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具設計中人體工程學的應用
在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中,除了藍天、大地和草木等自然景觀外,目之所及的儘是人工製作的東西,例如我們住的樓房、使用的電腦和書桌,室內的沙發,窗外的車輛和馬路等等。在城市,我們切身體驗了這個由人類「設計」出來的物質世界。
設計是人類的本性,伴隨著設計的發展,人體工程學逐漸被人類所重視。20世紀初,人體工程學首先在西方國家興起,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進入了中國設計領域。設計與人體工程學在互相滲透、互相景響中逐漸成長起來,對於這門新興的學科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究。
1、人體工程學產生的原動力:
提到人體工程學、人們就會不自主的把它和工業化、現代化聯繫起來,但它的產生並不是突然的,即使在遙遠的上古時代,從那些塵封已久的文物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人體工程學潛在意識的存在。正是這些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積累起來的經驗,對日後產生的人體工程學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自從有了人類,有了人類文明,人們就一直在不斷改進自己的生活質量,正是在人們的創造與勞動中,人體工程學的潛在意識開始產生,例如把新舊石器時代制量的器具進行對比,它們經歷了從粗糙的自然形態到表面柔和光滑的磨製形式的轉變,造型更適於人的使用,盛放物品的陶器和其他器皿,在頸口有耳,便於提拿,在增加了美觀性的同時,更是使用功能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國古代的三足兩耳鼎,最初是用來煮食物的,三足立在地上,在足間可以直接用火加熱,使煮飯更為方便,二耳的設計是為了挪移的方便。今天我們使用的筷子,最早的形式是樹枝,由於使用時太不方便,於是人們逐漸將樹枝削成合適的長度。後來又進一步發現筷子太細,不適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把握,於是筷子被改進成上端粗下端細的形狀,並把頂端做成棱形,以免使用時手握滑溜。因此可以說,人體工程學的意識是在人們的勞動和實踐中產生,並在不斷錄求改進以合乎人類的需求,使生活更方便,更經濟的宗旨下,伴隨著人類技術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完善。
2、人體工程學對設計的內在影響:
無論是器皿還是筷子,它們的出現使人的生活變得更方便,更快捷,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所以,真正推動工業技術進步的力量在於人的「慾望」,人是根本。我們設計產品最終的目的是使人獲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和自由。因比,人便成為設計和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我們不妨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辯證地透析一下人體工程學。
人具有物質與精神雙重特性。作為物質的人,他的「經絡」及「五臟六腑」是其賴以存在的基礎。中醫不僅是醫學、同時它又是中國古老文化孕育出的獨特形式。中醫講人體的「十二經脈」即足六經、手六經,這十二經脈有循行的路線,如果這條道路不通暢,那麼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黃帝內經》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正常的生理活動,全靠人體內的「陽氣」和「陰精」保持協調。《周易》對陰陽的解說可謂精妙至極:「陰陽台德,而剛柔相體」,陰陽在「相推」「相摩」「相盪」中造成無窮的變化,也就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從這些樸素的醫學觀點中,我們找到了人體工程學的源頭所在。找到了源頭,就為我們進一步認識人體工程學奠定了基礎。
正如開篇所說,人生活在一個由人類「設計」出來的物質世界中,每一項為人類服務的產品,它的存在必須符合人體自身的「道」。比如我們寫字用的桌子,桌子的高度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因為人在書寫的時候,必須保持頭腦的清醒,血液循環的通暢。如果桌子的高度低於某個極限值,人在書寫時就會出現脊柱向前彎曲,腿蜷縮,試想人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下,導致的後果將是不言而喻的:脊柱處於疲勞狀態,血液流通不暢,手腳酸麻,大腦供血不足。由此可見,產品設計如果違背了人體自身的「道」,那麼,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因比在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人體工學因素便是使人處於一種內在的平衡狀態。
人的另一特性是具有情神性。精神是像水一樣無形的東西,但它對人的影響就如同人不能缺少水一樣重要。人在後天形成的思維與意識是促使人需求不斷改變的動力,需求在變,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感覺也在變,這種變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心理對周圍環境和產品的知、情、意的活動過程。美國學者們認為「人在焦慮、憤怒、緊張的情緒狀態下,可伴隨特殊的生理和生化的變化」,坎農「於1932年首先分析了不同情緒狀態對腸胃功能的影響」。這些都說明人的內在平衡不僅有自身遵循的「道」,同時外界因素也會影響人自身所保持的平衡。比如,人處於緊張狀態下,可引起新陳代謝、血脂、血糖含量的變化,從而打破人體內在的平衡狀態。這些都為人體工程學心理機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設計中,人們對產品的心理感覺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赫伯特?里德把藝術設計活動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對色彩等物質特性的知覺,其次是把「這些知覺組合成具有愉悅性的形狀與圖案」,而第三個階段是「只有當知覺組合與原有的情感狀態相符才會出現。於是我們認為這種情感是特定的表現。」由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設計不僅是對物質的設計,還要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悅與放鬆。
當我們設計產品時,對於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段所體現的不同反映,都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因素,但是,要想滿足每一個人的慾望,是不切實際的,所以,這就為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提供了依據和前提。在這裡,人不是單純的「個體」,而是作為類別劃分的由很多人組成的「個體」。我們可以看一個例子,瑞心理學家布洛通立實驗把人的審美心理和個性傾向分為四類:客觀類,這類人只注重對顏色進行客觀理智的分析和評價。生理類,這類人只注重顏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覺。聯想類,只對顏色產生種種聯想。性格類,認為顏色像人一樣是有性格的。這也為人體工程學的「量化」提供了參考的依據。
所以,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對事物的理解是滲透在知覺、注意、聯想、想像、情感等心理因素當中,並制約著它們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規範著它們的範圍和程度。這說明設計的過程也是一個把人的各種心理要素調動起來,使它們不是孤立地發揮作用,而是互相結合、協同作用的過程。人體工程學不僅要使大多數人保持自身內在的平衡,還要使精神或心理處於平衡狀態。
人體工程學是一個很複雜的學科,尤其在心理機制和社會機制方面的內容,由於含有較多的主觀因素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但同時它也給人帶來了剌激與探究的渴望。
3、設計與人體工程學的辯證關係:
下面我們看一個簡單的循環。
在這個關係鏈中,人是根本,是設計和人體工學相重合的區域。從這個循環中我們可以找出設計與人體工學的大致關係:
(1)設計的過程,就是人體工程學不斷被實踐的過程。
(2)人體工程學在設計的過程中產生、發展和完善。
由此可見,設計與人體工程學的關係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即使能達到某種平衡,也只是相對的平衡。人是設計和人體工程學的核心,人是千差萬別的,人的需求也是多鍾多樣的,所以要想在設計上達到一種完美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完美的,完美只能是一個語言文字中的詞語,是理想主義者虛構的天堂,它不是真實的事物。所以,完全按照人體工程學的數據進行的設計未必能得到大量的推廣,而一件好的設計卻一定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本質和特徵的,這是毫無疑問的。辯證法講「度」,設計與人體工程學的關係,不僅要遵循「道」還要適「度」。
推薦閱讀:
※【詩維館】害怕給客廳選錯茶几?記住這三點就能輕鬆搞定!
※古典傢具
※大開間只用傢具做隔斷,只能說幹得漂亮!
※小戶型利用傢具來收納,擴容10㎡超輕鬆
※移門衣櫃該怎麼選?在線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