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近二十年 香港教育「去殖民化」仍待解決

回歸近二十年 香港教育「去殖民化」仍待解決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趙可金 時間:2015-05-21 3 1 香港 字型大小:A-A+ 分享到: 0 收藏 列印

香港學校中的教育「殖民化」問題其實是一個老問題,但隨著去年非法「佔中」活動,教育「殖民化」在香港新一代年輕人中的負面效應再次凸顯出來。長期以來,由於當時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使得香港教育機構被打上這一「烙印」。1985年,港英政府通過了《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儘管「欽准」在中小學實行政治性的教育,打破了「校內不準開展政治活動」的禁令,但迴避了「主權回歸」和「民主教育」的問題,香港中小學教育始終存在著「殖民化」的問題。香港回歸後,學校教育中的「去殖民化」進程十分緩慢。

1997年7月1日,回歸的一刻。

主權回歸併沒有解決「去殖民化」問題

儘管香港主權和政權回歸近二十年了,但公民教育仍然保持「殖民教育」的一些特徵。

長期殖民地的歷史,使得香港人缺乏對政治的興趣,更多關注經濟問題和民生問題。在港英政府期間,香港中小學教育以維持經濟實幹精神和保持政治冷漠並行的「二元教育」,在香港回歸之前,香港的公民教育呈現為「無民族」、「無政治」和「疏離的子民」教育特徵。

香港教育的語言長期運用英語教學,中英文教學的比例達到1:10。在英文熏陶下,香港人很難與中國文化和內地形成文化血脈上的融合。港英當局主政下,不支持香港學校開設中國歷史課程,中國歷史被編入亞洲歷史,實行殖民化教育。在香港小學常識課課程綱要中,中國歷史教育完全沒有被提及,這就淡化了國家和民族觀念,強化殖民色彩。香港的教科書中,將鴉片戰爭說成中英貿易衝突,當時很多香港人對中國歷史十分陌生,中國被稱為「香港最大的鄰國」。

香港小學唯一的政治活動就是升國旗,有時也舉辦一些認識基本法的活動和比賽,中學生大多通過通識課了解時事,老師也通過通識課傳輸政治意識。在教材方面,通識課也是由教師自行編訂,因此,教師的政治取向和立場直接影響學生思維。目前,香港的教師不少受西方教育影響,對自由、民主、人權的認同高於國家認同和香港認同。

久而久之,香港年輕人心目中沒有國家和民族的認同,香港市民只關心安身立命和創造經濟成就,不大關心國家身份,在意識形態上十分冷漠。這一認同危機是導致香港一些青年做出撕裂香港與內地舉動的一個重要心理根源。

「去殖民化」是建立國家認同的最重要任務

環顧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在憲法中明文規定國家有義務提供國民教育,重視國民教育已成為國際慣例。例如,美國就是一個非常重視國民教育的國家,美國許多中小學校每天都有升國旗、奏國歌儀式;法國的國民教育偏重法蘭西民族優秀傳統,突出法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光輝業績。其他如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的國民教育,無不以不同的方式強調青少年應有愛國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然而,長期的殖民地經歷,使得香港教育體系成為殖民體系的一部分。參與去年非法「佔中」的學生在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上,長期缺乏必要的國民教育,實際上在香港主權回歸後,並沒有擺脫「殖民教育體系」的影響。因此,要想重振香港社會凝聚力,激發社會活力,在教育體系中推行「去殖民化」是特區政府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不過,實施香港特區教育體系的「去殖民化」不可強行推進,必須對症下藥。由於香港學生缺乏對國家和民族身份的認同,推動香港國際化,特別是依託當下「一帶一路」構想,讓香港在「一帶一路」中奮發有為,鼓勵香港市民和學生走出去,走到國際舞台上,賦予他們在國際舞台上代表中國的機會和權利,這對於塑造其國家認同和民族身份意義重大。因此,依託國際化,推動香港教育體系「去殖民化」,逐步將香港市民和學生有計劃、有秩序地納入「一帶一路」的軌道,這是實現內地與香港共同繁榮的關鍵所在。

四項舉措驅動「去殖民化」

今後五到十年,應確立以「國際化」驅動「去殖民化」,以「一帶一路」帶動香港國際化進程。具體來說可採取如下舉措:

第一,香港應確立「對接一帶一路」的策略,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一帶一路」的一系列重要項目中來,讓香港市民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打交道的過程中,積聚國家認同,提升國家身份認知。

第二,支持香港大中小學校設立中文教學課程,鼓勵雙語教育,特別是派遣內地學生到香港學習,與香港學生交流。同時,鼓勵香港學校到內地參觀、交流和旅遊,拉近香港學生、市民與內地學生、市民之間的聯繫。

第三,鼓勵內地學校與香港學校建立校際友好合作網路,推動教師交流、學生交換、學分互認、課程互聯互通等,將香港大學納入內地大學社群中來,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四,鼓勵香港教育體系和內地教育體系在基礎設施上的互相共享,內地教育體系可學習借鑒香港辦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使內地和香港教育能更快地共同走向國際化,在國際化中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作者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zhongguo/info_3300.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責任編輯:北平
推薦閱讀:

鄭渝川:超級大國來了,老殖民帝國讓讓
為什麼有的地區被殖民之後走向了繁榮,而有的地區則依舊貧窮?
歷史化與阿里夫?德里克的後殖民理論研究
MOOC熱下的冷思考:要警惕教育新殖民主義

TAG:教育 | 香港 | 殖民 | 十年 | 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