環節的研製上取得了突破,燒制出了色彩絢麗、造型生動的鱔魚黃、綠豆砂、玫瑰紫、硃砂紅等各種品相的澄泥硯。 絳州澄泥硯的製作需經過幾十道工序。首先,將採掘來的河泥放置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古法制硯,是將一種特製的雙層絹袋弔掛於汾河中,河水中裹帶的泥沙流入絹袋中,經第一層絹袋過濾後,沉入第二層絹袋的細泥即是澄泥。隨著時代的變遷,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完全遵循古法已不可能。)濾出的極為細緻的泥土就是制硯的原料--澄泥。澄泥硯之名也由此而來。再將濾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時間,歷經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硯"取之於水而成之於火"。這使我聯想到中國道教的煉丹術:水中取泥譬若生葯,火中成硯終似結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時又獨出機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予以創新,在煉泥這個工序上,購置了機械設備,以電為動力替代了原來的手工操作;這樣做的結果是既加強硯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硯在燒制時不會產生任何氣泡和微小的裂紋。密度是決定硯質是否堅實、是否發墨的主要條件;一般澄泥硯的密度在1.4-1.6左右,絳州澄泥硯運用現代工藝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花崗石的密度。絳州澄泥硯研製所燒制的仿古石硯,不論在重量上、視覺上、手感上都與石質無異,達到幾可亂真的程度。 在造型藝術上,澄泥硯也別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圖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樣,色澤典雅秀麗,顯得極為古樸大方。現在澄泥硯已發展出近百種造型,種類繁多。 澄泥硯屬陶類,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硯。可能古人受秦漢間磚、瓦當生產的啟示,結合陶硯再精工製作,遂步升華為澄泥硯。澄泥硯的形成約在晉唐之間而略早於端、歙。相關記載 唐宋之間,端、歙尚處初創階段,人們評價澄泥硯為"硯中第一"。宋代李之彥《硯譜》載:"虢州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今人罕用。"澄泥硯細膩堅實,形色俱佳,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比肩。清代《硯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為鱔魚黃、黃質黑章名鱔魚,黃者色若鱔魚之背,又稱鱔肚黃,較細膩發墨,用一匙之水,經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幹。"其次是綠砂,又叫茶葉末,蟹殼青較硬。又次為玫瑰紫。澄泥硯之所以呈現不同的顏色,是因為燒制時不同溫度所致。關於澄泥硯的製作方法宋代的《賈氏談錄》和《文房四譜》中的說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後,用絹袋盛之,口繫繩再拋入河中,繼續受水沖洗,如此二三年之後,絹袋中的泥越來越細,然後入窯燒成硯磚,再雕鑿成硯。此前不久,絳州澄泥硯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上摘取了最高獎項--首屆中國名師名硯精品大展金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文房四寶行業的最高榮譽。產地 產于山西忻州地區定襄縣河邊村,原產地為山西南部的絳州。如今河邊村生產澄泥硯已成規模,而且技藝越精。到河邊民俗博物館旅遊的客人,大多要購買一方澄泥硯作為紀念。
洮硯 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即洮河硯的簡稱。與廣東的端硯、江西的歙硯齊名,有"洮州石貴雙趙壁","端州歙州無此色"之譽。在宋朝時已聞名全國,至今已有九百多年開採歷史。相傳,宋初即有人從臨潭、臨洮附近的洮河河底採石制硯。後來,因洮河泛濫,河流改道,可採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趙希鵠《古硯辨》中寫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為貴重,綠如蘭、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耆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所未睹。" 製作洮硯的洮石有數種,一是鴨頭綠,也稱"綠漪石",色澤綠,有水波狀紋路,石質堅細,瑩潤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綠色紋路中夾雜黃色痕迹者,則更名貴。二是鸚鵡綠,色澤深綠,石質細潤,其中帶有深色"湔墨點"的惹人喜愛。三是柳葉青,色綠而又帶有硃砂點,石質堅硬。四是淡綠色洮石,具有滲水緩慢的特點。洮硯全稱為"洮河石硯"或"洮河綠石",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硯材產自洮河,洮河源於古時洮州,故名"洮河石硯",簡稱"洮硯"。用洮河之石製作的洮硯,發墨快、研墨細、不傷筆毫。洮硯之名貴除了石質優良和色彩絢麗的優點外,還由於硯形繁多,雕刻精細。洮硯的硯式端莊厚重,古樸典雅,在工藝上有不同於其它石硯的獨特風格。在所刻粗細得當的線條內填上黑色,這是洮硯不同於其它石硯的一大特點。 洮硯歷史悠久,早在宋代以前就以優良的質地,雅麗的色彩而聞名遐邇。成為歷代文人墨士爭覓之物。北宋著名鑒賞家趙希鴣在《洞天清祿集》中說,我國硯料"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得之為無價之寶"。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也有詩讚曰:"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相傳古代學者還有為洮硯而謀官洮州者。 洮硯,是由洮石雕制而成。洮石學名輝綠岩,屬水成岩的一種。其質堅而細,瑩潤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出水珠。用以制硯,貯水不耗、歷寒不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具有發墨快、研墨細、不損毫、揮灑起來濃淡相宜,得心應手等特點。 洮硯色澤雅麗,主要以綠色為主。有色深綠而帶有水波狀紋路的"綠漪石";有綠色紋路中夾雜著黃色痕迹的"黃標綠漪石";有綠中帶深色墨點的"澈墨點";有色綠而帶有硃砂點的"柳葉青";還有一種色如紅玫瑰的""…在這諸多的桃石中,尤以"黃標綠漪石"最為名貴,古人曾有"洮硯貴如何;黃標帶綠波"的贊詠。洮硯可以因材施藝、因色構圖,雕琢成各種精緻文雅,古香古色,獨具一格的工藝品。其製做要經過下料、制坯、石刻等工序,所使用的工具有刀、鋸、錘、鏟、鏨、鐵筆、水沙等。洮硯品種上百,有圓、橢圓、正方、長方等各種形狀。不但有仿宋代的"抄手硯"、"太史硯"、"蘭亭硯"、"鳳字硯"、"神斧硯"、"石渠硯";仿明代的"十八羅漢硯"、"金鐘硯"、"古鼎硯"、"古琴硯";仿清代的"黃標飛龍硯"、"清泉硯"、"孔雀硯"、"石鼓文硯"等,還有近年創新的"二龍戲珠"、"龍鳳朝陽"、"虎出山林"、"犀牛望月"、"掛角讀書"、"牧童放牛"、"喜鵲站梅"、"歲寒三友"、"八仙過海"、"青蛙戲水"、"鹿鶴松"、"龍鑽雲"、"馬超龍雀"、"莫高窟石窟"、"嘉峪關雄姿"、"麥積山風貌"等。各種圖案形狀,不論擬人狀物、比鳥喻獸、類山臨樓,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些精美絕倫的洮硯,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是國際市場上享譽極高的珍品。
魯硯 傳統名硯。山東古稱"魯",以山東省所產諸硯石製成的硯,統稱"魯硯"。歷史久遠,相傳創始於西晉。張華《博物志》:"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唐代顏真卿、柳公權著作均有記載。宋代唐彥猷《硯錄》、高似蓀《硯箋》、米芾《硯史》亦都有著錄。魯硯石質、色澤、紋彩、天然形狀等方面,各具特點。包括有紅絲石、淄石、尼山石等。僅見地方志載和不斷發現的,還有徐公石、浮萊石等十多個品種。這些硯材都具有沉透嫩潤,堅而不頑,膩而不滑,發墨而不損毫的特色。在製作中。充分注意發揮各種硯材色、紋、形態等方面的自然特點,因材施藝,寓精巧於簡樸之中,形成了樸實、大方、簡潔的風格。
苴卻硯 苴卻硯是中國名硯之一,苴卻硯石材產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 苴卻硯集端、歙二硯優點於一身,雕刻集淺浮、鏤空、圓雕、深雕、薄意、減地雕刻於一體,形成了厚重渾實、明麗濃郁的多元風格。石品絢麗豐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紋、綠膘、黃膘、火捺、眉子、金線、魚腦凍、蕉葉白、廟前青、玉帶、紫砂、雞血等近百種,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寶的石眼著稱於硯界。苴卻硯,人們又稱它為中國彩硯,它斑瀾多姿、異彩飛揚、天生麗質、獨步天下。有極晶美譽的金田黃,色澤金碧,燦燦然一片金黃;外白如晴雪,內紅如丹砂的封雪紅,風韻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潤可人的碧雲凍,如碧雲浮起,豐饒富麗;天然成趣的綠蘿玉,如幽谷涌翠,碧波瀉玉,又似綠蘿漫延。苴卻硯石質細膩,發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毫,呵氣可研,叩之有金玉之聲,撫之如嬰膚嬌嫩,方毅、張愛萍、啟功、董壽平、黃胄、千家駒、溥傑、王遐舉、劉炳森、范曾、鄭珉中、劉演良、陳聲桂、徐夢豐等國內外名家為苴卻硯寫詩題字,稱苴卻硯為"硯中珍品","硯中瑰寶","硯中奇品"。 硯的歷史名坑主要有平地坑、大寶哨坑和花棚子坑。平地坑,位於苴卻石礦脈中段,據傳古人在此採石,先把麻繩系在身上,由陡峭的崖口逐步下移,一直移到數十米處,才能到達坑口採石。平地坑眼石,眼形明晰、色澤翠綠、心睛圓正、環暈純美,其中紅睛、金睛、帶環帶暈的居多。石眼較多的料石主出在平地坑。平地坑以膘石為其特色,主出綠色膘石,罕見、名貴的絕晶青花、綠蘿玉主出在這裡。大寶哨坑又稱上岩,是歷史上的著名老坑。大寶哨坑以出產石眼為主,石眼心睛明晰、色澤碧翠、暈色純美。苴卻硯中最佳絕的金瞳石眼、紫砂紅石眼,名貴的封雪紅,稀世極晶金田黃、金地魚子亦出自這裡。花棚子坑地處硯料富集地的下層低洼處,也稱下岩石,當地人稱水岩石。花棚子坑的硯料色澤偏紫,略重於平地坑與大寶哨坑。花棚子坑的石質細膩、滋潤。主出石眼、鱔魚黃、綠膘、黃膘、青花、天青、玉帶、金線、銀線、羅紋、魚子與膘石。但由於地質結構複雜,地勢偏低,加上緊鄰金沙江,江水漲落無常,故採石極為困難。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曾在此地就地取石制硯(現在此地還存有諸葛亮點將台),唐宋時期多有發配此地的罪臣喜愛用此硯,但終因交通閉塞未能大量開發流傳。後清宣統元年大姚縣苴卻巡檢宋光樞,取硯三方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獲選,名震中外。近年來苴卻硯先後榮獲亞太地區博覽會、中國名硯博覽會等多項金獎,併入選國家禮品贈送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外國元首。
賀蘭硯 寧夏特產藍寶--賀蘭硯賀蘭石究竟何時登上石刻舞台的,眾說不一。最早的一種傳說跟"蒙恬制筆"聯繫上了。蒙恬是秦始皇的一員戰將,曾率兵十萬屯懇於寧夏等地的黃河兩岸。蒙恬"以柘木為管,鹿皮為柱,羊皮為被",製造了被後人稱謂的"秦筆"、"蒼毫"。既然蒙恬所處的時代有了筆,與其配套的硯似乎也應當出現,因此便聯繫上了賀蘭石,但是,這一傳說,並無史料記載。 最早見有賀蘭石及其刻硯記載的,可能要推《寧夏府志》了。在其"地理山川"一節里有這樣的描敘:"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 賀蘭石結構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宜,是一種十分難得的石料。用其刻制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護毫、耐用的優點。構成賀蘭石的礦物非常微細,只有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而相互聚結又特別緊密。就在這般細膩基底上,均勻散布著許多比較堅硬的石英粉和鐵礦物微粒,它們恰似在賀蘭石中嵌入了"硬質合金"。賀蘭硯發墨迅速,不鬱結,又耐用,帶蓋的賀蘭硯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過三天"之譽。這一優點深受書法家、畫家的喜愛。 清末,流傳著"一端二歙三賀蘭"的說法。說明賀蘭硯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制硯工藝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它已與天下第一的端石齊名了。一九六三年董必武副主席曾讚譽:色如端石微深紫,紋似金星細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寶,磨而不磷性相宜。[賀蘭硯雕刻] 從賀蘭石雕刻成賀蘭硯,要經過八道工序。藝人們面對一塊賀蘭石石料,觀其質,量其彩,反覆構思推敲,方才下刀。先順理走刀,粗鑿重刻,根據所繪紋樣或浮或鏤,俏出輪廓層理,然後再精雕細琢,揮藝傳神,刀畢功就,硯成方休。一方佳硯,藝人們往往要嘔心瀝血數月、以至年余。 解放前,已經奄奄一息的賀蘭石刻,隨著銀川古城的解放,重見光明。經過推陳出新,不僅雕刻內容和形式有了新的飛躍,而且技藝也日益純熟,顯示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近年來,賀蘭石推陳出新,雕刻內容和形式有了新的飛躍,無論是"太白醉酒"、"赤壁懷古"、"松鶴延年",還是"北斗七星"、"飛天樂伎"、"丹鳳朝陽"…都栩栩如生,巧奪天工,顯示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以賀蘭石雕制的大幅豎屏,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中,成為賀蘭石雕藝術的很大榮譽。 賀蘭石工藝製品,作為中國人民的友誼使者,博得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歡迎。[賀蘭石產地] 筆架山是賀蘭山前的一個險峰,距銀川市三十公里。由突兀陡峭的筆架山出發,沿著崎嶇的山路向西攀登,穿過濃密叢林,翻過層巒疊嶂,經過三四個小時的艱苦跋涉,即可到達海拔二千六百餘米的小口子溝溝源,從這兒舉目西望,可見一條岩層,宛如紫色的彩雲。這就是現今賀蘭石的故鄉。如果正值採石季節,還可以看到那隱現於雲霧山中、險崖之上勇敢頑強的採石工人。唐朝詩人李賀所描繪的"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的動人畫面,彷彿重現眼前。 據考證,賀蘭石已三易采地。清乾隆年間在筆架山前溝開採;清末在後溝找到了優異石層,今天我們還可以在這裡見到舊時採石硐的遺迹;現今則移到賀蘭山山脊處的小口子溝溝源,這裡石質更優,蘊量豐富。思州石硯 思州石硯,簡稱思硯或思州硯,又名金星石硯,是岑鞏縣的特產,古時即馳名神州。思州石硯已有上千年的生產歷史,其石質細膩,內含金星,經磨耐用,有文人贊曰:"水石殊質,雲滋露液,渾金璞玉,惜墨惜筆"。當今的思硯保持了精湛的傳統工藝,揉和當代藝術,造型奇巧而精細,結構複雜而嚴謹。雕刻有"雙龍搶寶"、"單龍戲珠"、"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犀牛望月"、"喜鵲鬧梅"、"青松白鶴"、"松鼠偷葡萄"、"鯉魚躍龍門"、"龜硯"、"蛙硯"、"金魚硯"等60餘種圖案,優美而古樸。尤其是圖案中的動物眼睛,植物花蕊,珍寶奇珠以及日月星辰等都是用天然金星石製成。成品通體漆亮,光可鑒人,金星閃爍其間,如哈氣硯塘,則其雲滋露液久久不收,令人愛不釋手。思州石硯自古以來被文人墨客視為珍奇,備受青睞。是我國"八大名硯"之一。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譽之為"珙璧",清康熙皇帝作為御硯,是當地歷代官府進奉朝廷的珍貴貢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當年訪問我國時,曾向周總理索取思硯。
松花石硯 松花石硯所用之石料松花石,是長白山區獨特的玉石礦產,它溫潤如玉,紺綠無瑕,質堅而細,色嫩而純。遠在一千年前的遼金時代,松花石就由民間藝人雕琢成族人首領佩戴的飾物,成為達官貴人的饋贈禮物。清朝康熙和其後的歷代皇帝,都為松花石御硯題銘,以示珍貴。康熙的題銘是:"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固其寶也。" 可惜,由於松花御硯為宮廷專用,產量極少,隨著清朝的衰敗,竟使這一名貴硯石湮滅失傳,甚至連松花石的具體產地也為世人茫然不知了。 為使這一文房瑰寶重見天日,吉林省地質部門從1979年起,專門派人尋找松花石,於當年10月於白山市庫倉溝發現了儲量豐富的松花石,並在通化市工藝美術廠恢復了松花石硯的生產。1981年在北京榮寶齋舉行了松花石硯鑒賞會,趙朴初、啟功、舒同等著名書畫家當場鑒定認為,新的松花石硯發墨、貯水、色澤、敲擊聲等,均與故宮所藏御硯相同。後來地質人員又在安圖縣兩江的松花江邊找到了湮廢近三百年的松花石古采場遺址。 與國內其他名硯相比,松花石硯獨到之處有四:一是聲音清脆,獨佔鰲頭,它"扣之如銅",聲音清脆而悅耳,而有的名硯或是"扣之如木",或是發聲不甚鏗鏹。二是色彩豐富,居於首位。一般名硯的顏色不超過兩種,而松花硯卻有翠綠、絳紫、駱青、紫綠相兼4種不同色調。每種色調又紋理各異,諸多點線兼而有之,奇者猶如天成彩繪。這不但為琢硯藝匠施展藝術才能創造了條件,也為使用者或收藏家所喜愛。三是石品眾多,獨顯丰采。按松花石天然生成的紋理、圖像,可劃分出十多種,其中多數品種為其他名硯所缺。鑒賞家們對松花硯中的珍品冠以頗為形象的美稱,如"松江靜水"、"松江盪水"、"赤柏紋"、"紫袍綠帶"、"金鑲玉"、"龍眼"、"靜綠"等。四是以石(玉)制盒,獨樹一幟。其他名硯皆以木盒套硯,唯松花硯因備受清皇朝青睞,多以葉蠟石、軟玉等雕盒套硯,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松花硯即是這種款式。重新恢復生產的松花硯中的中高檔品亦以石(玉)雕盒,保留其傳統風格。 從1995年開始,白山市長白山木石工藝美術品公司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合開發松花御硯,由該公司獨家仿製故宮所藏清朝5個皇帝御用的12塊松花石硯。十幾名高級藝人採用傳統工藝,精雕細刻,手工製成一塊硯台往往需要半個多月。此外,他們還開發了實用硯系列產品,如"天池硯"、"五龍硯"、"火龍硯"、"龍鳳硯"等。
易水硯 河北傳統名硯。產於易州(今易縣),故名。也稱"易硯",相傳始於唐代。易水古硯取石於河北省易縣鍾南山。唐代易州墨硯匠人奚家父子到鍾南山峪取易水研墨,發現鍾南山石石質密實,斑紋奇彩,細膩似玉,剛柔相兼,於是採回雕刻成精美易硯,其後因戰亂,奚家父子南遷徽州,因始創徽墨被宋帝召見,徽墨與易硯遂成為當時的貢品。易水硯選用玉簾石和紫翠石,藝人運用多種雕技,隨料巧琢,因材賦形,雕刻成圖形吉祥、干姿百態的硯台精品,龍、魚、龜、蟾、蠶、棋、琴七大品類,易水硯已成硯苑傳世名品,為我國四大名硯之一。1978年廖承志訪問日本,將"五龍戲珠"等兩方易硯,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大平正芳首相。 易水硯是中國著名古硯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譽,相傳始於戰國,盛於唐宋,為中國制硯之鼻祖。作為歷代宮廷之貢品,鑒賞家均盛讚易水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千百年來易水硯以其天賦優等石料和獨特藝術風格名揚天下。易水硯現狀 龍頭企業--易水古硯廠(寶硯齋)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獨家註冊"易水硯"名牌商標,再創古硯輝煌。在國家級、省級評比中多次獲一等獎,並被指定為河北省旅遊產品定點生產企業和重點出口產品。其精品易水硯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名流、工商業巨子的讚賞和珍愛,成為饋贈中外貴賓的高檔禮品。河北省易縣燕下都易水古硯廠(寶硯齋)以鄒紅利等設計雕刻名家為代表,名師薈萃,人才濟濟,礦石優良,設計奇絕。為紀念香港回歸製作的重達6噸精品巨硯《歸硯》被人民大會堂收藏;象徵和平繁榮的《菊花牡丹圖》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集數十名雕刻名家歷時3年創作的象徵中華民族新世紀騰飛的《中華九龍巨硯》被中華世紀壇收藏…
嘉陵峽石硯 四川名硯。硯石產於合川縣嘉陵江山峽的牛角峽,色黑,質地堅實細膩。琢成石硯,具有發墨快,不損筆鋒,書寫流利,蓄墨數日,不腐不涸的特點。相傳已有五百餘年歷史,明英宗時,吏部尚書合州人李實曾題詩讚美,詩云:"石質堪入玉,工藝聖手傳;貴似翰家客,四寶居一員。"現產地主要在合川、北碚。工藝上採取鑿、刻、雕、鏤的手法,製成各式平刻、浮雕、圓雕的書畫硯。尤以製作傳統題材的高浮雕工藝硯見長。如魚龍戲珠硯、羅漢硯、觀音硯等,深受各方歡迎。
中國硯台根據硯材的不同,可分為石硯、泥陶硯、漆木硯、玉硯和金屬硯五大類。(一)石硯石硯是中國硯台中最大的一類。1.端硯用端溪硯石製作的硯稱為端硯。端石始出於唐朝武德年間 (公元618—626年),產自廣東省肇慶市東郊斧柯山端溪一帶。上等的端溪硯石石質細膩、幼嫩,有發墨不損筆毫和呵氣即可研墨的特點。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紋構成端石的「石品」,如蕉葉白、魚腦凍、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冰紋、石眼等。端硯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以古雅、樸實、精美、自然聞名於世,有「群硯之首」、「天下第一硯」、「文房四寶中的寶中之寶」的美譽。2.歙硯歙硯又名龍尾硯或龍尾石硯。因產於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一帶而得名。歙硯的出現比端硯晚,始出於唐代開元年問。歙石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蘇軾稱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轂理,金聲而玉德。厚而堅,朴而重。」歙石也有多種花紋,如眉子、羅紋、金星、魚子、金暈、刷絲、錦蹙等。歙硯以紋理裝飾見長,清新、秀逸。3.洮河石硯洮河石產自甘肅省臨潭縣黃河支流洮河河床,開採始於宋代。人們常常將洮河綠石硯與端溪綠石硯相混淆。洮河石石質膩潤,色澤細麗,發墨快,貯墨時間長。洮河石分為綠洮和紅洮兩種。綠洮石有「鴨頭綠」、…『鸚哥綠」等名石,石紋如絲,清麗誘人。紅洮石呈土紅色,色純而細潤,頗罕見。洮河石硯傳世很少。洮河石硯流傳至今的宋代作品較少,元、明、清洮河石几乎絕跡。4.紅絲石硯紅絲石硯產于山東益都縣一帶,唐代屬於青州(今山東濰坊市、淄博市及青州市一帶),所以紅絲石硯又稱之為「青州紅絲硯」。紅絲石的得名是因其石多呈紅絲紋、紫地黃絲紋等。紅絲石石質緻密,手拭如膏,質潤膩細,貯水不耗,發墨如油。紅絲石最早開採約在唐中和年間,至明清時幾近湮沒。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一寶貴的地方資源重新恢復挖掘。紅絲石以鮮艷多彩、變幻莫測的天然刷絲著稱,絲紋纏繞曲折,奇幻的紋理構成特有的風采。5.松花石硯松花石硯是清代開創的石硯新品種,是清代早期至中期的御用硯石。松花石產於我國東北長白山區,在清代被視為國寶,色彩有紫紅、紫綠相兼、深綠、淺綠四種,間有黃色和刷絲紋。其中以深綠色刷絲為上品。松花石石質堅實發墨,硬度比端石、歙石都高,研磨以後,用水沖洗不留痕迹。6.淄石硯淄石硯又名金星硯,產于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帶,已有千年的歷史。淄石顏色有綠、黃、紫等幾十個品類。綠色的有荷葉綠、竹竿綠、萵苣綠和沉綠;紫色的有夾山紅、紫雲、紺紅等;黃色的有紺黃、柑黃、束瓤黃等。此外還有赭色、多彩、紺青等品種。淄石硯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凍紋、金銀星、色暈之類常現於硯面,為鑒賞家稱道。7.紫金石硯紫金石產于山東省臨朐,是傳統名硯——魯硯的一種,始出於唐代。紫金石硯色潤澤,發墨性能好,有如端硯歙硯。屬於魯硯體系的傳統名硯還有: 鼉磯石硯,始出於宋代,產自山東蓬萊以北的鼉磯島。其石質中含有微量銅粒,閃耀發光,即所謂的金星。 燕子石硯,又稱多福硯,開採製作始於明代。石中的「蝠」是三葉蟲的化石,形成於五億年前泰山附近的淺海中。由於化石的形狀似蝙蝠,所以又稱為蝙蝠石。燕子石硯造型古樸大方,妙趣無窮。 薛南山石硯,產於l臨沂城西薛南山。此石天然成形,似馬蹄,似龜殼,似竹節,石質多為深綠色,映日有貝珠光發於深處,硬度適宜,質細溫潤,磨墨無聲,發墨而不滯筆。 溫石硯,產于山東即墨縣馬山洪陽河底溫泉下,因此硯有冬日磨墨不凍的說法,故名。溫石石質、色澤、紋彩等酷似端石,晶瑩溫潤,發墨而不滯筆,是硯石中上品。 徐公石硯,產于山東沂南縣徐公店。徐公石或方或圓,四周有天然細碎石乳,興趣盎然。其石色有蟹殼青、沉綠、鱔魚黃、茶葉末色、生褐、紺青、桔黃等。 在歷史上,山東是出名硯的地方,除了以上介紹的外,還有田橫石硯、柘硯、青石硯、尼山石硯、浮萊石硯、琅琊石硯、箕山金星石硯、龜石硯等。
8.赭硯 傳統名硯之一,也稱貢硯,產自江西省修水縣,始出於唐代。此硯材以赭黃為主,偶有綠暈,還有純作綠色的。赭石色澤凝重,石質膩潤華麗,研磨無聲,發墨細快,利毫保溫。赭硯的雕刻工藝,既有端硯的細膩精巧的風格,也有北派豪放的氣度,向來受到人們的青睞。9.越石硯 越石硯產自浙江紹興會稽山麓,石質細膩,發墨而不滯筆,能呵氣成雲,研磨無聲,色澤妍麗,有紫、青、黑幾種。花紋有青花、魚腦、蕉葉、金絲、銀絲、紫袍、玉帶、虎皮、美人紅等。越石硯雕工精麗,技藝精湛。10.樂石硯 樂石硯是傳統名硯之一,產於安徽省宿縣諸蘭和介集一帶,石色有淺灰、灰黑等。此硯材質稍硬,瑩黑而滋潤,發墨次於歙石。在宿縣附近的肖縣還有紫石硯,其色似紫端,呈灰紫色,質地緊密,分布均勻,吸水量小。11.天壇石硯 天壇石硯始制於唐代開元年間,為傳統名硯之一,產於渤海濟源縣王屋山天壇峰下。天壇石硯質地細膩,發墨蓄墨。紋彩瑰麗,紋飾有青斑、紅敦、金線、玉帶、麥葉綠和柳芽黃,造型古樸典雅,玲瓏俊秀。12.蒲石硯 蒲石硯是傳統名硯之一,產自四川省蒲江縣鹽開溝。蒲石硯石質堅細,色澤青潤,磨墨均勻,具有冬日研墨不冰的特點。雕琢技藝精湛,題材廣泛,主要以花卉魚鳥和人物形象取勝。13.嘉陵江石硯 為傳統名硯之一,始出於明代,硯石產自四川省嘉陵江的牛角峽。嘉陵江石硯色呈黑色,石質堅實細膩,發墨快,不損筆毫,有蓄墨數日不腐不涸的特點。雕刻精細,以高浮雕工藝見長,傳統圖飾有魚龍戲珠、觀音、羅漢等。 14.苴卻石硯 苴卻縣現為雲南省永仁縣,硯石的產地歸攀枝花市管轄。此硯始產於清代同治年間,以石眼多為主要特徵。石色青如碧玉,紅似金瞳,白如月牙。石眼彩暈重重,有鴝鵒眼、龍眼、貓眼、丹鳳眼等十餘種。或孤標雙映,或三五橫斜,似浩瀚銀河,群星璀璨。苴卻石有隔熱絕緣的特點,而且有呵氣研墨,堅而不頑,宿墨不腐,貯墨不涸之功。由於苴卻硯的石質和花紋與端石相近,所以也有將其冒充為端硯的。15.思州石硯 此硯始出於南宋,硯石出自貴州省岑鞏縣星台潭,凶誇鞏縣百稱思州,故名。思州石硯堅緻細潤,發墨細,不滯筆,貯墨於硯中終日可用。如果無水時,呵氣硯中,能自出露液,並能用於書寫。思州石硯石質堅潤如玉,呈黛色,具有「水石殊質,渾金璞玉,雲滋露液,惜墨惜筆」的優點。思州石硯的製作以浮雕為主,造型古樸厚重。16.靈岩石硯 靈岩石硯產自蘇州靈岩村。趙汝珍《古玩指南》指出:「最佳者有淡青、鱔魚黃兩種。今者石已取竭,並無新產。」17.西硯 西硯又稱紫金石硯,為傳統名硯之一。硯石產自浙江江山縣與常山縣交界的硯山。硯山溪水發源於江西西溪,此處原屬衢州府,衢州古稱「西安」,故名「西硯」。西硯始於明洪武年間。西硯石質水石者青,山半石者紫,絕好者頗潤,其中以豬肝色最佳。西硯因材施藝,堅潤似歙硯,最名貴的是「紫袍玉帶」,即紫石中有白條帶。18.谷山石硯 谷山古硯為傳統名硯。產自湖南長沙市。谷山石「色淡青,有紋如亂絲,理漫,叩之無聲,得墨快,發墨有光。」19.漓溪石硯 漓溪石硯出自湖南常德和辰州之間。其「石表淡青色,內深紫而帶紅,或有金線及黃脈相間者,號為『紫袍金帶』,有極細潤者,久用則光如鏡。」20.菊花石硯 菊花石硯以湖南省瀏陽地區永和鎮附近,瀏陽河河底所產菊花石製成,約開採於清乾隆年間。其石屬動物化石,石上有天然的潔白晶瑩的如菊花似的花紋。「菊花」品種繁多,花型各異,有金銀菊、蟹爪菊、貴妃臉、竹葉菊、金錢菊等。但由於石質過硬滑而不發墨,只作為鑒賞和收藏的工藝品。21.金星宋石硯 此為傳統名硯,硯石產於江西省廬山,始出於東晉。此硯石質堅麗,光滑如玉,金星耀光,呵氣成雲,具有上墨快且細膩,蓄墨時間長而不涸,墨色鮮艷,香味久而不散的特性。
22.金音石硯 為傳統名硯之一,始出於唐代,硯石產自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鳳凰鄉硯石灣。金音石剛似金玉,敲擊時其聲如金玉錚錚悅耳。該硯色澤漆黑,平滑光潔,觸摸如玉,蓄墨數日不幹。如墨乾涸,一經呵氣,又可濡筆。雕刻精緻美觀,風格獨特。23.瓊州金星石硯 此硯據《古玩指南》記載:「廣東瓊州、萬州之懸崖,產金星石,可作硯,色墨如漆,細潤如玉,以水潤之則金星自見,干則否。極發墨,久用不退乏,頗似端溪石,甚貴重也。」 24.羅紋石硯 羅紋石硯產於江西上饒地區玉山縣懷玉山中。硯石分布較廣,儲量豐富,質地穩定。羅紋石硯石色蒼青純凈,紋若水波,溫潤如玉,柔堅適中。該硯多為素硯,墨池深大,貯水多,硯蓋既防塵又可研墨。25.虞山赭石硯 江蘇常熟虞山赭石硯硯石產於虞山東麓黃公望墓一帶,塊石分布在山腰和山麓,大如磨盤,小如拳頭。硯石屬泥質類岩,石質粗松,經提煉拌膠,能作國畫赭石顏料。清末民初大畫家吳昌碩作畫欲用赭色,曾取此硯,用牛皮膠代墨和水研之,赭色便出。26.賀蘭山石硯 又稱賀蘭端硯,是傳統名硯之一,產自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麓筆架山,始出於晚唐。硯有深紫、淺綠兩種天然色彩,制硯以紫色為主,綠作點綴之用。硯石中帶石眼、玉帶、銀錢、眉子和雲紋者更是可貴。此硯質地細,發墨細,不滲不漏,不幹不臭,不損筆毫。27.綠石(藍)硯 古代名硯之一。《古玩指南》記載:「綠石(藍)出陝西臨洮之洮河,石綠色如藍,其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石。惟產於大河之深水中,不易得也。」28.角石硯 角石硯產于山西絳州(今新絳縣),「其色如白牛角,其紋有花浪,與牛角無異,或如浮屠佛塔。然頑,滑不發墨,世人但以研丹耳。」(趙汝珍《古玩指南》)29.潭柘紫石硯 此硯始於明代,是傳統名硯之一。因產自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附近山中,又呈紫紅色,故名。有深紫、紅紫以及紫色夾綠色斑點多種,石質緻密細膩,以豬肝色為主。30.易水石硯 相傳始於唐代,是傳統名硯之一,硯石產自河北省易縣。硯石色彩柔和,為紫色水成岩,石面上常點綴碧綠、淡黃或灰色的斑紋。硯石細膩光潤,質剛而柔,易發墨,儲墨久長,不滯墨。雕刻以龜硯、龍硯、琴硯、獸硯、棋硯等最為著名。31.五台山石硯 傳統名硯之一,產自山西省佛教聖地五台山西麓段廟山。硯質地細膩堅韌,石面呈紫、紅、墨、綠等,以紫、黑、綠最佳。有黑如漆,綠如葉,紅如火,紫如肝之美譽。研磨發墨快,保濕潤筆。其硯式以仿古為主,有蘭亭硯、龜硯和琴硯等。
諾伊 的 極品名硯欣賞
伯樂與馬
春雨迷山居
過雨看松色
漢 簡
翰墨情深
虎嘯三溪
黃山印痕
蛟龍出水
跨虎入山圖
龍吟虎嘯
秋山行旅圖
松蔭七賢圖
鐵杵磨針
秋葉滿空山
吳彩鸞虎入山
湘雲醉眠圖
顏體殘碑
寶黛共度
故鄉月明
推薦閱讀:
※神仙傳說 |《山海經》與中國古代黃帝神話群
※中國孔子網
※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子:吃窩頭仍用西洋餐具,敢罵日本人誓不做漢奸
※【書學資料】中國書法系年(轉載)16 - 【學術·收藏】 - 【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 - 中...
※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九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