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鹽湖區

1 區域概況

  

  是運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三國名將、武聖關公的故里。 鹽湖區的交通運輸十分方便,南同蒲鐵路橫貫市境,公路四通八達,7條主線公路通往全國各地,大同至運城的二級公路縱貫全省南北,旅遊專車、公共汽車直達太原、西安、洛陽、鄭州等地。 運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生產基地,麥棉產量高、品質好,小麥年產1.7億公斤,棉花1000萬公斤。豆類、油料、蔬菜、藥材等多種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生產效益高。蘋果、酥梨、紅棗、百合、柿餅以及晉南的大黃牛等名優特產,聞名遐邇。 鹽湖區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是全國最大的無機鹽生產基地 ,形成了以化工、輕紡、食品、機械、冶金等為支柱的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元明粉、硫化鹼、電解鋁、電解銅、電器、化肥、拖拉機、水泵、水泥、礦用防爆風機等。其中,關酒等50餘種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鹽湖區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全國最大的武廟─解州關帝廟,連同關公祖瑩、家廟以及魏豹城、舜帝廟、池神廟、太平興國寺塔等名勝古迹,是中外遊客來運必游之地。 科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市政通人和,經濟繁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地理坐標為北緯34°48′27〞,東經110°41′23〞。總面積1237平方千米。總人口63萬人(2004年)。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郵編:044300。代碼:140802。區號:0359。拼音:Yanhu Qu。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370米。山區面積佔18.8%,丘陵面積佔22.1%,,平川區面積佔59.1%。大陸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6℃。鹽湖區轄8個街道、7個鎮、6個鄉:中城街道、東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北城街道 、安邑街道、大渠街道 、姚孟街道、解州鎮 、龍居鎮 、北相鎮、泓芝驛鎮、三路里鎮、陶村鎮、東郭鎮、席張鄉 、金井鄉、王范鄉、馮村鄉、上郭鄉、上王鄉。鹽湖區交通運輸方便( 鹽湖區旅遊交通圖 ),南同蒲鐵路橫貫區境,公路四通八達,全區有七條主幹線公路, 運風、運三、侯運、大運、運臨等高速、一級公路通往全國各地,旅遊專車、公共汽車可直達太原、西安、洛陽、武漢、鄭州、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城區道路建設高標準、高起點,形成了五縱五橫道路骨架,開闢了20多條公交線路,擁有計程車3000輛。通訊實現了全國聯網,郵政服務高效快捷,移動通訊和電話擁有量在全國同等城市名列前茅。

2 自然條件

  運城市鹽湖區地處華北高原,位於 山西省南部(具體地理位置) ,地處北緯34°48′27″,東經110°41′23″,平均海拔370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全區總面積1202.4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佔18.8%,丘陵面積佔22.1%,,平川區面積佔59.1%。 該區屬大陸溫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雨熱同季集中,年平均降雨量559.3mm,年平均日照時數2247.4小時,年平均氣溫13.6°C,全年無霜期208天左右,歷年總積溫平均為513.8°C。 全區共有21個鄉鎮辦,60.4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41.1萬人,耕地面積95萬畝,人均耕地2.31萬畝,其中水地面積60萬畝,佔耕地面積62%。鹽湖區戰國屬魏稱鹽氏。漢魏皆屬安邑縣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安邑縣,隋稱安邑縣,唐另置解縣。自宋、元置轉鹽運使,遂築城駐運司,故「運城」。1958年,安邑、解縣等縣合併,稱運城縣,1983年改縣為市。市政府所在地,古為鹽販之澤,稱過鹽邑、苦城、潞村等。鹽湖區 地勢呈東北想向西南傾斜,南靠中條山,最高海拔1357米;北依稷王山,最高海拔1279米,兩山形似列屏,橫亘市南市北。中部地勢開闊平坦,海拔300至400米,是運城盆地腹地。沿中條山北麓,地勢低凹,為鹽池地帶,並有硝池、湯里灘、鴨子池、北門灘等天然湖泊,此外,還有上馬水庫和苦池水池,庫容分別為4485萬立方米和1310萬立方米。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和姚暹渠,均為季節性河流。運城市水利資源較為豐富,但中部因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土地鹽漬化較為嚴重。境內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3.5℃,一月零下2.2℃,七月27.4℃,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凍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208天。

3 經濟發展

  

  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全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43.47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69.85億元,年均增長11.3%;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由4.6億元增長到16.5億元,年均增長37.6%;糧食總產由1.34億公斤增長到1.7億公斤,年均增長6.3%;財政總收入由3.12億元增長到5.44億元,年均增長15%;一般預算收入由9630萬元增長到1.59億元,年均增長1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40億元增長到65億元,年均增長12.9%。各項經濟指標順利實現。 「三農」工作穩步推進。全面落實中央的各項惠農政策,共向農民發放各種政策性直接補貼達3000餘萬元。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全區對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四年累計近8億元。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以糧、棉、果、菜、畜五大產業為主導的格局進一步鞏固,新湧現出了一批典型突出、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特色鄉和特色村;海升果汁、駿達木業等龍頭企業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觀,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標基本實現。解州、三路里、東郭等集中供水工程以

  

  及百餘處單村供水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徹底解決了10.2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涉及12.4萬農村人口和新區供水的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主體已經完成,進村入戶工作順利進行。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撤併基本完成,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農村醫療衛生網路建設得到加強,一批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所達到省級標準,全區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參合率達到86%以上。290個村達到衛生村標準,181個村實現了園林衛生雙達標,困擾農民的「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工業經濟發展迅速。我們把「主打工業」放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招商引資,傾力打造平台,優化發展環境,壯大民營經濟。先後興建了鹽湖工業園、安邑碳素工業群 、鑫源家居工業群等六大工業基地。全區納稅突破千萬元大關的企業有2家,納稅500-1000萬元的企業達到3家;區屬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1家,總產值16.5億元,佔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的1/3以上。新的支柱產業初步確立,工業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基礎基本形成。運城論壇www.ycbbs.net 商貿旅遊經濟日益繁榮。商貿經濟在搞好商業企業改制的同時,著力支持商業網點建設,新建、擴建了華聯購物廣場及分店、東星時代廣場、福瑞特、億適家、鑫源服裝城等大型綜合購物超市,完成了二郎廟商業金街的改造。「十大農貿市場」完成了東城、西城、葡萄園等5個市場的建設任務。「萬村千鄉」市場建設工程成效明顯,建成並通過初審的農家店115家、農資店60家。旅遊經濟不斷壯大。總投資6000萬元的舜帝陵景區規模基本形成,通過參加世界虞舜後裔聯誼會和舉辦虞舜文化旅遊節等活動,使舜帝陵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九龍山風景區開始試營運,關王廟成為市區一大景點,鹽湖五星級大酒店主體完工。「祭舜帝陵、拜關王廟、洗黑泥浴、逛二郎廟金街、住鹽湖大酒店」的「鹽湖一日游」設想即將變為現實。

4 歷史沿革

  

  運城 ,據考古與史籍記載,大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群居從耕.四千二百年前,堯"定九州貢賦",屬冀州.後"禹踐天子位於安邑",全境為畿內.西周時安邑、解梁同屬晉,戰國時歸魏,魏都安邑。秦置郡縣,安邑為河東郡治所,解梁屬之。 西漢安邑為河東郡首縣,始置解縣。魏、晉因之。北魏、西魏,解縣先後更名安定、南解、綏化、虞鄉;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安邑南北分設,是境為北安邑。隋開皇十六年(569),安邑縣兼置虞州,隋大業初(605),罷州為縣。義寧元年(617),置安邑郡,領安邑、虞鄉、夏縣。 唐武德元年(618),罷郡復置虞州,解縣複名而屬。唐武德三年(620),析安邑縣地置興樂縣,故治今北相鎮西北,屬秦州。貞觀元年(627),復入安邑.貞觀十七年(643),解縣併入虞鄉縣,同屬蒲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復置解縣,屬河中府.唐乾元元年(758),更安邑名為虞邑,屬陝州.唐大曆四年(769)複名安邑縣,隸河中府. 後漢乾元年(948)九月,始置解州,治解縣,轄安邑、解縣、聞喜。宋,安邑縣屬解州,隸陝西路河中府。金初置解梁郡軍,隸河東南路。貞裕二年(1214),為節鎮寶昌軍,安邑屬之。元複名解州,安邑仍屬之,隸平陽路。元貞初(1295),改隸晉寧路總管府。明,安邑縣隸平陽府解州。 清依明制。雍正二年(1724)九月,解州升為直隸州,隸平陽府,領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五縣。乾隆五十七年(1792),河東道移駐安邑縣運城,轄平陽府、蒲州府及解州、絳州、隰州、霍州二府四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1月2日,運城建立河東晉軍政分府,改解州為解縣。民國2年(1913)3月,復置河東道於運城,轄安邑、解縣等35縣。民國19年(1930),廢道理。民國26年(1937)10月,安邑為第七行政主任公署治所。民國27年(1938)3月,閻錫山統轄的安邑、解縣縣政府移駐山區。民國28年(1939)4月,日軍在運城置河東道,領安邑、解縣等23縣。民國31年(1942)5月,抗日政權稷麓縣政府在上王鄉牛庄成立。民國33年(1944)6月安邑成立抗日縣政府,政權屬太岳五專署。民國34年(1945)8月20日日軍投降,河東道廢。閻錫山設第七專員公署於解州,轄芮城、永濟等六縣。十四專員公署於運城,領聞喜、猗氏等八縣。同年9月,革命根據地建立安北縣民主縣政府,隸太岳五專署。同年12月改隸太岳三專署。民國35年(1946)初,安邑抗日民主縣政府改稱安邑民主縣政府。同年3月,更名安夏行政聯合辦事處。民國36年(1947)3月,撤銷安北民主縣政府,安夏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安邑縣民主政府。民國36年(1947)4月26日解縣解放,置解縣民主縣政府。同年12月28日、29日運城、安邑相繼解放,分別成立運城市政府、安邑縣政府。民國37年(1948)7月,由太岳區改隸陝甘寧邊區晉綏十一專署。民國38年(1949)2月又歸陝甘寧邊區晉南行署。1950年運城專區治運城,轄運城、安邑、解縣等1鎮17縣。1954年撤運城專區歸晉南專區。1954年7月解縣與虞鄉合併為解虞縣,縣政府駐解州。1955年7月,運城鎮併入安邑縣。1958年11月21日,安邑、解虞、永濟、臨猗合併為運城縣,縣治運城。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分別析出臨猗、永濟縣,原解縣、安邑仍稱運城縣。 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改運城縣為運城市。 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改運城市為鹽湖區。[1]


推薦閱讀:

日本|一個中國遊客都不會去的地方,竟然在ins上爆紅了
被攝影師們帶火的茶卡鹽湖如今遊客爆滿,而這座鹽山美如畫卻鮮有人知!

TAG:鹽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