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性篇
07-23
一、人之念頭 與歲消長 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四十以前」是個進心,識見未定而敢於有為。四十以後是個定心,識見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後是個退心,見識雖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性命》) 【譯文】 人的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四十歲以前一心進取,認識尚未成熟,但是敢於有所作為。四十歲以後思想定型,認定,凡事會三思而後行。進入六十以後,心理逐漸消極傈,雖然認識深刻、經驗豐富,然而卻已力不從心。並非每個人的情況都是如此,這裡所說的只是-般的情形。 【注釋】 一:念頭:心思,心中的打算。 二:氣血:這裡指人的生理年齡和身體狀況。 三:消長:消除與增長。 四:大凡:大概—般。 【評語】 人的思想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也是主體人的自身·狀況的表現。我們對外界的認識受到了主體主觀因素的影響,也受到自身條件如身體健康狀況和心理狀態的制約,人在健康時是一種心態和想法,而在患重病時又是一種已哩和認識;樂觀時是"種看法,悲觀時又是另一種想法,年輕時奮發有為,年老時消極保守。這種情況也會因人而異,有的人表現明、顯,有的人表現不夠顯著,但大多數情況是這樣。人們不能不注意到這種情況所帶來的影響。 二、節制慾念萬善桌同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存心》) 【譯文】 收斂一個慾念,就會帶來眾多善行,一個慾念一旦放縱,各種邪惡行為就會趁虛而入。 【注釋】 ①同:聚集。 ②放恣:放縱,聽任。 ③釁:音xin,指間隙、瑕隙、破綻。 【評語】 人的慾望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慾望促進了人類的進步,而有的則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對於慾望,有的需要加以保護,有的應有所節制。尤其是那些邪惡的慾望,對其節制就會帶來很多益處,一旦放縱就意味著犯罪。呂坤反對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提倡人慾的合理存在,但同時堅持對邪惡慾念的嚴厲節制。 三、無私之心 容納萬事 只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氣象。(《存心》) 【譯文】 只要大公而沒有私慾,心中就能夠包含容納天下萬事。 【注釋】 一:包含,容納。 二:氣象:自然界的景色、現象.泛指景況,情態。 【評語】 萬事難為,皆因私慾作怪。—怛擺脫私慾,心地坦蕩,便覺心情舒暢,心中自有容納萬千事情的度量。故人云:心地無私天地寬。 四、君子言行無悔與改 士君子一出口無反悔之言,一動手無更改之事,誠之于思故也。(《存心》) 【譯文】 正人君子—言既出駟馬難追,一旦行動就決無更改,這是深思熟慮的緣故。 【注釋】 ①士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誠之于思:對於思慮非常真誠,即深思熟慮。 【評語】 君子—言,駟馬難追。君子言必行,行必果,做事決無更改之說。《論語·子路》載:「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為人的高尚道德,至今仍需弘揚廣大。如何才能達到這一道德標準呢?那就要求人們的一言一行都需在深思熟慮後方可付諸實施。所以古語說:「業精於勤荒寧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五、勤儉則興 奢侈則縱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存心》) 【譯文】 勤儉節約,各種有益的事情都會得到實行;奢侈放縱,各種邪惡就會泛濫成災。 【注釋】 一:百善:各種各樣的善行、好事。 二:肆:放肆、放縱、縱恣。 三:百惡:各種邪惡的言行。 【評語】 勤儉節約可以促成國家的昌盛和加速社會的發展;而奢侈浪費、放縱貪慾,只會給社會和人類帶來災難和不幸。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道理,人們不能不從中有所反思。西漢初年,高祖劉邦以及後來的文景二帝,採取了與木息的休養生息政策,勤儉節約,輕徭薄賦,獎勵耕作,於是;開始繁榮興盛,出現了歷史上的「文景之治」。漢武帝以後,奢侈之風漸行,多數大小官吏奢侈貪婪,社會發展由盛而衰。唐代的發展也與此相似。唐初政府勵精圖治,勤儉建國,經過「貞觀之治」而形成了歷史上少有的「開元盛世」。天寶年間以後,唐社會失去了初年的勤儉之風,社會發展跌入低谷。彝西方國家自近代以來,以新教倫理為旗幟,提倡節儉生活、努力生產,促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興盛。而近年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奢侈浪費,其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了下來。從今天來看,不論治家還是治國,都應繼續提倡發揚勤儉之風。 六、精神清醒 沉靜之謂 沉靜非緘默之謂也。意淵涵而態閑正,此謂具沉靜。雖終日言語,或千軍萬馬中相攻擊,或稠人廣眾中應繁劇,不害其為沉靜,神定故也。一有飛揚動擾之意,雖端坐終日,寂無一語,而色貌自浮。或意雖不飛揚動擾,而昏昏欲睡,皆不得謂沉靜。真沉靜底自是惺妒,包一段全副精神在里。(《存心》) 【譯文】 沉靜並非是說默不作聲。意志修養很深但表現得很閑雅正派,這可以說是真正的沉靜。雖然整天說話,或者在千軍萬馬中衝殺,或者面對人多事雜的干擾,但都不影響他的沉靜,這是精神安定的緣故。一旦心中浮躁不安,即使整天安然穩坐,一言不發,仍可從臉色表情中有所顯露。或者雖然心中不浮躁,但昏昏欲睡,這都不是沉靜。真正的沉靜,自然表現為全部精神的清醒。 【注釋】 ①緘默:閉口不言,保持沉默。 ②繁劇:事務極其眾多、繁重。 ⑧飛揚動擾,此指心神不安、淳躁不穩。 ④惺:憾:亦作「惺惚」,意指警覺、清醒。 【評語】 遇事沉著冷靜、泰然處之,這是人們修養的重要內容。要做到這些,就要精神安定專一、頭腦清醒。只有做到內心的真正沉靜,才可能臨亂不慌,思考問題不為外界環境所影響.呂坤的認識已為古今的事例所論證.諸葛亮臨危不懼,臨戰不亂,巧施空城計,退曹魏司馬大軍。毛澤東以其雄大略、沉著睿智,以少勝多,不斷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沉著冷靜更是人們從商、管理所應具備的心理素質。 七、人之事親 事心為上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論理》) 【譯文】 作為子女侍泰雙親,最重要的是關懷體諒雙親的心,其次是關心照料父母的身體,最不好的是雖然照料父母的身體但並不體諒其心,更壞的是只講空話而沒有任何具體照料雙親的行為。 【注釋】 ①事:動詞,侍奉。《苟子·王制》:「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 ②恤:動詞,憂慮、顧惜。《戰國策,秦策):「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附註:「恤,顧。」 ③文:此用作名詞,指文字、文辭。 【評語】 孝敬父母,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倫理主張子女要竭盡身,兦地關心照料父母雙親,即講求孝造。惴家認為:「孝者,色難。真:就是說,孝敬侍奉雙親最重要的是盡心盡意,關懷體諒雙親的心,使父母精神上愉悅,即使對父母沒有物質上的奉養和滿足(經濟條件尚不許可),只要有一片孝心,父母就會十分滿足了。侍奉父母以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同時具備為最佳,但當二者不可兼備時,相比之下,精神上的孝心尤為重要。呂坤據此提出侍奉雙親的各種情況,主張事親以事心為上。孝敬父母這—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仍須繼續弘揚光大。 八、心實又虛 既小且大 心要實,又要虛。無物之謂虛,無妄之謂實。惟虛故實,惟實故虛。心要小,又要大。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其心不債天下之事。(《存心》) 【譯文】 心地既要充實,又要虛無。沒有東西存在叫作虛無。沒有妄念叫作充實。有了虛無才有充實,有了充實才有虛無。心地既要細小,又要寬闊。心地魔闊。就能容納天下。l切事衡沉湤細小,就能認真審度天下萬事萬物。 【注釋】 惟:古漢語中的常用介詞。意為以、由於等。 體:這裡用作動詞,指包含、容納。《易》云:「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僨:此作動詞,指緊張而奮起之意。 【評語】 內心的修養是人生修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人的心地不僅要善良,而且要虛實結合。心中沒有妄念存在,便覺踏實和充實。同時要心境廣闊,心地無私天地寬,像彌勒佛一樣,火肚髂容天下難容之事。而且要謹慎認真,對一切事物能仔細觀察和體認。善於自我修養者,對此不能不引起注意。 九,事親關鍵 悅其父母 人心喜則志意暢達,飲食多進而不傷,血氣沖和而不郁,自然無病而休充身健,安得不壽?故孝子之於親也,終日乾乾舀,惟恐有一毫不快事到父母心頭。自家既不惹起,外觸又極防閑,無論貧富、貴賤、常變、順逆,只是以悅親為主,蓋「悅」之一字,乃事親第一傳心口訣也。即不幸而親有過,亦須在悅字上用工夫,幾諫積誠,耐煩留意,委曲方略,自有,回天妙用。若直諍以甚其過,暴棄以增其怒,不悅莫大焉,故曰不順乎天不可以為子。(《倫理》) 【譯文】 人心裡高興,情緒就暢快,食慾也因此增加而又不至於損傷身體,血氣通和而不會抑鬱,身體健康而自然不會生病,怎麼會不長壽呢?所以孝子對於侍奉雙親要時時刻刻加以注意,只怕有一絲—毫不愉快的事情煩擾父母。自己不觸犯雙親,又竭力預防外界的影響,無論貧富、貴賤及變動之時、逆順之境,都應該以令雙親歡喜為第一。大概使父母歡喜,是侍奉他們的第一秘訣.即使父母有些過失,也應該在「悅」字上下功夫,在令他們歡喜的前提下想辦法。誠摯的勸諫,不厭其煩,認真留意,委婉謀略,自然會有奇妙的效果。倘若直截了當說明父母過失,就會增加過失,脾氣暴躁增加其惱怒,那樣就會使父母受到極大的傷害。因此可以說:不順從雙親,就算不上是好的子女.【注釋】 ①血氣:這裡指人的感情。 ②終日乾乾:語出《周易·乾卦》九三,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孔穎達疏,「言每恆終竟此日,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 ⑧委曲:此指曲身折節,以示謙恭。 ④妙用:奇妙的作用。 ⑤直諍:直言規勸,止人之失。漢劉向《說苑·臣術》云:「有能盡言於君,用則留之,不用則去之,謂之諫,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 【評語】 遵行孝道,侍奉雙親,關鍵在芋硅爻毒心情愉悅。為此,作為子女行孝之時要注意許多生活細節和行為準則。甜要似到」這些,子女們就須全身心的投入,盡心盡意地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作為人子的基本倫理準則,這一點古今相同。 十、人之一生 豈能無友 人生德業成就,少朋友不得。惟夫朋友者,朝夕相與,既不若師之進見有時,情禮無嫌,又不若父子兄弟之言語有忌,一德虧則友責之,一業廢則友責之,美則相與獎勸,非則,相與匡救,日更月變,互感交摩,駸駸然不覺其勞且難,而入於君子之域矣。是朋友者,四倫之所賴也。嗟夫!斯道之亡久矣,言語嬉蝶,尊俎嫗煦,無論事之善惡,以順我者為厚交;無論人之奸賢,以敬我者為君子。躡足附平,自謂知心,接膝拍肩,濫許刎頸。大家同陷於小人而不知,可哀也已。是故物相反者相成,見相左者相益。孔子取友曰「直」、「諒」、「多聞喲,此三友者,皆與我不相附會者也,故曰益。是故得三友難,能為人三友更難。天地間不論天南地北、縉紳革莽,得一好友,道同志口,亦人生一大快也。(《倫理》) 【譯文】 人的一生如果要建立功名,成就事業,沒有朋友是不行的。……只有朋友能在—起朝夕相處,既不像與老師相處僅是偶然的,在感情和禮儀上沒有疑惑,也不像父子、兄弟之間談說有所忌諱。如果品德存在虧欠,朋友就會責難,一旦學業荒廢,朋友就會批評。好事就相互鼓勵,壞事就相互匡救。日復一日,互相接觸,渾然不覺得朋友相處有什麼辛苦和困難,這黔樣便進入了君子之交的境界了。作為五倫之一的朋友,是其它四倫所依賴的。唉!這種朋友相處之道已不多見了。言談嘻鬧,貪聚酒肉,凡事不辨是非,只以會說好話的人為好友;無論壞人好人,只把恭敬自己的人當作正人君子。潛足疾行,俯耳讒言,自認為是知心朋友,促膝相談,拍肩而語,隨便就結為生死之交。這樣,眾人都陷於小人的迷惑而不覺察,實在是可悲可憐。所以說,相反的事物能夠相互促成,意見相互對立酌才能互相獲益。孔子結交朋友的條件?直」、「諒」、「多聞」。這三個交友的條件,都是不附會迎合自己,故稱這種朋友為益友。所以說,能夠得到這三種朋友很難,同時能夠具備這三種條件而作為他人的朋友更難。無論天南地北,也無論貴人雅士或者草莽村夫,能夠得到一個知心好友,志同道合,也是人生最令人愉悅的事情。 【注釋】 ①無嫌:沒有疑惑。 ②忌:禁忌、忌諱。 ⑧駸駸:馬疾跑的樣子,引申為疾速。 ④嬉媒:嬉,玩笑;媒,褻。合指玩笑之時言語極不莊重, ⑤尊俎:盛酒食的器皿,這裡指筵席之間。 ⑥嫗煦;好色的樣子。 ⑦直、諒、多聞:語出《論語·季氏》:"孔子曰,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辭,友醫柔,友便佞,損矣。」直,指正直。諒,指信實。(《說文》:「諒,信也」)多聞,指見多識廣。 【評語】 朋友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關係共同組成中國傳統倫理規範中的五倫。朋友關係與其它四種關係不同,它不是人無法選擇和決定的關係,而是由人自己選定並可放棄的關係。雖然如此,朋友關係仍是人生關係中最為密切的一種。人的一生沒有朋友是不行的、可悲的。好的朋友能夠相互促進和提高,不好的朋友則會使自己陷於不仁不義或無知的境地。故擇友不可不慎。孔子提出了擇定良友的三個條件:正直、誠信見識廣博。至今對於我們的擇友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春秋時期的管鮑之交可謂真正的朋友關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夠結交幾位甚至一位志同道合的真正朋友,此生此世便覺充實而有意義。 十—、君子責人 以善養人 貴人到閉口捲舌,面赤背汗時,猶刺刺不已,豈不快心?然淺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盡其過,須含蓄以餘人之愧懼,令其自新,方有趣味,是謂以善養人。(《倫理》) 【譯文】 責備得別人到了啞口無言、面紅耳赤、汗水淋漓的地步,仍然數落個不停,難道不很得意嗎?纛而這樣卻太淺薄粗鄙了。因此正人君子指責別人,不會盡揭別人的短處,必須以含蓄的口吻使其深感慚愧和畏懼,使人悔過自新,這樣才有意義,這才稱得上是以善意來幫助人。 【注釋】 ①刺刺,多言的樣子。 ②過:此指過失、過錯、短處。 ⑧啟新:自己改過更新。 ④趣味:興趣,意味。《水經注·江水》,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評語】 指責別人要抱有正確的目的和採用恰當的方式。指責別人,對人進行人身攻擊,盡揭別人的短處,使人陷於難堪的境地,而後方感快樂。這樣的人在責備他人的同時,也暴露出自身修養水平的低劣。我們責備別人,為的是使其深感愧疚,令其自新。為此在方式上要較為含蓄和委婉,不要揭別人的短處,要以「寬以待人,嚴以待己」的態度對待別人。 十二、對於方物 不宜著情 世間物一無可戀,只是既生在此中,不得不相與耳。不宜著情,著情便生無限愛欲,便叮招無限煩惱。(《談道》) 【譯文】 世間萬物沒有一樣值得留戀,只是因為既然生活在這當中,不得不與之接觸。但是不應該對它們產生感情,—動感情就會產生無盡的愛欲,因而招致無限的煩惱。 【注釋】 ①相與:相,共、交互。相與指相互接觸而發生關係。 【評語】 人要注重內在的修養,而不要貪求身外之物,身外之物為人生活所必需,但不能對其產生戀情。有了戀情就產生了佔有的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於是就有了煩惱。苦惱皆因貪慾而生。人只有克制自己,擺脫物慾的誘惑,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真正樂趣,知足者方能常樂。 十三、君子言行 謹慎無悔 君子之於事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於言也,語乎其所不得不語,默乎其所不得不默。尤悔庶幾寡矣。(《談道》)不沉默的時候有所沉默。這樣做,就很少會有後悔的時候。 【注釋】 ①尤:過失。 ②悔:悔恨。 ⑧庶幾:差不多。 ④寡:少、不多。 【評語】 經驗豐富、修養極深的人對於自己的任何言行都十分謹?啊慎。該說的話就說,不該說的寧可不說;該做就做,該停則停,一切言行都經理智判斷而後發出。這種認識是人們處世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適應社會的明智選擇。 十四、言為心聲 大智若愚 才有,一分自滿之心,面上便帶自滿之色,口中便出自滿之聲,此有道之所恥也。見得大時,世間再無可滿之事,吾分再無能滿之時,何可滿之有?故盛德容貌若愚。(《談道》) 【譯文】 心裡一旦自感滿足,臉上便會有自滿的表情,嘴雖說會發出自滿的聲音,這是品德高尚的人認為可恥的事情。人認識到大的時候,便覺得天下冓沒有可以滿足的事情了,按我的職分也沒有可滿足的時候,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滿足的地方呢?因此人品德高尚的時候,容貌表情通常卻像很愚鈍的樣子(大智若愚)。 【注釋】 1:自滿: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足。 2:分:此用作名詞,指職分、名分。 3:盛德:大德。指人的品德,文中指對品德高尚的人的敬稱。 【評語】 人的任何言行都不同程度地反映著他的心理。常言道:言為心聲。心裡有什麼想法,定然會在言行中有所表現,即使有所掩藏也無濟於事。人一旦感到自滿,便在言行中不自覺地表現出來。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當人認識到世界之大時,便覺人的渺小,滿足的可笑,便虛懷若谷,識見與日俱增。這是有學識的君子的境界,他們的共同特是大智若愚. 十五、人法自然 無為而為 說自然是第一等話,無所為而為。說當然是第二等話,性分之所當盡,職分之所當為。說不可錄然是第三等話,是非毀譽是已。不敢不然是第四等話,利害禍福是已。(《談道》) 【譯文】 遵循客觀規律是最為有益的,表面上無所作為而實際上大有作為;其次,遵循大勢所趨也是有益的,是人的天性和本分應當盡那樣的義務,是本職本分應當那樣去做;再次是不可不遵守社會公認的倫理道德,人注重是非毀譽就是這種情況,最後,不敢不遵守社會公德的情況是極為不好的,那是以自己的利害禍福等利益為行事準則的。 【注釋】 ①自然:天然,非人為的。喻指客觀規律。《老子》雲,真真A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當然:應當這樣。王充《論衡·命祿》:「天命當然,雖逃避之,終不得離。」 ⑧性分:天性。 ④職分:身任之職所應盡的本分。諸葛亮《出師表》云:「今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評語】 人是萬物之靈。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體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主觀能動性是顯而易見的。但與此同時,人的作用又是有限的,人生在世要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遵循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人才可大有作為,且事半功。人們若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社會就會安定祥和。呂坤把人們遵循的情況分為四種,倡導人法自然,這是至今應該加以肯定的。 十六、壞處考慮 永無不悅 信知困窮抑鬱、貧賤勞苦是我應得底,富尊榮、歡忻如意是我儻來底,胸中便無許多冰炭。(《談道》) 【譯文】 的確認識到窮困、抑鬱、勞苦是自己應該得到的,而平安、富貴、歡欣如意是自己偶然得來的,這樣,心中便會沒有那麼多不愉快的事情了。 【注釋】 ①信:比作副詞,意為的確。 ②抑鬱:憤懣,憂憤鬱結。 ⑧歡忻,也作「歡欣」,意為喜悅、歡樂。 ④儻來:偶然得來,無意得來。 【評語】 考慮問題不要期望值過高,從可能出現的最不好的情況發,安於現狀,心中無所奢望,這樣,心裡總有一種滿足感,心境也總是愉快的,而沒有貪慾無法滿足所帶來的煩惱。人一奢求,心中便永感快樂,這就是常說的知足常樂。這是人自我解放、擺脫痛苦、永保心境愉悅的行之有效的自我修養方法。 十七、物有損益 人有分定 損之而不見其少者,必贅物也;益之而不見其多者,必缺處也。惟分定者,加一毫,不得,減一毫不得。(《談道》) 【譯文】 減損而不見短少的必定是多餘的東西,增加而不見多出的必定是短缺的東西。只有沉穩安定的人既不能夠增加什麼。也不能夠減少什麼。 【注釋】 . ①損:此指減少,與「益」相對。 ④贅物:多餘的東西。 ⑧益:此指增加,與「損」相對。 ④分,此指人的職分、名分。 [評語】 物能損益說明事物本身有多餘或短缺的地方。人也是這樣,人的言行若有損益之處,說明其言行缺乏嚴謹,有所失誤。傳統文化認為:人要安於名分,謹言慎行,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一切要遵行中庸之道,做到恰如其分。我國古代的這,理想人格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國人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為人須彬彬有禮,言行有度。 十八、忘卻物我 永無牽累 天地間惟無無累,有即為累。有身則身為我累,有物則物為我累。惟至人甲則有我而無我,有物而忘物,此身如在太虛@中,何累之有?故能物我兩化,化則何有何無?何非有何非無?故二氏③逃有,聖人善處有。(《談道》) 【譯文】 天地之間只有一無所有才會沒有任何牽累,有了什麼牽掛,就有了牽累。有身體則身體就會成為自己的牽累。有了財物,財 r物就會成為自己的牽累。唯獨至上之人雖然具有自我而又沒夕之.有自我,雖有財物而忘卻財物,全部身心如處在太虛境地之、中,這樣還能有什麼牽累呢?如果能將他物和自我相互融化,融化了又有什麼沒有什麼呢?又有什麼或者沒有什麼是非呢?因此佛道二家學說逃避有這個概念,而聖人則善於處理有這個向題。 【注釋】 ①至人:這裡指道德修養已達到最高境界的人。《莊子·逍遙遊》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已達到忘我的境界。 ②太虛:《莊子·知北游》載;「是以不過乎崑崙;不游乎太虛。」唐成玄英疏:「崑崙是高遠之山,太虛是深玄之理。」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參閱《正蒙·太和》。 ⑧二氏:此指佛、道兩家學說。佛稱釋氏;道稱道氏。 【評語】 人有了「有」,便有了拖累。精神境界高的人,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忘卻他物和自我,將物我融化,這樣就感到毫無什麼牽累,生活也覺得輕鬆自然。人生在世,都必須處理好有這個問題,儒家學說為我們妥善處理「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十九、心事明朗 言動謹慎 率真者無心過,殊多躁言輕舉之失;慎密者無口過,不免厚貌深情之累。心事如青天白日,言動如履薄臨深,其惟君子乎?(《修身》) 【譯文】 坦率真誠的人內心沒有過失,只有因說話浮躁、舉止輕率而犯有的過失;謹慎周密的人沒有言談上的過失,但難免有過於深沉多慮的牽累。心境如青天白日光明透徹,言行像走過薄冰懸崖那樣謹慎小心,這難道不正是君子的表現嗎? 【注釋】 ①殊多:很多,特別多。 ②慎密:謹慎保密. ⑧青天白日:晴朗的天。比喻清明,明白。 ④履薄臨深:比喻謹慎,戒懼。《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評語】 直率的人和慎密的人各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修養深厚;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集眾人之長,避眾人之短。要求做到心地坦誠如青天白日,言行謹慎如履薄臨深。我們芸芸眾生雖很難達到君子的那種境界,但起碼可當作修身養性為之奮鬥的目標。當然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認為的理想人格,在現代社會中有發生某些變化的需要。 二十、攻己之惡 而後攻人 攻己惡者,顧不得攻人之惡。若嘵嘵囪爾雌黃人,定是自治疏底。(《修身》) 【譯文】 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缺點的人,是無暇指責別人過失的。如只是整天對別人指三道四,那—定是焰養膚淺、自我控制能,很差的緣故。 【注釋】 ①攻:治。 ②曉曉:音xiao xiao,爭辯的聲音。 ⑧雌黃;議論是非。 【評語】 正人先正己,這是古人的處世原則。當你在指責別人的過失時,首先要反省和克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這樣才能使人信舅rP riPP服。同樣,竭力克服自身缺點的人是無暇指責別人過失的。與人交往,我們應抱著「寬以待人,嚴以待己」的態度。儒家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推己及人,由己到人。在進行指責批評時,也是先攻己之失後攻人之失。為此要求人們平日能夠「閉門思過,防患未然」,加強自身的內省功夫。 二一、善於學習 揚長避短, "圓融』者,無詭隨之態;精細者,無苛察之心;方正者,無乖拂之失;沉默者,無陰險之術;誠篤者;無椎魯之累;光明者,、無淺露之病;勁直者,無徑情之偏;執持者,無拘泥之跡;敏練者,無輕浮之狀。此是全才。有所長而矯其長之失,此是善學。(《修身》) 【譯文】 圓通的人,沒有詭詐奸隨的樣子,精細的人,沒有苛刻煩髟」,頊的心思,正派的人,沒有乖戾機巧的過失;沉默的人,沒有陰險狡猾的權謀;誠實的入,沒有愚昧魯鈍的牽累;光明的人,沒有淺薄畢露的毛病;直爽的人,沒有任情恣意的偏見;遵循理法的人,沒有頑冥拘泥的痕迹;敏捷練達的人,沒有輕薄虛浮的表現。以上是各種各樣的人才。有所偏長而隨時糾正其偏長所具有的短處,這就是善於學習。 【注釋】 ①圓融:本為佛教用語。破除偏執,完滿融通。 ②詭隨:放肆譎詐。 ⑧苛察:苛刻煩瑣,顯示精明。 ④方正:此指端乎正直。 ⑤椎魯:愚鈍。 ⑥徑情:任意。 ⑦矯:使曲者改變為直者,糾正。 【評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各自性情不同。人各有所長,也同時。有所短。取長補短,完善自我,雖不能成為完人全才,但不失》良好的努力方向。善於學習,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這是世人加強自我修養的重要方法。 二二、少年謹德 老人養生 少年之情,欲收斂不欲豪暢,可以謹德;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郁閼,可以養生。(《修身》) 【譯文】 年輕人的性情,應該收斂而不應該豪放縱暢,這樣便可以遵行道德;老年人的性情,應該豪放縱暢而不應該鬱悶內向,這樣就可以養生長壽。 【注釋】 ①欲:要,應該,將要。 ②養生:攝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 【評語】 人的性情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年輕時和年老時也不同。年輕人身體健壯、富有朝氣、敢想敢做、充滿幻想,但缺乏人生經驗,而且正處於性格定型和文化道德修養的培養時期。比較而言,年輕人更應重視人生道德情操的培養。老年人人生經驗豐富,言行有度,但易於鬱悶內向,故應心胸開闊,性情豪放,心境愉悅,以養生長壽。因此,呂坤提出:少年重謹德,老人宜養生。 二三、精明多禍 渾厚平安 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里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修身》) 【譯文】 精明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須將其隱藏在渾厚當中。古往今來遭遇災禍的,十有八九都是精明的人,很少有渾厚的人碰到災禍。現在的人唯恐自己不夠精明,其實這樣才真是愚蠢呢。 【注釋】 ①精明:這裡指精細明察。 ②渾厚:這裡指人品德淳樸。 【評語】 聰明反被聰明誤,過於精明的人常常會遇到由於精明而帶來的災禍。相反,淳樸甚至有些愚鈍的人很少會遇到災禍,平安一生。其實,過於精明的人並非真正精明,甚至是愚蠢的人,殊不知須將精明之心隱藏在渾厚之中。只有那些外表渾厚、內心精明之人才是真正精明之人。人,精明難,由精明而渾厚更難,故可說:難得渾厚。二四、堅持真理 可任重任分明認得自家是,只管擔當直前做去。卻因毀言輒便消沮,這是極無定力底,不可以任天下之重。(《修身》)【譯文】只要明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就應當義無反顧地積極去做。因為聽到詆毀譏諷便沮喪泄氣,這是非常沒有主見的表現,這種人是不能夠擔當天下重任的。【注釋】①分明:明明是,明明白白她。②定力:佛教用語。佛教認為佛和菩薩有十種法力,其三為定力i即堅信精進、專忍堅定之心。【評語】從一定程度上講,認識真理並非十分困難,更難的是敢於,堅持真理,甚至願為捍衛真理而鬥爭直至犧牲。布魯諾為了堅持哥白尼太陽中心學說,甘願活活被燒死,這種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只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正義的事業,就要義無反顧地做下去,休管別人的說三道四、閑言碎語。須堅信:真理終究會得到人們的確認和肯定。只有敢于堅持真理的人們,才可以擔當天下之重任。二五、群而不黨 君子風範處眾人中,孤另另的別作一色人,亦吾道之所不取也。子曰:「群而不黨。群佔了八九分,不黨,只到那不可處方用。其用之也,不害其群,才見把持,才見涵養。《修身》【譯文】在眾人當中作—個孤僻乖戾的入是不可取的。孔子說:「群而不黨」。人要合群的時候佔了十之八九,不黨即不同流合污,只有到了必須堅持原則之時才用到。這樣,對群體沒有害氏-犀處,才能體現出自己的主見和涵養。【注釋】①群而不黨: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朱熹註:「和以處眾白群,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黨,動詞,阿附,偏私。【評語】從本源上講,人是群居的高等動物,社會性是人的本性。與人相處要以仁愛為懷,相互關心和幫助,這樣便可體會到人問的歡樂並保持心境的歡悅,切不可孤僻乖戾。在與人合群的同時,也要堅持一定的原則,要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切不可阿附結黨、同流合污。故孔夫子提出,「群而不黨」。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人們具備一定的涵養。二六、重己修養 應天下事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修身》)【譯文】放寬心胸,容納天下萬般事物;謙虛謹慎,接受天下諸多仁善;平心靜氣,分析天下萬千事情;潛心鑽研,縱觀天下種種事理;堅定信念,應付天下各種變化。【注釋】①心:這裡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稱。【評語】人要完善自己,關鍵在於加強內心的修養。內在修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的處世應物。內心修養的內容也非常豐富,諸如大其心、虛其心、平其心、潛其心、定其心等等,都可產生不同的作用。故我們須重視和加強內心的修養。二七、兼聽則明 聽言不爽聽言不爽,非聖人不能。根以有成之心,蜚以近似之語,加之以不避嫌之事,當倉卒無及之際,懷隔閡難辨之恨,父子可以相賊,死亡可以不顧,怒室閱牆,稽唇反目,何足道哉!古今國家之敗亡,此居強半。聖人忘於無言,智者照以先覺,賢者熄於未著,剛者絕真·其口語,忍者斷於不行。非此五者,無良術矣。(《修身》)【譯文】聽取別人的言論砑不出現差錯,只有聖人才能夠做到這一點。以原本就有成見的心理,相傳似是而非的話語,加上有可疑之處的事情,在倉促慌亂無暇顧及的時候,心懷隔閡與怨恨,即使是父子也會相互對立引起矛盾,不顧死活,兄弟反目真,相爭,反唇相譏,這實在是不足稱道的1古今國家的滅亡,由於這個原因的佔大多數。聖人忘情於沒有評論,智者明照於預先知覺,賢者熄寢於尚未顯著,剛毅的人絕無口語,安忍的人決斷於不採取行動。除過這五種方法,沒有別的好辦法了。【注釋】爽:差錯,錯誤。根:原本。成:成見,偏見。蜚:通「飛」,轉指傳播、流傳之意二賊:此作動詞。敗壞,傷害。鬩牆:語出《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意謂兄弟不和。【評語】要真正理解和聽取別人的言論和意見是非常不易的。這有主觀上的原因,如個人的成見、怨恨及有限的認識能力和水平等,也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如語言的局限性、工具性及手段、環境的不同等.集思廣益,兼聽則明。擺脫主觀干擾,平心靜氣,這樣也許能夠做到聽言不爽。二八、稱善我善 稱惡我惡稱入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之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修身》)【譯文】稱讚別人的美德,自己也就有了—個美德,這樣還有什麼可以嫉妒呢?詆毀別人的過失,自己也就有了過失,又何苦要詆毀別人呢?【注釋】稱,動詞。聲言,說,講。善:美好。與惡相反。毀:詆毀,誹謗。【評語】講別人的好處,頌揚別人的美德,與此同時,表明了自己心胸的開闊、品德的高尚,如果這樣理解,也就不會去嫉妒別人了。說別人的壞話,誹謗別人的過失,與此相隨,反映了自己心境的狹小、道德水準的低劣,自己也就有了過失,若這樣考慮,也就不必去詆毀他人了。凡此種種,問題的關鍵取決於人的認識和理解,取決於人的修養水平。二九、心操愈明 身勞愈健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勞愈強健。但自不可過耳。(《修身》)【譯文】心要經常操持,身要經常勞動。心越是操持越精明,身越勞動越強壯健康。但是,所以這一切都不能太過分了。【注釋】①精明:指精細明察。②過:過度,過分。【評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腦子越用越聰明,心越操持越精細。生命在於運動,人越勞作越強健。俗語說:人不會累死,而會愁死。人是—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機體。雖然如此,所有這些仍有—個度的問題,仍要適可而止,不能太過分了。否則,將物極必反,事與願違.三O、男兒立身 有如八景往見「泰山喬嶽以立身」四語,甚愛之,疑有未盡,因推廣為男兒八景,云:「泰山喬嶽之身,海闊天空之腹,和風甘雨之色,日照月臨之目,旋乾轉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臨深履薄之心,玉潔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當與同志者竭力從事焉。(《修身》)【譯文】以前見到「泰山喬嶽以立身」等四句話,心裡感觸很深,覺得仍有言猶未盡之處,於是進產。步將其推廣為男兒八景:「如泰山喬嶽的身體,如海闊天空的胸襟,如和風甘雨的儀態,如日照月臨的目光,如旋轉乾坤的手段,如磐石砥柱的主見,如臨深履薄的謹慎,如玉潔冰清的氣節。」以我比此八景則甚感慚愧,願與志同道合者共同竭力去奮鬥。【注釋】①喬嶽:高峻的山嶽。②同志者:志同道合的人們。【評語】七尺男兒,堂堂丈夫,理應是國家相社會的棟樑。大丈矢立於天地之間,應以天下為己任。然而並非所有男兒都能如此。真正的男兒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和修養。呂坤提出的男兒八景之說,指出了男兒各個方面的素質要求,包括身體,心胸、態度、目光、手段、主見、謹慎、氣節等方面的內容,為男兒完善自我明確了奮鬥的目標。呂坤所論可說是全面深刻,對於今天男兒的修養不無裨益。三一、心有城池 口有門戶【譯文】心應該有城池,嘴應該有門戶。心有城池就不會放任恣意,嘴有門戶就不會胡言亂語。【注釋】①喊池:城牆和護城河。②門戶:這裡指房屋牆院出入之處。【評語】人要適應社會,就必須對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行等有所約束。文化的進步意味著人的個性的解放,同時也意味著人在某些境域的束縛的加強。心有城池,口有門戶,這是人富有修養的表現。三二、能愧能奮 日有長進士君子作人不長進,只是不用心、不著力。其所以不用心、不著力者,只是不愧不奮。能愧能奮,聖人可至。(《修身》)【譯文】士君子在做人方面沒有進步,是因為不用心、不努力。之所以不用心、不努力,是因為沒有羞愧之心和奮發的激情。,能夠感到羞愧,能夠奮發向上,那麼就可以達到聖人的水平。【注釋】①士君子:指有志操和學問的人。《苟子,修身》:「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評語】有人說:進步是逼出來的。形勢的逼迫驅動了主體,構成了進步的原動力。羞愧之心,奮發之情,同樣推動著人認真努力蔓以取得不斷進步。做人是如此,做事也是如此。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身遭腐刑,羞愧難忍,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沉淪下來,而是由此激發出巨大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寫出了史學巨著,啊—一《史記》。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枚不勝舉。事實雄辯地說明:只要人們能愧能奮,定會日有長進。三三、自是自私 人生大過人一生大罪過,只在「自是自私」四字。(《修身》)【譯文】人一生最大的罪過,就在於自以為是、自私自利。【注釋】①自是:自以為是。《老子》云:「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評語】人在一生中會做出許許多多的成績,與此同時,也會出現種種錯誤和過失,這些錯誤和過失的根源即人生的最大罪過,只在於自以為是和自私自利。自以為是;自私自利是眾人常有的不良心性,也是人們為人處事、學習修身的大敵。對此,我們要以謙虛謹慎、大公無私的心境克服並代替自以為是、自私自利的心態。三四、貧賤老死 不足為懼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聞。(《修身》)【譯文】貧窮不足羞恥,可羞恥的是既貧窮又沒有志向:低賤並不足以使人厭惡,可厭惡的是既低賤又沒有能力,年老並沒有什麼可感嘆的,可感嘆的是既年老又虛度了一生,死亡不足以悲傷,可悲傷的是死後聲名無存。【注釋】①惡:音wu,憎恨,討厭,厭惡。②虛生:虛度人生,徒然度過人生。【評語】孟子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不能因為生活的貧困和地位的低賤而喪失人生的遠大志向,要「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鴻鵠之志;低賤不可怕,只怕缺乏能力。為了生命的輝煌,人不可不磨練其意志,鍛煉其能力。人還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切不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三五、己不護短 長進至矣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能不護短,則長進至矣。(《修身》)【譯文】修養身心以不袒護自己的缺點最能使人有所進步。能夠.不袒護自己的缺點,那麼進步一定會很大的。【注釋】①修身:修養身心。修身是儒家所宣揚的教育八條目之一,可見《禮記·大學》。②護短:袒護短處,以免使其難堪。也指自諱過失。【評語】宣揚自己的長處,攻擊他人的短處,同時袒護自己的短處,隱沒他人的成績;這是世俗之人的通病。人要善於冷靜客觀地反省自身,認識自己,敢於承認並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袒護自己的短處,這樣才有可能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因而古代善於修養的人堅持公正待己,不袒護短處。呂坤於是提出了修身以不護短為關鍵的思想。己不護短,常有長進,古今都是這樣。三六、君子於謗 不辭不反君子有過不辭謗,無過不反謗,共過不推謗。謗無所損於君子也。(《修身》)【譯文】君子有了過失不怕他人指責,沒有過錯也不反駁別人的指責,和他人一起犯了錯誤從不推脫責任。指責對於君子是沒有損害的。【注釋】①過:過失,過錯。②謗;誹謗,指責。【評語】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是對的,就不怕他人的誹謗和詆毀,也不必去反駁誹謗者,事情終究要真相大白的。自己有了過失或缺點,要歡迎他人的善意批評,即使是惡意的攻擊和指責,也要坦誠冷靜地對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須知:「忠言逆耳利於行,苦口良藥利於病。」與人共事;出現過失,且不可推卸責任。只要有對待指責誹謗的正確態度和方法,誹謗就無損,於我們的應有形象。而要餓到這些並非易事,人們須有平日的不斷修養和完善。三七、心術容貌 有其根本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修身》)【譯文】心術應該以光明篤實為根本,容貌應該以端莊老成為根rc本,言談話語應該以簡明懇切為根本。【注釋】心術:思想和心計。《莊子·天道》:「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篤實:忠厚老實。老成:指年高有德,泛指有聲望。也用來形容文章的老練成熟。【評語】中國文化自古以來都重視倫理道德的建設和作用,因百也重視人的修養和完善。對於個人來說,傳統文化對人的言行舉止、心術容貌等有一定的要求,並有一定的理想標準,以此作為人生修養的理想。呂坤以儒家思想為根基,提出了理想人格在心術、容貌、言語方面的根本要求,對於今人的自我完善和修養不無益處。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三八、君子四真 心口耳眼士君子只求四真:真心、真口、真耳、真·眼。真,蟹,無妄念;真口,無雜語;真耳,無邪聞;真眼,無錯識。(《修身》)【譯文】正人君子只求在四個方面能夠真切:真心、真口、真耳、真眼。真心,就是沒有狂妄的念頭,真口,就是沒有閑言雜語,真耳,就是沒有邪誕的聽聞,真眼,就是沒有錯誤的見識。【注釋】①真:真實,真切。與假相對。【評語】處世無奇但率真。人生在世,不論其功業如何,做人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為人處世,只求真誠、真實而已,做到問心無愧,心安理得,心情怡悅就可以了。有修養的君子惟真是求,以真心、真口、真耳、真眼為其修身養性的基本標準。這也是個人修養、完善自身的基礎。在現代物質文明極為發達的工業社會中,人們呼喚著精神文明的建設,呼喚著人類個體的不斷完善。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遺產便彌足珍貴,閃爍出了時代的光輝。三九、心術真誠 別個不差心術、學術、政術,此三者不可不辨也。心術要辨個誠偽,學術要辨個邪正,政術要辨個王伯。總是心術誠了,別個再不差。(《問學》)【譯文】心術、學術、政術,不能不把這三者的關係分辨清楚。心術應辨別其真誠或虛偽,學術應辨別其邪惡或正義,政術應辨別其王業或霸業。總的來說,如心術是真誠的,其它的也就不會太差。【譯文】心術、學術、政術,不能不把這三者的關係分辨清楚。心術應辨別其真誠或虛偽,學術應辨別其邪惡或正義,政術應辨別其王業或霸業。總的來說,如心術是真誠的,其它的也就不會太差。【注釋】①王伯:即王霸,伯與霸通假。意指王業與霸業。儒家宣稱以德行仁政者為王,以力假仁者為霸,故有王道、霸道之分。【評語】道德修養是人安身處世的根本,正囪如此,我國古來就重視社會倫理道德的建設和宣揚,就重視個性的修身養性,並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施步驟。道德水準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個人在其它方面的造詣和成績。心地的善惡,心術的真誠或虛偽,都對其人的學術、政術等有著重要的影響。心術好的科學家以其科研創造造福人類,而心術偽惡的人從事科研其目的是為了私慾而危害人類。心術正直的人從事政治是為了多數人謀利益,而心術邪惡的政客會為眾人所唾棄的。只有心術真誠的人,他的事業才會得到人們的支持和肯定。只要人的心術真誠,那麼他的其他方面也不會太差。古今都是這樣。四十、對待子女 切勿自愛以肥甘愛兒女而不思其傷身,以姑息愛兒女而不恤其敗德,甚至病以死,犯大辟而不知悔者,皆婦人之仁也。噫!舉世之自愛而陷於自殺者,又十人而九矣。(《養生》)【譯文】以甘厚肥膩的食物來表示對子女的愛意,而沒有考慮這可能對他們的身體有害,以姑息縱容來溺愛子女,而沒有考慮這樣會使他們的道德敗壞,甚至導致疾病而死亡,被判處死刑仍不知悔改的,都是婦女所謂的無條件的母愛造成的。唉!世上由於自己過分溺愛而又被自己的溺愛所殺害的,十個人中就有九個人。【注釋】肥甘:美昧。《孟子·梁惠王》:「為肥甘不足於口與?」姑息:沒有原則的寬容遷就。恤:顧惜,考慮。大辟;我國古代刑罰的一種,即殺頭死刑。【評語】天下父母,沒有幾個不疼愛子女的。但在關心愛護子女的同時,還應教育和管教子女,使兒女成為有教養有知識的人;為此,作父母的切不可過分溺愛和嬌慣兒女,讓他們吃飽穿暖的同時,還要使之形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優秀的品德。如孟母三遷,為的是使孟子能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其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和勤奮好學的習慣。岳母從小嚴格要求岳飛,後在兒子背上刺字「精忠報國」,使岳飛很小就有了報效國家,誓死殺敵的志向,如果對子女一味溺愛和遷就,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樣做對兒女只是有害無益,而且一旦兒女長大成人,悔之將晚矣。古今父母對待子女都是這樣。現代中國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作父母的更容易嬌慣子女,對子女的教育也更為困難。但不論怎樣,我們還是要時時提醒那些為人父母的:嚴師出高徒,管教嚴的家庭出人才。切不可縱容放任自己的子女。四一、養生要務 在於養德今之養生者,餌葯、服氣、避險、辭難、慎時、寡慾,誠要法也。嵇康善養生,而其死也卻在所慮之外。乃知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德在我,而蹈白刃以死,何害其為養生馳?(《養生》)【譯文】今天追求養生之道的人,吃補藥、服順氣、逃避艱險、躲開艱難、慎處時令、清心寡欲,這些當然是很重要的方法。嵇康善於養生,卻死在他的意料之外.由此可知,道德的修養更是身心修養中最重要的內容。如果自己能遵行道德,即便是赴湯蹈火去面對死亡,又怎麼不是最高尚的身心修養呢?【注釋】餌,食。服氣:又作『食氣』,我國古代的一種養生方法,與吐納相似.嵇康:三國魏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譙郡至(今安徽宿縣)人,為竹林七賢之一。—生講求養生服食之道,著有<養生論>。後因不滿當時政治,遭鍾會陷害,被司馬昭所殺。蹈:踏,投。【評語】古往今來,老年人大多注重養生之道。養生的方法很多,如可吃補藥調養身體、清心寡欲愉悅心境、打拳練劍健壯身體等,各種方法都有自己的長處。但最為重要和根本的方法在於修養德性,道德的修養較之其它更為艱難。道德的水準影響著—個人對待人生世事的看法和態度,決定著個人的心胸和氣度。只有心胸廣闊的人,才少有煩惱和憂愁,多有平靜和歡樂。而這是其它養生方法所望塵莫及的,也是養生的較高境地。故而古人提出了「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的主張。四二、無價之葯 取諸己身愚愛談醫,久則厭之,客言及者,告之曰:「以寡慾為四物,以食淡為二陳,以清心省事為四君子。無價之葯,不名之醫,取諸身而已。」(《養生》)【譯文】我很喜歡談醫學,久而久之也感到厭煩了,有客居之人來對我說,「應該以清心寡欲作為四物,以食恬淡薄味作為二陳,以清,自省作為四君子。無價的藥材,不可名言的醫師,都在自己的身上。」【注釋】四物:即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載有四物,即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功能為調經補血。 二陳:二陳湯,成分有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生薑、烏梅等,功能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四君子:即四君子湯,成分為人蔘、炙甘草、茯苓、白朮等,功能為益氣健脾。【評語】藥物冶病,此乃常情。世上有名貴藥物如人蔘、靈芝、何首烏等,更有比此更為珍貴的無價之葯,它不是來自別處,而是來源於我們人自身。這是古人的高論。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心理治療,精神治療的作用越來越大,並為眾人所認同,而這-療法的源流可從中國古人那裡找得見。由此可見弋哲人思想的敏銳,識見的高超。
推薦閱讀:
四三、自我留心 自愛自全
饑寒痛癢,此我獨覺,雖父母木之覺也;衰老病死,此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也。自愛自全之道,不自留心甲,將誰賴哉?(《養生》)【譯文】對於饑寒痛癢,只有自己感覺得到,即便是父母也毫無察覺,衰老病死,只有自己獨自擔著,即便是妻子也不能代替。自愛自全的方法,自己不留心,將依賴什麼人呢?【注釋】當,擔當,承擔。留心:注意。賴:依賴,依靠。【評語】從道德的角度來講,人應寬厚愛人,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甚至捨身取義,不能自私自愛。但從養生的角度來說,人卻要自愛自全f愛護自己的身體。身體是自己的,饑寒痛瘴,衰老病死,只有自己感受最深,只有自己來承擔,別人是無法替代的。為了生活的幸福,為了生命的延續,人須重視自愛自全之道。自愛自全,愛護身體,這是十分必要的。身體是事業的本錢,道怨的載體。惟有健康的身體,才有人生的輝煌。四四、知足有餘 安分無事造物有涯而人情無涯,以有涯足無涯,勢必爭,故人人知足則天下有餘,造物有定而人心無定,以無定撼有定,勢必敗,故人人安分則天下無事。(《世運》)【譯文】生產活動有所限制而人的慾念卻沒有限制,以有限對無限,其趨勢必然導致相爭,倘若人人都知足常樂,天下就會顯得充裕。生產有規律而人的追求沒有規律,以無律動搖有律,其趨勢必然導致失敗,倘若人人都安分守已,天下就不會有是非爭端。【注釋】造物:創造生產萬物。涯:原指水邊、地邊,泛指邊際、極限。定:此指固有的規定、法則。撼:搖動,打動。分:職分,名分。【評語】欲情無限,物質有限,無盡的物慾勢必導致對於物質的爭奪,便產生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解決的辦法—是擴大增加生產,但終究是有限的,所以最根本的辦法只有—條,即在於人自身,那就是清心寡欲,限制慾望。只有如此,人才會總覺心中快樂,物質也不顯得緊缺而顯得充裕了。知足常樂,知足有餘。同樣,人人只要安於職分和名分,世上便少了非分之事,少了紛爭之事,故『安分則天下無事」。抑制私慾,安於名分,這是善於修養身心者所十分注意的。四五、士氣須有 傲氣應無士氣不可無,傲氣不可有。士氣者,明於人己之分,守正而不詭隨。傲氣者,昧於上下之等,好高而不素位。自處者每以傲人為士氣,觀人者每以士氣為傲人,悲夫!故惟有士氣者能謙己下人,彼傲人者昏夜乞哀或不可知矣。(《品藻》)【譯文】不能沒有士氣,卻不能懷有傲氣。有士氣,就是明辨自已和別人相比所具有的長處,堅持原則而不盲目追隨他人。有傲氣,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好高騖遠而不安份守己,許多人 啊看自己的時候總把傲氣當成士氣,看別人的時候總把士氣當成傲氣。可悲啊,實際上唯獨真正有士氣的人才能夠謙虛謹慎。那些外表上傲氣凌人者夜晚時內心的痛苦,也不知道有多少呢。【注釋】士氣:此指士大夫的氣概。也可指士兵的鬥志。詭隨:放肆譎詐。昧:掩蔽,隱藏。【評語】不可有傲氣,但彳呵無傲骨。同樣,不可有傲氣,但不一可無士氣。傲氣於人無益,只能拒他人於千里之外,不利於自己的進步。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驕兵必敗。故而人不可有傲氣。但人卻不可沒有士氣,士兵作戰靠的是士氣,—鼓作氣,無往不勝;為人處事,建功立業,全憑一身正直不阿之氣。故人人須有士氣。傲氣,士氣雖僅—字之差,但實質上卻相差萬里。人須有士氣,不可有傲氣。古人認識到了這一點,並有許多賢達和仁人志士做到如此。歲月流逝,時代變遷,但這做人的道理古今都是如此。四六、正直忠厚 不可俱全正直者必術忠厚,忠厚者必不正直。正直人植只綱常;扶世道,忠厚人養和手,培根本。然而激天下之禍者,正直之人;養天下之禍者,忠厚之過也,此四字兼而有之,惟時中之聖。(《品藻》)【譯文】所謂正直的人必然不夠忠厚,忠厚的人必然不夠正直。正直的人確立綱常,匡扶世道,忠厚的人頤養平和,安守常規。然而引起天下大禍的,是正直的人,姑息天下大禍的,是忠厚者的過失。兼正直和忠厚的,只有時中的聖人而已。【注釋】植;樹立。和平:此指心平氣和。激:此指鼓動、激發。時中:儒家堅持中庸之道,認為人們立身行事要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為時中。《禮記·中庸》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評語】正直的人以公理道義為準則,明辨是非,堅持真理,不照顧人情關係,不以倫理綱常為標準,因此,正直者難免不夠忠醌忠厚的人以倫理道德為一切言行的準繩,為人處事有時甚至不講原則,包庇縱容有過失之人,這樣忠厚者也不正直。正直與忠厚有時可以統—起來,而有時候二者會發生矛盾。正直的人代表的是整個社會或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忠厚的人只為少數人或個別人所歡迎。我國古代雖也重視法治,但更重視人治,卻也不乏大義滅親的人。現代重視法治的社會,要求人們忠厚,更要求人們正直,要以正義作為其言行的根本依據,甚至要大義滅親,捨身取義。這些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四七、安穩深沉 美德之最安重深沉是第一美質。定天下之大難者,此人也。辦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剛明果斷次之。其他浮薄好任,翹能自善,皆行不逮者也。即見諸行事而施為無術,反以僨事,此等只可居談論之科耳。(《品藻》)【譯文】安穩深沉是最大的美德,平定天下於大難之中的,就是這種人。明辨天下大事的,也是這種人。比這樣的人略微遜色的是剛毅、明達、果斷、勇敢的人。其他像好大喜功、輕薄虛榮等人,都是行為不正的人。事到臨頭胸中沒有任何謀策,反而會把事情搞糟,這種人只能夸夸其談而已。【注釋】①安重:此指穩重。②逮:及,音da1。③僨事:敗事。《札記·大學》中說:「此謂一言僨事,—人定國。」【評語】成就天下大事的人,須有良好的素養,尤其是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沉穩於人至關重要,只有沉穩的人遇事冷靜沉著,應付裕如,因而能成就大事,平定大難。而那些勇敢、剛毅,果斷、明達的人與其相比就稍有遜色。至於那些好大喜功,輕薄浮躁之輩就更不值—提,識人者方能善用,為人處事及馭人之人對此不可不察。四八、人人相讓 無限歡欣兩人相非,不破家不止,只回頭任自家一句錯,便是無邊受用;兩人自是,不反面面稽唇不止,只溫語稱人一句好,便是無限歡欣。(《人情》)【譯文】兩人互相指責,不到家破人亡的地步不能停止,其實,只要退一步,自己承認一句錯誤,就會對自己有相當大的收益;兩個人自以為是,不到反唇相譏的地步就各不罷休,其實,只要和氣稱讚對方一句,就會給自己換來相當大的歡娛。【注釋】相非:互相責難、攻擊。受用:此指好處、利益。自是:文中指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反面稽唇:翻臉爭論。《漢書·賈誼傳》有:「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評語】眾人相處,由於利益的不同和觀點的差異,難免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出現爭執或口角,造成心情的不悅。永葆心情的平靜愉悅,這是修身養性的關鍵。為此,在與人相處之時須寬容待人,求得和諧祥和的氛圍。與人相爭,只須主動認錯或溫和稱讚對方,便會煙消雲散,化干戈為玉帛,便可得到無限的歡欣。與人相處,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並不是理屈詞窮的退讓,而是有涵養的重要體現。四九、讓善引過 勿須相爭將好名兒都收在自家身上,將惡名兒都推在別人身上,此天下通情。不知此兩個念頭都攬個惡名在身,不如讓善引過。 (《人情》)【譯文】把好的名聲都攬在自己身上,把壞名聲都推在別人的身上,多數人都喜好這樣。豈不知這兩個念頭,最終都會把壞名聲攬到自己的身上,倒不如把美名讓給別人,把過失自己承擔。【注釋】①惡名兒:壞的名聲、聲譽。②念頭:心思,想法,心中的打算。【評語】逃避艱險,尋求平安,這是動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同樣,推惡就善也是人之常情。但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性是內根本屬性。人是一種社會性的高等動物,是一種重視群體和諧富有倫理道德的理智群體,為此需要對人的自私自利之心有所約束和控制。把榮譽攬在自己身上,把罪名推在別人的身上,這種自私行為都將惡名套在了自己身上。按照倫理道德的匡定,這種做法是不道德的,這樣做的人是缺乏修養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與其爭名奪利,推脫罪責,不如讓善引過,修養自身。推薦閱讀:
※修身立本 百貴精言
※瑜伽修身 偷師動物5招
※T恤+開衫 百搭修身不可缺
※以茶悟道,以道修身
※翠明紅楓的文件夾【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