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的幾點思考 2016-11-02 10:25 | IB中文講堂

https://sanwen8.cn/p/413JP5k.html

高能預警:本文較長,但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點,請耐心讀完。

關於《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的幾點思考

最近很多教育方面的微信大號都**了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批評日本的專利制度和整個東亞教育體系的文章,讀完之後很有啟發,但同時又生出很多無奈和感慨,發此文一方面是把他觀點中的幾個要點傳達給大家,也附上自己的一些觀點,拋磚引玉,希望能聽到更多教育同行的看法。

1. 東亞教育效率底下,學生要花數倍的時間獲得好成績

「東亞的教育體制是比較特異的,經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讚賞和局內人的詬病。老師、學生、家長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韓國也是以極端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聞名的。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總稱為」SKY」,韓國最大規模企業的總裁們,70%是這三所大學的畢業生,而80%的司法機構公務員來自這三所大學。」

「2012年,經合組織進行了」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在數學和閱讀項目上,韓國學生在所有成員國中排名第一。但是,這項成就是以相當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評價說:「這些孩子是靠雙倍的努力加雙倍的花費才得到這樣的成績。」

思考:中國孩子要花極大的時間和努力去學**是應試教育決定的,而應試教育的原因是教育資源的不公平,教育資源的不公平有很多原因,但是主要是經濟發展的不公平所導致的。那麼在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必須通過一個機制來篩選,肯定會導致激烈的競爭,因此孩子要去花大量的時間去學**。這當然是有問題的,但是事實上,作為篩選的功能如果不用考試這種方法,用其他方法反而導致很多的不公平。

2. 東亞教育具有循規蹈矩的「普魯士基因」

「為何東亞會有這樣的教育體系呢? 我覺得,是因為東亞國家現代教育體系中本來就有的普魯士基因,再加上東亞儒家思想和科舉傳統。而對於有的國家來說,可以說又加上了蘇聯式教育的實用速成導向和思想灌輸功能。」

「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原本浩瀚而美不勝收的人類思想領域被人為地切割成了一塊塊,一塊塊便於管理的部分,並被稱為」學科」。同樣,原本行雲流水、融會貫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個個單獨的」課程單元」。"

「普魯士人的初衷並不是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大量炮製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和教堂在內的權威,當然,最終要服從國王。」  

當然,普魯士教育體系在當時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這樣的教育體系讓上萬人成了中產階級,為德國成為工業強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原動力。基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要在普魯士王國實現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標,最經濟的方法或許就是採用普魯士教育體制。

思考:人類的思想領域被切割成為學科是工業化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工業化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把一個完整的東西切割成為標準的模塊,然後進行組合形成標準化的產品,教育的學科化是社會發展在教育上的體現。普魯士的教育體系對於學生的培養可以類比福特汽車對於工人的塑造,都是工業化發展對於一個人群的塑造,就是形成所謂的中產階級。

「但是,如今的經濟現狀已經不再需要順從且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相反,它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者,需他們有能力提出新穎的想法並付諸實施。不幸的是,普魯士教育體的目標與這一社會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異常美妙的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而正是這些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讓人們在智力、想像力和天賦方面各不相同。」

思考:今天的社會發展對於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素養,批判性的思維能力以及注重和發展自己天生稟賦的人,這一點特別提醒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千萬要重視到每個孩子的不同,更不要用主流的標準去衡量和逼迫孩子,反而要鼓勵孩子的非主流的興趣跟稟賦,未來的時代是屬於那些真正大膽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情的人。

3. 普魯士基因以外,東亞教育還深受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影響

  

「東亞國家對大學入學考試,總是會和他們長期的科舉傳統混在一起。古代社會對創造力沒有那麼大的需求,所以科舉是個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衝突完成了社會管理者的選拔,且完成了一個以智力取代門閥的準繩的建立。」  

」如果要模擬科舉的話,現代的對應物應當是公務員考試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職考試。因為這些考試和科舉一樣,是需要選**已經訓練有素的成年人,馬上就可以從事某些工作。「

"而大學入學考試,目標則是要選出可塑性強而又有志向者進行下一步的教育,這樣的人要好像從熔爐里取出的液態玻璃,可以旋轉拉長,可塑性極強。而科舉考試得到的人員,則要像上了釉彩的出窯瓷器,馬上就可以使用,但是如果你做什麼改動,不是破裂就是刮傷。"

"此外,考試是個用處非常有局限的工具。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雙保險的方式抑制學生在在考試上過分浪費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錄取考慮的諸因素中的一項,過於重視SAT是不明智的; 其二,SAT每年有6次報考機會。"

"中國台灣、中國大陸的教育制度則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學生浪費青春:其一,聯考分數是錄取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其二,聯考一年一度。"

思考:剛才說到中國的教育制度本身是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導致的,同時也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過於單一。除了大學教育,職業教育和生存教育體系非常薄弱,而在社會日益多元的今天,職業教育大有可為,一個給企業高管當排球教練的人和這個企業高管的年薪也許差得並不太多。而另一方面生存教育則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是非常重要的舉措,現在則基本上看不到。

另外這裡筆者還想加上的是美國的教育其實已經是階層化了,美國的中產階級的孩子享受到的是所謂的素質教育,也就是我們國人非常羨慕的教育,而底層孩子能享受到的最好教育就是應試教育,甚至很難享受到,而上層社會的教育則是培養孩子決策能力的教育,中國家長們所能希望獲得的最好教育常常就是美國中產階級的教育,而培養決策能力的領導者在中國的大學教育里很缺失。

4. 東亞國家對復**的過度重視

「2009年釋出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78.3%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平時 (不包括周末和節假日) 每天在校學**時間在8小時以上,韓國為57.2%,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中國學生每日學**的時間最長。各國學生所學內容的多少相差不會太大,那麼如果學**時間過長,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復**時間所佔比重過大。這是扼殺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最大手段。」  

「說起複**的重要性,人們經常會引用」學而時**之」,這個」**」就是復**。但是,孔子時代與今天社會有個巨大差異,是學**的內容。孔子時代的主要學**內容是」禮」,扮演者唯反覆演練才可達到效果。但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演化到近現代,學**的主要內容由」禮」轉變為認知。認知是拓展和變化的,其本質是創造或學**新的東西。如果教育過度強化復**,是產生不出創新人才的。」

」這幾年有個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對反覆練**好像是個理論上的支持。但是,這種論述多適用於【認知複雜性】較低的活動,如象棋、鋼琴、籃球、計程車駕駛、拼寫。但是,對於【認知複雜性】較高的活動,如創作、管理等的作用就很難找到足夠的證據。其實,這一點反而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鋼琴小提琴這類技藝的訓練在西方業已式微,而在東亞國家卻大為興盛。「

"這類在西方十九世紀就已經蔚為大成的技藝,特點是難度訓練階梯比較固定,知識總量也已經限定,只需要多加練**即可,而且學**的進度又可以通過曲目難度或考級來衡量,正好貼合了東亞偏愛的學**方法。所以東亞國家這些琴童家長,多半既沒有音樂愛好也不了解古典音樂背景知識,卻讓孩子花大量時間練**,其內在出發點,就好像著名笑話中那位因為路燈比較亮,就只在路燈下找鑰匙的愚人一樣。"

思考:這段簡直就是振聾發聵,希望家長們一定要引以為戒。寧可在孩子小的時候與孩子一起快樂玩耍,度過一段美好的有質量的時光也不要逼著孩子練**完全沒有任何情感連接的樂器,除非孩子確實感興趣。

5. 東亞教育受到平均主義和匱乏心態的長期影響

"歐洲學術界有個比較,像英國和德國都算是古典學術的學霸類國家,但是英國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為英國的教育制度不夠公平。英國有一些中學進去後由於傳統原因,上**學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樣裡面的學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浸在龐大的古典學術中。反過來,德國比較公平,所有學生上大學都要通過考核,這樣,學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備考科目上面。結果英國這種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優質人才。"

"這就像彼得?提爾在《從0到1》中舉的商業例子,表面上完全競爭好像比較公平,實際上參加這樣競爭的企業利潤會變得像刀刃一樣薄,朝不保夕,只能顧著眼前利益,不可能對未來做長遠規劃。而類似谷歌這樣的壟斷企業,因為不用記掛著和其他企業競爭,反而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權關心自己的產品和做各種長遠得簡直不靠譜的計劃。所以學生如果長期處在考試的競爭壓力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長遠的自我成長計劃,而只能把心思集中在將會決定一生道路的一次次考試上。"

"去年大熱門的《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指出,當人陷入稀缺狀態 (物質或是時間) 時,稀缺會俘獲大腦,人一旦被俘獲,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所見範圍,而且也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而當我們為了解決眼下的難題而極度專註時,就無法有效地規劃未來。"  

我覺得稀缺是東亞民族特有的狀況。因為這些國家幾千年來都是水稻密集型種植經濟,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況下養活更多人,一方面當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勞動和忍受更大擁擠。對於長期處於稀缺心理狀態的東亞人來說,是一定要參與爭奪的。

但是,實際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價值觀的言傳身教、志向和視野的潛移默化,這根本和」你上了這個學校我就上不了」 那樣的零和博弈無關了。

思考:再次提醒我們所有的家長要有勇氣放棄很多外在的標準衡量孩子,關注孩子真正的身心發展,他/她成為一個人應該具備的一些基本素養和品質,讓孩子養成好奇心和良好的學****慣比這次模擬考試比上次進步了多少分要重要得多。

  

6. 東亞教育的功利也因為工業化追趕帶來的心態

"影響近代工業化的起源在西歐,所以他們不管是經濟社會還是教育體系,都有個比較和緩的自然進化發展期。而東亞國家是被裹挾進現代社會的,為了趕上其他國家,在工業體系上無一例外的採取了國家層面上有計劃指導下的發展。"

"這種國家級計劃是建立在十九世紀的理性主義基礎上的,其內含的想法,是認為世界上沒有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因而可以通過科學的考察而預測出事物將來準確的發展方向。這種想法運用在教育體制上,就是假定某個機構可以準確地預測某個年紀的孩子需要掌握什麼樣的知識,某種考試可以選**什麼樣的人才等等,這種自信令人細思恐極。"

"而具體到學校和學**的具體操作上,為了適應工業化的人才需求而專門設立的東亞教育制度,比起自然發展的西方體系來說,更有工業化追趕期那種對效率的瘋狂追求。"

"在二十世紀初,泰勒制 (Taylorism) 在美國產業界盛行一時。泰勒認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效率。為此,他採取了制定工作定額、選擇最好的工人、實施標準化管理、實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強調僱主與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這就將工人的潛能發揮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實行泰勒制的工廠里,找不出一個多餘的工人,每個工人都像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論的前提是把作為管理對象的」人」看作是」經濟人」,利益驅動是該學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寶。現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廠莫過於富士康了。從報道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這種高壓環境對工人心理的影響。"

"而如果把東亞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廠來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幾乎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制定很高的學**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識點、選擇成績好的學生組成重點學校、全國統一的考核標準、大量考試形成的刺激性獎懲、還有學校內部的各種打雞血活動。學校目標也是要發揮學生的潛能,每一分鐘都要致力於得到最好的成績。所以批評這種教育體系的人經常說,孩子好像是流水線上的工業製品,或者說,學生是老師的童工,他們的成績成為老師的績效,所以師生的利益關係經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這並不是簡單的激憤之詞,而是有一定的內在邏輯。"

"這種教育上的泰勒制,本質上是把學生當成體力工作者來對待。對於體力工作者,因為他們的工作狀態是可見的,所以工廠管理比較容易,對他們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做對的事情」。"

"而現代學生呢,我覺得更像德魯克所定義的」知識工作者」(知識工作者不生產有形的東西,而是生產知識、創意和信息,誰也看不出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而且從培養目的上也是要大多成為知識工作者。"

"學生時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們交上去的作業和考卷,而是他們所真正學**到和思考的內容。這些在技術上是無法進行嚴密的督導的。所以要成為好學生,不是像體力勞動者一樣忠實地完成老師的作業,而是要像知識工作者一樣,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要自我決定學**的側重,自己衡量知識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學**時間。這就需要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自由度。"

"所以,悲劇的是,由於東亞教育體制的工業時代基因,他們是用訓練體力勞動者的做法,來培養他們心目中未來的學者和企業家,這不免就南轅北轍了。"

思考:事實上,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和政府對待經濟發展的態度應該一樣,就是必須提供穩定的環境和基本的規範,在此基礎之上給予自由和空間。

7. 東亞教育急需改革,卻越發走向僵硬

「東亞教育體制長期以來是利多於弊的。在工業化時期,可以為新建立的工業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級工程師。所以東亞各國在二十世紀的飛速發展,這種教育體制有很大貢獻。但是隨著技術和經濟的演變,這種體制就變得越發不合時宜。"

「為了脫離這種體制,很多東亞家庭送了孩子去歐美留學,可是除非他們留在國外,如果回國就業,海歸們還是要以他們畢業的各種學校為求職砝碼,這就又陷入了比較學校名氣的漩渦。就好像中世紀時印度很多低階種姓為了擺脫種姓制度的壓迫,皈依了外來的伊斯蘭教,但是在無所不在的種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視為一種種姓,同樣還是陷入這個等級體系之中。所以托福、SAT這些美國考試製度,在東亞也無形中被融合到富有東方風情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的體系里。」

"這種體制由於造就了多個既得利益階層,所以很難撼動,甚至會像上面說的蘇聯重工業綜合體或印度種姓制度一樣,」病得至死方休」。蘇聯時期的重工業不停地製造對社會無益的武器,形成一個利益相關勢力,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直到整個國家體制崩潰。而印度種姓制度,從佛陀時代就飽受批評,卻一直禍害了印度幾千年,直到今天還是印度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就是因為背後有大量的高種姓的既得利益者。"

"東亞的教育體制呢,一方面,養活了龐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陳舊的各類公私教育機構 (這一點類似蘇聯工業集團),另一方面,通過對學歷的看重,佔據社會中高階層的多半都是最適應這個體制的人,而這個階層又通過在應試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證自己的下一代在這個考試體系中也能脫穎而出,從而把自己在社會地位上的優勢又傳給下一代 (這一點又有點像種姓制度)。"

思考:這一段說得很深,但是我覺得美國的教育階層化更加嚴重,比中國更嚴重,事實上中國的大學教育因為高考制度反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這種階層化。美國在常青藤大學就讀過的父母其子女再次進入這些名校的幾率要遠遠大於其他孩子,因為要培養進入常青藤孩子的每一項素養背後都要靠經濟實力作為支撐。

而另外一條思路如果家庭條件允許是不是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國,而且越早越好呢?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家長們一定要深思熟慮,如果要送孩子出國,不要太早,過早把孩子送出國讓孩子獨自面對陌生的文化,人種,環境和社會關係是一種極大的挑戰,除非孩子在國內確實接受了類似IB這樣的國際教育,而且心裡成熟度各方面發展良好的情況下再做這個決定。如果很早帶著孩子移民的家長們更要非常注重孩子的移民的心裡狀態,努力幫助孩子與當地孩子建立一種有益的聯繫,否則必然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以後孩子未來在不同文化體系中的生存能力。

事實上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對於教育認識的成熟度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似乎更為重要。真的非常期待聽到更多同行在這個問題上的聲音,不妨在留言區與更多朋友分享吧!

了解更多IB中文知識,請關注我們哦~

IB中文講堂

長按二維碼關注IB中文講堂

推薦閱讀:

一場擊碎日本「大東亞帝國夢」的戰爭,足以讓這支大明軍隊名垂青史
《東亞古代民族與文明通史》大和族與古代日本1
越南人宣稱自己是東亞人遭各國網友嘲諷……
影響全東亞的「心學」是什麼?
避暑勝地大寺基東亞山莊

TAG:教育 | 生命 | 浪費 | 思考 | 東亞 | 中文 | 關於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