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怎樣的愛
4 人贊了文章
一直有人說,「愛是最好的教育」,但這話是不確切的,在這世上,好心辦壞事的例子本來就不少,孩子教育問題上自然也難以倖免。所以,作為一個養育者,不要覺得有愛就夠了,還得弄清楚孩子究竟需要怎樣的愛。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原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情感方面而言,父母(及其他主要監護人)起的是一個感情支點的作用。所謂支點,指的是孩子可以以此為依靠,去勇敢地對自己人生進行向外(理解外部世界,學會和外部世界相處)和向內(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真實需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探索。
父母的愛既然是一種支點,那它首要的一個特徵就是要無條件。能夠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支持,這是孩子勇氣、自信、安全感的源泉。否則,如果孩子感到這種支點是可能消失的,他必然會陷入巨大的焦慮和惶恐。
或許有人會說,「父母對孩子的愛當然是無條件的了」,但事實上,很多父母表現出來並不是這樣。
類似這樣的言論我們是不陌生的:「你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做得真好,我們愛你」,這些話都是在把愛變成一種有條件的東西,靠著威脅來完成對孩子的控制。這不是在對人進行教育,這是在訓練哈巴狗。
大部分家長可能不會把話說得這麼露骨,但他們對孩子的態度仍然是反覆多變、喜怒無常。當孩子做出一點成績時,就把孩子誇上天;而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就嚴厲地責罵。
他們雖然沒有明確地說「愛或不愛」,但他們的行為已經分明給了孩子這樣的暗示:如果你按照我們的想法表現好一點,我們就會愛你多一點。
當孩子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並不是無條件時,他們極易形成以下性格特點:陽奉陰違;過於在乎別人看法;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乏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在「憂慮被棄」方面程度偏高,從而形成痴迷型依戀人格或者恐懼型依戀人格。
那麼,可能又有人會問了,「既然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那是否意味著縱容孩子的毛病呢?」
顯然不是這樣,這就涉及到父母給孩子的愛的第二個重要特點了,那就是應該有邊界。
這裡的「有邊界」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有原則;第二是有範圍。
這裡的有原則是指,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絕不因為對孩子的愛而混淆是非。孩子犯了錯,當然應該批評;孩子表現好,當然應該表揚。只不過,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應做到「對事不對人」,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進行獎懲針對的是他的行為,以及,父母對他的愛並沒有因為他的這些行為而發生變化,依然是穩定而無條件的。
有範圍是指,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適當的時候就要放手,而不要對他們施加過度控制,更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個人意志的延伸和人生遺憾的補償。
有些家長總想理解甚至操控孩子的方方面面,但正如我們不能完全理解另一個人一樣,我們也不要指望自己可以完全理解自己的孩子。這裡的關鍵是要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和個性自由。
如果沒有注意到愛的範圍,那麼,結果一般有兩種,一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孩子和父母之間就會產生越來越嚴重的衝突;二是孩子的獨立意識原本就沒那麼強,於是始終都很依戀父母,聽父母的命令行事,從而無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哪種結果,都不是什麼好事。
以上,就是父母應該施與孩子的愛的兩個特點:一是無條件,二是有邊界。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知者不罪」;又有句俗話,叫做「他們畢竟是為你好」。有了這兩句話作支撐,有些人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以愛之名行戕害之事。但我想說的是,行為的性質不取決於行為的動機,而無知本身就是一種罪過——尤其是在信息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
推薦閱讀:
※《我的前半生》:子君是一個女人,但首先是一位母親
※「三招」毀掉一個孩子,你中招了嗎?
※深度好文|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家長會發言
※一個選擇跳樓的男孩,他遇到了什麼?/沒有健全的心理是件很可怕的事
※繪本中那些有趣的細節,你都知道嗎?——讓寶寶愛上繪本的第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