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894年日軍進攻金州 曲姓一家婦幼10人投井自盡

1894年日軍進攻金州 曲姓一家婦幼10人投井自盡


發布時間: 2014-7-24 酷暑中的威海劉公島,遊客雲集,其中有不少台灣同胞。今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雙甲子」的紀念年份,來自兩岸的人們不約而同,會集於此。   位於劉公島上原北洋海軍提督署內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座全面反映甲午戰爭、緬懷甲午英烈的紀念館,也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暨台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的所在。   甫一上島向右望去,便可看到博物館大門:如一艘倒扣海底的艦船殘骸,低矮的門楣,烘托出甲午戰爭沉重悲壯的氣氛。建築最引人注目的是北洋海軍將領的巨型雕像:高近20米,手持望遠鏡,凝視著海疆,隨風揚起的斗蓬預示著一場風暴的來臨。「這座雕像,不單指某人,他是北洋海軍愛國將領的化身,代表的是為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而浴血奮戰的愛國將士。」博物館副館長王記華告訴記者。   王記華說,作為在國內有影響力的甲午戰爭主題的博物館,很多台灣團體來此尋訪。「有些人默默地看完後,還會向館內工作人員講述他們和北洋水師官兵的血緣關係」。   因為,這是一座凝結兩岸同胞共同悲慟和精神的博物館。   「決不願拱手讓台」!   「中國人不能忘卻這段歷史。」一位來自台灣新北的76歲老人,注視著丁汝昌自殺殉國前「余決不棄報國大義,今唯一死以盡臣職」遺言,連聲慨嘆,並寫下「不忘忠魂、重揚國威」的感言。   王記華,畢業於吉林大學博物館學專業,1989年到館工作後,至今一直負責館內的布展設計和學術研究。他認為,甲午戰爭專題陳列的目的是,表現日本蓄謀侵略中國的野心和暴行,表現甲午戰爭給中國造成的深重災難,表現愛國將士捍疆衛國的英雄事迹,表現兩岸同胞永不屈服、奮起抗爭的民族精神。   共1.4萬平方米的展廳分為上下兩層,從上到下分別為序廳、「戰前的中國和日本」廳、「日本打開戰爭魔盒」廳、「民族屈辱與抗爭」廳及尾廳。   甫一入展廳,便是梁啟超的「喚起吾國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鎏金大字,隨即可見李鴻章關於中國海防近代化建設「三山海日照來龍虎雲雷,萬里天風永靖鯨鯢波浪」夢想,與日本蓄謀侵略中國的「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國策反襯。   在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的介紹前,來自台北的張順興老人逐字讀出李鴻章「北洋海軍開辦以後,迄今未添一船……竊慮後難為繼」的句子,不停嘆息……   在清軍總兵左寶貴血戰玄武門的陳設前,一位來自北京的大學老師久久凝視著「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並在筆記本上記下這幾句光緒帝御制祭文。   在當年美國《世界報》關於日軍旅順大屠殺的兩幅影印報道前,幾名威海當地的中學生翻譯出「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露出了野蠻的真面目」的新聞導語。   在台灣軍民反割台鬥爭「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的展區前,不少大陸家長為孩子一一解讀,這是他們在館內逗留時間較長的參觀點。   「金州曲氏投井殉節」場景復原則讓很多遊客熱淚盈眶:1894冬天,日軍攻破金州城之際,城內西街曲姓一家婦幼10人,為免遭日軍凌辱毅然投井自盡,她們中既有老婦又有少女還有幼子……彼時金州廳海防官員王志修聞知曲姓一家的事迹,作《曲氏井題詠》以記其事。來自台北的楊靜江女士深感共鳴:台灣人對這種家園遭受外來侵略、百姓遭受戰火荼毒的悲慘處境,有切膚之痛。   尾廳中巨幅雕塑《海魂》,用傾斜的殘艦,寓意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覆沒的結局;以鑄鐵材料的質感,寓意中華民族不屈的錚錚鐵骨。   王記華告訴記者,喚起全民族的海權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是館方的最終訴求。他說,「經遠」艦二副陳京瑩書寫家信的場景在館內復原再現,而「這封家信真實遺存在台灣,我們有機會也想去看看」。   台灣的劫難與抗爭   《馬關條約》簽訂的復原場景,通常是台灣觀眾駐足凝望最久的地方。   以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為開端,甲午戰爭持續了8個多月,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自此,台灣開始了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慘痛歷史。   來自台灣淡水的謝瑞煌老人對這段歷史非常痛心,作為福建漳州搬遷到台的第五代,他的長輩們曾飽受日本統治的凌辱。   館方特地製作了《馬關條約》賠款比較示意模型以警示:「中國實際賠償日本白銀2.6億兩,這是清政府3年多財政收入的總和;可建7支北洋海軍同等規模的艦隊;相當於慈禧挪用海軍經費總額的18倍多……日本外加戰利品從中國共奪得財物約合白銀3.4億兩,這是日本政府8.5年的財政收入總和,是日本戰爭軍費支出的27倍多。」   在日本雀躍的同時,我國台灣同胞上演了一曲曲反割台抗日鬥爭的悲壯史詩。   一副台灣全圖,清晰介紹了其1885年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的歷史;作為我國第一大島,它不僅山川秀美,資源豐富,而且是從太平洋進入中國大陸的東南門戶。   一系列展示島民們「警惕自保」的圖片中,有台灣東部的漢人村落,有台灣北部原住民泰雅族戰士,有全副武裝的台灣高山族原住民戰士……多數大陸遊客都表示從未見過這類圖片。   布展顯示,1895年3月,日軍攻佔澎湖,守軍或死或降,僅兩三天時間澎湖島就失陷了。1895年6月2日,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抗議,派李經方為割台大臣,在基隆外海的日艦上,與日本辦理了台灣交割手續,導致台灣人民激烈反抗。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對記者介紹了一段台灣軍民為抗日圖存的悲壯歷史。清廷1895年5月20日下旨命令台灣官員返回大陸,準備和日方正式簽署交割台灣協議。台灣人民群情激憤。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率黑旗軍與台灣抗日義勇軍合作,重創日軍,劉永福至今也是台灣人心目中的英雄。台灣抗日義士統領丘逢甲,與徐驤、吳湯興等義軍並肩作戰,多次大敗日軍。為逼迫台灣人民投降,5月末日軍分兩路進攻台灣,6月3日攻佔基隆;7日,台北失陷。而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台灣人民奮起反抗。在新竹、苗栗、彰化、嘉義等地,日軍受到台灣軍民的沉重打擊。台灣軍民與日軍血戰近5個月,終因清廷斷絕援台,義軍兵力不足,逐步退至台南。10月21日,台南陷落,日本宣布「台灣平定」……   在沙盤「台灣軍民反割台抗日鬥爭」形勢圖前,導遊們向遊客介紹:「在外無援助、內缺餉械的條件下,台灣人民經歷大小百餘戰,打死打傷日軍3.2萬人,比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死傷的人數多出近一倍。」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甲午戰敗後,譚嗣同等愛國知識分子首先發出了變法圖存的吶喊,掀起「戊戌變法」運動,而台灣則直到二戰勝利後重歸中國。   「北洋海軍威武猶敗,吾輩更當努力!」這是來自台北的年輕人關力直的感言。60歲的台北牙醫龔宇光則表示:「這是全體中國人都不能忘卻的恥辱,大家共同加油,讓炎黃子孫永不再受欺侮。」   共將翰墨寫春秋   「120年前的甲午之戰,造成了台灣人民的心理陰影,也影響了兩岸間的情感距離。」來自台灣的「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沈榮槐說,「今天,兩岸一起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我們需要掃除陰影,團結和平;我們需要攜手同心,共同創造理想,共同追尋夢想。」   這是甲午戰爭爆發紀念日臨近之際的19日。「海峽兩岸120位書法家公祭甲午中日戰爭中遇難的中國同胞」活動,在甲午戰爭博物館舉行。清晨的太陽格外明媚,廣場草坪上「勿忘國殤、海洋強國」8個大字非常醒目。   120名書法家中,來自台灣的有30位。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人民畫報書畫院院長蘇士澍表示,該活動是海峽兩岸民間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表達了兩岸同胞共同的家國情懷、共同的精神訴求、共同的文化擔當。   10時,公祭活動開始。身著統一服裝的120位書法家緩步走在海邊,一字排開,面向大海,向甲午戰爭中遇難的同胞鞠躬、默哀。此刻,停泊在海上的數艘船艇汽笛長鳴。   120米長卷鋪就,行書、楷書、隸書、草書、篆書,書法家們用最擅長的書體共同揮毫潑墨紀念甲午戰爭,長卷寫就後當場捐贈給甲午戰爭博物館。   沈榮槐寫的是:「追憶歷史痛傷悲,大義山河日月長。共濟同舟家國保,中華盛世再飛揚……」此行來大陸,紀念甲午的詩他一晚上寫就十首。   祖籍四川的台北「中華書畫藝術學會」理事長鍾仲威寫道:「觀海憶甲午,龍駒震威海」;來自台灣嘉義的書法家嚴建忠寫下「共將翰墨寫春秋」。   在博物館和海軍公所門前簽售甲午戰爭類書籍的丁汝昌第五代孫丁小明和丁小龍告訴記者,和大陸遊客不大一樣,港台遊客一般一買就是好多本,他們要帶給身邊親友讓更多人知道甲午戰爭的歷史。   兄弟二人都很願意在此簽名售書:「多賣出去一本,就會多些人了解這段歷史。」在為記者簽售的書上,丁小明著意補上了一句——「勿忘甲午悲壯歷史」。   台灣的近代史研究專家黃克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非常樂見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到甲午戰爭博物館緬懷這段歷史。「台灣對甲午戰爭的歷史停留在教科書里,沒有專門的博物館。但對甲午戰爭120周年的紀念活動,台灣也非常重視,不久前島上舉辦『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全島著名學術機構幾乎都參加了。」為此,他專門撰寫了《反思甲午的「海防」與「海權」》一文,認為近代中國從「海防」到「海權」之轉變是巨大進步。   在這個7月,威海劉公島上兩岸交流項目接踵而至。   7月3日,「海峽兩岸學子共祭甲午忠魂暨台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在劉公島舉行,多所台灣高校的大學生和台商台屬200多人參加。   7月9日,「2014年台胞青年夏令營」在威海開幕,來自台灣中正大學的廖庭瑜說,之前對甲午戰爭了解並不透徹,而親眼見到戰爭遺迹後,內心深受震撼,真心希望兩岸青年能夠加強交流,銘記歷史。   7月17日,「台灣工會青年夏令營」營員來到威海追尋歷史,加深「銘記歷史、圓夢中華」的同胞認同。   而與威海劉公島相呼應的福州馬尾,與台交流同樣頻繁。   120年前,在甲午海戰中浴血奮戰的英烈,大多出自馬尾船政學堂,這所中國首個近代海軍院校。如今位於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同樣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副館長王敏介紹,上月船政博物館赴台舉辦「船政與台灣」展覽,首度讓大陸方面珍藏的船政老照片、畢業證書、航模與台灣珍藏的同類文物「合璧」。她說,通過展覽交流,兩岸民眾加深了「兩岸一心」的認識,也深化了海洋意識、海權意識。   「威海劉公島、福州船政等,都是兩岸間多有交織和共鳴的歷史文化紐帶。」黃克武認為,紀念儀式很重要,「兩岸隔閡少了,相互鼓舞相互交流,是中華民族的利好。」記者李茂君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秋痕


推薦閱讀:

不要無動於衷,女人暗示你進攻的五個表現
乒乓球技術 進攻步法和防守步法的講解與示範
含羞的女人,希望你進攻的五個暗示,你不懂她會氣的炸毛!
女人動情了,會發出這幾種信號,快點進攻吧別憋了
二戰之迷:希特勒為何停止進攻

TAG:日軍 | 進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