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自己的人生有太多的遺憾
很多人在臨終的時候,往往發出「人生如此苦短,還有很多事沒有做」的感嘆。其實何止是臨終,人在不如意的時候,比如卧床不起,身陷囹圄,貧困交加,官場失意等場合,往往也會感到「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的遺憾。
人臨終的感嘆特別能打動人心,被人稱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是因為這種感嘆必將成為他人生的休止符,已經無法逆轉了。而相反,在其他場合發出的同樣感嘆旁人則不以為然,以為這是無病呻吟,故作噓唏。只要還有時間,那麼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所以不到咽氣的時候是不該發出「還有很多事沒有做」的絕辭的。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老之將至,為時不多的事實,以為生命會無休止地延續下去,即使有什麼沒有實現的夢想也可以「等明天」。可是很多嚴酷的事情發生得如此突如其來,讓人等不到明天。有一位老人靠繼子照顧30餘年,當他準備在星期三寫遺囑把房產給繼子的時候,不幸星期二就突然去世了,結果根據法律規定,他的房產劃歸30餘年跟他沒有見過一面的親生子女了。還有一位老人準備在有生之年重踏他曾經戰鬥過的山山水水,不料還在他肢體健全的時候突然病倒,卧床不起,他也只能在夢境中故地重遊了。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遺憾事實在是太多了,而歸根結底是因為已經沒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有一部美國電影《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講的是一個白人富翁和一個普通的黑人在同一間病房不期而遇,因為他們倆都身患絕症,餘生有期了。黑人寫下了一個遺願清單, 記錄的都是一些他想做卻未曾實現過的願望,富翁決定跟他一起跑遍全世界,來實現清單上的願望。電影很感人,兩個人也結下了深厚的生死友誼。不過我覺得,和那些帶著遺憾撒手人寰的相比,這兩個人是幸運的,畢竟他們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看了這部電影,以及看到許多人帶著遺憾離開人世,我就想,為什麼非要等到臨終的時候才發出感慨呢?為什麼不早做準備呢?我覺得人應該養成「人生倒計時」的時間觀念,為自己生命的終結做好準備。假如你追求精神上的最高境界(不論是哪一種宗教哲學),那現在就該潛心閱讀經典,修心養性,而不應期待將來某一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如你想有一個好身體,不至於將來病榻之上找不到床前孝子,那你就從現在起堅持鍛煉身體,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假如你擔心沒有人給你養老送終的話,你就該為自己的後事早作打算,比如預定葬禮(最好把錢準備齊了,別到死時身無分文),勘察墓地,讓自己死後可以入土為安;假如你想游遍世界,那就從現在起從最容易去的國家開始遊歷(中國人去非洲國家的簽證還是好拿的)。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一本遺願清單,至於怎麼實現那就大有區別了。現在遺願清單以及類似的概念似乎是個很時髦的詞,你看書店裡有很多「一生不得不做的X件事」、「一生不得不遊歷的X個世界名勝」之類的清單,引誘人們增加遺願清單上的內容。儘管有這麼多的誘惑,我覺得遺願清單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你只要儘力實現你自己的願望就行了,哪怕那世界上公認的不得不去的1001個名勝你一個也沒去過也不必遺憾。其次,實現夢想要靠自己的精力、財力和體力,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幫助,未來的一夜暴富(比如中了六合彩)或者其他什麼奇蹟發生(比如將來某一天中國護照變得跟美國護照一樣暢行無阻)都是不可取的。第三,遺願清單是可增可減的,多一個夢想就多一分期待,少一個夢想就少一分煩惱。實現了遺願清單也不一定功德圓滿,皆大歡喜,沒有實現其中一部分也不必有功虧一簣的遺憾。只要努力了,只要盡情享受和體味了,那麼每實現一個目標都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人生,就是由一個遺憾、再一個遺憾累加組合而成的。但是如果我們儘早覺悟,把一個個遺憾變成一個個現實,那麼不必等到臨終的時候,我們就會感慨地說:「人生如此絢麗,不白活一回!」
作者:趙何膺,2010年12月29日
推薦閱讀:
※送人一雙鞋,給自己一條路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成為你自己
※孩子叛逆,請先反省自己!拙見
※女性喜歡的飾品與自己的搭配
※【博採眾長】與其羨慕他人智慧,不如自己勤奮補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