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醫之道:自省專註慈悲
07-23
為醫之道:自省專註慈悲 ——關於「協和」的回憶日期:2011-09-17 作者: 來源:文匯報 |
一九二一年九月 ,洛克菲勒親自主持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開辦儀式。 圖片作者: 協和醫院的大夫們 圖片作者: 圖片作者: 圖片作者: |
2011年9月16日,北京協和醫院迎來建院90周年。自1921年誕生以來,協和雖歷經軍閥混戰、抗日戰爭、「文革」動亂,其懸壺濟世之志卻歷久彌新。協和鍛造出來的一代名醫——張孝騫、黃家駟、林巧稚、諸福棠、吳階平等——曾照亮了20世紀中國醫學的大半個天空,已超越了醫學學科和醫生職業。對一個為醫者來說,自省不斷優化著他的關注領域,專註決定了他的關注深度,慈悲則是背景和色彩。最後產生的是整體內化的行動,一種清醒的理智,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為醫者安身立命的生活版本。追尋老協和,不僅是回望那一段風雨如晦卻弦歌不輟的歲月,更是重溫協和人自省、專註與慈悲的為醫之道。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創建「協和」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購買了歐美教會學校開辦的「協和醫學堂」,將其改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1921年春,當小洛克菲勒和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校長韋爾奇登上「亞洲快線」輪船時,《紐約時報》說「他去了中國」,為了一個建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計劃。他們乘了一個多月的輪船,到達中國。站在離天安門不遠的飯店陽台上往東北望去,在王府井和東單之間,有一組中國宮殿式建築,綠色琉璃瓦,漢白玉圍欄,畫棟雕梁。那片在清朝豫王府舊址之上、琉璃瓦之下的世界,就是即將創建的協和醫學王國,老百姓傳聞中的「油王府」。1921年6月24日,新建成的協和醫院開始收治病人,協和從此醫、教、研三位一體。當年醫院裡的住院醫生和實習醫生共有72人。9月15日,協和為期一周的開幕典禮慶祝活動拉開序幕,每天都有學術報告或討論會,參加學術活動的國內外著名的科學家近300人。19日下午的典禮儀式上,小洛克菲勒代表父親和基金會演講,他說,協和將致力於「使西方所能提供的最佳醫學,永遠紮根於中國的土壤。」「寬進嚴出」的精英教育洛克菲勒家族創辦協和之初,就給協和的醫學教育定下了一個高標準——「建立一個與歐洲、美洲同樣好的醫學院。」協和畢業生張之南回憶1949年參加協和的考試,英文考試的內容之一是要求用英文寫出《桃花源記》。「一顆文人心、一副科學腦」,協和從一開始就打下進入8年醫學長跑的堅實人文素質。黃家駟、吳階平、鄧家棟等一代名家都是從燕大的醫預科進入協和,都曾不約而同提到醫預科教育對自己成功的重要性。醫預科成立2年後,協和又開風氣之先,成為中國第一所招收女生的醫學院校,並於一年後有了中國真正的護士學校。在當時的中國,讓女人照顧男病人,被認為是一件傷風敗俗的事。協和護校力圖改變這種社會觀念,吸收受過教育的年輕女性到協和來。協和護校學制5年,校訓是「勤、慎、警、護」四字,培養出的護士不只是簡單地護理病人,還要全面地了解病人的心理、職業、家庭等等,宣傳防病勝於治病。1925年的護校畢業生王雅芳回憶,在她上二年級時,每天早上7點到9點是晨間護理實習,給8個病人換被鋪床,不能動的要為他們擦澡,4個罩角都要鋪成整整齊齊的方角下垂……所有的工作必須在2小時之內完成,因此每天都是爭分奪秒,行走如飛,以致若干年後,她走起路來別人仍然趕不上。協和護校從1920年招收第一批學生,到1952年停止招生,共培養了263位畢業生,平均每年也不超過20人。黃人健教授,曾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是1954年協和護校恢復招生的第一班學生,她回憶,當年協和很注意從細節嚴格要求大家,比如服裝,藍衣、白裙、白鞋、白襪,衣裙角一律離地10英寸,「人人都很整潔好看,我們甚至規定像姜、蒜、蔥這樣刺激性氣味的東西都不能吃」,把對病人的尊重做到了極致。她的一位老師陳淑堅,是護理界的知名專家,丈夫曾做過周恩來的翻譯,後因公犧牲,「當天我們去看她,她也不哭,就是只在家彈鋼琴,一直彈一直彈……第二天一早,她如常趕來給我們上課。」「學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熏出來的」到上世紀30年代,從協和畢業或來協和工作的中國優秀人才,漸漸成了骨幹。協和的老師們是德高望重的大學問家,也能和年輕人打成一片,正如有人評價:「協和的學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熏出來的。」有一天,馮應琨教授在黑板上寫出「癲癇」兩個字,問同學們是否見過癲癇病大發作,同學們回答沒有,只見馮教授馬上倒地,四肢抽動,口吐白沫,嚇得大家都站起來不知如何是好,馮教授這才站起來不緊不慢地說:「這就是癲癇病發作。」受過這情景熏陶的人大約是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的了。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協和還有一種國際知名學者的流動機制。每年都有一些來自哈佛、約翰·霍普金斯等大學的國際知名學者,擔任基礎或臨床各科的客座教授。1927屆協和畢業生胡傳揆回憶:「在本科學習期間,直接教過我的就有5名歐美專家,分布在病理、寄生蟲、藥理、解剖和外科方面。」這些國際上「最好的人才」的流動,給協和的教學科研不斷地注入新鮮活力。除了外部的「知識雜交」,老協和還有內部發動的「知識充電」,優秀的年輕人在協和工作3到5年,可去歐美進修1到2年。這些天之驕子的優異表現也讓歐美醫學界認識了真正的「協和」。1942年吳英愷在美國進修的短短10個月內,改進了無菌操作,和同事們創造了200例胸廊成形術無一例感染的成績。曾給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看過病的吳階平,1948年到芝加哥大學進修,他的導師、著名的泌尿外科專家、後來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哈金斯教授對他感慨:「我們有很多東西,都是從你們那裡學來的。」全世界保存病歷檔案最多的醫院從1921年建立病案室開始,協和就堅持一個獨特而彌足珍貴的觀點:病人不管得過幾次病,看過幾個科,各科病歷都要放在一起,「哪怕只是到急診室換個葯,醫院都有責任為你保管好病歷。」曾有一位美國女人1949年出生於協和醫院,1972年陪同尼克松訪華,當時她無意提及此事,然後有了一個機會:在協和拍下找到自己病歷的全過程,她甚至清楚看到出生時協和為她印下的小腳印。協和存有的名人病歷的名單可以拉出很長很長,孫中山、梁啟超、張學良、蔣介石、宋氏三姐妹……1935年3月5日的一份病歷記載:馮玉祥將軍住進協和醫院,為了配合他的身長,專門為其定做了一張特長的床。經診斷馮玉祥患上腹股溝疝,做個小手術就行,但他堅持不肯局部麻醉:「我是一名軍人,絕不怕疼,堅決不用麻藥!」大夫沒有辦法,只得實施,術後恢復不錯的馮玉祥於3月14日出院了,他也因此成為協和開業以來第一位不用麻藥開刀的病人。除此之外,還有記載世界首例、中國首例疑難重症及罕見病例的病歷,比如一份記錄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最完整的連體人手術的病歷,至今有案可查。在2006年協和醫院舉辦的病歷展中,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240萬份病歷被完整保留下來。名醫張孝騫就特別注意保存病歷檔案,他的一生沒有留下宏篇大著,只留下了56個小本和4盒卡片——寫著密密麻麻的病案資料。20世紀30年代,他曾搶救過難產大出血的馬寅初夫人王仲貞。60年代,馬夫人得了一種「怪病」:一感冒就休克,久醫不愈。張孝騫當天參加馬夫人的會診後,翻出了壓箱底的30年前記錄的病例小本,根據病史、結合臨床癥狀推斷出:馬夫人患的是席漢綜合症。對病案搜集整理的重視,使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是他將醫術水平打磨得卓越高超的利器。這些病歷的價值如同一套套珍貴的實例教科書,堪稱一個簡樸而浩瀚的醫學圖書館。新中國初期,鍾惠瀾教授研究黑熱病、林巧稚研究中國婦女骨盆的測量值、曾憲九研究胃癌的治療效果,都曾調用過成百上千份病歷,從中找尋到了規律。住院醫師制度全程監護病人在協和,一個年輕人選擇了醫學,也就是選擇了一種終身教育,對病人「全面全程負責」:隨叫隨到,無論日夜。有專業人士評價,協和的「住院醫師制度」是醫學教育和臨床醫生培養工作的一個里程碑。一個協和醫學生的最後一年將進入臨床各科室任實習生,實行的是24小時負責制。協和全校對外聯繫一共有10條電話專線,對內交換台有200條線,學校各樓的通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病案室、餐廳……均有統一的由總機房控制的信號燈系統。從住院醫生到實習生,每人一個燈號。吳英愷教授回憶,「有事找你(電話及燈號)半小時找不到,第二天院長就要找你問話。這樣的事情一年發生多了下年就有被解聘的危險。」有時一夜要做幾個手術,天亮了,當天的手術又早已擬定,住院醫師速進早餐,絕不貽誤病機,下午則照常門診。24小時下來,人人都精疲力竭。但經歷過這樣高強度「折磨」的人們,反而不會抱怨,往往倒是懷念和感激。住院醫師制度的設立,更多體現的是協和注重實踐的原則。抗戰初期,婦產科主任惠特克不把門診和住院病人放在心上,只顧在實驗室搞研究,他曾揶揄過林巧稚:「你以為拉拉病人的手,給病人擦擦汗,就能當教授嗎?」當他任職期滿,協和沒有再續簽聘約,而林巧稚在這一年被聘為婦產科主任。在這一制度中最具特色的一項就是「內科大查房」。《張孝騫》一書中收錄了他的幾百篇日記摘要,從中可以看到,每當參加了一次高質量的大查房,張孝騫就像孩子一樣興奮,反之則痛心不已。1979年12月25日又因評比工作取消大查房,張孝騫在日記中寫道:「盛怒之下,又不擇言……真是何苦!可能已有精神病了!」「大查房」場面十分壯觀,內科醫生幾乎全部到場,還會邀請放射科、病理科、外科、基礎學科和外院醫生,加上護士,人數多達300人以上。一般查房會持續2個小時,由住院醫師彙報病史,各級醫師進行體檢詢問,主治醫師進行中心發言,最後是大查房最精彩的部分——自由討論:各種鑒別、診斷、論爭濟濟一堂,洋溢著學術自由的氣氛。內科大查房,在協和已經貫徹了80多年,這項傳統和制度,也越來越得到其他醫院的認同而被推廣開來。協和醫學院在建國後的多次政治運動中屢遭衝擊,幾經沉浮。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7年協和與清華開始合作辦學,近3年的臨床醫學專業招生,每年不過70到90人,至今在中國醫學界享受頂尖學府的盛譽。 |
推薦閱讀:
※【夜讀】你有多專註,就有多自由
※【戈壁】融思想於藝術,專註阿拉善雕刻——石偉峰
※毀掉寶寶的專註力只需一件事,趕緊停下來!
※人類的大腦才是最出色的計算機
※專註眼前 贏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