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陽城民居看不夠 皇城相府

晉城在山西東南角上,一邊隔太行山與河南相望,一邊是中條山,和運城為鄰,北邊和長治連為一體。這裡是上黨盆地的南部邊緣,山區面積廣大,和山西其他地方相比,氣候濕潤,自然條件比較好。高山深谷間,至今隱藏著很多古老宅第,最重要的就在晉城西部的陽城-沁水一帶。

陽城縣城地處河谷,老城裡坡路很多。天黑前我住進十字路口的西池賓館。陽城縣最出的民居非皇城相府——陳廷敬家宅院莫屬。第二天一早的大雨差點讓我的出行計劃泡湯。在房間里呆著也不是辦法,趁雨小些我去老街走走,待機而行。老街狹窄破敗,但人們還是習慣在這兒買東西。雜亂的老房子里,孔聖廟被包圍著,現在用作縣文物部門辦公。門口一對秀氣的石獅,大門和主殿之間十分局促,仿照一般文廟而建的泮池也很小。廂房牆壁上嵌著若干歷代石碑,一塊雙面殘造像石夾在前柱和牆壁之間。據說這裡還保存著一些縣裡收集的文物。這裡不對外開放,大殿里分明傳出麻將桌上的洗牌聲。

回到老街,雨基本停了,躲雨的行人都走了出來。各店鋪生意紅火,只是在一處烈士墓地門前有些冷清。汽車站正好有去北留鎮的汽車。從北留去皇城村還有幾公里路,有很多小巴在路口等活。一人3塊,人齊就走,也很方便。

所謂皇城相府是康熙皇帝老師陳廷敬一族的宅第。沒有稱陳家大院,和十多年前的開發旅遊的有關。明清時陳家是當地大族,多人成為進士、秀才、貢生,到康熙時有16人做官。陳廷敬(1638-1712年)本人晚年號午亭。順治進士,一生升遷28次,從翰林起直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做到相當於宰相職位的文淵閣大學士。他是《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的總閱官,長期擔任康熙皇帝老師。致仕回家時,康熙御書「午亭山村」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匾聯,以示褒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陳廷敬病逝,康熙皇三子胤祉率滿漢文武前往祭奠。

自明晚期,陳家有權有錢,其宅第越修越氣派。現在的皇城相府是典型的城堡類型大宅,城門9座,城牆總長1700米,高度達到12米,和清縣城城牆的高度一樣。大院落19個分在內外兩城,宅院名字「中道庄」是陳廷敬所起。走進中道庄大門,抬眼是康熙三十四年所賜,恢弘古樸的石牌坊,正中匾額「冢宰總憲」四字,冢宰是宰相別稱,總憲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別稱。兩側匾額上是「一門衍澤」和「五世承恩」,另14幅匾額書寫陳家的功名和官職,清代的北方漢族擁有這種輝煌牌坊的十分少見。

柱子上巨大的裂縫,讓人驚心

牌坊左手是陳廷敬的「冢宰第」,後來又增掛「大學士第「匾額。轉過院門鑲嵌麒麟磚雕的照壁,第一進院正廳是懸掛康熙御筆匾額的點翰堂。傳說康熙在此欽點陳家第六位進士、陳廷敬之子陳壯履為翰林,「點翰堂」因此得名。此後,康熙皇帝走過的正門被稱為御道,其他人一律改走東西次間偏門。我在點翰堂時,暴雨傾盆而下,好在正房和周圍廂房都有迴廊相連,展示陳廷敬編輯的圖書和典籍,如《清實錄》、《康熙字典》等。大廳後,通過曲折的游廊可以走到西花園和小姐院。西花園小水池裡幾朵白蓮花在暴雨中靜靜綻放。小姐院的屋頂採用卷棚頂,沒有屋脊、脊獸,管家院與主人居所也有明顯區別,古人通過建築規制來反映男尊女卑和等級觀念。小姐院正房二層的一層模擬舊時大家閨秀的住家樣式,安放了一套綉活。相比之下,陳家小姐院比晉中大院里封閉在拐角的小姐綉樓強多了。回到點翰堂,暴雨已停,水流從院子一角的暗道流進地下管道。剛才的短時暴雨沒有產生院內積水。院子前幾年整修後開放,但有些木柱上已經出現巨大裂縫。

河山樓

走過聖旨牌坊,前面是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在明末修建的斗築居,也就是內城。這裡依據地勢,院落間有些坡度。高大的堡牆內是陳氏家族兩個分支居住的「樹德居」、「世德居」。世德居建於明正德年間,是相府內最早建築。崇禎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陳廷敬在這裡出生。御史府是陳廷敬伯父陳昌言所居,陳昌言是陳氏家族的第二位進士,在明清都擔任過御史。在依山而建,層次感分明的內城,標誌性建築河山樓高大雄偉,是崇禎五年,陳昌言三兄弟為防戰亂而建。7層的磚石建築河山樓在尚未正式交工時,就曾庇護陳家人免遭劫難。建成後多次保護了當地居民,最多可容千人避難,至今保存完好。沿木樓梯爬進內部,通道比較狹窄,每層內部寬敞。如果把入口封閉,內部存儲好水和糧食,對付一般土匪沒問題。河山樓三層以上才有窗戶,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於二層之上,通過弔橋與地面相通。樓頂建有垛口和堞樓。底層有地道,危急時可以轉移。樓內還有水井、碾、磨等設施,應付長期圍困。內城另一處很有氣勢的建築是城牆內側一百多間石窯洞式的「藏兵洞」,戰亂時也可以藏身,據說前些年用於遊客住宿。現在相府周圍可住的地方很多,這些窯洞大多上了鎖,小部分是景區員工宿舍。在藏兵洞前,可以看到整個皇城相府全貌。由於陳家的顯赫地位,中道庄比其他山西大院氣派很多,官氣十足。

皇城相府通票上還包括周圍幾個景點,基本上都是近年新做,意思不大。紫雲阡是陳廷敬的墓地,去看的人很少。出中道庄西門,經過新建的商業街和豪華酒店,北面是皇城村民的別墅區。皇城村當年以煤礦致富,後來主動把民居撤出老宅,為村民建了新式別墅。走上路邊小山,繞個彎就看到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匾額文字是對墓主人陳廷敬一生的美好讚譽。石柱上8對16隻石獅精美傳神,碑亭里是神道碑和康熙御筆輓詩碑,茂盛林木間的陳廷敬墳冢保存完好。神道前的石像生由於材質問題已經有些風化。陳廷敬一生仕途順利,位及人臣,死後享受最高禮遇,在古代官場十分罕見。

皇城村是陳家老宅人丁興旺後,衍生出的村子。陳家的老家就在比鄰的郭峪村。郭峪村的大姓有陳、張、王等幾大族。整個村子也建有高大的外牆。沒有皇城相府現在的名氣,但郭峪的歷史要悠久的多。目前的記載顯示,郭峪初建於唐,文化發達,歷代考取功名的有八十多人,當地民諺說「金谷十里長,才子出郭峪」。

明末,郭峪幾大姓聯合修建村落外牆,高12米,周長1400米,旱門三座,水門一座。城牆上開鑿三層六百多個窯洞,居住和防禦並重,被人們稱為「蜂窩城牆」,建築時間比斗築居稍晚幾年。上世紀土改後,院子被均分,城牆和老院子破壞很大,城牆基本拆沒了。現在從相府出來,順小河樊溪而下,就可以看到郭峪村東一段暗紅色城牆,那是上世紀90年代為發展旅遊修復的。村裡的老院落還有40多個。著名的有老獅和小獅院、陳氏十二宅、王家十三院等,大多數還有村民居住。豫樓、湯王廟、戲台等古建得到部分維修。通過恢復後的一條明代地道進入郭峪,走到盡頭就是豫樓底層。郭峪豫樓和皇城相府河山樓十分相似,也是軍事防禦設施,裡面可以儲備糧食等生活必需品,也可以儲存軍事物資。在豫樓上可以看到不遠處海會寺著名的雙塔。

  西門內的湯帝廟建於元代,祭祀商湯,是村裡的政治中心。挑角戲台高約15米,兩側有角樓。正殿面闊九間,形制很大。老院中陳家老獅院最重要,名字出自門外的兩座石獅。這是陳廷敬祖上在中道庄建設新居之前的家,門楣上3層木製匾額記錄著陳家的往日榮光。郭峪村現在保持著老宅里的生活狀態,如何在保護好文物的同時改善居民生活,是旅遊開發中的兩難,很多古村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佛龕內的佛像早被盜走 留下的傷疤看了讓人心痛

 在郭峪村南下不遠一處路口拐進去就是海會寺。海會寺建於隋唐,唐宋時受到皇帝賜名和匾額,現存大多是明清遺物。在寺外很遠就看到兩座緊挨著的高塔——五代舍利塔和明代琉璃塔。

建於五代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是當時順慜禪師圓寂後,弟子為其所建。塔六角10級,高二十多米,塔內空闊,有多排小像。塔外磚壁密布佛龕,內嵌坐佛,又稱「千佛塔」。現在的塔向西北傾斜,底座處尤其明顯。有資料上說為抵抗來自西北的風,設計時故意造成傾斜,看護人說後來興建明塔的一個原因是在地面形成另一個中心,在兩塔間達到平衡,控制舍利塔的傾斜。無論明塔興建是什麼原因,故意設計向西北傾斜的說法都不太合情理。西北風再大也不會颳倒高塔,不值一駁。古塔層數一般都是單數,此塔也是一怪。

明嘉靖、隆慶年間興建的琉璃塔仿照西湖六和塔,八角13層,高四十多米,各層有內室,塔壁中有螺旋形通道,盤旋可上到塔頂。和六和塔一樣,每層飛檐角上都有鐵鈴。可能是為了和舍利塔媲美,塔的每層外面也都有佛龕。六和塔沒有的是,琉璃塔上的琉璃構件。琉璃塔上最獨特的設計是在第10層向外探出一平座,圍上琉璃欄杆,好似夢幻中的空中樓閣,可以俯瞰四方。

遺憾的是,海會雙塔外立面龕內的佛像全都不存,看上去好像是塊塊傷疤,讓人痛心。真不知道「藝高膽大」的賊是如何冒險盜取的。

雙塔之外,海會寺古建群保存著原有格局。中軸線兩側的園林區,模仿當年的龍泉地下水上涌,在水池周圍設置了曲水流觴景觀。現在的水池是新修的,自然沒有奔涌的地下泉水了。海會寺內的別院是過去陽城著名的書院。當年陽城一帶文人輩出,書院是文人聚會之地。最後一進院落正中是重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的大雄寶殿。門上殿額是明代號稱「天下第一清官」、僉都御史楊繼宗書寫,字跡渾厚有力。我去的時候正下大雨,殿內有當地居士聚會。兩側的配殿里有些很粗劣的塑像。據說寺內藏有歷代石刻碑記上百塊,海會寺的文化內涵很豐富,值得花時間整理。

陽城另一處古村落是砥洎城,城牆建成時間是明崇禎十一年,正是郭峪村開始修建城牆的時候。這座位於冶鐵重地潤城鎮西北土丘上的橢圓小城堡,東、西、北三面環水,沁河繞城而下,沁河古稱洎水,砥洎城因而得名。可惜這人文勝境早已因沁水人為改道而消失了。

砥洎城是軍事防禦為主兼顧居住的城堡。三面環水的城牆便於防守,一般高度12米,臨水局部高達20米。明代的潤城冶鐵發達,廢棄的坩鍋成為建築材料,現在還可以在內側牆體上看到。砥洎城最初只有水旱兩個門。從城北水門可乘船進入沁河。現在,滄桑變遷已使舊時的深溝高壘支離破碎。砥洎城內分10個街坊,城中院落多為單進二進院,也有三進院。和磧口西灣村的院落類似,這裡的院落之間都有狹窄的小過道相連,小巷狹窄幽長,巷子上的過街樓也起到連接左右街區的作用,外來人走進狹窄的巷子很容易迷失方向,這些都是出於防禦的考慮。明崇禎十一年城牆完工,《山城一覽》碑上有砥洎城當時的建築規劃平面圖,按圖索驥,我們可以了解這座小城堡的很多細節。昔日砥洎城號稱「一城三進士」,學術成就最高的是清初的張敦仁,他是當時的著名數學家,故居主體建築是三層閣樓式,望樓是砥洎城最高建築。很多民居大門上的牌匾已經看不清楚原本的字樣,都類似某某居、某某第,體現了主人的生活志趣,彰顯家族的聲望和權勢。寫著修身養德、耕讀傳家一類的匾額也很常見。

和郭峪一樣,砥洎城內大部分老宅還作為民居使用。這裡的旅遊開發比皇城和郭峪村都更慢一些。老宅日漸破敗,一旦全面維修或整體搬遷,小城堡內或許會成為沒有活力的標本。準備不足的盲目開發是毀滅性的。維修的同時,盡量保持民間生活狀態,讓人們看到一個有人氣的古村不是更好嗎?
推薦閱讀:

日本的木造建築與日本林業
特色古民居
席家大院:遺落在大山的古民居
穿斗檐廊
中國古代民居建築

TAG: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