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看王朔《知識分子》一書有感

針對近期看王朔《知識分子》一書有感

來自專欄浮生一夢

目前看到靠近這書一半,總體感覺,就是大白話,有什麼說什麼,主要還是王朔以自身為出發點的所思所想,然後可能中間自己刪去一些不合時宜的,編輯方面在刪去一些不合時宜的,剩下的就是我們能看得到的,你用可惜看不到的內容,能看得到的內容就大概能夠了解這個人的了。

王朔這人給我一感覺,無法無天,少了中國人委屈求全的一面,我並非否認這個人,而是覺得有時候人就該直一點,特別是到了不愁溫飽而且還是得賺夠了養老的錢的時候,這時候再畏手畏腳思前想後,這人就太無趣了。

在此之前,我沒看過王的書,上來就撞上王的隨筆,就目前而言,對王這人還是喜歡的。

這可能跟中國人,或者是周邊人,更多的是我自己在日常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思前想後、沉默老練有關係。我所說的思前想後跟沉默老練是我自己評定的,說難聽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生活好聽就是會說話。我是覺得,人,或者是某一類人說話方面,即不說肯定也不說絕對否定。所以這類人多在說話前加上,我認為,我覺得這類開頭,然後再說完看到對方猶豫等感情的時候,再強調一句,這只是個人觀點之類的話。

我覺得這類人除了會耍滑頭的一部分之外,還可能是想的多,還是那種多角度分析問題的主。同一問題,他往往兩種說法,一種主觀臆想,一種客觀幻想,這樣往往兩邊都討好,說白了就是你讓我做決定,我回答你一籮筐是非選項,把問題再丟給你,出了問題,也減輕責任。

說到底,這種思想源自於無意為之跟有意為之。無意為之,說白了就是實事求是的一個表象。有意為之,這種人就有點可惡了,但是就結果而言,跟無意為之沒差,都是把生殺大權交回去。這種事兒多了,也就成了人們說的圓滑。所以,因為我很多時候會比較圓滑,所以對王直言快語覺得喜歡。

無意為之這種人,自己遇上事不比有意為之的人好,因為當生殺大權,責任都由一人承擔的時候,這時候猶豫多少會耽誤事。我覺得這類人,性子使然是很重要一方面。而看書多少跟生活閱歷都是磨出這種性子的罪魁禍首。所以說,看書多,在道德判定方面不一定是好事,但在人生長遠的發展中將提供更多可能,至少在認識人生方面。

王在《我的文學動機》中說自己最初是把小說當敲門磚,我覺得大多數寫東西的人,很大是發泄的成分。我是從寫日記跟遊記開始,赤裸裸的發泄。後面開始寫點雜七雜八的,也有了想成名的邪念。我覺得不管如何,只要動筆了,不斷想問題的人,多少都有點自以為是的想法,不然看到別人風格好就東施效顰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了。

我有點怪,有想把寫東西當敲門磚的想法,同時也本著只要能影響別人的想法,生前出名跟身後出名好像對我而言都一樣,這就有點大無畏的精神了。寫到這裡,感覺也入了王朔的套,都是些套心窩子的話,我這就應了寫東西發泄的道。雖然出名要趁早,到我這成了,出名晚點也行,但是後面覺得我最初想法晚的也忒多了點,還是想提前點,生前撈撈好處,日子過得舒坦點。但是成王敗寇的事也由不了我,出了名,人五人六了,也就有了騙吃騙喝的幌子。出不了名,也就一輩子能鑽一行也行,雖然說出去怪好聽的,寫東西的,到頭來,日子久了,未免也會生出時不我待之類的感覺,自己知道自己的苦。就結果而言,苦命的可能性極大。但是就生活而論,絕對有滋有味,自得其樂。

我認為中國人,準確點是我身邊認識的人,父母朋友之類,我沒啥外國朋友,準確是身邊的中國朋友,大多有那麼個毛病,不愛說實話,要麼抬高自己,要麼降低自己。抬高自己,是想讓別人高看自己一眼,衣錦還鄉的感覺。貶低自己,多為讓自己處於劣勢不乏討好別人的成分。說到底,就是難說老實話,說老實話,非知根知底的人,別人說不定還不信你。所以說,我也不知道王朔寫的裡面有多少大實話,就跟他說的不乏自我炒作的成分一樣,說實話都沒人信了。這樣最好,說直言快語不違背良心過過嘴癮之餘還能獲利,再好不過,前提是你得有這本事。

就目前而言,這書看到現在這裡,對王朔這人,我不排斥,還稍有點喜歡,而且我認為他是懂生活的人。我猜這書後面的東西,我應該也能湊合著看。有機會,該看看他的小說。還有,看這書,讓我又燃起了從小說改編成電視劇電影之類的大眾傳媒時候劇本會是怎樣的一種好奇,到底能改成怎樣。可惜,這可能永遠只是好奇了。

2018年7月6日

推薦閱讀:

一縷歸隱的情
【散文隨筆類文章】閱讀理解方法點撥
生活隨筆 蒲公英對人身體的好處
我的隨筆-18(2013年6月17日-8月4日)

TAG:王朔 | 知識分子 | 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