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師去追星—讀《蘇東坡傳》有感

這是緊隨大師的一次追星之旅:)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讀罷有兩個重要的感慨,一是粉絲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素質提升,英文不好太耽誤事了:),許多作者所用的為配合外國讀者的類比壓根無法體會,彷彿只看到硬幣的一面而無法了解全局。

二是生為中國娃,特別生在愛豆東坡兄之後實在實在太幸福,若非如此,要與那麼多美好失之交臂。無法體會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為聲,而目遇之成色。也要錯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

話分兩頭

首先要說說我們要追的星星—蘇東坡

人評唐詩,曾言李白得一個真字,杜甫得一善字,王維李賀共得一個美字。

東坡兄獨得三重境界,難得是更添無窮況味。

中國很多事,若失了他便似乎缺了點兒什麼。

豬肉若無東坡兄,失卻一重美味;

赤壁若無東坡兄,失卻一派豪情;

西湖若無東坡兄,失卻蘇堤春曉,失卻三潭映月,失卻精當相宜的西子之喻,失卻一個正真意義上的知音。

有許多事,有了他便如有了靈魂,或添深遠,或添溫柔,或添達觀。並非牽強附會,而是自自然然的,彷彿成為了完整的自己。

那些詩句如此鮮活,充滿活生生的煙火氣,"酒困路遙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牛衣古柳賣黃瓜":)

卻又如此不俗,充滿豁達與渾然天成的美感"竹杖硭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由此可見果真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世間並不缺乏詩意,卻缺乏生輝的妙筆和體察詩意的心情:)

如此一人,時常隨心所欲,胡說八道,怎不叫人又敬又愛,又怕又恨。

東坡兄粉絲遍天下,盆友遍天下,上至太皇太后,下至老嫗村童。有一位仁兄讀他書讀到廢寢忘食,讀得老婆下堂求去:) 當然了東坡兄的敵人也遍天下,導致官位各種跌宕起伏,上至官拜翰林,與相位咫尺之遙,下到被貶黃州,險些喪命。然而曾經離難未改赤子之心,貶到海南島的時候東坡兄還在寫,「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是沒誰啦。

他曾任地方官,興修水利,築壩修堤。關心民生,政績卓著。也曾在王安石新政期間,關心黎民,他在奏表中寫道: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他身上兼得儒家之入世,道家之瀟洒,佛家之慈悲。 實在集華夏之精神,才情一身。

雖世間事千迴百轉,曾出此人,便知國人可達於此,便覺國之可敬可愛。

何幸世間曾有蘇東坡,何憾世間唯有蘇東坡

於是得出結論,讀讀蘇東坡,很有必要:)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然文是大師文林語堂大大所寫的,所以也得說說這位大大是如何追星的。

整部蘇東坡傳,最初是用英文寫成的,隨後又重新翻譯成中文,這樣的文字看去和完全用中文寫成的文章殊異其趣。開始的時候,覺得林語堂真的是超有勇氣,想想要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翻譯的精到準確,不失真意,又得到同等的美感,簡直有一種以頭搶地的衝動。然而這艱難的看似可望而不能及的任務,他卻並不畏縮,以我看多半還有點摩拳擦掌:),這不僅僅表明他的能力與熱情,也可見學貫中西,在當時,仍是一件可得的事情。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曾提到,讀者和作者的關係其實並非被動,而是積極的互動關係,這有點類似投手與捕手之間的關係,一個要投球,一個要抓住這些球。一個要恰當的輸出信息,一個則要準確的接收,理解和融匯貫通。

但是,林語堂兄與我,就不完全是單純的作者與讀者的關係了,而是大粉絲和小粉絲的關係,如同一位追星多年,深有感觸的蘇粉會長,對一位層次不高,後學新進,空有追星熱情而無相近層次的小粉絲的提攜:)

而作者寫作的心態有點類似於,我不管,我家愛豆必須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基於這樣的寫作初衷和受眾分析,林語堂兄完全秉承了西方的思維,他一定希望精當的西方語言,嚴謹的西式思維可以拉到更多西方盆友們加入粉絲會:)

這就造就了這本書的多面性,一方面涉及蘇軾的原文都已採用原句,我們的信息損失一定比西方讀者要少,一方面,我們難以看到如王國維人間詞話那樣與原文交相輝映的點評,而是簡單易懂的,西方式的易於理解的評論。敘事也是如此,不是以意境取勝,而勝在完整,均衡。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所致,也使此書呈現出與一般翻譯作品不同的意韻風采。

由於俺也是蘇粉一枚,所以許多奇聞軼事,已經聽聞過,那些名句更是枕邊心上,沒事就會想著讀一讀,因此衝擊多半不如不大了解的人,但作者依西方讀者心理設計的部分,卻給我很大啟發,讓我覺得對東坡兄認識的更完整 。

蘇軾的出生地與家庭

東坡兄出生在四川眉州,川人有一種天生的舉重若輕,想想我們的鄧小平:)。那豪邁骨子裡帶出來,那懶散也骨子裡帶出來:)林語堂沒有忽略,詳細的描述了那裡的風景人文,風土人情。

東坡兄的祖父是一位倔老頭,卻頗瀟洒。父親蘇洵,28,29才開始發奮讀書,40-50才做上官:),天資聰穎,而學問根基不足;固執有餘而圓融不足。

他的母親文化層次非常高,女性對家庭的影響,其實深遠而重大,蘇東坡的啟蒙就是這位偉大的女性,一門三學士,可見她的不凡。她的溫柔,睿智,給了蘇東坡成為自己的可能。在蘇軾和他弟弟蘇轍去趕考的時候,她就去世了,並沒有看到東坡的美譽,也沒有經歷後來的腥風血雨,但是,我覺得,她是蘇家精神的奠基人。林語堂沒有忽略她,專門寫了相關的段落。

蘇軾的妻子有兩任,都很能體諒愛人,她們選擇的不是禁錮,而是信任和陪伴。林語堂分析了這種為人妻子的策略,十分精到。他還有一個聰明靈巧的丫鬟,陪他發配至海南。

中間講到一個小故事:

一天蘇東坡喝醉了,捧著自己的肚子問,你們覺得我這肚子里都是什麼,

一人答一肚子的學問,一人答一肚子文章,東坡都說不是,有人說是一肚子屎,蘇東坡說,差不多了,只有這丫鬟說,學士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東坡大笑稱是,可見是一位紅顏知己。

東坡有子有女,但子嗣不多,小兒子出生時他題詩道 :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真是為人父母的終極之願啊。

弟弟,蘇轍蘇子由,與他性格完全不同。蘇軾熱烈而瀟洒,蘇轍謹慎而持重,然而政見三觀又完全相同,他們達到了相近的文學高度,卻又各有特色。這真是太幸運了,他最好的詩寫給弟弟,他們既是親人,又是真正的知己。

蘇軾雖然一生顛沛,但他生長在一個溫暖的家庭,擁有親情,也擁有愛情,擁有靈魂的知音。

這使得他能淡然的看待世界,也能寫出真正溫暖的詩句來。

蘇軾的磨礪與蛻變

蘇軾因為寫詩,小小不言的憤世嫉俗,積少成多得罪了當權的改革派。被貶到了黃州,結果,他在那裡種瓜種菜,享受到真正的田園生活,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讓他快樂,他褪去了青澀叛逆,成為了真正的自己。彷彿釀成的醇酒,再次出現時他成熟、幽默、溫暖、睿智,痛苦的洗禮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端看我們如何去渡過。於是他用菜園的名字自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響亮的名字"東坡" 。

歷史,滾滾向前,北宋政壇的風雲變幻,讓他一直如同暴風雨中的海燕。這是林語堂的比喻,多麼恰當啊。

人無法不受到歷史和環境的影響,但是,東坡兄用事實證明了。人可以活出自我,活出強大:)

總之是值得一讀的書,豆瓣評分,8.5 推薦指數 嗷嗷嗷+4顆星 跟著大師去追星的時候覺得生為蘇粉是一件粉幸福的事,林大大一生推:))以上

推薦閱讀:

大師們的聲音
憨山大師論「禪」、「教」
王林死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大師」都什麼下場?
印光大師的密教思想

TAG:追星 | 大師 | 蘇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