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慶 | 文化和技藝打通以後,書家才可能有真正的自信!

文化和技藝打通以後,

書家才可能有真正的自信!

編者按:本文為呂書慶先生在《文化自信下的書法自信》中的發言錄音整理,經過崔世廣先生本人審閱,這裡單獨編髮出來有所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 近年的一小部分獲獎作者,總喜歡拿技藝說事—技上升到道,實際上還有好多的距離,更何況一幅作品(好多只能算臨摹)往往代表不了真正實力。

· 面對當今的不自信環境,我們的文化界、書法界還是有真正的脊樑在。沈鵬先生總策劃、周祥林編劇導演的電視連續劇《書聖王羲之》,勵志七年……

· 文化和技藝打通以後,大徹大悟,融會貫通,這時書家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書法自信!

我覺得這次的論壇策劃很有高度,上午打電話告訴我下午參加「文化自信、書法自信論壇」,作主題發言,我聽了以後很震動,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剛剛的「七一」講話強調文化自信,我們馬上就有行動了,可見我們對文化自信吶喊的激切與自信。其實在前一兩年習總已經幾次講過文化自信,這一次「七一」講話再次強調文化自信,很有現實意義,說明我們的現實當中,許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不自信。就我們書法界來說吧,對書法這門傳統藝術的認識,其實也有多種不自信的現象存在。

比如說,有人認為書法藝術的創造已經到了盡頭了,在古人面前,今人已經沒有餘地了,我們應當有突破性的創新,怎麼創新呢?就是突破漢字規範與底線,拿西方的一些觀念或拿一些少字派的視覺衝擊理念,來改造或顛覆傳統文化審美中的書法藝術,這是一種情況。對於這種傾向,沈鵬先生早就撰文《傳統與一畫》,用傳統文化中「一畫」的理論給予學術思辨與解答。第二種情況,還有人認為書法與文化無關,它應該是一門純視覺藝術,也就是說書法要從可讀性向可視性轉換。既然是純視覺藝術,那麼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的好多審美可能就不一定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要從純藝術的角度來改造書法,這是第二種情況。第三種情況就是忽視書法藝術當中的一些實用基礎之上的文化成分,比如翰札這種形式,而是喜歡假大空製作。馬上我們要搞的「當時只道是尋常」名家翰札展,請周祥林先生寫了一篇序,我看後也很震動,他有一種憂患意識。他在序中提到了翰札這門文化性很強的藝術到現在幾近滅絕了,我們應該反思,更應該吶喊,到底我們的文化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搞這個展覽,實際上是對這門書法藝術的一種呼喚、一種踐行。

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之林立於不敗?文化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現在一些人思想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偏差,導致了有人懷疑我們的文化,懷疑我們這個民族,甚至懷疑到我們的制度等等。所以說,習總提的文化自信我覺得很及時、很有高度。

其實,面對當今的不自信環境,我們的文化界、書法界還是有真正的脊樑在。沈鵬先生總策劃、周祥林編劇導演的電視連續劇《書聖王羲之》,勵志七年,到現在還沒播出,這說明什麼了?上次舉辦的《書聖王羲之》電視劇主題歌發布會,當時我談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弘揚高雅文化要理直氣壯」!當前的現實是拍一些高雅文化的電視劇,或者是文化短片等等,在那些俗文化面前,導演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人家根本看不起,為什麼呢?整個的社會,惡俗文化已經發揮到了一種淋漓盡致、不可容忍的地步,我們的高雅文化已經沒有了立足之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周導實際上就是有一種憂患意識,一種責任感,一種擔當,哪怕是社會上不屑一顧,那麼我也要把這個事情做成,我覺得這就是文化自信!那麼現在這個大的形勢也印證了,他們這樣做,是非常值得的。該劇的作曲大家王立平先生認為:在這個節點上,如果我們都不這樣做的話,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就很危險,我們的民族還有什麼希望?

周祥林、張智重這個團隊默默的拍王羲之,一痴先生搞「讓書法回家」,大家都是在為文化干點實事,,其實不一定就是經濟效益,他們看重的更是社會效益,更是對文化的一種自信!這樣做不要怕現在好多人不理解,但是我把這個事歷盡千辛萬苦做成了,這就是最有價值的成功,我覺得一生當中能有這樣的可圈可點就可以了。

第二個方面,我覺得作為書法家本人來說,藝術怎麼樣前進?剛才我談到的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擅長書法文化方面的,在藝術創作上較弱,總喜歡在文化方面找理由—其實文化不能代替創作;擅長藝術創作又沒文化的,如近年的一小部分獲獎作者,總喜歡拿技藝說事—技上升到道,實際上還有好多的距離,更何況一幅作品(好多只能算臨摹)往往代表不了真正實力。我認為這是兩種偏差,如果說能把這兩個方面合而為一,我覺得就是高人。

黃庭堅,被黃君先生譽為「千年書史第一人」,黃君為其鄉賢黃庭堅做了很多具體的事情,去年黃庭堅高端論壇的時候,我談的是「黃庭堅書法的文化解讀」。書法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黃庭堅五十歲以後,貶到巴山蜀水,他才真正理解了書法的雅與俗—原來他的朋友說他的字俗,當時他很不高興,這個時候他才真正認識到俗,認識到「三十年抖擻俗氣不變」,為什麼俗呢?缺少變化而已。中國文化就是這樣的,你既要變化又要統一,這叫高;如果說你只會那兩下,形成了習氣,它肯定就俗了。黃庭堅貶到巴蜀以後,他首先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要「改度去俗」,怎麼去俗呢?在寫字上和審美上他進行了一些探索,這個我當時已講過。

第二點他認為要「拙多於巧」,拙的東西難,巧好說,投機取巧,對一個人來說不好,對藝術來說也不好。實際上我們當今的書法界有好多的書法是投機取巧,很快就學成了,為什麼快呢?因為巧!但是巧裡頭要有拙的東西在,像王羲之,他巧,但是骨子裡有許多拙的東西在支撐著,這樣就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黃庭堅特彆強調這一點。

第三點是什麼呢?他認為要「字中有筆」,沒有筆法的話,字肯定經不起看,原句為「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禪宗文化成了領悟書藝的鑰匙。黃敦先生的教學強調「筆法中心論」,有一定的道理。

第四點是強調書法的「自然」屬性,一個是書寫要自然,另一個是要「道法自然」,包括前面談到的「拙多於巧」,都是屬於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

第五點是草書要「流離渾脫,造妙入微」,也就是要致廣大,盡精微,這個和孔子的儒家思想連在了一起。

這就是他的巴蜀悟道!像黃庭堅這樣的大家,五十歲左右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領悟達到了一種深入以後,他的書法藝術才上了一個境界,我們更應當虛心學習,用文化來增強自信。

第六點自信為草。上了境界以後,黃庭堅更有底氣了,元符三年,東歸的時候,他心境更加豁然,書法更加自信,在《李致堯乞書書卷後》云:「如此草書,他日上天玉樓中,乃可再得耳。』『書尾小字,唯余與永州醉僧能之,若亞棲輩,見當羞死。」「元符三年二月己酉夜,沐浴罷,連引數杯,為成都李致堯作書,耳熱眼花,忽然龍蛇入筆,學書四十年,今名謂鰲山悟道也。」山谷此語真可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姍處」。

由黃庭堅的自信引出書法家如何自信?首先要有書法文化的自覺,要自覺去補文化這個課,各個方面去領悟它,其次從經典中錘鍊功力和性靈。黃庭堅也不只是領悟文化,到巴蜀以後,他還臨摹了好多二王的東西,見到了懷素的《自敘帖》,功性迸發,這樣悟出來的。文化和技藝打通以後,大徹大悟,融會貫通,這時書家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書法自信!

第三方面,要踐行。毛澤東青年時期上學的時候,喜歡到湘江游泳,當時詠過兩句詩「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很有氣勢,非常自信。他的自信是一種理想、一種自勵!「我們的電視劇《書聖王羲之》歌詞裡頭,寫的是人生只百年。毛澤東呢,自信兩百年!毛澤東就是要珍惜時間,一天當兩天用。「會當水擊三千里」,他妙用莊子的鯤鵬飛越南冥的典故,即使鯤鵬拍打著水浪也要飛翔三千里,這就告訴我們要有理想、要踐行。這次我們的翰札展就是這樣的。

翰札看上去不像是什麼驚人的作品,但是它和文化連的很緊,是人情、文化、書法藝術的融合體,是書家綜合修養的反映。這次展覽可以看作是我們對文化自信的自覺反思、吶喊與踐行,文化自信不能只是喊空口號,首先要有文化的自覺。我就談這些,謝謝大家。

呂書慶丨男,1958年生,字大真,號瘦驢,文學學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書協理事、學術委員、原長治市書協副主席。現任《中國書法》編輯,刊授導師。

參與編撰《中國書法全集》十餘卷,書論多篇發表於《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美術報》等報刊,入選「全國第三屆書法教育理論研討會」、「首屆國際書法教育理論研討會」、「全國隸書研討會」,獲「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論文三等獎,「全國第七屆書法展」一類論文獎。

著有《南宋名家卷》、《中華藝術百科辭典·書法卷》(任編委)等。

呂書慶書法作品欣賞

請到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中國書法第一私人定製平台 | 墨品定製 APP】或者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墨品定製】,直接和一千多位書法家定製一件您想要的書法作品!


推薦閱讀:

蒼南縣玉龍湖河谷中上游,有一座明朝洪武年間的古村
《造夢者》劉嘉玲學員奪半程冠軍 姚晨戰隊技藝驚人
精湛技藝之手工固特異皮鞋
樹樁盆景基本造型技藝
深懷見物理的文件夾【廚房技藝】

TAG:文化 | 自信 | 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