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民俗及文化歷史
冬至,又稱「南至」、「冬節」、「長至節」、 「亞歲」,也稱「消寒節」等,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許多地方仍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有些地方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被稱為「小年」,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季節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 日短至」。在我國古代,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不少地方民間就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則將冬至看作是重新開始的象徵。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據記載,秦曾以冬至為歲首,稱為「過小年」。魏晉六朝,把冬至稱為「亞歲」。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漢代以冬至為「冬節」, 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穿上新衣,全家團聚,置酒備筵,以示慶賀。這天朝庭上下都要放假,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度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現在過此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迹。正因冬至在歷史上作為新年元旦,且按農耕習俗,冬至這個具有節氣和節日雙重內涵的日子,也是人們慶祝豐收、進入農閑,開始準備過大年的標誌,故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關於冬至的吃食,民間認為不必等到春節,大江南北各有千秋。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在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也有人歸類為:江南一帶 「冬至餛飩夏至面」。吃過冬節的餃子、餛飩或湯圓就表示增加一歲,俗稱「添歲」。 北方餃子、餛飩,南方湯圓、豆糯米飯,客家人釀酒、吃年糕(年年長高),江浙一帶喜歡吃湯圓,取「團圓」之意。陝西則有吃紅豆粥之俗。不少地方冬至節有吃狗肉的風俗,傳說漢高祖劉邦冬至節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風俗。
與此同時,古往今來,人們都重視在「冬至陽生」之日開始新一年的保健養生。因為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也就是說,冬至前後是養生保健的關鍵時期。
有人說,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這個冬天就過去了。所以人們喜歡唱《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歷代詩人也為冬至寫下詩歌,流傳至今。如唐朝杜甫的: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白居易的: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讀來身臨其境。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冬天會過去的,只是需要時間,需要忍耐。有句詩熟記於心:梅花香自苦寒來。人生百年,草木一秋,每個人都是塵世中匆匆過客。人生有諸多煩惱和磨礪,正如自然界一年四季周而復始,而人生季節一去不復返,有多少冬季不能重複。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冬天是一年的終結,也是新的一年伊始,而人生的拐點往往在最低點開始攀升,因為衰極必興,人生的坐標是波浪曲折向前,每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總有太多不喜歡面對的人和事,無法逃避,你只能面對、接納。實質上,寒苦雖是不受人待見。但,生命,還必須接受這樣的冶煉。春天的盎然,體現了生命的力量;夏季的熾熱,展示了生命的強大;而秋冬的寒涼,卻是對生命的歷練。可見,能在枯寂之中保持內心鮮活,能在蒼涼之上亮耀生命暖色,是需要智慧和膽識的。也正因為這智慧和膽識,才更令人欣賞和欽佩。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天。只要心中有愛,希望就在絕望中誕生。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節日及其文化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是中國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積累,與西方的傳統節日相比,中國的節日里更注重親情和友誼的表達,注重對先人的懷念和對長者的孝敬,這對於家庭穩固、調節身心、舒緩壓力、改善人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冬至作為民族傳統節日,能夠被人們長期傳承,並賦予鮮活的生命力,集中表現在活動主體藉助此項節日活動達到的敬天地、懷祖先,慶豐收、重生養的目的和期盼來年諸事順遂的願望。所以,挖掘和發揮傳統節氣的社會功能,有利於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而作為民族傳統節日成為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無論是人間親情的渲染,還是對晚輩後生言行品德的熏陶,傳統節日都有所涉及,人們在歡度節日時那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充滿希望、互相祝福、歡聚團圓的傳統情懷,都會極大地增強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深刻而久遠的。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日始,既是寒冷的開始,又是溫暖親情的起時,雪叢中藏著的春天已經躲在梅花枝頭,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過了今晚明天就是冬至節了,「悄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花韻已經在孕育明媚的春天,當冬即將過去的時候,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春天還會來遲嗎?
雪花紛飛冬至臨,風俗習慣如慶年,餃子湯圓來祝賀,親戚朋友送關懷,驅寒保暖防感冒,身體保健要記牢,樂觀心態常持久,幸福綿綿度吉年! 太陽出山時,登天壇祭祀皇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默默許願送出出你的祝福!(陳瑩峰)《三元生基擇吉大成經典要略》報名公益講座 本文轉自《中華勵志網》
推薦閱讀:
※盧溝橋事變中,二十九軍為何會傷亡那麼慘重?|讀《南渡北歸》00
※歷史上被朱棣誅十族的人並非方孝孺,而是另有其人
※魏晉風華:哭著吃過飯的人,是能夠走下去的
※《西遊漫記》讀書筆記
※歷史年代排列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