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萱: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那些你在讀書過程中所掌握的學習方法、鍛煉的歸納能力、養成的學習習慣、培養的理智目光甚至待人接物時的心態……其實才是你在這個世間從容生活的根基。
文|葉萱
20世紀初,在山東省平原縣一家農戶里,住著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孫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桌邊帶著他的小娃,搖頭晃腦地讀著《詩經》《春秋》《三國志》等古籍,書聲琅琅。
一天,小孫子問道:「爺爺,我試著像你一樣讀《道德經》,但是不知怎麼回事,我都猜不透那裡面的意思。有時,我似乎理解了一丁點兒,可是一合上書,又立刻忘記了。這樣讀這些書有什麼收穫呢?」
老人安靜地將一些煤投入火爐,然後說道:「用這個裝煤的籃子去河裡打一籃子水回來。」孩子照做了,可是籃子里的水在他回來之前就已經漏完了。孩子一臉不解地望著滿臉滄桑的爺爺。他對爺爺說道:「用籃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認為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微笑著說,「你看看這籃子。」孩子看了看籃子,發現籃子已經十分乾淨,沒有煤灰沾在竹條上面了。「孩子,這和你讀古典書籍一樣,你可能只記住了隻言片語,它的意思或許你一點兒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誦時的氣氛,它會影響你,會凈化你的心靈。」
這位小孩記住了這句話。後來,他一直本著這樣信念,終生與書籍為伴,不斷進取,最終成為我國宗教學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
多麼精妙的比喻。這個故事推展開來,就不僅僅是關於「書本」這種實體的故事了——洗乾淨的籃子更像是我們的人生,一本兩本的書籍則可以理解成「求學」的過程。雖然現在就業愈發艱難,我也支持能找到合適工作的同學們先工作再讀書,但「讀書」「求學」是件終生的事,即便畢業了,工作了,有些追求與獲得都是永不可能消失的。
所以往往,也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注意到:畢業後,無論你當年的學業多麼優秀,你曾經那幾十門專業課中的絕大多數內容也會被忘記。你記住的,只不過是一些你隨時可以用到的知識點,以及你仍在鑽研的那部分業務。然而,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卻總有一些東西是無法忘記的——比如那些你在讀書過程中所掌握的學習方法、鍛煉的歸納能力、養成的學習習慣、培養的理智目光甚至待人接物時的心態……而這些,其實才是你在這個世間從容生活的根基。
所以我想,堅持讀書應該是有幾個明顯好處的。
一是養成學習的慣性。那是一種如饑似渴的感覺,好像不吃飯會餓、不喝水會渴,而一段時間內如果沒有讀一本可以引領你去思考的好書或者一段時間內沒有動腦鑽研業務,便會感覺自己的大腦似乎生了銹,心裡也覺得空落落的。這時候倘若能有知識、課題、工作來塞滿這種空蕩,整個人會覺得很快樂、很幸福、很滿足。所以這種慣性帶來的或許也算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角度。
二是給自己一個客觀的定位。只有知道自己無知,整個人才能從骨子裡謙和起來,不會咄咄逼人,不會恃才傲物,不會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三是讓自己的心靈更加豁達從容。堅持讀書,用心讀書,心態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快樂不是別人眼裡的,而是源於自己內心的。內心快樂大抵也分兩種,一種是傻樂,這是天生好心態,可遇不可求;一種是淡然,真看開了就不容易拘泥於對某些小事或既得利益的追求,也能對一些不涉及原則問題的反對意見予以包容和尊重,這是大智慧。
而所有那些奮鬥的過程,在今天看來,也恰恰經歷了一個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肆意輕狂,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謙虛謹慎的過程——正如只要你踏實邁步,這世間便沒有白走的路,同樣,只要讀的是好書,我們心裡,便有了一隻越來越乾淨的籃子。
(《人民文摘》第2014008期 網編:張國棟)
推薦閱讀: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你信嗎?
※孕產經驗之二:孕期讀書與囤貨
※讀書|健康又防病,走對姿勢就能瘦!
※你知道天聾地啞是什麼神嗎?為何受求功名的讀書人敬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