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地下管網要比面子上更捨得花錢|地下管網|城市建設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部署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那麼,曾經的「馬路拉鏈」「管線錯亂」「管網事故」能否就此被杜絕?城市的另外一張面孔:在喧囂繁華的街道背後,城市的地下管網究竟應該如何規劃,如何改造?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吳繪忠、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
城市的另外一張面孔:地下管網應該如何規劃,如何改造?
近日,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特別要求,2015年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建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編製完成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城市地下老舊管網改造,避免重大事故發生;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
《指導意見》提出,一是開展地下空間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組織編製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對城市地下管線實施統一的規劃管理。二是制定管線年度建設計劃,與城市道路年度建設計劃同步實施。三是改造使用年限超過50年、材質落後和漏損嚴重的供排水管網;對存在事故隱患的供熱、燃氣、電力、通信等地下管線進行維修、更換和升級改造。四是建立地下管線巡護和隱患排查制度,制訂應急防災預案,切實提高事故防範、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置能力。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介紹,我國城市地下管線種類繁多,包括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8大類20餘種管線;管理體制和權屬複雜,涉及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30多個職能和權屬部門。儘管有這麼多部門在管理,但是不少地下管線依然現狀不清、「家底」不明。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沒有開展地下管線普查,各權屬單位管理各自所有的管線信息,沒有實現共享。由於沒有統一的管理和清楚的管網資料,造成部分城市地下管網規劃建設滯後、年久失修、鋪設不當,最終導致地陷、內澇、油氣泄漏等事故時有發生。
吳繪忠:地下管線繁多 一定要先搞清楚現狀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每一平方公里的建設區面積,大概就有30到40公里的地下管線,這是平均數字。由於中小城市工業發達、不發達,城市的大小還是有區別的,現在平均下來,就是30到40公里以上,這是非常龐大一個數字。現在列明的是8大類管線,實際上每一大類還有不同的分類,還有小項,還有不同單位的確屬管理。我們有的城市確屬單位大概就有40多個。比如說電訊,就可以分出來好多,有郵電的、聯通的,鐵通的,公安局的,部隊的等等。
地下管線是動態的,所以在我們的《指導意見》裡頭也提到,第一是搞清現狀,第二要搞好動態管理和信息共享,因為所有管理的前期和基礎,一定是要把現狀搞清楚。實際上發展得也很快,比如在西部最邊遠有一個城市,他們總共也就20幾萬人口,每年新增的管線,大概在400公里左右。實際上我們有一些不發達的地方,像省會城市等等,那個增加的量真的是很大。
劉戈:建立全面準確的檔案 讓地下管網充分信息化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比如說水,有雨水的,有排污水的,現在還有用排中水的,有一些小區裡面還有供純凈水的,所以說每一個大項里都有很多的小項,這些小項有的屬於一個部門,有的是不同部門的,甚至還有的是不同系統的。最早的時候,可能是在30年前,大部分城市相對比較簡單,上水、供水、排水,還有一些電和電話,相對比較簡單,後來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同時城市需要的這種服務設施體系也就越來越大。
其實現在整個把我們城市的地下管網全部挖了重來,我估計也不太現實。那麼現在怎麼樣去建立一個全面準確的檔案,讓它充分的信息化。就是說我們知道地下到底怎麼回事,所以我們要建立起來一個機制,對於那些提供的資料不及時,不準確、不全面的業主和施工單位,應該有更嚴厲的懲罰,那麼這才能保證我們真正摸完這個底以後,我們能夠掌握一個真實的、全面的、詳細的地下系統。
吳繪忠:要引導社會參與 建立統一的地下管線服務專線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事實上管線都依附於道路,規劃、設計、鋪設的,這就是主線。所以在《指導意見》里,首先是從規劃入手,規劃領頭。從這點把住以後,剩下來就說運行,還有維護,所以《指導意見》里也講得很清楚。那麼主要問題都明確了,比如說地下管線管理要列入省政府的主要工作議程,然後主體是城市政府,這一點就很明確了。至於說城市政府委託哪個部門,比如說是城建局、規劃局、信息中心。那麼根據情況你授權給誰,那麼他可能再有些制度出來,這是能夠做得到的。
這幾年我們城市的規劃是按地表的建築物,是按規劃法走的,應該說執行得是不錯了,那麼地下管線這個命題提出來也比較晚,所以從法律概念上、法律體系上來說,不完善,或者很多就是缺失的。那麼現在在這個意見里也提出來,而且提得也很細,如果把它歸到像我們地表建築的規劃管理程序的話,是能夠管得住的。還有一點,管線可能跟地表的建築不一樣,有時候是很急的,所以說運用信息系統來綜合治理是最主要的。還有就是管線的安全施工的問題,有時候施工隊伍不了解,所以要搞一個地下管線的統一報警電話,這樣就讓社會參與進來。實際上我們意見的第19條,就專門講到了要引導社會參與,也說到建立統一的地下管線服務專線。
劉戈:在「面子」上捨得花錢 在「里子」地下管網上更要捨得花錢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你看我們現在都叫地下管線,在我們的文件裡面,共同溝被描述成地下管廊。管廊就是一次性投資非常大,那麼我們把所有的這些線和這些管道需要都在這裡面實現了,但是它的一次性投資比較大。我看到一個資料,蘇州工業園因為當時是和新加坡一起經營、規劃的,那麼它的理念就比較強,那麼在它初期的時候,地下管網就做得非常的完整,但是花錢很多。也就是說,土地整備的建設的基礎設施的價格要比其他的開發區要高兩到三倍。
所以說,我們的這個觀念必須改。比如說原來可能我有一千塊錢,我花九百塊錢,或者九百九十九塊錢,買了西服,但是裡面就不管了。可能這個觀念需要一個大的變化,那麼在地下管網上要捨得花錢。另外在花錢以外,互相之間的協作關係要理順。
吳繪忠:老城老辦法新城新辦法 管網安全要放在第一位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因為提出管廊、共同溝,這都是我們地下管線管理的方式之一。從這兩方面說,第一個地下管線鋪設好的,比如老城區的,必須是保持相對穩定,所以說老城區,老管線,老辦法。那麼,我們怎麼把管線的改造做好,如果是擺布不合理的地方,在空間位上把它擺布好,一些構築物等等不合理的地方,因為我們這次文件裡面有故障排查,安全性排查的問題。第二個,新城有新辦法,我覺得新管線也有新辦法,實事求是的來規劃我們的管線,保證管網的安全。
按照我們的《指導意見》,從規劃入手,從平面的位置,把各種管線的空間位置擺出來,也可以有共同溝。如果在條件允許發達地區,從排洪排澇,可以和人防的角度結合起來,建地下大型的這種溝,或者叫廊也是可以的,就是一定要是治理溝。
(原標題:聚焦地下管網安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