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2.2
下面講陰陽互根。第一、講陰陽互根的含義。什麼叫陰陽互根?陰陽互根是指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在歷代著作裡面,都有很精彩的表述。我們下面列舉幾個例子,說「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就是表達了陰陽之間的關係。什麼(關係)呢?陰陽互根的關係。(它)回答的是相互依存,互為根據的。我們這個定義是現代語言,說陰陽是相互依存、互為根據。這種關係,或者關係去掉,定義非常簡單,就是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稱之為陰陽互根。講兩者之關係。陰陽對立是講兩者之間的關係,陰陽互根還是講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個定義從邏輯學來說叫什麼呢?叫關係定義。說「陰以吸陽,陽以煦陰」。中醫書上講了那這八個字,也回答了陰陽是相互依存、互為根據的這個概念,陰陽互根的概念。到了張景岳就講「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還是講陰陽之間的互根。那麼最重要的記住,我們說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謂之陰陽互根。甚至再加上一句,可以說「彼此相須」,也可以不要它,不影響它的互相依存、互為根據那個含義,這是第一點,講一講什麼叫陰陽互根。用這樣一個原理,使中醫學從事物之間互相聯繫這樣一個觀點去認識世界,來說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比如,在自然界,天地、日月、水火、寒暑、晝夜、清濁、升降等等。我們在講陰陽對立的時候,講它們之間的兩端、對待,而這兩端和對待,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互相聯繫、互為根據,才能存在,才能構成了這對事物。因此,這個天地,一是兩端,天為陽,地為陰;二、它們之間又是密不可分,彼此相須,相互依存,互為根據的。沒有天無所謂地,沒有地也無所謂天,它們必須同時存在。晝和夜也是如此吧!我們規定「晝為陽,夜為陰」,這一類事物,兩者相比較而言,是兩端,晝一端,夜一端,說「晝為陽,夜為陰」,但是它們這兩端又是有內在根據的,具有普遍聯繫的。表現為兩者必須同時存在,互為根據,互相依存,就是說必須互根。再舉升和降,我們講氣機的升降,升和降,升為陽,降為陰,講升降(的)兩端,講(它)的對立,而同時它必須互為根據,互相依存,彼此相須,同時存在。有升無降,有降無升,都不可以,兩者缺一不可。以下以此類推。作為人體而言,我們上面講陰陽對立的規律,說臟為陰,腑為陽,所謂臟腑,這兩類是互根的,它不僅在屬性上互相對立,而且臟(和)腑在同一類,臟和腑必須互相依存、互為根據、彼此相須,那麼生命才運動才正常。說「沒有臟也無所謂腑,沒有腑也無所謂臟」,強調人體臟腑之間的互相聯繫,它體現了陰陽互根。說形神也是如此,說形為陰,神為陽,形神統一、規定形和神分陰分陽的時候,強調形和神兩者的對待,講合一、講它們互為根據、互相依存。單純有形、單純有神,都不可以,必須同時存在。氣和血也是如此,氣和血是中醫學裡面的生命物質的兩大系統,我們前面在導論里講,生命物質系統,有氣、有血、有精、有津、有液,其中氣是最主要的。血、精、津、液都是由氣所派生出來的,就是經氣化過程所產生出來的。氣規定它屬陽,在這個前提下,為了和它對偶,中醫歷代的醫家,又在血、精、津、液當中,取出血與氣相對。因此提出來氣和血是人體生命物質的兩大系統,最早在哲學上是血在前,氣在後,叫血氣,是血氣方剛,不叫氣血方剛,後來表述,變為什麼呢?變為氣與血。在咱們中醫學裡面,氣和血這兩個字,我們分開來講,(一)中醫學認為(它是)生命的兩大物質系統。第二、氣血,這兩個字,作為一個語言符號,它另外一個含義,代表著精、血、津、液,實際上是生命物質的代稱,也可以這樣來理解。把它分開來講,是氣為陽,血為陰。再講氣和血相比較而言,它們倆有陰陽的對待和兩端,但是又講氣和血互相依存,互為根據。後面再講氣血的關係,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它們之間互相根據的,陰陽互根。說氣為陽,血為陰,因此,表現為陰陽互根。就氣本身,一物兩體,分陰分陽,不僅要分出陰陽,氣一分為二、分陰分陽,而陰陽本原於氣,它們兩個互相依存、互為根據、彼此相須,才能統一、表現為氣的陰陽二氣的互為根據。解釋生命現象,生與死,我們強調「陰平陽秘」,是什麼呢?陰陽對立、陰陽互根的前提下,才能夠保證「陰平陽秘」。如果沒有陰陽互根,就達不到「陰平陽秘」,無所謂健康,無所謂「陰陽勻平,陰陽和合」。死,我們說「陰陽離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那麼從這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和「陰陽離決」謂之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反過來講,生不離決,不離決那就必須是彼此相須,互為根據,陰陽互根。從陰陽離決,又反證了「陰平陽秘」,就是必須是陰陽互根這樣的條件。陰陽之間,不僅要對立,而且要互為根據,才能達到「陰平陽秘」。「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那麼陰陽互根,一個時期的正常狀態,不能互根,兩者沒有聯繫,就是謂之離決。孤陽也不可以,獨陰也不可以。最後陰陽離決,人就要死亡了。這就是用陰陽互根這樣一種觀點,來認識自然、認識生命、來闡述生長壯老已的過程。第二、我們講陰陽互根的意義。在中醫學裡面,陰陽互根這樣一個概念,或者說這樣一個原理,它有什麼意義呢?對中醫理論體系的構建有什麼意義呢?其一、奠定了中醫學用普遍聯繫的觀點來觀察世界,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考察人的生命現象。1.一定是在天與地、人三者之間,互相聯繫的觀點來看待。2.考察生命本身,人體內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以五臟為核心的五臟系統之間的關係,也是強調人體內部各個組成部分在普遍聯繫的前提下,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生命過程才是正常的。疾病也是如此,在人體內部要從聯繫的觀點,從整體到局部、局部和局部之間,要互相聯繫的觀點來考察生命現象和疾病現象。人和自然的關係也是用聯繫的觀點來考察。換言之,這(樣)一個觀點決定了中醫學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不是就人談人,不是就人體本身某個系統談某個系統,而始終是從整體聯繫的角度去考察問題,它反映了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科學思維方式。其二、論上述具體的生命過程和疾病過程的時候,就是應用陰陽互根這樣一個原理,來考察陰陽在消長變化過程中彼此相須,互為根據,突出表現在病理上強調「陽損及陰,陰損及陽」。由這個原理派生出來,中醫在調整陰陽的時候,不是單純調整陽,也不是單純調整陰,而是把兩者放到一個共同體當中,從陰陽互根的角度,同時進行調整,只是分清陽損和陰損它們的主次而已。著名的治療原理,在調整陰陽偏衰裡面,我們還進一步講張景岳提出來那個平補的方法,左歸和右歸叫平補,他和王冰注釋裡面講「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相比)(是)重大的發展。第一、奠定了中醫學用普遍聯繫的觀點來考察問題;二、這個思想指導了古代的醫家創造了一個最著名的治療原理,就是張景岳所完成的,這一點,我們在陰陽學說的應用裡面,將來在治則這一章里還要進一步講。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我們今天的課重點是講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也就是中醫學的哲學,或者說中醫學科的哲學。我們第一節,講了氣一元論,氣一元論裡面重點是氣的概念。這裡面要特別注意,正確來理解它的哲學意義和醫學意義,尤其是理解好它的哲學意義。在陰陽學說裡面,我們講述了陰陽的概念。陰陽的概念,我們在醫學上,張景岳下了個明確的定義,叫一分為二。這裡面還涉及到氣與陰陽的關係,講陰陽的概念的時候,同時我們也講述了氣和陰陽的關係,氣運動起來分陰分陽,那麼氣一分為二就是陰陽,陰陽本原於氣,合二而一就是氣,它們就這樣一個關係。這是這一個單元,我們講的陰陽學說和氣一元論裡面的一個重點、難點的問題,好,下課,謝謝!
第08 講 陰陽學說:基本內容(二) 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同學們好,我們現在開始上課。上一節我們講了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講了兩個問題,第一、講陰陽對立;二、陰陽互根。陰陽對立是指陰與陽之間的相互鬥爭和相互排斥,而陰陽互根是指陰陽之間相互依存,互為根據。陰陽對立它的意義在於使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都能夠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認識事物。陰陽互根在於讓我們去認識分析事物的時候,能夠從普遍聯繫的觀點去分析事物。兩者統一起來,體現了一分為二、合二而一、對立又統一這樣一個最基本的觀點。
接下來我們講陰陽學說基本內容的第三點,叫陰陽消長。消長是指增減、盛衰、進退的意思。所謂陰陽消長,是指陰陽之間的增減、盛衰、進退的變化。陰陽消長的規律是什麼呢?是陽消陰長,陰消陽長,就是陰與陽之間彼此消長。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陰陽變化的節律。冬至,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到了夏至,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春夏期間,陽多而陰少。秋冬,陰多而陽少。這四季的更迭、變化就反映出來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就是陰與陽之間在不斷地進行增進、進退和發生盛衰的變化。陰陽消長反映了事物的數量的變化。自然界是如此,不僅是四季,那麼晝夜也是如此。比如子時和午時,從子時到午時是陰消陽長;從午時到子時是陽消陰長。那麼就是一天,一晝一夜,二十四小時體現了陰陽,晝為陽,夜為陰,它們不斷地進行著陰陽消長的變化。就人體而言,也符合這樣一個規律,人體陰陽消長的節律,有四時的陰陽,有晝夜的陰陽,它的陰陽變化要與晝夜四時的陰陽相一致。也就是說,陰陽消長這樣一個規律,自然界事物之間、陰陽之間存在著彼此消長這樣一個規律,那麼人體也存在著這樣一個消長的規律。中醫的陰陽學說,就是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闡述人與天地之間陰陽消長的規律,來闡明生命運動的變化。
接下來我們講一講陰陽消長的意義。一、中醫學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說明生命的運動,說明健康和疾病的問題。陰陽的消和長體現了中醫學這個動態的觀點,陰和陽它不是絕對的,它是運動的,出現了消和長這種規律。陰和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處於一個勻平狀態。在哲學上稱之為一、也稱之為均,也稱之為勻。在陰陽消長過程中,處於這種狀態下,對事物,意味著處於正常狀態;對人體,意味著處於健康狀態,所以中醫才講「陰陽勻平,命曰平人」,張景岳說,「陰陽合和,命曰平人」。這個一、勻、均,是屬於常態,屬於生理狀態,屬於健康狀態。中醫所說的健康,用陰陽學說來解釋,是指人機體內部通過陰陽的消長變化,達到陰陽勻平的狀態,機體與環境之間,通過消長的變化達到勻平狀態,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環境之間處於陰陽勻平的狀態,意味著健康,屬於正常的生命過程。二、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闡述疾病的運動規律。陰陽勻平屬於常,而陰陽不勻平我們稱之為陰陽失調。陰陽失調有盛衰的變化,通常稱之為偏、異、變,變、偏意味著陰陽消長的結果不能夠使機體處於勻平狀態,於是從健康狀態轉化為疾病狀態。這就是陰陽消長這個原理在我們醫學上它的重要意義。一言以蔽之,中醫學用陰陽消長這個原理建立起通過動態量變這樣一個觀點去看待陰陽的運動,來看待事物和生命的運動變化。
第四、陰陽轉化。一、講陰陽轉化的含義。轉化是指轉換和變化,是指事物矛盾的雙方經過鬥爭以後在一定的條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陰陽轉化是指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就是互相轉變,互相變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如果說陰陽消長屬於陰陽之間量的變化的話,那麼陰陽轉化(就)屬於陰陽之間的質變。如果說陰陽消長屬於陰陽之間變化之漸變的話,那麼陰陽轉化就屬於陰陽之間的突變。
二、講講陰陽轉化的條件。我們前面講陰陽轉化是強調陰陽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方可以互相轉化,舍此條件,陰陽不能夠互相轉化。在咱們中醫學裡面也好,中國古代哲學也好,這個轉化條件用兩個字來表達,就是「重」或者「極」。「重」和「極」,大家都知道咱們成語里有一個物極必反。物極必反(強調)那個「極」。咱們中醫學裡面還有個「重」,《內經》里提出「重」作為一個條件。《內經》提出了,「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說「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用「重」和「極」作為陰陽之間相互轉化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陰陽之間是不能夠互相轉化的。用陰陽轉化的觀點,來說明自然界和人體的運動變化。比如,春夏秋冬的變化,四季的更替,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那麼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時候,就是陰陽在二至這樣的條件下,陰陽互相轉化的。到夏至,陽之極,陽極一陰生,由陽轉化為陰;冬至陰極而轉化為陽,陰極一陽生,冬至一陽生。晝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稱之為重陽,而夜半稱之為重陰,由夜半再往前走,時間就進入晝,那麼日中再往下走就進入到夜,這個時間範疇,也表現為陰陽在這兩個點上,日中這個點、夜半這個點是陰陽相互轉化的條件,在這個條件下就開始轉化。作為人體來說,比如,正常狀態下的氣化過程,化氣成形這對矛盾,由形到氣,由有形到無形,要互相轉化。因為陰陽具有轉化這樣一個條件,這樣一個原理,用陰陽來解釋。那麼陽化氣,陰成形,體現化氣與成形之間的相互轉化,用它來解釋陰陽的轉化這個原理,來解釋氣化的過程。至於說氣化過程有物質,有功能,有物質和功能之間相互轉化,後面在具體的章節中再具體講。
這裡面,我們從陰陽學說的角度,從氣化的基本形式,形、氣之間和形、氣的轉化,用陰陽學說,用陰陽轉化的觀點來闡述這樣一個基本原理。比如,在異常生命過程中的疾病過程,病性的轉化,寒和熱之間的轉化,機體受病因的作用以後,通過邪正交爭,以病理變化的形式反映出來,那麼這些病理變化用陰陽學說來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變化,也有熱性的病理變化。中醫學認為,在病理狀態下這個寒性的病理變化和熱性的病理變化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寒性可轉化為熱性,熱性也可以轉化為寒性。這樣一個觀點,病理性質的寒熱的不斷變化,用動態的觀點看它是不斷地變化的,這一個觀點和西醫學是不同的。比如說,西醫大葉性肺炎,中醫看大葉性肺炎整個病理過程,疾病的性質,寒和熱可以不斷地發生變化的,初期可以是始於熱證,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有的人他就表現為寒證。有的人初期表現為寒證,那麼在一定條件下他又會表現為熱證。這是中醫認識疾病過程中,用陰陽轉化的觀點看待疾病性質的變化,體現出來辨證論治的思想。它和西醫不同,西醫一旦這個疾病定下來以後,那麼病因找出來,治療從開始一直到最後,基本治療方針是不變的。這就是用陰陽轉化的觀點來看待疾病過程,看疾病病變性質的變化。證候是中醫病理學的一個特有的概念,中醫認識疾病的過程以證候為中心,來認識、考察疾病的運動狀態。那麼證候的性質也在一定的條件下,陽證和陰證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在疾病過程中,中醫學用陰陽轉化的觀點來說明疾病屬性的改變,證候屬性的改變。也就是說用動態的觀點,變化的觀點來看待異常的生命過程與疾病過程病性的變(化)和證候的變化。
三、我們講一講陰陽轉化的意義。中醫的陰陽學說裡面,陰陽轉化這樣一個原理,它有什麼意義呢?在中醫學裡面它有什麼意義呢?其一、它奠定了中醫學看待事物始終是用變化的觀點來看待,不是用靜止的觀點,而是運動變化的觀點來認識自然,認識生命,來處理健康、疾病的各種問題。二、這種變化是質變和突變,也就是說,一旦陰陽發生轉化的時候,事物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比如,病性原來是寒,那麼現在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為熱,那麼寒和熱之間兩者有質的區別,熱可以轉化為寒。不僅是運用變化的觀點來認識寒和熱之間的關係,而且一旦兩者發生轉化,兩者的屬性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總之,陰陽轉化的意義在於,使中醫學建立起用陰陽動態變化的觀點來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運動過程,來把握異常生命過程,來認識複雜的生理、病理現象。
到此為止,我們把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講完了。它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其中,陰陽對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內容。如果陰陽對立、互根,我們用現代術語表達,那就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陰陽對立強調是陰陽的一分為二、相互對待,而陰陽互根強調的是陰陽之間的不可分離性,也就是它的統一性。正因為事物的陰陽在對立、互根的運動狀態下,它具體表現的形式,表現為量的變化,稱之為陰陽消長。在一定的條件下,由量的變化轉化為質的變化,稱之為陰陽轉化。實際上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陰陽對立、互根的結果。
第三個問題,我們講講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講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一、從科學方法論的角度講,分為科學觀和方法論。二、論述中醫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教科書所舉的一些具體問題,那都是舉例,用陰陽學說如何闡述醫學的具體問題。
其一、陰陽學說為中醫學確立了正確的科學觀。這個科學觀包括三個方面,一、普遍聯繫的觀點。中國古代哲學強調,「陰陽之道,同氣相感」,這句話表述了陰陽之間的普遍聯繫。那麼天、地、人三才一體,陰陽交感,強調的是整體的普遍聯繫。中醫學就是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體,陰陽交感這樣一個普遍聯繫的觀點。二、運動變化的觀點。通過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表達了事物的陰陽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用中醫的術語說,這種運動變化稱之為陰陽相錯,或者叫上下相臨,或者叫動靜相召。動靜也是陰陽的代名詞,動為陽,靜為陰,動靜相召,就是陰陽相召。上為陽,下為陰,上下相鄰實際上就是陰陽相臨,陰陽相錯。它們都是同義語。陰陽相錯,上下相臨,動靜相召,運動變化的結果,「而變由生」。這樣的運動變化的結果,事物才能夠發生、發展和變化。第三、樸素的辯證觀。陰陽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為二、合二而一。陰陽對立強調的是一分為二、陰陽互根叫合二而一。對立與統一用中國的哲學術語叫一分為二、合二而一、也就是一兩一、古代哲學叫一、兩。大寫的兩,斤兩的兩,或者是大寫的那個二。一、二、一、這樣一個關係,用這幾個字來表述陰陽這個樸素的辯證觀點。既要對立,又要統一、又要運動,又要變化,又要聯繫,這就是辯證的觀點。那麼陰陽學說為中醫學建立了聯繫的觀點、運動變化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這個觀點就構成了中醫學的醫學觀。中醫學就是用聯繫的,變化的,運動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運動。第二、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方法論,也就是說建立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一、奠定了中醫學的樸素辯證的思維方式,科學思維方式。我們說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樸素的、系統的、辯證的思維方式,用陰陽學說來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突出地表現為辯證的思維方式,一分為二、合二而一、運動變化,普遍聯繫。它突出的貢獻在於使中醫學建立起樸素的、辯證的思維方式,強調是辯證地看,辯證要聯繫,要運動,要變化,突出強調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用矛盾、運動、聯繫的觀點看待問題,稱之為辯證的科學思維方式,這在陰陽學說表現得最為突出。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鮮明特徵,也構成了中醫學科學思維最鮮明的特徵。二、為中醫學建立了陰陽二分的分類方法。中醫學,一、強調所有的事物和事物的屬性,事物運動的趨向和狀態,它們是屬陰還是屬陽,是相比較而言的,是要有條件的,所以說,所指無定在。二、這種劃分的標準隨著時間的變化,隨著條件的轉移,它是可以變化的,在不同的條件下有不同的標準,就是劃分事物陰陽不是一次劃分結束,這一相互聯繫的一對事物,第一(次)劃分屬陽屬陰以後,它這個性質永遠如此,不是這樣的。劃分的標準可變,表現為陰陽的相對性,體現(了)陰陽劃分的無限可分性。就物質和功能而言,我們規定物質屬陰,功能屬陽,但並不意味著物質永遠屬陰,唯有屬陰,功能永遠屬陽,唯有屬陽,不是的。那麼由於這個劃分標準是可變的,同樣是物質,物質還可以分為陰陽,功能還可以分為陰陽,它體現了中醫的辯證思維方式,在運動變化中考察。就是陰陽分類,不是這一次用陰陽這個分類方法,所有的事物一分到底,但是每個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不變的,它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是發生變化的。三、論證中醫學的基本問題,醫學問題。第一、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講他的形體。比如,一、用它來說明人體的物質性。我們前面講陰陽的時候,陰陽的定義,一是指氣的一分為二、指陰氣陽氣而言,中醫講「生之本,本於陰陽」,這個陰陽是指陰氣和陽氣,氣是生命的本源,氣一分為二、分為陰氣和陽氣,陰氣和陽氣的對立統一鬥爭,結果,構成了生命和人體,所以人體就是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體。就這個意義講,生之本,本於陰陽,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它旨在從陰陽學說,從陰陽二氣之間的關係來說明人的物質性。生命的本源,本源於物質,人體是物質的。二、用它來劃分人體的組織結構,按照人體的部位不同,大致規定它的屬性,屬陰屬陽。這就是我們前面講那個兩分法,陰陽的兩分法。比如,把人體以腰為界分為上部下部,我們就規定它上為陽,下為陰;從表裡來看呢,是體表和體內,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而體內有背腹和四肢,那麼背為陽,腹為陰;四肢內外,外為陽,內為陰;體內有臟腑,臟腑有(五臟六腑),六腑為陽,五臟為陰;而五臟當中還可以繼續分為陰陽,那麼我們說,規定它心肺屬陽,肝脾腎屬陰;經絡分陽經和陰經,就十二經而言,循行於四肢外側的我們規定它屬陽,而循行於四肢內側的規定它屬陰;生命的兩大物質系統,氣血,我們規定氣屬陽,血屬陰。用它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的物質性,何者屬陰?何者屬陽?它體現了陰陽學說分析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第二、用它來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一、用它來定義健康。陰陽勻平,命曰平人。就是陰陽處於兩者之間,通過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這樣運動變化的結果,達到陰陽勻平。就是陰與陽之間處於一個和諧狀態,這個狀態中醫學定義為平人,我們今天解釋就是健康人。《內經》講,不病謂之平人,不病就是健康,不病就是沒有陰陽失調,沒有陰陽失調另外的含義就是指陰陽勻平。第二、用陰陽學說來說明生命的運動過程,就是氣化運動過程。一、用它來解釋形神的關係,強調形神合一、形氣統一。在中醫學裡面,形神這個概念它包括三層意思,一是從哲學上講物質和運動的一般規律,物質和運動的關係,講形和神的關係。那麼物質和運動,運動謂之神,物質謂之形。從這一般意義上來講,是講包括了物質和運動之間的關係。二、具體說來,還包括機體和功能的關係,就是形和神,就是機體的形態結構,形體和形體所反映出來的生理功能,這兩者的關係稱為形神關係。三、最狹義的是指肉體和精神的關係。在中醫學裡面,肉體謂之形,精神謂之神。包括這種從物質運動最一般的概念,逐漸地外延縮小,那麼機體和功能的關係,就是物質和運動下(位)的概念,而肉體和精神的關係,它的層次又比機體功能外延又縮小。這三層意思,表達了中醫學的形神關係。用陰陽學說來看,說形為陰,神為陽。「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陰陽和諧謂之健康。那麼形神合一、用陰陽學說來說,健康意味著形和神的勻平。用形氣來表示,形氣合一、形氣統一。用形屬陰,氣屬陽,那麼陰陽統一、陰陽合一、意味著陰陽勻平。用陰陽學說來表達形和神之間的關係,得出的結論形神合一、形氣統一。用陰陽學說來說,就是陰陽勻平。二、說明生命物質和生理功能之間的關係,叫質和能的關係。那麼生命物質和生理功能,物質為陰,功能為陽,兩者既對立又互根,在消長轉化的過程中達到勻平,意味著生命過程是正常的。一旦失去了勻平,意味著發生了異常的生命過程。三、用陰陽的觀點來解釋運動的狀態。運動的狀態分為動和靜,動為陽,靜為陰,動靜互涵,動靜統一、動和靜達到和諧狀態,用陰陽學說來表達,就是陰陽勻平。那麼通過氣化運動的結果,使機體達到形神合一、形氣統一。用陰陽學說來闡述形神、質能、運動的關係,論證了人體氣化過程的正常狀態,健康狀態。最後歸結為,用《內經》的話說,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在中醫學裡面,用陰陽學說這些基本原理來論述生命,論述健康,從不同角度來論證健康,論述人體的生理狀態。
第三、用陰陽學說來論述人體病理變化。用中醫學闡述人體的病理變化,無非,一、病因,二、發病,三、病機,從這三個方面來論述的。那麼第一個,病因,中醫學將病因分為陰和陽。《內經》裡面有外感和內傷,規定外感為陽邪,內傷為陰邪,就是外感病邪和內傷病邪相比較而言,規定一方屬陽,一方屬陰。那麼六淫和內傷相比較而言,它應該屬於陽的範疇。但是六淫還可以分陰陽,比如,風、暑、燥、熱,我們規定它屬陽邪,而寒、濕屬陰邪。第二、病理上的陰陽失調。在這一章裡面僅僅介紹陰陽失調的基本規律,一般的規律,而具體的規律和變化,在病機一章作專門論述。陰陽失調,就是陰陽勻平在一定的條件下失去了和諧的狀態,通稱為陰陽失調。陰陽失調錶現形式可以是陰陽偏盛,也可以是陰陽偏衰。一、陰陽偏盛。陰陽偏盛包括陰盛和陽盛。陰盛表現出的病理變化,陰盛則寒,所以它表現出的證候的屬性叫寒實證。而陽盛,陽盛則熱,它表現的病理變化,證候的屬性叫實熱證。那麼再用一分為二、用陰陽對立的觀點,用陰陽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判定,說陰偏盛,陽偏盛。那麼陰盛和陽盛,陰和陽之間,它們是互根的,是有聯繫的,所以陰盛的同時,說陰盛則陽病,它必然要損傷人體的陽氣。那麼機體在陰盛的同時,還會表現出某些類似陽虛的改變。僅僅是以寒實為主,還是以陽虛為主的問題。稱之為實寒,稱之為陰盛,意味著病理變化的主要矛盾是陰寒內盛。雖然寒盛則傷陽,但是沒有達到陽虛的程度,也沒構成陽虛和陰盛平分秋色,沒達到那個程度。在這種條件下,這個病理狀態定為實寒。同理,陽盛的狀態下,陽盛則陰病,陽盛必損陰。這個結論是根據陰陽互根,陰陽之間的相互聯繫,不可分離性所決定的。只要陽盛,那必然要損傷陰氣,那損傷陰氣的結果,必然要傷及人體的陰(液),就會出現類似陰虛的病理改變,但沒達到陰虛的程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規定它屬於陽盛則熱那個實熱證的屬性。雖然它兼有陰虛,沒有達到陽盛陰虛並在,乃至陰虛的程度。這樣一個觀點,這些思想,是用陰陽學說解釋病理變化這些基本觀點,它既體現了陰陽對立,也體現了陰陽互根,也體現出來了陰陽消長這樣一個思想。集中起來,陰陽既要對立,要互根,要互相聯繫。再簡單地說,體現了陰陽的對立性,陰陽的不可分離性,這兩者在運動變化過程中有一個消長變化的過程。說「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這兩個原理體現了陰陽消長的思想,它們既不可分離,互相制約,那麼又表現了量的改變。說它是實寒,它是實熱,雖然(兼)傷陽,雖然(兼)傷陰,但是並沒有達到陰虛和陽虛的程度。那體現了這個量的變化還沒達到質變的程度,但它也是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第二、陰陽偏衰。陰陽偏衰,陰衰和陽衰。陰衰,陰虛,叫陰虛則熱,它表現出的證候屬性叫虛熱證。二、陽衰,陽衰就是陽虛,那麼陽虛則寒,它表現出證候屬性叫虛寒證。但是根據陰陽之間的不可分離性,特別是陰陽互根的理論,具體病理變化里有個陰陽互損。根據這樣一個原理,陰陽互根在病理狀態下的陰陽互損,那麼陰虛的時候,陰損可以引起陽虛,可以損陽;那麼陽損也可以及陰,損及陰,引起陰虛。就是單純的陰虛,有單純的陽虛,那麼陰虛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必然要損傷陽,導致陽損及陰,就是由陰虛不能生陽而引起陽虛;陽虛不能制陰,不能生陰,也會引起陰虛,出現了陰損及陽,陽損及陰這樣兩種病理結果。那就是說,陰陽偏衰包括四種表現形式,一、單純的陰虛,二、單純的陽虛,三、由陰損及陽,四、由陽損及陰,這樣不同的病理表現形式。這個示意圖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用這個示意圖來表達我們上述講述的陰陽學說在病理上的應用。在這一章只要求同學們掌握用陰陽學說來說明病理變化,來初步理解什麼是陰陽失調?陰陽失調包括哪些內容?就是陰陽偏盛和偏衰。偏盛要求掌握陰盛和陽盛,偏衰要求掌握陰虛和陽虛,這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掌握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就是說,陰盛的時候,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而陽盛的時候,也必然要損傷人體的陰氣,那麼又派生出兩種類型、表現形式。結論是,在陰盛和陽盛的時候,它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或者陰氣。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也要想到,要人體的陰氣和陽氣要受到損傷,僅僅是沒有達到偏衰的程度。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陰衰和陽衰,就是陰虛和陽虛。在此基礎上,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掌握陰衰和陽衰的時候兩者可以互損,表現為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這樣一種病理狀態。
第四、指導疾病的診斷。也就是說用陰陽的兩分法,二分法,來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便於綜合和概括。這個表大家看一看就可以了,以後學診斷的時候還要進一步去講。比如說,望診、聞診、問診、切診,中醫望聞問切收集的資料,比如顏色,我們規定黃、紅、鮮明,它屬於陽;那麼與之相反,青、白、黑、晦暗就屬陰。比如聞診,聞聲音,聞呼吸,說聲音宏亮、多言那就屬陽,說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它屬於陽;否則,語聲低微無力,呼吸微弱,聲低氣怯,少言,這樣的狀態,我們就說,規定它屬陰。問診,問寒熱和口渴,說身熱,惡熱,喜冷,這樣的特徵,我們就規定它屬於陽;身寒,惡寒,喜熱,那它就屬陰。如果渴飲,口渴喜冷,就屬於陽;反之,口不渴,或者口渴喜熱飲,就屬於寒。切脈,切診,分部位、動態、至數和形態。這裡將來講脈學還要進一步來學。比如部位,寸關尺,就寸和尺相比較而言,寸為陽,尺為陰;就動態來說,至者為陽,去者為陰;就至數快慢來說,數者為陽,遲者為陰;就形態來說,我們稱浮、大、洪、滑的脈為陽脈,沉、小、細、澀的脈為陰脈。最基本的辨證綱領,八綱,我們規定,表、熱、實屬陽,里、虛、寒屬陰。在指導診斷學上應用,就是應用陰陽的屬性,用陰陽的兩分法,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初步的分類,分為陰,分為陽。
休息一會兒再講。
第09 講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二) 五行學說:基本概念基本內容(一)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
現在上課了,同學們。我們講中醫學的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第五個問題,指導疾病的防治。用陰陽學說來指導疾病的防治,一個最基本的觀點,「調節陰陽,以平為期」。「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是陰陽學說在中醫養生、防病、治療當中一個核心思想。具體說來,一、養生。中醫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就是說要根據陰陽的規律,從天地人三才一體整體來考察這個疾病的狀態,來調節人與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調節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達到「以平為期」。「和於術數」,「術數」在這裡不講,不要求同學們掌握這個。「術數」這個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術語。「術數」也稱「數術」,這兩個字顛倒過來。「術」是指方法,第二個「數」是指氣數。也就是以各種方法來觀察自然現象,藉以推測人類和國家的命運和氣數。這(屬)中國傳統文化,叫術數學,專門一門學問。我們今天借用,比如,在我們醫學裡面涉及到的天文和歷算,就是歷譜,那屬於術數學範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那就用這種方法。我們講春夏秋冬、晝夜的變化、日月星辰的運動,它們的陰陽變化,人體也與之發生相同的節律變化,要求人體的節律和外界環境一致,要符合這個氣數的變化,達到調整人體內外的陰陽,最終取得和諧狀態。這裡面的具體要求,不需要大家進一步去了解,知道這個「術數」,將來在學習《內經》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講解。在《易經》裡面「術數」是什麼意思,(就)可以了。
二、確定最基本的治療原則,也就是說最基本的治療規律。那麼陰陽失調大致分為偏盛和偏衰,用陰陽學說來確定偏盛和偏衰基本的治療原則。偏盛表現為實的證候,那麼就祛邪;偏衰表現為虛的證候屬性,就要扶正,就是祛邪和扶正。用陰陽學說來說,陰盛和陽盛,說陰盛表現為寒證,就是寒者熱之,寒屬陰,熱屬陽,就用陰陽對立的觀點,寒者熱之。陽盛,它屬於實熱,熱者寒之,就熱證用寒來治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就祛邪來說,通稱為瀉其有餘。治療疾病,一、實則瀉其有餘,虛則補其不足。陰陽偏盛屬於實,一般的規律就要瀉其有餘。具體怎樣瀉其有餘呢?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適用於陰盛;熱者寒之,適用於陽盛。我們前面講陰陽失調的時候講過,說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陰盛,在陰盛的條件下,一定要想到陰盛必傷陽,陰盛則陽病。所以,雖然是實寒,它必然要兼有陽虛的改變,在這種條件下,在瀉其有餘的同時,要考察是否存在著相對的不足,在治療上要兼顧溫陽,那就考察它傷陽的程度來確定兼顧的程度。也就是說在瀉其有餘的同時,必須兼顧不足。體現了陰陽的不可分離性。陽盛,陽盛必損陰,在陽盛的條件下,必然要出現陰虛的一些改變,僅僅是程度的輕重而已。因此在治療上,在熱者寒之的同時,也必須兼顧養陰,這也體現了陰陽的不可分離性。陰陽偏衰的調整原則,那就是補其不足:陰虛補陰,陽虛補陽。用陰陽學說確定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扶正,補其不足。如何扶正和補其不足呢?那麼陰虛補陰,陽虛補陽,這是最基本原則。但在表述上,有兩種不同的表述方法。一、叫陽病治陰。說陰虛要補陰。補陰這個概念,另外一種表述方法,叫陽病治陰。陽病,是指陰虛而言的,這個概念最容易混淆的。和下面陰病治陽它倆是一對,最容易混淆。另外一種表述方法,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就是來自於王冰《註解黃帝內經素問》。換句話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和補陰等值,它倆是同義語,所以陽病治陰,本質上就是補陰,它們都是同義語。最簡單的掌握方法,陰虛就是補陰。另外它還有同義語:說陽病治陰,就是補陰,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就是補陰。當然,在這裡,在我們第一章里講「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僅要求同學們掌握這個程度就可以了。「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樣一個判斷,這樣一個原理,它有許多豐富的內容,以後得陸續再去學習。陽虛,基本的治療原則就是補陽。那麼如何來補陽呢?它與陰虛相對。一、要陰病治陽,陽虛的那個陰,是指的陰病而言的,陽虛的病是指的陰病治陽,和陽病治陰相對,陰病治陽的本質就是補陽。第二種表述方法,它和「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相對,它倆是一句話,都是王冰提出來的這樣一個命題,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本質上就是補陽,同樣的道理,和「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一樣,「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這個原理,這樣一個原則,這樣一個命題,含有豐富的內涵。這些都需要到以後陸續來學習,在這裡僅僅要求同學們知道,說「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就是補陽,調整陽衰的。說陰病治陽,就是補陽,是陽虛的治療原則。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補陰的(治療原則)。那麼陽病治陰,就是補陰,是調整陰虛的基本治療原則。在這個基礎上,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在治療上,還出現了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這樣(兩個)具體的處理方法,既是原則,又是方法。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在陰(或陽)衰的條件下,會出現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兩種不同的病理表現形式,也可以說它是陰陽偏衰的特殊的表現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陰虛需要補陰,陽虛需要補陽。按照一般的推理,那麼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陰陽兩損,就是陰陽兩虛,那就陰陽雙補就可以了。但是張景岳提出來「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這樣一種基本的治療原則。所謂陽中求陰,就是在陰損及陽的病理狀態下,注意,就證候來說,它以陰虛為主,陽虛居次,這樣一種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在治療過程中,在重點補陰的同時,也兼顧補陽,稍加補陽葯,促進陰液的生長,這個原則叫做陽中求陰。這個是我們在這一節講的難點,陽中求陰。他的左歸飲、左歸丸,右歸飲、右歸丸就是基於陽中求陰、陰中求陽來的。那麼陽中求陰,就是左歸(類);陰中求陽,就是右歸(類)。那麼陽損及陰的時候呢?是陽虛為主,陰虛居次,治療的重點是補陽,同時也兼顧補陰的藥物,補陽稍佐以補陰,促進陽虛的改變,促進陽氣的生長。這是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兩種特殊處理方法,形成兩個概念——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這就是用陰陽學說來確定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在這裡,基本原則強調的是偏盛,瀉其有餘,記住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而偏衰,補其不足,就是補陰、補陽,在這個前提下記住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記住「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些最基本的掌握以後,再進一步地掌握難度比較大一點,就是那個「陽中求陰、陰中求陽」。實際上「陽中求陰、陰中求陽」我們現在一般稱之為平調的方法,平補的方法,它區別於「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一種調整陰陽偏衰特殊的處理方法,這種處理方法又恰恰為臨床所慣用。它是由張介賓早在《類經》和《景岳全書》當中所創立,它的著名的方劑就是左歸(類)和右歸(類)。這個左歸和右歸體現了張介賓(關於)陰陽互損,就是(根據)陰陽互根原理確立了陰陽互損這樣一個學術思想。
第三、陰陽學說在防治學上的應用,就是對藥物的屬性進行分類。我們這僅僅舉一個例子,針灸的穴位也同樣可有陰陽分類。那麼用藥物治療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這裡舉例:陰陽學說如何分析藥物的陰陽屬性。藥物學基本的原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我們用陰陽加以分類,四氣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五味,酸苦咸屬陰,辛甘淡屬陽;那麼藥物的升降浮沉,沉降屬陰,升浮屬陽。用陰陽學說來指導對藥物性、味、氣,運動趨向——升降浮沉最基本的性能的分類的認識。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當中的應用,上述我們講了這麼些,舉了例子。上述講的一些是指如何來用陰陽學說所建立起來的中醫學的科學觀和科學思維方法去論述醫學的基本問題,論述生命,論述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這些屬於醫學的基本問題,用陰陽學說來論述它。我們前面講氣一元論學說,那是用氣一元論的基本原理去論述生命的問題,論述健康和疾病的問題,這是用陰陽學說所確立的科學觀、醫學觀和方法論去論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
推薦閱讀:
※白洞: 理論的極限、世界的終極
※中醫基礎理論.第二十單元 頭痛
※天有九星,地有九宮,玄空風水的理論核心就這幾個字
※藏象、經脈學說是《內經》臨床辨證的理論核心思想
※六經開闔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