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困惑與反思(1)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馬克思主義部 王海鋒
中國學術的時代出場,必然依賴於作為其靈魂和旗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近30多年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理論邏輯同中國道路的實踐邏輯相互纏繞,以學術的方式書寫了時代進步的華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躺在這樣的「溫床」上睡大覺。
我們的問題在於,在人類歷史轉向世界歷史,在中國已然崛起成為東方大國,並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來引領人類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使作為人類文明的活的靈魂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依然保持蓬勃的活力和生命?如何在經歷反思和批判之後,迎來新的思想時代?如何在闡釋中國道路的獨特意義時從話語的封閉性走向視域的開放性?這是學術自身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是現實向學術提出的問題,也是學術必須加以面對的問題。
如果不只依靠經典文本,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否依然保持生命的活力?
我們所針對的問題是,僅僅依靠經典文本解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能走多遠?眾所周知,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探索,近些年來形成諸多的方法論原則,例如,「回到馬克思」、「走近馬克思」、「文本考證」、「版本分析」、「思想史探究」、「現實觀照」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本解讀的方法論原則。客觀地講,學術理論研究不可能離開經典文本,文本是學術理論的積澱成果,是承載著智慧和文明的載體,也是一切研究的思想之源。但是,如果我們在提出問題的方式上,從文本提出問題,而不是從理論自身或者現實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方式上,以文本中能否查到、找到相同的表述為依據,而不是借鑒文本提出問題的方式、分析問題的框架、研究問題的方法論原則;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上,以文本有無對此問題的判斷、結論為依據,而不是憑藉獨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如果我們在問題的討論上,主要是局限於文本中所提及的問題,而罔顧文本誕生的時代背景、問題指向以及現實邏輯的話,那麼,我們的文本研究是否還有意義?學理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要固守本本而終其一生?
面對國內學界甚囂塵上的文本研究,孫麾編審在《寫在稿紙邊上》中作出這樣的反思:「回歸文本的旨趣,不管是從思維推向存在還是把存在改造成思維抑或根本就是在傳統話語中兜圈子,這種理論活動看起來很學術,實質上,在馬克思的神聖肖像面前,除了對某個至高無上的思想頂點仰望以外,就無事可做了。」這告訴我們,面對已然變化了的社會歷史,如果我們依然固守教條化的文本解讀方式,醉心於以這種方式來呈現變革的時代和時代中的精神,那麼,學術研究只能如深秋之落葉,走向落寞與凋零。
如果不能直面紛繁雜呈的學術理論思潮,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否依然堅守學術理論的制高點?
在我們看來,較之於誕生時的歷史和思想境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所面對的學術理論思潮和社會現實的挑戰更為嚴峻。從當前學術發展的態勢看,真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構成挑戰的學術理論思潮主要有三種:以新自由主義為底色的西方學術思潮;以保守主義為核心的儒學復興思潮;以所謂「回歸馬克思」為旨歸的「碎片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潮。
環顧當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這樣的景象:混淆價值判斷的各種西方理論都在中國「跑馬圈地」,倡導西式道路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國學熱甚囂塵上,「穿著西裝的跪拜」,「身著漢服的吟誦」,不斷衝擊著我們的視野;各種稱謂的、千奇百怪的、改頭換面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被引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正在被任意解讀、碎片化理解的問題日益突出,「影子文章」一篇接著一篇,「人物考究」的專著一本接著一本,對這些問題,怎麼看,怎麼辦?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否「失聲」、「失語」,在理論思潮對話的舞台上,只看到轉身離去的背影?我們的問題是:不加反思批判的移植的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想是否適合或益於中國問題的解決?以農業文明和家族血緣關係為根基的儒家的倫理道德在當代能否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傳統文化中提煉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規範、價值追求」的思想原則是否值得被尊重?被眾人打扮得「五顏六色」的、改頭換面的、稱謂雜多的馬克思主義是否依然是我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這些都需要我們馬克思主義工作者作出表態。
這裡,請允許我向大家講述孫麾編審曾告訴我的判斷標準,他說,判斷一個所謂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學派或學者是否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學派或學者,有這麼三個標準:一是,是否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分析問題(中國的或國外的);二是,是否依然保持著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並對人類在超越資本主義之後創造出新的文明樣態充滿信心;三是,是否認同社會主義的道路,並將之視為人類的走向美好未來的新大道。平心而論,我是基本認同這一判斷標準的。
[責任編輯:蔣正翔]上一篇:「兩個一流」建設須防無序「人才競備」
1 |
推薦閱讀:
※自由人的聯合——《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下)
※龐朴:出入於樸學、史學與哲學之間
※東西方意識哲學中的「意向性」與「元意向性」問題
※「使在」、「內在」與「超在」——全球宗教哲學的本體論
※生活中的經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