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師原創:「形式」系列講座之寫作手法——對比
07-23
對比是一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因此,在記敘文閱讀中經常設題考試。針對對比,一般設題者讓學生完成的任務是:(1)能夠判定作者運用的手法是對比手法;(2)能夠明確指出什麼與什麼對比;(3)能夠結合語境回答對比的目的(作用)是什麼。 一.對比的種類 對比分為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兩種形式。所謂的橫向對比,就是將幾個不同的人、事、物進行對比。例如將黃瓜、絲瓜、苦瓜進行對比,將張三、李四、王五進行對比。所謂的縱向比,就是將一個(類)人、事、物不同時間點所呈現出來的物象、特徵、行為等進行對比——是一個或一類事物自身的比較。例如一個孩子,三歲什麼樣、五歲什麼樣、十歲又什麼樣,這個孩子沒有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而是自己不同年齡段長相的對比。這裡的說的「縱向」就是指「沿著時間順序排列」。 二.對比的五種功能(作用) 在寫作中,為了實現以下目的時,必須使用對比這種技法。 (一)突出不同點。既包括一個(類)事物與另一個(類)事物之間的差異,也包括一個事物不同時間點表現出來的差異。表現、突出不同事物間的差異,運用橫向對比。例如:張三本次考試總成績215分,李四422分,這樣一對比,張三和李四的差異——成績高低,就明顯的表現出來了——突出了張三成績低,李四成績高。表現或突出同一事物不同時間點的差異,用縱向對比。例如,這個孩子三歲時0.8米,五歲時1.25米,二者一對比,孩子的身高的差異就凸顯出來了。 (二)突出相同點。既包括一個(類)事物與另一個(類)事物之間的共同點,也包括一個事物不同時間點表現出來的共同點。表現、突出不同事物間的共同點,運用橫向對比。例如:張三體重187斤,李四188斤。二者一對比,他們二人身體肥胖的共同點就體現出來了。表現或突出同一事物不同時間點的共性,用縱向對比。例如,這個孩子三歲能進行加減乘除混合運算,五歲時能流利讀報,二者一對比,孩子天資聰慧的共同特點就凸顯出來了。 (三)突出對比項中某個事物的某個特點。對比是把雙刃劍,將甲乙進行比較,在突出甲高的同時,必然突出乙低。然而在寫作過程中,記敘文總有主要人物(小說成為主人公)、次要人物、線索人物之分,文章側重表現的是核心人或核心事物,因此我們分析時,面對同時突出甲高、乙低時,要明白,作者要凸顯的是表現的核心,如果一篇文章幾種表現的是甲,我們回答對比的作用時,就只談突出了甲身材高,而不回答突出乙身材矮小,因為乙的引入與甲構成對比,是為表現甲服務的。要準確判定表現的核心。例如,一次開家長會,老師對著甲的家長,指著甲說,這次考試你兒子考了728分,而他的同座,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學習時間,才考了400來分。在這個語境中,甲和他老對對比,既能突出甲的成績高,又能突出甲同座的成績低,但因為老師此時是跟甲的家長在說話,顯然要表現的核心對象是甲,因此這一組對比的作用就只有——突出甲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了。 (四)突出事物的發展變化。縱向對比是表現事物發展變化不可缺少的寫作手法。要表現一個事物的發展變化,必然要沿著時間先後順序,採用一個時間點一描述的方法,將事物不同時間點的表現依次呈現出來,這個事物在不同時間點表現出來的特徵、特點自然就帶著彼此比較的屬性,也正因為這種比較的存在,我們就能非常明顯地看到一個事物是否發生了變化。例如:文字最初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叫做甲骨文;後來又為了雕刻使用方便,刻在竹片或木片上,叫竹簡或木簡,接著,為了攜帶方便,又把文字寫在絹紗絲綢之上,叫帛書;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之後,出現了雕版印刷紙書,後來畢生髮明了活字印刷術,才出現了今天市場上流行的圖書。通過不同時期的圖書的對比,我們發現圖書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 (五)突出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或趨勢。運用縱向對比,我們能發現事物是否發生了變化,同時也能明顯看出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以上面圖書的變化歷程為例,我們在對比中看到的了圖書的變化歷程,也發現了圖書的發展變化規律:技術越來越先進,使用越來越便捷。 三、對比在記敘文中存在的形式 (一)從位置上看,有並列對比、間隔對比之分。並列對比,指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將兩個詞、兩個句子、兩個層次、兩個部分並列書寫,進行對比,中間不插入其他內容,讀者一讀就能發現作者在運用對比手法。這種形式有時對比的項不限定在兩個,也可以是多個對比項。這種類型非常常見,這裡就不再舉例說明。所謂的間隔對比,就是先描述對比的一項,然後敘述其他內容,接著再敘述對比當中的另一項。這種形式的對比往往因為中間夾雜著其他內容,常常被我們忽略。例如魯迅的《故鄉》對閏土的描寫,初回故鄉時,在母親提到閏土時,引出了作者的回憶——描繪少年閏土;然後又寫了接下來發生的很多事,之後閏土來了,再描繪現實中的閏土,二者就是典型的間隔對比。 (二)從虛實上看,有實實對比和虛實對比之分。有的對比,是眼前事物與眼前事物的對比,是實寫與實寫的對比。例如上車寫讓座的過程,詳細描述甲是如何做的,乙是如何做的,這些做法都是此時此刻正在發生,正在呈現的。有的對比,其中一項是眼前的現實,對比的另一項是通過人物對話、講故事、引傳說、作者回憶、聯想、想像引入的,是另一個時空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事實,這就是虛實對比。如《故鄉》中見到的閏土是實寫,回憶中的閏土是虛寫,這就是一組虛實對比。 (三)從語言呈現形式上看,有詞語詞的對比、短語與短語的對比、句與句的對比、層與層的對比、段與段的對比、部分與部分的對比。例如「紅與黑」、「追求進步和自甘墮落」、「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等等。 四.對比與其他相近寫作手法的區別 對比手法,與正襯、反襯、抑揚法、設置懸念四種寫法存在著區別和聯繫。比對與襯托的差別在於,對比中的各項是並列關係,襯托中的陪襯部分和被襯托的對象有明顯的主次關係,陪襯為表現核心服務;抑揚法描繪的主體是一個對象,在先揚後抑中,「揚」為「抑」服務,在先抑後揚中,「抑」為「揚」服務。設置懸念中,特例與尋常對比法設置懸念(前面已講),是一種設置懸念形式,這種形式必然要運用對比,因為沒有對比,就不會生成懸念,答題時兩者全部表述出來,對比是根,而設置懸念是目的。 五.主要考試題型呈現形式 1.作者將...、...與...放到一起寫,有何用意? 2.作者在第幾段插入回憶(故事、某人的話、作者的想像聯想)有何作用? 3.存在間隔對比關係的段落(層次、句子),是否多餘,刪除行不行,為什麼? 4.第某段運用了什麼寫法,其作用或好處是什麼? 六.實踐演練 閱讀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答後面提出的問題。 (1)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2)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3)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4)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裡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5)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裡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牆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若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卧。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麼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後來呢?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6)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7)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牆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8)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9)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麼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隻。閏土的父親便是小半天就能捕獲幾十隻,裝在叉袋裡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10)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德語,再見的意思,可讀作adei),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11)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2)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13)不知從哪裡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14)「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15)「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16)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17)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18)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 (19)「人都到哪裡去了!」 (20)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21)「讀書!」 (22)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23)「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24)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回答問題:
1.全文最宏觀的一處對比,是什麼與什麼的對比,作者為什麼要將二者進行對比?
2.全文多處運用對比,竭盡所能,看你能找出幾處來,並列出你找出每組對比。
3.文中寫學生上課,偷偷跑到後園去玩,有何用意?
4.文章(13)——(16)自然段,寫「我」要求老師給「我」講昆蟲「怪哉」的故事,惹老師震怒,是否多餘,能夠刪去,為什麼?
推薦閱讀:
※祝春天沒來老師生日快樂
※精典藝術五代中醫世家老師的內部課件,很難學到的豐富知識 三字經
※凈土修行人的好榜樣、好老師----看後讓我落淚了
※【揭秘】老師、學生、家長的三角關係!
※這麼酷的老師你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