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薩德」系統
作者:穆志勇 來源:學習時報 字數:3072
1
編者按:2月7日,在朝鮮利用彈道導彈技術實施衛星發射後,韓國國防部宣布,韓美雙方決定從韓美同盟層面,對「薩德」系統部署韓國開始協商。為何朝鮮半島形勢一緊張美韓就拿「薩德」說事?中國為何堅決反對「薩德」入韓? 「薩德」系統全名為「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erminal High-Altitude Area Defense),是美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地基高層防禦部分,也是美國目前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反導系統,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研。該系統1989年提出計劃並開始驗證試驗,2000年轉入工程研製,2008年5月開始部署。採用衛星、紅外、雷達三位一體的綜合預警方式,幾乎能對戰區彈道導彈威脅進行全線攔擊,可保證充足的作戰空間來截獲目標,同時能對截擊成功與否作出評估,可有效保護大範圍的區域、分散的資源、人口中心以及關鍵設施免遭中短程彈道導彈的攻擊。「薩德」系統組成與功能 一套「薩德」系統由陸基X波段AN/ TPY-2雷達、攔截彈(助推器和殺傷飛行器)、發射裝置、指控系統(BM/C3I)等組成。 AN/TPY-2雷達為固態有源終端成像相控陣雷達,由天線、電力系統、冷卻系統、動力系統等四部分組成,天線陣面9.2平方米,工作頻率8~20GHZ,信號帶寬1GHZ,平均功率60~80千瓦,對100平方米雷達反射截面積的目標探測距離達2300千瓦,對1平方米雷達反射截面積的目標探測距離達1700千米。採取波長較短的X波段和巨大的雷達陣面,雷達波非常窄,雷達解析度非常高,具有跟蹤和識別彈頭能力,能將目標從誘餌或彈體碎片中識別出來。可利用天基預警系統和早期預警雷達獲取的彈道導彈早期預警信息,對來襲導彈進行精確跟蹤、識別,確定彈道和彈著點,為指揮控制系統提供目標實時的飛行數據,引導攔截彈實施攔截。擁有前沿部署和末端部署兩種模式,前沿部署模式是作為美國導彈防禦系統預警的一環,監視敵方發射的戰略導彈並向北美總部提供早期數據,如部署於日本青森縣車力基地和京都府經岬基地的AN/TPY-2雷達;末端部署模式是作為「薩德」系統攔截彈的火控引導雷達,僅限於追蹤導彈飛行末端的軌跡,主要執行的是戰術任務,如部署於布利斯堡和夏威夷的「薩德」系統等。 攔截彈由助推器、動能攔截器及整流罩組成,長6.17米,最大彈徑0.37米,起飛重量900千克,最大速度達8馬赫,主要在大氣層內外以直接撞擊方式毀傷目標,可攔截射程3500千米以下的中遠程彈道導彈,攔截距離為40~200千米,攔截高度覆蓋40~150千米(這一高度段恰好是射程在3500千米以內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動能攔截器主要由用於捕獲和跟蹤目標的中波紅外導引頭、信號處理機、數字處理機、採取激光陀螺的慣性測量裝置和用於機動飛行的軌控與姿控推進系統等組成,姿控、軌控發動機組合提供直接控制力,採用側窗探測紅外凝視成像尋的末制導,能夠識別、鎖定並直接碰撞摧毀彈道導彈彈頭。 發射裝置是以美陸軍M1075型卡車為基礎設計的自行式機動發射平台,基於標準的美國陸軍托盤化裝載系統,可快速卸載。每輛發射車可以攜帶10枚「薩德」攔截彈,全重40噸。可用戰略運輸機空運,具有較高的戰略戰術機動性。 指控系統是「薩德」系統的「神經中樞」,把攔截彈、AN/TPY-2雷達、車載式發射裝置集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主要負責全面的任務規劃,提供話音與數據通信能力,與其他防空系統和天基探測器互操作。「薩德」系統戰技特性與作戰流程 「薩德」系統採用衛星、紅外、雷達三位一體的綜合預警方式,技術起點高、風險性強,戰技性能與眾不同。一是使用「動能殺傷技術」。採用動能直接撞擊殺傷模式毀傷來襲導彈和彈頭目標,其破壞機理是「碰撞—殺傷」,可以高速撞擊目標彈頭,從而引爆彈頭或利用高速撞擊的高熱使生化戰劑失效,且戰鬥部小,甚至可以沒有專門的殺傷部分,只依靠制導或末機動部件的質量就可以達成「碰撞—殺傷」的效果。二是採取分層防禦方式。擁有全系統自動「射擊-評估-射擊」能力,能在大氣層內外對目標實施多次攔截,首次攔截實施後,能自動判定攔截成功與否,如攔截失敗,系統自動發射攔截彈進行二次攔截,若再度失敗,則交由低層防禦系統攔截。這種防禦方式,對同一目標攔截的可靠性極高。三是全系統標準化設計。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與美國陸軍其他裝備的通用性,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部署能力和作戰綜合效能。四是與其他系統互操作能力強。具有高度的自行作戰能力,可與所有導彈防禦系統協同工作,能與「愛國者」等其他低層防禦系統及外部的感測器協同作戰,可與現有的和擬定的戰區指揮、情報、監視系統和其他防空系統鉸鏈並互操作。 「薩德」系統作戰的基本流程:預警系統在敵導彈發射後,將預警信息傳送至AN/TPY-2雷達;AN/TPY-2雷達收到信息後即搜索來襲目標,一旦捕獲目標則轉入自動跟蹤,並將目標參數信息傳至戰場指控系統;發射控制裝置收到指令後將預計目標攔截點和數據信息輸入攔截彈後發射,發射後的攔截彈先按慣性制導,飛行中段由指令制導,通過戰場指控系統指揮AN/TPY-2雷達向攔截彈適時傳送修正的目標數據,使攔截彈進行動態飛行修正,直到飛行終端開始;稍後,安裝在「動能殺傷攔截器」與助推火箭之間的級間段的炸藥自動引爆,使兩者分離並將攔截器送到相應的攔截位置;此時,攔截器上的紅外尋的器主動尋的飛行,指導與來襲彈頭撞擊毀傷;AN/TPY-2雷達監視作戰空域,若攔截失敗,則自動轉入低層防禦系統實施低層攔截。「薩德」系統戰略地位與部署影響 無庸置疑,「薩德」系統進駐韓國將破壞核導彈領域的現有均勢,打破亞太地區現有的戰略平衡,導致地區軍備競賽和已經緊張的朝鮮半島局勢升級。 從技術層面看,「薩德」系統進駐韓國後,平時可探測和監視中國東部地區中遠程導彈發射,觀測渤海、黃海和東海潛射導彈發射後飛行過程,掌握潛射導彈從升空至彈頭彈體分離的完整數據,將彈頭從誘餌中分辨出來,積累彈頭和誘餌的特徵數據,為戰時中段和末段的攔截提供更為精準的引導。這猶如在中國家門口裝上眼睛和耳朵,中國東部地區特別渤海、黃海和東海的彈道導彈發射還未入大氣層就會被其精確捕獲。戰時可使其在助推段就攔截中國彈道導彈。大大擠壓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機動和作戰空間,削弱了中國的核報復能力。 從反導體系看,「薩德」在美國導彈防禦系統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與陸基中段攔截系統配合,可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上升;它與低層防禦中的「末段攔截系統」配合,可攔截中短程導彈的末端高空區域,填補了「愛國者」和「宙斯盾」兩個導彈防禦系統之間的空白。「薩德」系統進駐韓國後,美國在東北亞地區就擁有了完整的導彈防禦體系:「愛國者」系統為低層末端反導系統,「薩德」系統為高層末端反導系統,「宙斯盾」系統為海基中段防禦系統,加上美本土部署的中段防禦系統,美國在該地區構建的兩層多段彈道導彈防禦體系即可形成。如加上在日本部署的「宙斯盾」「愛國者」等反導系統,美國在東北亞地區就成功克隆了東歐的反導系統,本地區現有的攻防戰略平衡或將被徹底打破。這對中國的安全環境來說,是個極大的威脅。 以戰略視角看,美國執意將「薩德」系統部署韓國,根本目的是建立美日韓軍事同盟,使日韓更加依賴美國,韓日加強軍事合作。這符合其重返亞太戰略,以及針對中國崛起的力量再平衡策略。韓國引進「薩德」系統,意味著加入美韓反導條約,會由此喪失外交靈活性,甚至直接捲入戰爭。中國出於國家安全,不得不對半島局勢作出更壞的判斷,尤其是把「薩德」系統列入戰略考量和戰術範圍,做好更充足的軍備安排。
推薦閱讀:
※卸磨殺驢!韓國政府又把刀對準那個賣地給薩德用的樂天!
※摩薩德
※奧巴馬用排除法判定阿薩德系化武元兇
※解放軍少將:韓若引進薩德將與中俄對立 後患無窮
※韓民眾抗議部署「薩德」系統 總理被扔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