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風病大講堂(3):血流變檢查靠譜嗎?

臨床上經常有些患者要求查血粘度,也就是血流變學檢測。這項檢測在中國非常普遍,但是我很少建議患者去查。即便有些患者帶著醫院血流變的化驗單來就診,我也不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血流變檢查的結果對於指導臨床治療基本沒有意義!

我們先來看看血流變檢驗的原理。理論上講,血流變檢測主要是反映由於血液成分變化而帶來的血液流動性、凝滯性和血液粘度的變化。一般來說,人體活動或者血液稀釋(如貧血)時流動就快一些,反之則慢一點。而粘滯性和血粘度是大家所關心的。

我們常用血漿粘度來作為反應血液粘滯性的指標。影響血漿粘度的因素主要是血漿中的蛋白質、脂質和糖類等高分子化合物,它們是纖維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種蛋白質成分、血脂(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其中白蛋白對粘度的影響較小。

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大分子的構型、大小和親水、疏水的性質。如按相同毫克﹪濃度下比較對血漿粘度的影響排序,並以白蛋白為基準,應是這樣結果:膽固醇(278倍)、纖維蛋白質(139倍)、甘油三酯(121倍)、β脂蛋白(3.2倍)、IgA、IgG(2.7倍)、白蛋白(1倍)。可以看出膽固醇、纖維蛋白原和甘油三脂對血漿粘度的影響比較大。

而反映血液濃稠性我們常用的指標是紅細胞壓積(HCT),即血液中血細胞與血漿間的比例。紅細胞在整個血液中所佔的容積,反映紅細胞的濃度,血液粘度依賴於HCT,是HCT的函數。血液粘度隨HCT的增高而增高。紅細胞主要的功能是運輸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因此,HCT的變化不僅影響血液粘度和流量,而且亦影響氧氣的運輸量。

紅細胞的濃度可以直接影響紅細胞壓積,而許多原因都可以使紅細胞濃度增高,如嘔吐、腹瀉、運動後大量出汗;燒傷;情緒激動、應激反應、焦慮、吸煙等;缺氧代償引發高原反應、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先天性心臟病、血紅蛋白病、腫瘤、腎癌、肝癌等;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以上所談都是理論上的影響因素,也可以說是病理生理學的內容,實際臨床上我們更要考慮諸多的影響因素:

1.飲水、運動與情緒

我們早晨空腹抽血,從家裡起床以後刷牙、洗臉、穿衣服,再到醫院裡來挂號、排隊,路遠的患者可能還要坐上一個多小時的車,一緊張血粘度就高了,為什麼呢?大家想想一晚上未飲水,體內肯定是缺水的狀態,再加上一路奔波勞碌、緊張,血漿含量是不是減少了?紅細胞濃度相對增高,血粘度當然就高了,我們喝完水,休息一會,再檢測血粘度有可能就正常了。

2.檢測儀器不過關

目前對血液流變學檢測儀器缺乏全行業統一的標準化指標,各個生產廠家的儀器不同(設計原理,檢測過程,參數規定);血液流變學操作尚無統一的標準,難於製備質控品或標準品。

3.正常值尚未制定

我們常說的化驗正常值正確叫法應該是檢驗項目的參考範圍。受多種因素影響,至今並無一個權威的大規模正常人群的參考範圍供臨床參考。目前所使用的所謂參考範圍都是各單位自己制定的,並無科學依據。由於無標準可循,所以造成了臨床上的混亂局面。

特別是儀器不過關,往往同一個人,同一個人血樣的血,在同一台機器上檢測所得的結果也不會相同。

綜上所述,血流變學的檢測受如此多的因素影響,不容易檢測準確,再加之無一個統一科學標準,您覺得血流變的檢測結果還靠譜嗎?還有必要查體時再查這項無意義的內容嗎?除了白花錢之外,有時候由於不靠譜的檢驗結果還會對某些人造成心理上不必要的負擔,這就是我們經常做的血流變的「真面目」!

甚至有人根據血流變檢測結果每年輸液為了稀釋血液,更是滑稽之極!您想一想,空腹抽血的時候血液一定粘稠,采血後喝一杯水血液就稀釋了,您何必去輸液降低所謂的血液粘稠度呢?

推薦閱讀:

中風偏癱別心「癱」
中風溶栓成功 還要防複發
夾脊穴、特定穴合治中風後遺症
如何觀察自己家中風水好壞 防止陷入「困」境

TAG:中風 | 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