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平張魯之後為何放棄大好時機不滅蜀?

公元215年,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張魯,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張魯即敗退逃出漢中。曹操佔領漢中之後,許多謀士建議乘勝追擊,攻下益州。在眾多謀士當中,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最為動人。司馬懿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也。」司馬懿說出了劉備和曹操當時的劣勢和優勢。在公元214年,劉備奪取了劉璋的益州,而取得的手段也確實不夠厚道,一些益州的士大夫也因為失去了既得利益而憤憤不平。而春夏之際,劉備遠赴公安督戰,竟然離開了人心不定的益州,確實是兵家大忌。而張魯敗亡更是讓益州士林震恐,要知道劉璋和張魯對抗幾近20年都無可奈何。而益州強敵張魯,面對曹操的鐵蹄竟然一月即潰。相比之下,益州將會如何。可以想像,當時的益州官民是如何恐懼。劉曄陳訴建議的時候和司馬懿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劉曄說:「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即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也。」劉曄主要強調劉備一方雖然在眼前看似弱小,但是潛力無窮,一旦稍微放鬆,必然讓劉備在益州站穩腳跟,之後內有良將賢相,外有蜀地天險,要攻克就很難了。兩人的建議都很有道理,但是曹操都沒有聽從。曹操此人一向是明與決斷,也很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那究竟是為什麼曹操放棄了攻克益州的大好時機呢?曹操最後的決策是禁得起推敲,禁得起歷史考驗的。如果曹操聽從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大敗而歸。為何如此說?雖然司馬懿和劉曄在進諫的時候,反覆陳訴進攻的必要和不進攻的危險,但是他們只說到劉備的弱小和未來潛力如何,卻沒有看到曹軍一方的力量,以及天下大勢。能夠看清一件事情的真偽,這個人是智者;能夠看清天下大勢的走向,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有大胸襟的政治家。而曹操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人。雖然曹軍攻克張魯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但是並非是曹軍的戰鬥力如何強大,更多的是靠著運氣。此時曹操率軍出征,和張魯交戰前,先掃清了涼州地區的氐族抵抗勢力,免得自己和張魯交戰時騷擾自己的後方。仗打得比較順利,但是,也從三月份打到七月份,花了四個多月才勉強掃清障礙。曾經有涼州地區的降將告訴曹操,張魯是很容易攻打的,漢中的第一要塞陽平關南北相距遙遠,根本沒法防守。可是,等到曹操來到陽平關下,不由發出慨嘆:別人的猜測,很少讓我滿意啊。曹軍攻打陽平關的時候,士兵死傷極多,漸漸的連軍糧都吃完了。曹操心情沮喪,準備撤軍放棄攻打張魯。為了保證撤軍時不受到張魯的追擊,曹操想切斷山道後撤離,於是派遣夏侯惇和許褚去召回在山上進攻的將士。山上的士兵在下山的時候誤闖入張魯之弟張衛的軍營,張衛的士兵以為曹軍大軍偷襲,四散逃跑。當消息彙報給夏侯惇的時候,大將軍不相信,怎麼會有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呢?可是事情就是這麼巧,曹操洪福齊天,天亡張魯。曹操得知消息之後,立刻下令追擊張衛,於是拿下了漢中門戶陽平關。可以說曹操的勝利來自於他一貫的小心謹慎,也可以說就是一場意外。總之是曹操撿了一個便宜。在外人面前,曹操或許會宣揚自己的軍隊戰鬥力如何強大,可是曹操自己心裡明白,此時的曹軍,經歷了長達五個月的大戰,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時刻了。連一個陽平關都攻打不下來,那益州的重重關隘會不會那麼順利像司馬懿和劉曄說的,彷彿垂手可得呢?曹操沒有迷醉在自己的勝利中,他依然看到了自己的缺陷。於是曹操對謀士們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耶!」曹操有一句名言我很欣賞,叫做「為將當有怯弱時」,一個將領面對強敵要有敢殺敢拼的鬥志,卻也要有低頭怯弱的時候,唯有這樣才可以了解進退,擁有更多的勝利。而曹操高出謀士的還有一層,就是曹操雖然在攻打張魯,雖然面對益州的劉備,心中始終還牽掛著江東的孫權。曹操是個胸有天下的英雄,當劉備和劉璋爭奪益州的時候,曹操出兵攻打孫權,在不肯能大勝的情況下全身而退;當劉備和孫權在爭奪荊州的時候,曹操選擇了進攻漢中的張魯,在收穫漢中之後再次明智的撤退。適當的後退其實是為了更好的躍起。劉備不同張魯,一旦和劉備交戰,曹劉雙方必將陷入持久戰,曹操要想獲得勝利必然要傾國遠征。那麼東吳的孫權也必然大舉入侵。孫權不是為了劉備,而是為了自己。曹操的預感是非常準確的,就在這一年的八月,一貫採取守勢的孫權竟然起兵十萬,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曹魏要地合肥,一旦合肥失守,孫權將可以迅速攻入曹魏腹地。而此時合肥只有七千守軍。若非是張遼超水平發揮,很可能曹操面臨的就是赤壁戰後的又一個大潰敗。
推薦閱讀:

當變革降臨
毛澤東對《張魯傳》的批語

TAG:曹操 | 放棄 | 時機 | 張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