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給孩子報美術班?聽聽鳥居昭美怎麼說

鳥居昭美,日本現代兒童早期繪畫行為研究第一人。他是頗具建樹的幼教理論專家,是素質教育的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

鳥居昭美畢生都以提高日本新一代兒童的教育素質和全面發展為己任,他的理論和實踐也深刻影響了日本文部科學省對美術教育政策的制定,對素質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總的來說,鳥居昭美的觀點是:

畫畫是孩子與生俱來的重要的認識世界和表達自我的能力和手段,孩子畫畫,大人是無法教的,我們能做的只是不阻礙孩子的畫畫表達。

他認為,家長能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條件,也就是準備好畫筆畫紙或者黑板,也就是基本的作畫工具,讓孩子在有畫畫的慾望的時候可以動筆表達,這樣就可以了。

他還談到了,對孩子最大的傷害的做法是,用成人的思維去叫兒童作畫,例如那些成人畫出來的簡筆畫,例如寫生,素描,例如填色,等等,(沒錯,填色也是有害的活動)這都是對孩子思維的極大傷害,說白了,就是把成人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使得孩子失去了表達的能力。

(成人教授的成人畫)

所以,鳥居昭美提出:

大人不要教小孩畫形象

鳥居昭美認為,繪畫不是要記住形象,而是要把自己的想法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用來表現想法的形象不是別人教會的,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兒童畫人物肖像的發展過程系統圖)

繪畫需要以下五種基本能力:動手能力、眼睛的協調能力、語言能力、情感和熱情、社會能力。

通過繪畫,這五種能力也能夠得以進一步地發展。但是,教孩子畫形象,會逐漸阻礙這些能力的發展。

首先,就動手能力而言,繪畫本來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運用手的活動。但是,如果教孩子畫形象,孩子就無法通過手的自由運動感受自己給外面的世界帶來變化。例如,孩子無法發現通過什麼樣的手的運動,畫出什麼樣的線條,同時也就失去了這種發現的樂趣。沒有了樂趣,孩子也就失去了動手的願望。

其次,成人教孩子畫形象,是把成人的感覺原封不動地強加給孩子,孩子無法按照自己的感覺和意願來發揮,結果就是孩子對繪畫的感覺無法得到發展。所以,當著名畫家畢加索都在說自己的一生都在向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為人父母的,卻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到孩子身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

最嚴重的,是語言能力的發展遭到打擊。語言被稱作第二信號系統。當聽到「媽媽在做飯」時,我們就會在大腦中想像這一情景,並把它畫出來。語言的作用就是讓腦海能夠浮現不在眼前的事物。但是,一旦教了形象,孩子就不再依賴作為第二信號系統的語言,而是按照成人教授的形象來畫畫。這樣一來,孩子的繪畫方式就被改變成否定語言作用,即否定想像能力的繪畫方式了。

所以,鳥居昭美認為,教孩子畫形象,就像是過早地給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鏡。孩子因此變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說,無法概括出自己的想法。

能把自己的感動、自己發現的真實世界活靈活現地畫出來,這才是掌握了人類真實的生活與發展的本能。

本來,繪畫是孩子的天性,因為,不識字的孩子,畫畫是他表達自我的手段。如果孩子過早地去參加繪畫班,進行繪畫技巧的訓練,那就硬生生地剝奪了孩子發聲的機會,那麼,孩子所畫的所有的畫,都是虛假的臨摹,不但失去了想像力,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表達的機會,同時損害了孩子作為生命本體的真切感受。

孩子只有到了九歲之後,進行繪畫技巧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在此之前,都不要教孩子任何的繪畫技巧。

在9歲之前,如果要參加繪畫班,只能送到那些深刻懂得幼兒繪畫規律的人手上,才有意義。

鳥居昭美還提到:

孩子的畫是用來「聽」的

孩子還不會靠書寫來表達自己,所以,他們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講述自己的感受和發現。成人應該傾聽孩子在繪畫中想要表達的東西,理解他們所講述的內容。

所以,當你的孩子,喜滋滋地畫好一幅畫,興高采烈地來找你,想跟你說說他的畫的時候,請饒有興緻地聽聽他要講述的故事或描述的內容吧。

但也不要適得其反地,在他作畫的時候就在他旁邊喋喋不休。成人如何參與孩子的繪畫活動呢,那就是,用語言引導的方式培養孩子畫畫。

鳥居昭美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保育員對五六歲的孩子們說,「今天的午點是紅薯。廚房的阿姨們把今天大家從田裡挖出來的紅薯蒸熟,做成了點心。等吃完紅薯,我們就來畫紅薯的情景吧!」

通過這樣對孩子進行語言引導,孩子們就會一邊吃著紅薯,一邊想著挖紅薯時的情景,嘴裡還興緻勃勃地聊著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挖紅薯的趣事。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就進入了「大家一起來畫挖紅薯的畫吧」的火熱情緒之中。保育員的語言引導,促使孩子們進入了以挖紅薯為主題的繪畫活動,引起孩子們對繪畫的熱情,起到動機形成的作用。動機形成後,點燃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方向。

而這,也啟發我們,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增添生活體驗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去培訓機構學習什麼寫生素描技巧。

同時,鳥居昭美還提到一些家長過分關注的誤區,例如:

誤區之一:七歲之前給孩子玩填色畫

鳥居昭美認為,填色畫不是孩子自己創作的繪畫作品,只是給大人畫好的圖案上色而已。所以,畫填色畫不過是一種形式的工作,不能表達孩子自己的任何想法。在七歲之前讓孩子練習畫輪廓線然後在裡面塗色的技術,或是塗色不出邊界的技術,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孩子只有到了五至六歲才能夠給細節的地方整齊地上好顏色,在這之前,手指的控制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過早讓孩子畫填色畫,就如同教孩子畫形象一樣,會使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畫來,也會影響孩子運用色彩的能力。

誤區之二:過早教孩子識字

鳥居昭美提到,為了讓孩子儘早學會識字,有些媽媽熱衷於教孩子認字,但是,一旦教二至三歲的孩子認字,孩子的學習方式就變成了只會模仿文字的鸚鵡學舌式的學習方法。這樣會妨礙孩子通過語言在大腦中對事物形成形象這一重要能力的發展。

他舉了一個例子,當你對孩子說「畫畫爸爸吧」,已經識字的孩子可能就只是寫下「爸爸」這兩個字。但這樣小的孩子,更應當對實際的東西有所感受,提到爸爸,孩子的腦海應該浮現出對爸爸的各種各樣的印象,例如,有鬍子的爸爸,戴眼鏡的爸爸,橫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爸爸,等等。如果這樣的爸爸只能用文字「爸爸」來表達,那就太單調了。

誤區之三:從孩子的繪畫判斷他的性格

通過畫來做心理判斷、心理診斷,或是對精神狀態進行觀察,這樣的研究更多的是運用在精神領域,對精神病人所做的輔助診斷,或許這是有意義的。

但,鳥居昭美認為,這不適用與健康成長的孩子。父母無須過於糾纏孩子畫畫用什麼顏色,孩子愛用黑色不需要擔心,一個男孩子只用紅色和粉色也並不意味著需求沒被滿足。他認為,健康成長的孩子,畫畫時根本不會介意使用什麼顏色,顏色對孩子來說,不代表任何意思。孩子會拿起手邊的任何繪畫工具,不管什麼顏色的簽字筆也好,蠟筆也好,即使只有一個顏色,也會接連不斷地畫下去。

總的來說,鳥居昭美的觀點是:繪畫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用以表達自我的手段。家長不要功利地看待繪畫這件事情,不要把成人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不要把它看做證明孩子實力的方式,也沒有必要把它看做測試孩子性格或是心理的手段,而只是把它當成孩子的表達和抒發,就像你說話一樣自然。這樣的話,孩子能順乎人的天性成長,家長也會輕鬆不少。


推薦閱讀:

美術生為了畫好畫能有多瘋狂?
中西繪畫藝術美術的比較
榮寶齋美術館館長洪大亮山水畫精品賞析
不看一百幅宋畫,休想讀懂中國美術
劉一原:以有限畫無限

TAG:孩子 | 美術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