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健康,不要全面寄託於醫學

有病必求醫是現代人的觀念,而且很多人認為,只有醫學才能救人於水火。但是,當醫學的局限暴露無遺,當過度醫療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時,我們還能一門心思地堅信醫學嗎?現代人如何對待醫學?是逢病必治,還是辯證看待醫學;是相信醫學是萬能的,還是看清醫學的局限,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醫學的局限性在人的生老病死中,疾病佔了重要的份額。因此,人們生了病都將希望寄予醫院和醫生。而且相當多的人在醫生的自我吹噓下,相信和認為現代醫學可以包治百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報道說,有二到四成的患者接受了對他們沒有效果或明顯無效果的醫療。而這些醫療並不是一般的小災小病和醫療事故,如無謂的疼痛、截錯肢或腹腔中遺留手術鉗等,而是事先就明知這樣的醫療是無益乃至有害的醫療措施。如此看來,這是醫療體制的欺詐。比如,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導致的疼痛多數人會遇到,在德國每年有數十萬公眾在接受手術治療,以清除關節內細碎的軟骨。但是,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首席學者威廉·堤普頓卻現身說法,「我的膝蓋也出現凹陷,可是我才不做關節鏡,.我很清楚這是沒用的。」英格蘭醫學期刊《柳葉刀》對此說得更明確:「從表面上看來,臨床醫學有一些事務是為人所知的,但也有若干事務是我們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還有若干事務,我們則根本一無所知。」而在西方醫學中,手術被證明對許多疾病行之有益和立竿見影。而且,由於手術的有效性,今天醫療界的觀念已經發展到視病人為一輛破車,可以像換零部件一樣地徹底修復,例如,器官移植、整形外科等。其實,這也是醫療界傳遞給公眾的一種錯誤信息。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外科醫生在《德國醫學》中說,「目前外科學的研究課題當中,只有不到15%具有隨機對照研究的數據。」截至目前為止,有七分之六的手術方法還缺乏可靠的數據,或者該數據對手術的參考性不大,以致可以忽略。因此,即使是手術這種被實踐證明有效的現代醫學技術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醫生們很多時候只是拿它在病人身上做試驗。自欺和欺騙現代醫學的不良現象也表現在過度治療上,而這大多與醫生和醫院的自欺和欺騙有關。例如,手術切除闌尾在過去認為是一件好事,但現在的研究證明,如果沒有特別情況,沒有必要切除闌尾,因為它還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組成部分。但是,如果僅僅是切除闌尾也罷了,但美國的醫療界還認為,在切除闌尾的時候還需要切除膽囊。然而,這是不必要的。僅在2003年,美國就有2900萬人(總人口的10%)出現闌尾的典型癥狀,其中三成的患者(960萬人)求助於醫生,當中又有8%的人或早或遲地切除了膽囊,也就是產生了76.8萬例不必要的手術。然而,這種不必要的手術卻對病人埋下禍根,甚至產生致命危險。有770位患者在手術期間或手術後身亡,還有3.8萬人因為處置不當而受到傷害。所以,就連醫療界內部也有人看不下去了。美國明尼蘇達州馬約醫學中心的尼古拉斯·塔利醫生提出,有必要採取措施來制止這種不必要的手術,以維護公眾身體的健康。這種反省早在1860年就有醫生做出了。當時,美國著名作家兼醫生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就認為,若將所有的藥品「沉入海底的話,對人類來說就是一大福音——不過對魚兒們卻是詛咒」。當然,霍姆斯是有些走極端,有些葯當然在患病時還是要服用的。那麼,醫學為什麼為出現這種情況?一是醫學有著公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並將其行為合理化:醫生是為人驅除疾病,是要治好病人。這種觀念在遠古時期就深入人心了。因為使人生病的事物被認為是魔鬼,而巫師的職責就是施行法術來驅走病人體內的魔鬼。順理成章地,今天的醫師們則是以現代的技術來驅除病魔。第二個原因是,醫生的過失幾乎從來不受到追究或追究得太少太輕。顯然,對於醫學的局限甚至是醫療事故,醫生們都有推卸的絕好理由,病情太重,或挫折與混亂在所難免。本來醫療也應當像其他行業一樣,如果出現問題和經營不善,得到的應當是失敗和破產,但事實並非如此。毋庸諱言,第三個原因是眾所周知,醫生為了金錢和獲利,誘導病人接受不必要的醫療和手術,而且這種情況在過去、現在都十分盛行,將來也可能是如此。最後是病人與社會心理的支配。比如,病急亂投醫,或者死馬當活馬醫。即使有一點希望,或者對各種療法只要有幾分可信,病人和家屬都要找到醫生診治。而後者則是來者不拒。對自己負責全世界有2.5萬種醫學刊物,每年發表200萬篇論文。其中五到七成的研究結果沒有公之於眾,因為它們反映了現代醫療負面或有害的一面。其實,這也才是導致病人和公眾盲目相信醫療的根本原因,因為信息不對稱。醫療界只透露對疾病有效、稍稍有效或有利的信息,而屏蔽了醫療的負面和有害信息。另一方面,許多無效的醫療手段已經納入了一些國家的醫療制度,而這些制度並沒有提出有效的手段來摒棄這些無效的手段,反而為它們的存在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因此,公眾應當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對自己的身體和健康負責。當然,一般人生了病並非是放棄醫療,而是要多知道一些信息,看看哪些病該治,而哪些病不必治療。因為,任何醫療的有效與否。都和自身的修復系統有關。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醫生只是你的助手。比如,人的很多疾病如果不治療,也會自愈。德國烏爾姆大學醫學院臨床經濟學教授弗蘭克·波茲索特認為。「如果要嚴格看待衛生體系的成果的話,那就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少病例要歸功於患者的自愈力。」但是,很多自發恢復的疾病卻被醫生和醫療界歸功於醫療。例如,關節炎,各種不同的療程都可以使它改善,在進行治療的患者中,約有35%的人不管做了什麼都會自動康復。又比如,感冒後,找好醫生診治需要7天才能康復,不找醫生也要一一個星期才康復。但是,找了不好的醫生卻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康復。甚至一些看起來更為嚴重和複雜的疾病,如椎間盤突出症也可以憑身體的修復能力自行恢復。所以,美國經濟學者布頓·韋斯布羅德明確表示,「既然人體的生理系統本身具有適應力,那麼有時就能自行修復,無需醫療護理就能戰勝疾病。只不過,患者在病癒後並不知道這種康復是否是『醫療護理』的結果。」如何才能對自己負責?一方面,患者不可能人人都是醫生或都懂得醫學,即使他們了解了更為全面的醫療信息,有時也難以做出是否治療的決策;另一方面,醫療界是不可能輕而易舉就把全面信息告訴公眾和病人的,尤其是那些醫療的負面信息。甚至醫療界還會對不當醫療、過失和錯誤百般推卸,文過飾非。那麼,病人該怎麼辦?病人、消費者或公眾除了需要依靠知識,還要依靠制度。首先,知識就是最好的醫療。所以知識包括一般的醫學和衛生常識,也包含對醫生了解的常識。例如,順應生命的自然變化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法。能夠毅然在今天就戒煙的人,為自己健康所做的努力,便多過醫療界所能提供的。同樣的常識是運動,每天30分鐘的運動就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腦卒中、記憶力減退、憂鬱症、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顯然,這些知識是誰都可能清楚的,不存在複雜和深奧。另一方面,看醫生也是一門學問。比如,就診時,一位醫生不一定開藥給你,但鼓勵你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比起那些向你推薦各種昂貴藥物甚至打包票,包治你的疾病的醫生來,前者就是值得信賴的。當然,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一些國家,如德國,大約有85%的公眾贊同「醫生安全認證」制度,還有75%的公眾希望擁有醫生和診所品質的可靠信息,並認為國家應當保護醫療消費者。為此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制度措施。其中就包括要建立一個完善的保護病人的機制。在患者的消費者保護方面,應當有一個外部機制,來鑒定、品評醫生協會的各種主張。國家應該獎勵獨立的醫生和研究人員,讓他們評估若干專業醫學學會的準則,並將結論公布在網站上。如此就能讓患者及醫生、醫療記者更能認知那些還沒有定論的醫療措施的好壞。此外,也可由退休醫生組織患者諮詢團隊,讓大眾得到自身病情的另一種意見。
推薦閱讀:

[轉載]轉帖:玄空大五行真傳口訣三章之挨星密旨
[轉載]破解英語辭彙記憶的密碼
[轉載]「喪心病狂」之潘重規《紅樓夢》新解
【轉載】老潘記實前世今生
【轉載】三角大披肩(1)

TAG:健康 | 醫學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