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君主列表
07-23
中國君主列表 | |||||||||
傳說時代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周朝諸侯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漢 | 漢 | ||||||||
新 | |||||||||
東漢 | |||||||||
魏 | 蜀 | 吳 | 三國 | ||||||
西晉 | 晉 | ||||||||
東晉十六國 | |||||||||
宋 | 北魏 | 南北朝 | |||||||
齊 | |||||||||
梁 | 東魏 | 西魏 | |||||||
陳 | 北齊 | 北周 | |||||||
隋 | |||||||||
唐 | |||||||||
五代十國 | |||||||||
遼 | 西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 | |||||||||
明 | |||||||||
清 | |||||||||
中華民國 |
先夏時期(約前21世紀─前1990年) | ||||||
---|---|---|---|---|---|---|
名 | 別名 | 在位時期 | 在位年數 | 都城 | ||
鯀[注 2] | 鮌、白馬[參 4](崇伯鯀) | 不詳[注 3] | 9載[注 3] | 大夏 | ||
崇 | ||||||
禹 | 大禹、戎禹[參 6]、高密、文命(夏禹[參 7]、帝禹、崇伯禹、夏伯禹) | [注 4]前2029年壬申—前1993年 | 37載[注 5][注 6] | 高密 | ||
夏後氏(前1989年─前1916年) | ||||||
禹 | 大禹、戎禹[參 6]、高密、文命(夏禹[參 7]、帝禹、夏後禹) | [注 7]前1989年壬子—前1982年 | 8載[注 5][注 6] | 陽城 | ||
陽翟 | ||||||
啟 | 開[注 8](夏啟、夏後啟、夏後開) | [注 9]前1978年癸亥—前1963年 | 16載[注 10] | |||
康[注 11] | 太康[注 11] | [注 12]前1958年癸未—前1955年 | 4載[注 13] | |||
斟鄩 | ||||||
康[注 11][注 14] | 中康、仲康、仲盧[參 11][注 11] | [注 15]前1952年己丑—前1946年 | 7載[注 16] | |||
相[注 17] | 相安[參 11] | [注 18]前1943年戊戌—前1916年 | 28載[注 19] | 帝丘 | ||
「無王」時期(前1915年─前1876年) | ||||||
羿[注 20] | 后羿 | 未稱後[注 21] | 8載[注 21][注 22] | 鉏 | ||
窮石 | ||||||
寒浞[注 23] | 浞、韓浞[參 11] | 前1915年丙寅─前1876年 | 40載[注 21] | |||
夏後氏(前1875年─前1559年) | ||||||
康[注 11][注 24] | 少康[注 11][注 25] | 前1875年丙午—前1855年 | 21載[注 26] | 綸 | ||
帝丘 | ||||||
杼[注 27] | 予、寧、佇、宇、相曼、輿、季杼[參 11] | [注 28]前1852年己巳—前1836年 | 17載[注 29] | 原 | ||
老丘 | ||||||
槐 | 芬、方、祖武、芬發[參 11] | [注 30]前1833年戊子—前1790年 | 44載[注 31] | |||
芒 | 荒、和[參 11] | 前1789年壬申—前1732年 | 58載[注 32] | |||
泄 | 洩[參 11] | [注 33]前1730年辛未—前1706年 | 25載[注 34] | |||
不降[注 35] | 降[注 35][參 13]、江成[參 11] | [注 36]前1702年己亥—前1644年 | 59載[注 37] | |||
扃[注 38] | 喬、扁、高陽[參 11] | 前1643年戊戌—前1626年 | 18載[注 39] | |||
廑[注 40] | 胤甲、廣、頊、董江、廛、??甲[參 11] | [注 41]前1622年己未—前1615年 | 8載[注 42] | 西河 | ||
孔甲[注 43][注 44] | 孔甲[注 43] | [注 45]前1612年乙巳—前1604年 | 9載[注 46] | |||
皋 | 昊、孔皋、簡昊[參 11] | [注 47]前1601年庚辰—前1599年 | 3載[注 48] | |||
發 | 敬、敬發、發惠[參 11] | [注 49]前1596年乙酉—前1590年 | 7載[注 50] | |||
履癸 | 桀、癸(夏桀) | 前1589年壬辰—前1559年 | 31載[注 51] | 斟鄩 | ||
河南 | ||||||
【注】結合古今本《竹書紀年》體系推算,由於年代久遠,記錄匱乏,各家推算不一,本表年代僅供參考。[參 14][參 15] |
注釋
- ^ 一說鯀為顓頊五世孫。皇甫謐撰《帝王世紀》以及《世本·帝系》都認為鯀是顓頊之子,但《漢書·律曆志》記載「《帝系》顓頊五代而生鯀」,司馬貞《史記索隱》認為《漢書》的說法較為可信。[參 1][參 2][參 3]
- ^ 顓頊之子。[注 1]
- ^ 3.0 3.1 任崇伯。《古本竹書紀年》沒有對鯀記載。按照劉歆年代體系推算,鯀任崇伯年代在堯六十一至六十九年間(前2314年丁亥—前2306年乙未)[參 5],治水九載無功而任免。另一說,鯀在被四岳推薦去治水的數年前便被堯任命為崇伯,封於崇山。
- ^ 任夏伯。
- ^ 5.0 5.1 「元年壬子帝即位……八年春會諸侯於會稽……秋八月帝陟於會稽。」[參 8]
- ^ 6.0 6.1 「禹立四十五年。」[參 8];「《紀年》曰:禹立四十五年。」[參 9]
- ^ 即帝位。前1992年—前1990年,己酉、庚戌、辛亥喪期三年。
- ^ 今傳《孟子》版本乃漢人抄作之物,漢人在抄作古籍時,將啟名改作「開」,以避漢景帝劉啟之諱。
- ^ 前1981年—前1979年,庚申、辛酉、壬戌喪期三年。
- ^ 「十六年陟。」[參 8]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太康、中康、少康均名「康」,但為了不混淆,後人加註了輩分。[參 10]
- ^ 前1962年—前1959年,己卯、庚辰、辛巳、壬午喪期四年。
- ^ 「四年陟。」[參 8]
- ^ 太康之弟。
- ^ 前1954年—前1953年,丁亥、戊子喪期二年。
- ^ 「七年陟。」[參 8]
- ^ 中康之子。
- ^ 前1945年—前1944年,丙申、丁酉喪期二年。
- ^ 「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澆弒帝。」[參 8]
- ^ 有窮氏。
- ^ 21.0 21.1 21.2 未正式稱後,中康死後,其子相投奔二斟,羿獨承權位八載被寒浞所殺。然而《竹書紀年》並未明確記載「無王」時期的四十載全由寒浞獨承,且羿在史籍中又尊名「后羿」,表明可能稱過後位。一說羿在位前1915年丙寅─前1908年八載,寒浞在位前1907年甲戌─前1876年三十二載。[參 12]
- ^ 「八年寒浞殺羿。」[參 8]
- ^ 有窮氏(伯明氏)。寒浞原為伯明氏一員,被驅逐後得到羿的庇護,被有窮氏收養。
- ^ 相之子。
- ^ 一說中國造酒之父,杜康,便是夏後少康。詳見杜康。
- ^ 「二十一年陟。」[參 8]
- ^ 少康之子。
- ^ 前1854年—前1853年,丁卯、戊辰喪期二年。
- ^ 「十七年陟。」[參 8]
- ^ 前1835年—前1834年,丙戌、丁亥喪期二年。
- ^ 「四十四年陟。」[參 8];「《紀年》曰:後芬立四十四年。」[參 9]
- ^ 「五十八年陟。」[參 8];「《紀年》曰:後芒陟位,五十八年。」[參 9]
- ^ 前1731年,庚午喪期一年。
- ^ 「二十五年陟。」[參 8]
- ^ 35.0 35.1 一說名降,別名不降。
- ^ 前1705年—前1703年,丙申、丁酉、戊戌喪期三年。
- ^ 「五十九年遜位於弟扁。」[參 8]
- ^ 不降之弟。
- ^ 「十八年陟。」[參 8]
- ^ 扃之子。
- ^ 前1625年—前1623年,丙辰、丁巳、戊午喪期三年。
- ^ 「八年天有妖孽……其年陟。」[參 8]
- ^ 43.0 43.1 一說孔甲為別名,似孔甲之同世堂兄,胤甲,為廑之別名,而其原名已失傳。
- ^ 不降之子。
- ^ 前1614年—前1613年,丁卯、戊辰喪期二年。
- ^ 「九年陟。」[參 8]
- ^ 前1603年—前1602年,戊寅、己卯喪期二年。
- ^ 「三年陟。」[參 8];「《紀年》曰:後昊立三年。」[參 9]
- ^ 前1598年—前1597年,癸未、己卯喪期二年。
- ^ 「七年陟泰山震。」[參 8]
- ^ 「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夏師敗績……放之於南巢。」[參 8]
|
推薦閱讀:
※有傳聞夏朝其實就是古埃及 ,如何反駁這種說法?夏朝又是個什麼樣的朝代,目前的考古停留在什麼階段?
※為什麼我們稱禹為「大禹」,卻不稱堯舜為「大堯」、「大舜」?
※如果漢語藏語同源,為什麼現在漢人和藏人的名字差那麼多?
※如何評價少康中興?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兒子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