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拿著相機的你,馬克·呂布 錢江晚報
本報記者 馬黎
8月31日,8月的最後一天。 昨天傍晚5點,上海K11美術館,拍遍中國文藝圈大咖的攝影師肖全的攝影展《我們這一代》,在上海展出最後一天。天色漸暗,觀眾散去,他走到其中一個展廳,準備撤展,展廳有一面紅牆,是肖全寫的《給馬克·呂布的禮物》。 10分鐘之後,他接到了媒體的電話。
據法國《費加羅報》消息,著名法國攝影師馬克·呂佈於當地時間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
從1957年起22次來中國
記錄下半個世紀的變化
「我現在……也有些亂。」走出展廳的肖全,接了記者的電話,他有些不知所措,電話那頭,幾次無聲。
一個月前,展覽開幕時,我們聊過馬克·呂布,因為這個展覽的一大部分內容,就是馬克最愛的中國學生——肖全鏡頭裡的師傅。這些珍貴的照片,都是首次展出。同時,他還出版了新書《跟著馬克·呂布拍中國》,因為今年6月24日,是師傅93歲生日,「作為給他的特殊的生日禮物。」
「你知道馬克·呂布嗎?」1993年年初,法國駐廣州領事館文化參贊問攝影師肖全。肖全當然知道。文化參贊希望肖全為馬克·呂布推薦一位會講英語或法語、能帶他走街串巷的助手。
肖全毫不猶豫地推薦了自己。
馬克·呂布這個名字代表了什麼,可能很多年輕人並不了解。
當然,你可以讀讀這篇稿子之後附著的人物名片,但有一句名言,可以概括他對世界攝影以及中國社會的影響——
瑪格南圖片社前成員、攝影師法蘭克·霍瓦曾說,如果一個公元前3世紀的人或者是一個從火星上下來的人問我,20世紀地球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會給他看布列松的照片。如果他問然後呢,我會給他看馬克·呂布的照片。
馬克·呂布是上世紀50年代首位獲准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他對中國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肖全說:「我曾在一些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報刊上看到過馬克·呂布對中國的攝影報道,正是他的這些報道,逐漸消除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誤解。」
馬克·呂布有兩句名言:眼睛用來看,不必用來思考;攝影不是智力過程,是觀看的過程。
喜歡背布袋子
見面不發名片送明信片
1993年6月的一個下午,肖全在廣州江南大酒店裡第一次見到馬克·呂布,滿頭銀髮的他,還差一個星期就70歲了。他給了肖全一個真誠的微笑和有力的握手。
從此,兩人開始長達二十多年的友誼。
肖全一路追隨馬克·呂布拍攝中國,看他如何觀察眼前的中國。「能夠在年輕的時候跟馬克·呂布一起工作,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他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不僅僅是攝影的技巧,還有對年輕人的鼓勵。」
1996年後,肖全有13年沒有見過他,「為了糊口,我在深圳呆著拍廣告。為什麼沒聯繫他?我們用作品來溝通。」
「我知道他身體不好,已經沒法交流。所以這幾年,我跟自己說,不要打擾他,讓他安安靜靜地生活。」肖全對記者說。
今年,因為這個展覽,我跟肖全長聊過兩次,發現他身上有兩個習慣,很馬克·呂布。
比如,他的口袋裡,一直裝著自己印的明信片,就是他拍的竇唯、崔健、張藝謀、鞏俐、余華……他第一次見我,就掏出明信片,然後簽上名。
他說:「這是馬克的習慣,不發名片,而是送明信片,會讓人和人之間沒有距離,多好啊,我是學他的。」
還有一個習慣。肖全隨身帶的包,是一個很民族風的布袋子。師傅也經常背布袋子,而且很舊,「這麼一個大師,背這麼一個破袋子。」
昨晚在展廳,肖全沒吃飯,他和策展人,以及各個部門緊急開會商量,「儘可能把展覽再緩一緩。」他有些難受,沒說下去。
上海站之後,包括馬克·呂布照片在內的《我們這一代》攝影展,9月23日將在深圳開幕。
他知道,這個展覽,是自己對師傅最好的紀念。
「大家都說馬克·呂布只能讓人敬仰卻難以效仿,但我偏偏想要去效仿他。我肯定會像馬克·呂布一樣,一直拍到走不動為止。」肖全說。
評分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版權聲明 | 關
推薦閱讀:
※年輕人的第一台無反微型單電相機大推薦
※【相機感光度是開啟自動還是關閉自動】相機問答堂
※APS-C 數碼相機的中流砥柱
※相機長時間不用如何保養?
※42X光變長焦機 佳能SX520 HS相機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