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8道難題,看偉大的人怎麼解?
心理引言:人生種種挫折和麻煩,是前進還是退縮,是被動還是主動,在你面前還有許多偉大的人經歷了這樣那樣的挫折,不妨從他們的事例中去學習和體悟那份人生的智慧吧。 ——心靈咖啡網
當你在工作上陷入低潮……
當你想嘗試一個自己毫無學經歷的新領域……
當你不得不蒙受不公平的對待……
當你帶領一個意見不合的團隊……
當你有很棒的點子,卻害怕這、害怕那……
當你對專業有自信,卻受到他人的質疑……
當你憤怒不已、爆發在即……
當你發現日子過得太安逸……
相關關鍵詞: 王貞治安藤忠雄翁山蘇姬李安維珍集團梅莉史翠普達賴喇嘛馬友友
當你在工作上陷入低潮……
世界全壘打紀錄保持人 王貞治:用練習來克服不安,並記下「對的感覺」
在加入日本讀賣巨人隊的第7年,王貞治曾短暫陷入打球低潮,出場打擊35次卻沒半支安打,「比剛入團第一年,26次打擊完全沒有安打、被譏為『三振王』時還要嚴重。」他在《悸動!我的野球人生》一書中提到。
前一年才剛締造在一球季內轟出55支全壘打紀錄的王貞治,對此非常不安。球團監督擔心他是因為練習過多、狀態才會下滑,但為了降低心中的不安,王貞治反而更加瘋狂練習揮棒。
他知道狀況下滑是選手的宿命,有人選擇休養來應對,「但我卻害怕休息,我沒有勇氣去休息。」
同一時間,他開啟了寫筆記的習慣。「我有幾次瞬間會突然理解什麼叫作打擊這一回事。……但那樣的『感覺』馬上就會消失。」因此,他一想到什麼,便立即記錄在筆記本里,有打擊技術上的自我提醒,也有精神層面的喊話,「就算是重複也沒有關係,要不斷地追加寫上,一注意到什麼事情,馬上就寫。」
後來在上場比賽前,王貞治都會在休息區對著鏡子不斷揮棒練習,並且仔細確認自己的姿勢,是否符合筆記上的要求。光靠腦袋思考如何擺脫低潮,對王貞治來說是不夠的。實際動手練習、嘗試,然後把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記錄下來,才是他日後不斷跨越障礙的關鍵。
當你想嘗試一個自己毫無學經歷的新領域……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準備好「在石頭上也要坐3年」的氣魄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建築教育。他在念高中時,對建築產生興趣,但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加上從小學業成績不好,最終放棄考大學。
安藤忠雄卻沒有放棄自學。他買來大學建築科系的教科書,並透過函授課程,白天打工、晚上念書,一年內將建築系學生要花4年才能學完的知識,拚命塞進腦袋裡頭。
「坦白說,這些書的內容我有一半看不懂,」他在《建築師安藤忠雄》一書中回憶。再加上沒有可以切磋學問的同學和指導老師,內心充滿不安與孤單,但為了心中的理想,他熬了過來。
這樣的精神,他後來也運用在準備一級建築師執照考試上,「總之就是以『在石頭上也要坐3年』的氣魄努力貫徹。」「在石頭上也要坐3年」是句日本諺語,指無論多冰冷的石頭,坐上3年也會變暖,用來形容無論多困難,堅持到底便會有回報。
1969年,自己成立事務所的安藤忠雄,面對工作上的難關也是相同態度。他知道沒有學經歷,案子不會自己找上門來,於是一邊報名競圖比賽,一邊畫設計圖,主動找空地的土地所有人提案。
「工作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抱著這種想法的安藤忠雄四處尋找機會。學經歷不等於成就,只要打死不退,過去冰冷的人事物,終會有被自己溫熱的一天。
當你不得不蒙受不公平的對待……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翁山蘇姬:學習在磨難中找到堅定自我的力量
身為緬甸國父翁山之女,翁山蘇姬因為公開提倡緬甸走向民主、組織新政黨、發言抵制軍政府等作為,在1989~2010年3度被緬甸軍政府軟禁,過著無法與外界聯繫,甚至連先生罹癌去世,也無法見上最後一面的生活。
她遭軟禁時物資相當缺乏,對身體造成很大負擔。接受訪問時,翁山蘇姬回憶:「我有時沒錢吃飯。我因為嚴重營養不良而掉頭髮,沒力氣下床。……我體重從正常的106磅(48公斤)降到90磅(41公斤)。」
但是,在訴說完身體的病痛後,她停下來,用一根手指指著頭,告訴採訪的記者:「可是他們從未能傷害這裡。」翁山蘇姬不是沒有機會離開緬甸,但這麼做,她的護照會被註銷,再也回不了故鄉。為了和人民站在一起,她繼續承受眼前的磨難,也因此淬鍊出堅強的意志。
獲得南非納塔爾大學頒發榮譽學位時,在她的先生代為宣讀的謝詞中,翁山蘇姬寫下:「必須走過人生艱苦道路、苦難似乎源源不絕而漫長的人,要設法從折磨他們人生的磨難中找到力量。我們是從憂患而非安逸中獲得智慧。」
最近一次釋放後,翁山蘇姬持續活躍在緬甸政壇,參選國會議員選舉,也繼續她以非暴力方式爭取民主改革的志業。不公平的待遇,不曾動搖她相信的價值。
當你帶領一個意見不合的團隊……
國際名導演 李安:強化個別溝通,預想可能的衝突及應變之道
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再創生涯高峰的名導李安,回首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電影——入圍奧斯卡7項提名的《理性與感性》,也是他第一次指導國際明星演戲、和好萊塢技術團隊合作的作品。
做為導演,李安雖然是主導電影走向的關鍵人物,但無論是在導戲、或和攝影團隊討論拍法上,他都遇到了不曾想像的溝通障礙。
「一開始,演員們頻頻提問題,真不知道哪來那麼多問題!……而他們又不像中國演員,我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李安在《十年一覺電影夢》一書中回憶,演員多半有豐富的舞台經驗,例如擔任女主角兼編劇的埃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她的學識見解都令李安印象深刻,但她的提問,常常尖銳地讓李安答不出來。
專業的攝影團隊也給足他苦頭。拍戲的光源、角度等要求,攝影師都堅持按標準來,不是導演說了算。要是同時面對演員和攝影團隊,那就更手忙腳亂了。演員提出意見、修改拍攝內容後,李安又要和攝影師重新確認。
這讓他深刻體會到一件事:要把事情歸納到可以處理的範圍內,才有機會把電影拍好。
不管一場戲的場面有多大、多少演員、多少台攝影機,導演必須先在腦中整理各種元素、分類,然後才逐項檢視如何運作,「先將之瓜分,才能蠶食。」
「這次經驗也讓我回想到,我們的教養一直都是:你聽命令到某個程度後,開始給命令。」但是在「聽」與「給」之間,卻很少交流。因此,李安從此學會帶領拍攝團隊和演員時,不斷彼此溝通、表達想法的重要性。
當你有很棒的點子,卻害怕這、害怕那……
英國維珍集團董事長 理察?布蘭森:不做錯,就永遠不會做對!
英國維珍集團董事長理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新書《Like a Virgin》中指出,當你因為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將什麼也不會得到。
1970年,布蘭森創辦維珍集團,最初只是經營唱片郵購的小公司,但事業版圖從唱片、航空、鐵路、通訊……一路擴張,目前旗下超過400家公司、橫跨8個產業、凈資產80億美元(約新台幣2,300億元)。
但布蘭森坦言,自己發展事業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例如他在1990年代曾推出維珍可樂(Virgin Cola),試圖搶佔可樂市場,最後因產品不比人強無疾而終。
即使如此,他仍強調,擁有「觸底反彈」(bounce back)的信念最重要,也就是能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成為下次捲土重來的養分。
最近一個布蘭森讓自己觸底反彈的例子,是在2003年,維珍理財(Virgin Money)進軍澳洲推出信用卡服務一事上。當時推出的信用卡雖然受到消費者歡迎,卻因為和發卡銀行的合作出了問題,不得不終止服務。但他不氣餒,3年後改找花旗銀行合作,再度在澳洲推出信用卡與在線儲蓄賬戶,終於持續發展到今天。
他對年輕創業家最衷心的建議是,開一家公司絕不可能毫無風險,「但你必須相信你正在做的事,100%的投入,並準備好迎接挫折。假如你一開始就預期最後會失敗,10次里有9次就真的會失敗。」
當你對專業有自信,卻受到他人的質疑……
奧斯卡影后 梅莉?史翠普:盡最大努力,時間會證明一切。
自從影以來,曾經14度問鼎奧斯卡影后的美國演員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儘管早就是公認的「戲精」,但她在出演電影《鐵娘子》(The Iron Lady)中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時,無論在戲外還是同劇演員間,仍然迎來一道道懷疑的目光。
不少人批評,英國資深女演員這麼多,為何要找美國演員來演?再加上劇情設定演出撒切爾夫人老年失智的模樣,也讓這部片還沒上映,就飽受擁戴者的抗議。
史翠普當然也感受到這股壓力,她受訪時回憶,當了超過30年演員,第一次和同劇演員見面時,內心如此緊張,「當我走進排演室時,裡面有45位英國最傑出的演員,我第一次強烈感覺自己來自美國紐澤西州。」
但當她一開口,立刻讓在場的英國演員折服。她的神情姿態、英式口音與說話語氣,莫不讓人覺得她就是撒切爾夫人。史翠普用傑出的工作成果,消除了所有人的質疑。為了演出這個角色,她對撒切爾夫人進行透徹的研究,包括撒切爾夫人隨身攜帶名言錦句小卡、當了首相仍親自下廚等小事,也不斷透過撒切爾夫人的影像,模仿她的姿態與說話方式。
「我像撒切爾夫人一樣,對自己的工作有熱情,也一樣不希望自己所做的事遭到誤解,」她說。這部電影,在2012年讓她拿下了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美國金球獎與奧斯卡獎3大獎的影后,儘管電影內容仍有爭議,但她付出的努力不容置喙。
當你憤怒不已、爆發在即……
達賴喇嘛:先問自己,這時宣洩怒氣有什麼用?
達賴喇嘛在全球各地的演說主題,除了佛教教義、西藏問題外,最常講的就是人生如何追求「更幸福、更快樂」的境界。其中一個關鍵,便是在遇到困境時,維持平靜清明的心,不受破壞性情緒所控制。
在新書《逆境中更易尋快樂:達賴喇嘛的生活智慧》中,他指出情緒可以分成兩種:一種需要宣洩出來,例如親近的人去世了,你所感受到的深層憂傷,必須向他人訴說才能得到緩解;但是像「憤怒」這種破壞性情緒,一旦宣洩出來,感受並不會退減,反而還會增加。
「如果你今天表現出憤怒,明天有可能會更憤怒,」達賴喇嘛舉例,這就像把稻草和火柴交給不聽話的小孩子一樣,一旦火被點燃,加上喂火的空氣,很快就會延燒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要追求人生持久的快樂,達賴喇嘛指出,唯一的出路便是在這種時候控制憤怒,具體而言要這樣想:「憤怒有什麼好處?它能跟包容和慈悲的價值相比嗎?」
達賴喇嘛分析,憤怒有百害而無一利。
首先,憤怒所引發的惡言惡行會立即製造不愉快的氣氛,若是在某些情境下,需要堅決響應他人不當的行為,不需要憤怒也可以做到;再來,憤怒只會擴大問題,例如你用醜陋的名字形容另一個人,就會帶來無窮後患;最後,憤怒會抵銷你平常善行所得的善報。
「一旦心性受到憤怒的控制,我們就沒有機會享有持久的快樂,」透過上述做法,加上時時提醒自己培養一顆慈悲、溫暖的心,自然能影響身邊的人,讓周遭的生活氛圍更顯幸福快樂。
當你發現日子過得太安逸……
大提琴演奏家 馬友友:重新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是時候去冒險了!
出生於父母皆為音樂家的家庭,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從小就展現天賦,9歲即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舞台。一路受到眾星拱月般待遇的馬友友,卻在就讀哈佛大學2年後,遭逢內心巨大的空虛感。
當時馬友友19歲,受邀到紐約市92街的猶太人青年會(YM-YWHA)演出。那是相當重要的文化中心,常舉辦活動,邀請政治人物、作家與音樂家出席。為達到完美演出,他刻苦地練琴。
音樂會一結束,全場觀眾報以最熱烈的掌聲,但當馬友友走下舞台時,心中卻只有落寞。
多年後他回憶:「當時的我竭盡全力、挖空心思想辦一場『完美』的音樂會。但是當我坐上舞台,一『音』不差地演奏時,我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我一直往計劃好的路上走著,這有風險嗎?沒有。」
他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發現他的表演計划過於嚴格,只注重結果,卻忽略了過程。馬友友決定重啟冒險精神,就像當初申請哈佛時,毅然選擇人類學系而不是音樂系一樣。他要享受生活的各種可能性,更深入地探索音樂對他的意義。後來的馬友友,不斷嘗試新的音樂領域,譬如與爵士鋼琴家合作跨界專輯、參與電影《卧虎藏龍》的配樂演奏、推出揉合東西方樂曲的「絲路計劃」等等。
在每一次的新作品上,他不見得都能獲得滿堂彩,但對馬友友而言,正是這些冒險豐富了他每一天的生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