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像巨富到下流社會,你為什麼不成功?
自從有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後,起跑線就越來越耍賴了,不斷往後挪。參加課外班從小學挪到幼兒園,再挪到託管班,甚至從人世挪回了肚子。
書列010:成功學系列
撰文▼鎚子(檢書作者)
人類對付功利化世界的教材,就是要你成功。如同對應「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有「性本惡」,成功可以是人類的天性,也可以不是。他(她)要健康、快樂,必須成功;即使犯錯,也必須成功。
何為成功呢?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問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答案。當然,那是在嘴上。
不斷後退的人生起跑線
自從有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後,起跑線就越來越耍賴了,不斷往後挪。從小學參加課外班挪到幼兒園再挪到託管班,甚至從人世挪回肚子,還企圖將自己也挪回肚子,百米距離愣是恨不得挪成千米,好像跑得越多就越快似的。
沒人敢冒風險去違背這個悖論。可能是都知道童年的不平等,所以才讓孩子盡量平等。這種平等,就是同樣的學校、同樣的補習班、同樣的補習課程。這是典型的中產階層的做法:經過安排管控,有組織地進行支配。而工人階層和貧困階層則更多選擇讓孩子自然成長。對大多數父母來說,這兩者並不衝突,只是雖然不能「組織」得超負荷,也不能太自然。這種選擇的背後邏輯,依然是成功的可能性。
《不平等的童年》
[美] 安妮特·拉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
成功學背後的邏輯,是社會平等,沒有高下之分,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雖然現實讓父母懷疑,但絕無他法。懷疑的終極依然是相信。
同樣,大家都清楚,生長環境、學校優劣、家庭資源所造就的語言行動方式、生活體驗、心性、社會資源不同,人生軌跡不同。所以產生了在前面環節上擊破,後面環節會有改變的現有教育方式。
也許大多父母並不奢望孩子(我們自身也是)的成功多麼巨大,只要能在某一個場域中立足即可,需要警惕的是,這同時是社會學的另一個觀點:不平等是一連串互不關聯(關聯不大)的局部社會模式,並非區分階層的真相。所以很多人不在乎平等與否,只在乎自身。
還有一種觀點:有特權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標準與占統治地位的公共機構所推舉的標準有密切的兼容性。
沒人說得清是否可以建立一種有效的向上的通道,但所有人都在嘗試。
廢話定律與美好生活
對於非富裕階層來說,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更為強烈,不希望階層亘古不變,更不希望一代代遺傳,雖然他們也並不反對階層遺傳論。
三浦展在《階層是會遺傳的》一書中將《不平等童年》中的結果更赤裸地展現了出來:家庭經濟條件越好、母親越會做菜、成年成員學歷越高、家庭教養越好、飲食越規律等,孩子的學習成績越好。
《階層是會遺傳的》
三浦展 著
現代出版社 2008年版
這似乎是一個廢話定律,做到以上的家庭,幾乎屬於完美家庭,完美的家庭存在嗎?在社會中存在的比例是多少?完美家庭中的子女成績好的幾率?很遺憾,書中沒有說。
但每一個單項的調查數據顯示,答案是肯定的。上補習班沒錯,培養更多的愛好沒錯,懂禮貌沒錯,和孩子一起成長沒錯。大多數父母會喜歡《美好生活》這本書,因為這正是目前他們正在做的。既然如此,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迎接美好生活呢?
《美好生活:中產階級的生活史》
[瑞典] 奧維·洛夫格倫/喬納森·弗雷克曼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版
需要準備嗎?什麼時候開始生日、命名日、周年紀念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城市和鄉村、工作和休閑成為可以自由轉變的兩種生活,異性肉體的親密不再奇怪……
這當然不是單純的階層問題,更和普遍的城市化進程有關,在時間的行進中,它們就這麼「自然」發生了,因此不為我們所在意。但真實情況是,我們一面認為巨富、中產、工人之間真實的社會生活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和區隔,一面學習騎馬、打高爾夫、喝酒用不同的杯子。
富人想像與貧富差距
人人喜歡談論並羨慕富人的生活,也知道富人不僅僅是有錢,還要有品位,還知道有錢人往往煩惱更多,這些都沒錯,我也相信,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更希望自己成為他們。
還好,我們已經不再羞恥談論對於金錢的喜好,在普通人心中,有錢人變得越來越有錢,猜測他們有一千萬、一個億、幾千億、幾萬億……
因為他們從來不說自己有多少錢。「有錢人很少自認富有,此乃財富難以捉摸的本質所致」,除此之外,他們沒有朋友,收藏和文化有關的東西,和人相比更具動物性。康尼夫在《大狗:富人的物種起源》中描述的富人生活的確如我們想像,但似乎還不夠富,畢竟「越來越有錢」的情況越來越迅速,弗蘭克的《富人國》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富人擁有自己的醫療系統(門房醫生)、旅遊網路(私人飛機、度假俱樂部)、獨立的經濟體(呈兩位數增長的收入以及呈兩位數增長的通脹水平)、獨特的語言,從經濟意義上完全成了跟我們不一樣的「外國人」,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國中國、社區中的社區、經濟體中的經濟體。
《富人國》
[美] 羅伯特·弗蘭克
中信出版社 2009年版
沒人否認這是美好生活甚至是最理想生活,即便它同所有生活一樣有諸多不完美,在渴望財富面前,富人更富不是什麼問題。2011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一項報告:過去30年,瑞典、芬蘭、德國、以色列和紐西蘭,即便選擇了比「美國模式」更為緩和的資本主義模式,貧富差距和美國一樣快,甚至更快。新興經濟體中,印度、俄羅斯也是如此,除了巴西貧富差距沒怎麼擴大,因為巴西收入差距本來就大。
又如何呢?只要我們成為富人,一切問題就解決了。的確,當今時代的事實是,在財富面前,只有頂級富豪和其他人兩種人。令太多人不太愉快的另一項事實,這些當代富豪工作勤懇、受過高等教育、懂得享受生活。
《巨富:全球超級新貴的崛起和其他人的沒落》
[美] 克里斯蒂婭·弗里蘭
中信出版社 2013年版
還是老問題,如何成為富人?極其遺憾,我也想知道。但有一個令人振奮的的數據:《福布斯》2012年億萬富豪榜上的1226名富豪,有840名是「白手起家」的。
但我還是要負責地解釋引號的意思,不是生來就窮困潦倒,以至於和機遇不沾邊,良好的早期教育少不了,有個有錢的爹更靠譜,總之,他們的財富來自繼承父輩後的再次創造。
下流社會
向上的指南一向難以得到,向下的卻唾手可得。理性告知我們,成為頂級富豪不是夢想,是夢,卻至少不願淪為傳統的貧困階層。
《下流社會》
三浦展
文匯出版社 2007年版
社會階層穩定論正在毫無懸念地被打破,雖然大多數正在奮鬥的年輕人把每天飛來飛去、住超五星酒店、有秘書安排日程的生活作為目標,甚至不惜艱辛,但數據顯示,高層或者精英階層正在越來越不穩定。比如:競爭更大、市場壓力更大、任期更短。
對於不奢望成為精英階層的人同樣有效,歐美200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中產階層正在減少,對應的是下層增多。日本在2004年的調查顯示,過去30年,中間人群減少10%,下層人群增加6%,以這個速度推算,201X年,下層人群會達到40%。
現在可以解釋作者定義的「下流社會」了:收入低下、人際溝通能力低下、生活能力低下、工作熱情低下、學習意願低下、消費慾望低下。
它所帶來的問題可以用定義「下流社會」的問卷解釋,這份問卷有12個問題,包括年收入不足自己年齡的10倍(非中國標準,可以不管)、不考慮將來、活出彩、做喜歡的事、事事嫌麻煩、喜歡獨處、不喜歡顯眼、服飾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示自我風格、覺得做飯吃飯麻煩、常吃零食與快餐、玩一整天遊戲上網不會厭倦、未婚(男性33歲,女性30歲)。超過一半符合,就算。
無疑,這種先入為主的調查方式像是一場陰謀,它們看上去都沒錯,聚合在一起卻產生了一種鬆鬆垮垮混日子的力量。數據在這裡似乎起不到主要作用,在這項調查中,看不出明顯的分界點(如果對年收入10倍感興趣,可以結合國情換算),它實際是一項心理狀態調查,這項調查的意義在於彰顯了愈演愈烈的現狀。的的確確是當今的現狀。那隻能用心理狀態反問:鬆鬆垮垮不好嗎?
推薦閱讀:
※最強最懶女朋友大賽合集!沒有最懶只有更懶。懶從何而來,如何根治
※透視我國社會組織發展:多數沒有「合法」身份
※父親挪車壓死1歲半女兒:全家人不守規矩的後果卻讓無辜的孩子去承擔,且還不止於此……
※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的變革
※社會等級 - WikiCo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