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文化」的啟示
權力本該純凈。CFP |
包拯、海瑞、于成龍、張伯行、張養浩……這些古代清官,既給一代又一代人留下難以釋懷的廉潔情結,也啟發人們思考這樣一條千古不變的歷史規律:官員清廉則國運興盛,官員貪腐則國家敗亡。對任何一個政權來說,如果不解決官員的貪腐、奢靡、縱慾、享樂問題,必然會導致人亡政息、國將不國。
清官之念
長期以來,在古代史料典籍的文字中,在千千萬萬的百姓心中,對官員都有這樣一種理想期盼:他們心中裝著百姓,恪守著「清、勤、慎」為官箴言;他們公正無私、廉潔自律、大義滅親;他們為了百姓,不惜丟掉烏紗帽,自毀錦繡前程,敢與貪官污吏、豪強權貴做鬥爭;他們不惜犧牲身家性命,犯顏直諫,抨擊皇帝的誤國政策、荒唐行為……這就是歷史上的「清官」,百姓心目中的「好官」。
從歷史上看,「清官」一詞出現的時間要比「循吏」「良吏」「廉吏」等辭彙稍晚一些。最早見於《晉書·何遵傳》中:(何嵩)「寬弘愛士,博觀墳籍,尤善《史》、《漢》,少歷清官,領著作郎。」「清官」是中國話語中的一個特有的概念,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特有的一種政治文化現象,是在中國獨特的文化土壤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是受宋元民間清官文學的影響,由民間用語轉而被吸納至官方法律文書中的。
那麼,清官(好官)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官才能算得上是一個清官呢?應該說,不同時期衡量清官標準的側重點是各不相同的。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戰國、秦及漢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標準。漢代中期以後,推行教化又成為好官的標準。但是,教化的成效往往很難考核,所以從三國末年開始,「清、慎、勤」又成為衡量「好官」的標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嚴於律己、鞠躬盡瘁、言傳身教、秉公執法、公正不阿、犯顏直諫……都是用來形容「清官」形象和品行的。
在奉行官本位思想的封建社會,「清官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官德與廉政文化的重要內容。時光荏苒,時移世易。近代中國,經歷了百年的滄桑,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內容逐漸式微甚至消亡。然而,「清官文化」卻是長興不衰。在反腐敗鬥爭日漸深入的今天,報刊上在宣傳清官,影視劇在熱播清官,老百姓也在熱切地呼喚清官,充分顯示著「清官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表達著中國人心中濃厚的「清官」情結。
清官之德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在此後的兩千多年中,儒家思想是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也是其治國理政的基本路徑。
儒家主張以德治國。早在三千年前,周公就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思想。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同時,儒家還主張以德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庸》)。儒家文化向來重視個人的道德操守。「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等。這些思想構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傳統文化中最閃光的思想內容,也是傳統「清官文化」的基因與來源。
清官之德,核心在「清廉」二字。三國時期的司馬懿說,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廉」是為政的首要前提。
一方面,「清廉」乃為政之本。「吏不廉平則治道衰」(《漢書·宣帝紀》),「廉非政之極,而為政必自廉始」(《揭溪斯全集》第三卷)。可以說,官廉則政舉,官貪則政危。
另一方面,「清廉」是士君子之大德。「理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寶也」(《臣規·廉潔》),「士之不廉,猶女之不潔。不潔之女,雖功容絕人,不足自贖。不廉之士,縱有他美,何足道哉」(真德秀《西山政訓》)。可以說,為政清廉,不以權謀私、不貪污受賄、廉潔奉公都是清官必備的品德。
清官之行
在中國歷史上,儘管官吏貪污腐敗是官場上的一種常態,但也不乏一些品行高潔、為人正直、處事公道、不貪不虐的清官。像西門豹、趙廣漢、黃霸、徐有功、狄仁傑、包拯、況鍾、海瑞、袁可立、于成龍等人。他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鑄就了人「清」、官「清」、政「清」、國「清」、民「清」、風「清」的青天寰宇。
北宋時期的包拯,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深為百姓所讚揚和稱頌,家喻戶曉。明朝的海瑞,為官曆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清代的于成龍,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聲朝野。他天南地北,宦海沉浮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髮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這些「清官」,他們做官「清廉」,不只是為了人生的點綴和粉飾;他們做人「剛正」,不只是為了做官的榮譽和名聲。他們將「做人」和「做官」融為一體、貫通一片,在「做人」中完成「做官」的責任和義務,在「做官」中完成「做人」的本性和尊嚴。
清官之思
古代「清官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彌足珍貴的思想寶庫,可以為當代廉政文化理論建設提供充分的思想支持。魏徵「犯顏直諫」、包拯「秉公執法」、范仲淹「剛正不阿」、司馬光「直言正論」、海瑞「兩袖清風」、于成龍「鐵面無私」、張養浩「寧屈官宦,不曲小民」……這些古代清官們所展示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的魂魄和中國古代官員的錚錚鐵骨,已經滲透到「清官文化」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官德的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我們應該加強對「清官文化」的研究,借鑒傳統「清官文化」中的合理因子,弘揚「清官文化」中積極健康且符合時代精神的東西,大力宣傳清官的清廉思想和事迹,對於在全社會形成反貪倡廉的社會風氣,促進廉政文化建設大有裨益。
「清官」是人治社會的產物,「清官情結」反映出的是老百姓的一種期盼。正是因為「清官」具有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所以,若把社會治理的希望完全寄託於「清官」身上,那是根本靠不住的。我們進行反腐倡廉建設,法治和制度建設是根本。
為此,一方面,必須要大力加強法治建設。「法者,國之權衡也」(《商君書·修權》)。在現代法制社會裡,人們依法辦事,借用法律保護自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無須乞求於「清官」的庇護。過分強調清官政治,既不利於法制建設,也與民主精神根本相悖。實現國家廉政治理的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通過法度來震懾和要求官員,使其「不敢腐」。
另一方面,必須要在健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制度,這是遏制腐敗、剷除腐敗的根本出路。加快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錢」的機制,堵塞各種制度上的漏洞,剷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遏制腐敗產生的源頭,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使官員「不能腐」。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
推薦閱讀:
※文化的力量?
※非常看不慣「小王子」給人隨便貼標籤,好像他理解所有人似的,難道人就是這麼容易被歸類嗎?
※【ACG文化的聖地 秋葉原】
※淺談知青文化
※瀨戶內海上的建築物語—黑川紀章 くろかわ きしょ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