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官」的那些事兒:王,國君的第一個稱謂!

當人們回顧歷史時,總會不由得感嘆:如果……,那麼……。可惜,這世上什麼葯都有,就是沒有後悔葯,所以才會有那麼多遺憾——秦滅六國、一統天下,自稱「始皇帝」,他希望秦朝基業萬世長存,然而秦朝僅傳二世即亡。

雖然秦朝基業僅延續了二世,但「皇帝」這個稱號卻流傳下來,為後世歷代君王所沿用。上古時期,有「三皇」與「五帝」,可是他們卻非真正的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有趣的是,在秦朝之前,君王的稱呼卻並非「皇帝」,而是後世的爵位之一:「王」。

姬發

王,最早出現於商周時期,是一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如「商武王」、「周武王」等。《六書·故疑》中有言:「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王」由三橫一豎構成,其中橫著的「一」來自八卦卦爻中的基本元素:陽爻「一」。關於「王」的本來含義,《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弱,其統治力大大下降,基本依附諸侯而生,這就讓諸侯越發大膽:原本稱呼為公的諸侯們紛紛稱王。等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天子的稱呼確定為「皇帝」,王不再是天子的稱呼,社會上就不存在「王」了。

秦始皇

到了漢代,為了獎賞功勞甚大的功臣,漢高祖劉邦封賜異姓功臣為王,自此,「王」成為了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後異姓王叛亂,劉邦在將之盡行剿滅後,便只封賜宗室子弟為王,還規定:非同姓者,不得封王。

劉邦定下的規矩為歷代統治者所遵循,為防止功臣反叛,異姓臣子的功勞再大,最多封侯。當然,也有例外:當擁兵自重的武人權力過大時,而統治者也無力剿滅,仍然會封賜那些人為王,譬如清代的三藩王。

劉邦

西漢景帝三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了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宗室諸侯王們便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即史稱的「七國之亂」。雖然叛亂在三個月之內就被平定了,然而,這卻讓後世的歷代統治者均意識到一個問題:同姓王也不可靠。

故漢景帝之後,歷代統治者在對同姓封王時,一般都只是賜其爵號,而不再給予封地。自此,「王」成為封賜宗室的最高爵位,直至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覆滅。

更多有料、有趣的歷史,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正眼看歷史」,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清代中央機構與職官表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 職官
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
《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21種,存目50種,共71種)提要

TAG:稱謂 | 職官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