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的議程與方法
您的位置:中國國關在線 > 學科建設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的議程與方法作者:門洪華文章來源:《教學與研究》 2009 年第2 期[摘 要] 本文探討國際戰略的基本概念、主要內容、研究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剖析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的現狀,展望其未來前景,規劃其主要議題。作者指出,當前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大潮正起,但相關研究的理論深度、系統化和精細化程度均有欠缺,應用性、前瞻性戰略研究亟需加強。作者通過分析指出,建立並完善國家決策諮詢機制、促進國際戰略學科建設、學者戰略分析能力的錘鍊是中國國際戰略研究至關重要的三個主要方面,也是中國國際戰略研究中的三個軟肋,亟待加強。國際戰略的議題數量繁多,抓住最為關鍵的重要議題,是中國國際戰略研究能否有所進步的決定性因素,應切實關注和深入研究全球發展趨勢、世界主要大國興衰規律、國家實力、戰略文化及當前重大現實戰略問題。[關鍵詞]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議程;研究方法;研究重點戰略,是人類通過重大抉擇千錘百鍊造就的思想、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人類智慧的象徵。國際戰略是伴隨著民族、國家而產生和發展的,是人類智慧在國際領域的集中體現。一般而言,在國家戰略體系中,國內發展戰略為基礎,國際戰略常被視為一種輔助。隨著全球化、地區一體化浪潮,人類行為空間的擴展和相互交往的加深,國家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依賴在深化,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也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所開拓,國際戰略不再僅僅是一種輔助,而逐漸成為實現國家戰略利益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進而成為國家戰略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中國崛起與世界轉型並行,賦予中國巨大的國際塑造空間,擴展了中國國際戰略發揮作用的時空條件,從而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中國的崛起首先表現為國家實力的顯著提升,然而,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並不完全與國際影響力成正比,也不會自然而然造就世界大國的地位,國際戰略恰恰可以架起國家實力與世界地位之間的橋樑。尤其是,伴隨著融入國際社會步伐的加速,中國的國家戰略利益向世界每一個角落延伸,國際戰略地位的上升乃大勢所趨。與國家整體的發展態勢相關聯,中國國際戰略研究開始全面鋪展開來,從國家領導人的集中決策到政界、軍界、學界、思想界共襄盛舉,從單純的軍事研究到各問題領域的戰略性研究,從意識形態挂帥到國家核心、問題導向,隨著國際戰略決策諮詢機制的逐步確立,中國國際戰略研究走向平民化、學術化,真可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當然,中國重新打破閉關自守的樊籠不過30 年,國際戰略選擇的主動性、積極性剛剛展現出來,與之相關,中國既有研究成果的理論深度、系統化和精細化程度均有欠缺,應用性、前瞻性戰略研究亟需加強。可以說,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大潮正起,我們有理由期待研究高潮的到來。一、國際戰略的概念戰略概念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稱之為廟算、謀、猷、謀略、韜略、方略、兵略等。早在《左傳》中,中國人已經直接使用「戰略」一詞。西晉司馬彪在公元3 世紀末所著《戰略》一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戰略為名的著作,惜乎該書已經散佚。現今保存最完整的、以戰略為名的著作是明代茅元儀所著的《廿一史戰略考》。戰略一詞出現得晚,並不意味著戰略思想出現得晚。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已經提出以戰略為軸心的(「上兵伐謀」) 完整的戰略理論,他所謂的「廟算」就是戰略層次的籌劃和決策。戰略意識、戰略觀念的沿革與征戰、角逐的磨礪直接相關,並呈現出東西方並行、交錯的發展局面。其間,西方的歐洲和地中海沿岸國家著力發展戰爭的實用方法,不重視戰略理論探索,從愷撒去世到彼得一世掌權,歐洲國家在長達1 700 年的時間幾乎沒有出現傑出的戰略家,中世紀的歐洲在戰略思想發展上堪稱沉寂。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走上開發新大陸、征服世界的征程,戰略家不斷湧現,戰略思想的種種火花也由此激發。與之相對照,東方的中國則在戰略思想方面早熟,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孫子兵法》等呈現出戰略思想的理論化、系統化《, 武經七書》中六部為公元前所著,集中了古代戰略思想的精華。同時問世的,還有含有深厚戰略思想的《管子》、《韓非子》等書。但自秦統一至清末,中國在近2 000 年間未出現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戰略著作,述而不作的傳統窒息了戰略思想的開發。概言之,中國的戰略思想、戰略研究先盛後衰,而在西方卻是先衰後盛。[1 ] ( P8 - 9)18 世紀之前,西方戰略概念主要指的是當時空間範圍較小的軍事鬥爭。從18 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略的概念從戰鬥範疇擴展到戰爭全局。隨著戰爭實踐的日益複雜,戰爭、經濟、科技、文化、精神等因素對戰爭的影響日益重要,戰略不再限定於軍事因素,而成為治國之道的故有因素,戰略概念的外延和內涵也隨之擴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狹隘的戰略觀念不能適應大規模戰爭的需要,人們對戰略問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進入20 世紀20 年代,戰略家對戰爭的思考在空間和範疇上更加擴大,戰略研究開始進入經濟、政治等領域,大戰略( grand st rategy)概念應運而生。利德爾·哈特是最早系統闡述大戰略的學者,他將大戰略定義為「協調和集中國家的全部資源用於實現由國家政策規定的在戰爭中的政治目標」。[2 ] (P322) 大戰略的概念提出之後,迅速進入了軍事決策的視野之中。隨後,大戰略概念多有演變,並依據概念外延分為三種意見:第一種觀點仍然著重強調大戰略在軍事領域的重要作用;第二種觀點認為大戰略即國家運用政治、經濟、心理、外交和軍事手段實現國家安全目標的藝術;第三種觀點強調大戰略不僅包括實現國家安全,還有國家發展等目標,大戰略在實質意義上等同於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或國家戰略體系。[3 ] (P35 - 42)二戰之後,戰略研究的重心從歐洲轉到美國,美國創造了國家戰略、國家安全戰略等概念,進一步將戰略概念的層次提升到政治高度。與此同時,戰略在具體社會經濟領域得到更普遍的應用,戰略觀念在國家層面和國際層面更具有滲透性,昔日的戰略概念也被軍事戰略所取代,而戰略已經從單一概念發展成為一個概念體系。國際戰略是中國領導人提出並在中國逐步完善的一個概念,是戰略由軍事領域向非軍事領域擴展過程中帶有濃厚中國色彩的概念,目前在國際上得到共鳴,美國、英國等學者也逐漸使用這一術語。毛澤東將戰略從軍事領域發展到政治領域,他在戰爭年代強調「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4 ] ( P175) 建國之後則強調戰略的政治功用,如他在1958 年指出,「從戰略上看,必須如實地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看成紙老虎。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戰略思想。」[ 5 ] ( P807) 此後,他常常用「世界戰略」來論述中國對世界格局的看法和整體戰略部署。鑒於國際環境對中國的巨大影響,黨和國家領導人逐漸把「國際」與「戰略」結合起來看待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問題。1978 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際因素在中國總體國家戰略設計中的份量加重了,國際戰略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得到重視,並成為中國領導人面對發展道路的重大選擇之時經常使用的概念。鄧小平在1979 年3 月30 日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論及毛澤東制定的關於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稱為「國際戰略原則」,[6 ] ( P160) 此後國際戰略一詞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採用的一個術語。尤其是,1979 年底中國國際戰略學會成立,國際戰略從政治術語走向學術界,國際戰略研究開始走向正規化。 黨和國家領導人並沒有對國際戰略做出明確的界定,而學界對國際戰略的定義頗為繁雜,對其內涵和外延爭議甚多,甚至有人將國際戰略等同於宏觀意義上的對外政策①。唐永勝就此指出,將國際戰略理解得過於寬泛,把國際關係的一般性問題也納入到國際戰略研究的議題之中,而不去涉及或迴避國際戰略最基本的結構體系是國際戰略研究深化發展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傾向「, 這種傾向不僅浪費資源,也是研究不夠深入的具體體現,甚至不能稱為戰略研究」。[7 ] 唐永勝的批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國際戰略是對較長一段時間內國際全局的認識和謀劃,而外交政策是實施國際戰略的行動手段和具體措施,二者有所重合、各有側重,但並不相互包含②。唐永勝在以上批評的基礎上,引用了軍界學者高金鈿做出的定義:「國際戰略是指主權國家在對外關係領域較長時期、全局性的謀劃,也是指主權國家在國際鬥爭中運用國家實力謀求國家利益的籌劃和指導,其主要表現形態是主權國家的對外戰略」。[ 8 ] ( P8) 這一定義簡約而明確,但過於強調鬥爭性,帶有軍事思維的慣性特徵。國際關係學界對國際戰略的界定是由張季良、陳忠經在20 世紀80 年代提出的。張季良認為,國際戰略指的是「一國對較長一個時期整個國際格局、本國國際地位、國家利益和目標,以及相應的外交和軍事政策等總的認識和謀劃。」[ 9 ] ( P73) 陳忠經則指出,「所謂戰略或戰略問題就是在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領域,研究、掌握和運用現實關係中『較長時期的全局』的規律或指導性的規律。『國際戰略』的意義即可依次類推。」[10 ] ( P2) 這兩個定義簡潔,內涵清楚,但外延不甚明確。梁守德認為,國際戰略「指的是國家為了國家權益,從國際全局出發,運用外交的謀劃和指導。它包括對國際社會所處時代和基本矛盾發展規律的認識、對國際格局演變規律的判斷以及對外關係原則和方針政策的制訂,其目的是實現本國國家權益,其特點是具有長期性和全局性,是對一個較長時期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全局性國際活動路線、原則和途徑的謀劃和規定。」[11 ] ( P57) 筆者認為,這一定義全面而富含哲學性,可以作為界定國際戰略概念的基礎。近年來,學者們在界定國際戰略時積極引用大戰略的概念。王緝思把國際戰略視為「相當於美國人所說的『大戰略』」,但注意到了中國戰略的特殊性(即外部威脅與內部威脅經常相互轉換、相互呼應) 。[ 12 ] 唐永勝則認為「國際戰略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大戰略範疇。」[ 7 ] 有的學者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如羅天虹認為,國際戰略的內涵遠遠大於西方主流戰略或大戰略研究。[13 ] 由於這些學者對大戰略的概念並沒有做出明晰的界定,隨意性仍在。鑒於中國特殊的情勢,宜將國家安全(含國家統一) 納入大戰略的概念範疇,將大戰略放在第一層次,強調國際戰略與國內戰略的相輔相成、國家戰略體系的建構與完善;將國際戰略放在第二層次,專註於國際層面,重心在於國家戰略利益中國際利益的維護和拓展。二、國際戰略的研究議程根據以上定義,國際戰略研究的對象是主權國家,其研究內容則是從戰爭到平時,從軍事領域到所有重要領域。一般認為國際戰略主要涵蓋外交、安全與軍事、經濟、文化等四大方面,有些學者則強調國際戰略的主體是國家安全戰略、外交戰略和對外經濟戰略,將對外文化戰略排除在外。筆者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強調對外文化戰略的價值,且不說戰略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國進一步強調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國家戰略利益在全球拓展之時,從戰略角度思考文化對國家利益的意義也是極其必要的。另一方面,全球化模糊了傳統的國內事務、國際事務的區分,塑造著各國的認知(perceptions)乃至政策,[ 14 ] 國際戰略研究也離不開對國內戰略的認識和把握。目前,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界普遍缺乏對基本國情的深刻認識。實際上,離開國內基礎的分析和把握,戰略研究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這種把握又不是GDP 的簡單羅列能說清楚問題的。從戰略內容看,對內,國家戰略體系的確立與完善、國際戰略決策諮詢機制的建立愈加重要;對外,國際安全戰略、國際經濟戰略、國際政治戰略(結盟與不結盟、國際合作與衝突等) 、國際文化戰略等愈加相輔相成。一般而言,國家利益認識、國家實力評估、國際環境判斷、國家目標確立、國際戰略決策與實施構成國際戰略研究的基本邏輯鏈條。謀求國家利益無疑是國家制定國際戰略的出發點。國家利益不僅包括常規所認定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經濟利益,[15 ] ( P259) 還應包括文化利益、國際利益等,國家利益不僅是維護,更重要的是拓展。[16 ] 國家實力無疑是國家制定和實施國際戰略的內在基礎。國際戰略的謀劃與實施,是與客觀評估和運用國家實力分不開的。在關注一般意義上的硬實力之外,軟實力研究最近更成為國家實力評估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們還應從國家實力中確定那些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即國家戰略資源) ,並予以特別的關注。國際環境無疑是國家制定和實施國際戰略的外在條件,對國際社會所處時代和基本矛盾發展規律的認識、對國際發展趨勢的判定、對主要大國戰略走向的判斷、對大國實力比較的認定等是決定一個國家國際戰略基本取向的核心要素。一個國家的戰略目標無疑是制定和實施國際戰略的歸宿。一個國家的目標是多元的,但其核心戰略目標則是長期的、一貫的,如中國的「實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目標,美國的「確保世界領袖地位(leader ship) 」目標等。國家的戰略目標還與國家的定位有關,例如中國對自己的定位經歷了一個從泱泱上邦、輸出革命到地區性大國的變化,從「中國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國」的變化。國際戰略目標服務於國家總體目標,其基本職能是塑造國際環境、拓展國際利益、構築國際形象、加深國際理解等。國際戰略決策不僅取決於對國家實力的清醒認識,還取決於該國的戰略觀念及其戰略決策能力等,後者決定了一個國家能否準確地全面認識自己所面臨的環境,確定自己的國家利益,提出和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形成有效的戰略決策,並選取適宜的戰略路徑和手段。而在國際戰略的實施上,國家的政治意願至為關鍵,後者是國際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從國際戰略研究議程的角度看,國際戰略研究包含戰略評估、戰略預測、戰略決策等主要內容。戰略評估指的是對國家實力及其國際環境進行客觀評估,以準確把握國情及其國際地位。在戰略評估過程中,要把握客觀性、可比性和系統性原則。具體地說,戰略評估必須客觀、可靠、全面;評估應體現概貌,而避免局限和片面;評估需要引入比較,包括縱向的歷史比較和橫向的國際比較,以確立立體型的評估框架。預測即對未來事物的發展做出科學估計,將未來事物的可能性空間縮小到一定程度,以利於人類的活動。戰略預測是戰略研究的一個支持系統,也可視之為戰略決策的基礎和前提,其基本功能是準確把握對戰略決策具有重要作用的未來不確定因素,提供有關信息和數據,擬定規劃,制定政策,以形成可行的方案,為戰略決策和戰略規劃服務。戰略決策即在戰略評估和戰略預測的基礎上,選擇最優戰略方案。戰略預測側重於對客觀事物的科學分析,提供的是多種可能性方案;而戰略決策側重於對有利時機的選擇,是按照某種價值原則進行的主觀性判斷的最佳方案選擇活動。三、國際戰略的研究方法鑒於國際戰略研究的全局性、複雜性、前瞻性等特徵,其研究方法也必然是多樣化的。歷史分析是國際戰略研究最為悠久的方法。歷史貫通過去、現在與未來,並賦予此有機連續體(organic continuum) 以意義,[17 ] ( P2) 而戰略家的最高理想就是控制歷史潮流、改變歷史趨勢。就戰略思想的傳統而言,戰略與歷史幾乎不可分割,所有古典和近代的戰略家無一不是歷史學家。正如富勒將軍指出的「, 除非歷史能夠教導我們如何看待過去,否則戰史只不過是一種流血的浪漫故事」。[ 18 ] ( P1) 幾乎可以確定,戰略研究必須從歷史研究入門,換言之,一切戰略思想的形成都必須以前人的經驗為基礎。[19 ] (導言) 歷史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與昔日戰略家、決策者進行跨越時空對話的圖景。[20 ] ( P55) 歷史不會為我們的戰略預言提供答案,但是能夠磨礪我們的戰略觀念,深化判斷並促進對當代問題的思考。歷史研究不僅豐富了事實,而且使我們得以創造或驗證通則。它還擴展視野,改進觀點,而且發展一種「歷史感」( historical sense) ,即對歷史事件的態度。我們逐漸理解看似明顯獨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我們認為目前情景乃根植過去,而且歷史是過往的政治,政治則是當下的歷史。與此同時,應堅持史論結合的研究思路,本著科學、客觀的研究態度,以歷史事實為準繩、以理論剖析為訴求,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國際比較是國際戰略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現代條件下,一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制定國際戰略以及參與國際事務、開展對外交往等,無不需要通過國際比較來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為科學而可行的決策提供參考。國際比較是比較分析中歷史最為悠久的領域,而戰略的對抗性特徵決定了國際戰略研究必須著重進行橫向思維和橫向比較,換言之,國家對比不僅與自己比較,更要與其他國家比較。國際戰略研究最重要的國際比較是國家實力比較,它探究各種相關因素的最大差異程度,以得出總體性推論。[21 ] ( P243)國家實力對比是國際上各種矛盾變化的動力,實力對比永遠不會固定在一個點上,而國際戰略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本國處於優勢基點,這是我們進行國際戰略研究的立足點之一。個案分析(case study) 是最具操作性的戰略研究方法。個案分析是社會科學研究中非常實用的研究方法,它主要是採用某一理論對某一問題上的特定個案做出解釋,其重點在於從理論出發更深入地理解具體的現實。[22 ] ( P35 - 38) 我們對客觀世界所知不多、解釋能力有限,而且好的描述部分取決於良好的解釋,描述工作顯得尤其重要,而個案分析對描述的成敗至關重要;因此,對社會科學而言,個案分析具有根本性價值。[23 ] ( P43 - 46) 就某個需要解釋的問題進行個案分析,可能導致一個更為集中和相關性的描述,對理論驗證頗有輔助作用。由於國際戰略中的個案浩若煙海,個案的選取就非常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將個案與觀察(observation) 區分開來,找到適當且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人類歷史就是由重大事件串聯而成的,個案分析不失為最佳實證研究途徑,而個案分析「無可避免地或甚至都是採取比較的途徑」。[21 ] ( P204)定量分析是最具客觀性的戰略研究方法。所謂定量分析即從事物量的關係出發,對有關該事物的大量信息進行數量分析,從中找出這些數量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與結果,然後對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和狀況做出預測和判斷,在此基礎上做出戰略決策。[24 ] 孫子的「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的戰略剖析方法堪稱量化分析戰略之始。鈕先鍾認為「,『計』就是量度(measurement ) ,即數量化分析『, 索其情』就是判斷,即用非數學方式來處理不能量化的因素。」[25 ] ( P55) 鑒於國家戰略資源是國際戰略的物質基礎,國家實力比較是國際戰略主要的研究內容,量化分析被視為常用的國際戰略研究方法也就理所當然。調研(field study) 是我們應著力加強的戰略研究方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了解中國就沒有對其國際戰略的發言權。司馬遷能夠撰寫出名留青史的《史記》,實地調研起著重要的作用。司馬遷曾這樣描述自己調研的足跡:「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 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26 ] ( P915) 國際戰略研究亦同此理,亟需加強調研(如採取當事人訪談等研究方法) ,以求部分還原現場,從活生生的實踐中進行理論總結和思想升華。綜合研究的方法是國際戰略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國際戰略的總體特性決定了,國際戰略研究必須是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研究,吸收借鑒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決策學等多種學科方法。國際戰略研究不應拘泥於具體的方法論,而應強調研究方法的百家爭鳴。四、如何加強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建立並完善國家決策諮詢機制、促進國際戰略學科建設、學者戰略分析能力的錘鍊是中國國際戰略研究至關重要的三個主要方面,也是中國國際戰略研究中的三個軟肋,亟待加強。第一,促進國家決策諮詢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國際戰略決策機制的完善,需要國家戰略決策的制度安排,還需要輔助性的諮詢體系。二戰結束以來,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 紛紛建立並完善國家的戰略決策諮詢機制。對於重大問題的戰略性決策,都首先經過思想庫等智囊機構的科學論證,並已形成制度。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英國的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法國國防委員會、西德的聯邦安全委員會、義大利的最高國防委員會等都是為了強化制定國際戰略,及時處理突發事件和國防建設上的重大問題,全面協調軍事、經濟、政治和外交的關係和制定有關方針、政策的職能而建立的。目前,中國尚沒有建立相應的戰略決策機制,諮詢輔助尚乏制度化。我們認為,在國家亟需確立總體戰略框架之際,建立國家主席負責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逐步建立戰略諮詢機制是一項急迫的任務。同時,還要加強決策圈、決策諮詢圈、學術圈的信息溝通和人員流動,加強決策層與學術界的人才交流,並為此創造基礎條件。[27 ]第二,加大投入,促進國際戰略學科建設。國際戰略基本理論體系尚缺乏,目前將之放在國際關係的一般研究領域尚可,但加強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嫁接、形成國際戰略的自身理論體系、促進國際戰略學科建設卻是十分緊迫的。1979 年底,中國國際戰略學會成立,標誌著國際戰略從政治術語走向學術界。進入20 世紀80 年代,國際戰略研究逐步進入到高校研究的視野之中,並走進了大學課堂。例如,自1984 年開始,吉林大學的王家福就開始為碩士研究生開設國際戰略學課程,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高校逐步為政治學、國際政治學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開設該課程,基礎性的教材也逐步發展起來,1986 年王家福就出版了《國際戰略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的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系列開始把國際戰略學納入其範圍,2005 年由王家福、徐萍撰寫的《國際戰略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開發行,作為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可以說,國際戰略學早已進入學科建設進程中。當前,國內各高校、各思想庫紛紛建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整合其戰略研究資源。經過數十年的蓽路藍縷,國際戰略學終於迎來了學科建設的佳期,加大投入、形成合力是我們對國際戰略研究高潮的準備,也是我們衷心的期盼。第三,提高戰略素養,錘鍊戰略能力。戰略研究強調學者的重要性,他們的深謀遠慮是國家保持長治久安的基礎條件之一。鑒於戰略研究的全局性、宏觀性、前瞻性等特徵,戰略學者必須具有專業性的戰略素養,這包括全局觀念、前瞻眼光、歷史根基、宏觀理念、寬廣視野、理性意識、邏輯思考、整合能力等。具體地說,國際戰略研究首先強調全局性和總體性,需要綜合性思考;國際戰略主要研究和謀劃未來,需要研究者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制定應對未來之策,最起碼要做到「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26 ] ( P850) 與此同時,從事遠程思考的戰略學者必須具有充分的歷史知識,只有做到識事理之常、通古今之變,才能把握歷史的未來脈搏;國際戰略研究著重於宏觀,兼顧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層面,只有心胸開闊,眼界宏大,始能識大體、顧大局、成大事;國際戰略研究要有綜合性觀念,強調從多角度、多側面看待問題,視野開闊;國際戰略事關選擇,戰略學者必須首先是理性主義者,以理性假定為基礎「, 雜於利害」,同時在選擇之時又要關注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相為用;國際戰略研究要尊重邏輯規律,強調邏輯推理而避免主觀臆測;世界日趨複雜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不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戰略學者需要考察這些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在追求國際戰略目標之時將這些因素整合起來形成戰略優勢。概言之,國際戰略學者應是飽學的史學家、遠見的哲學家、深刻的思想家、敏銳的戰略家,具有豐富的學識、彈性的心靈、高度的智慧、進取的精神。當前,參與戰略研究的學者主要來自國際關係研究領域,許多人慣於坐而論道,從未起而踐行,對其他學科的進步不了解或視而不見,對借鑒其他學科成果不甚熱心,熱衷以評點他人文字取代深入研究。遏制中國戰略研究領域這些不良苗頭,關鍵在於提高戰略學者的學術素養。隨著國際戰略議程的擴展,國際戰略的議題數量也在迅速增長。抓住最為關鍵的重要議題,是國際戰略研究能否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所進步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我們認為,對正在通過和平發展道路迅速崛起的中國而言,如下幾個議題亟需我們切實關注和深入研究:第一,加強對全球發展趨勢的研究。中國已經融入世界,正在成為世界的主要領袖國之一,如何理解和認識國際發展趨勢,尤其是挖掘並把握其演變規律,事關中國國際戰略定位及其中長期安排。第二,加強國家實力研究。如果不了解國家實力以及相關的各種問題,也就根本無法研究如何使用國家實力,更不用說制定和實施適宜的國際戰略了。作為國家實力的組成,國家戰略資源、軟實力研究至為關鍵。第三,加強對世界主要大國興衰規律的研究。我們不僅要關注世界主要大國戰略的橫向比較研究,還要加強對每一個大國戰略的縱向比較研究,尤其是總結中國國際戰略的歷史經驗教訓,所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其中,戰略思想史研究亦應納入視野之中。鑒於中國處於崛起進程之中,應加強對主要大國崛起戰略的橫向比較研究和對中國歷史上崛起進程的縱向比較研究,通過比較分析和個案分析探究大國興衰規律。第四,加強對戰略文化的研究。戰略首先是一種思想,背後是文化的巨大影響。作為戰略的底蘊和根基,文化對戰略的影響似乎無所不在。思想文化與戰略的結合,構成戰略文化的精髓。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略文化是一種限制行動選擇的觀念力量,決策者亦可從這些限制中找尋和確定具體的戰略選擇。換言之,戰略文化是制定現實戰略的潛在意識和歷史文化情結,因為戰略家只能在特定的歷史文化環境中進行認識和實踐創造活動。戰略文化構成一國戰略決策的基礎條件,也是詮釋其國際戰略的重要路徑。第五, 加強對中國當前重大現實戰略問題———如對外開放戰略、能源戰略、生態戰略、科技戰略等———的研究,不僅有利於將國際戰略研究落到實處,實現國際戰略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並將促進中國國際戰略的實證研究。注釋:① 例如梅然《: 國際戰略研究的對象和若干特點》,載《國際戰略研究簡報》,2007 , (2) 。② 李景治進一步指出了國際戰略和國際政治的不同之處:「從一定意義上國際戰略研究往往超越國際政治領域,直接或間接涉及世界經濟和各國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政治文化、決策機制和歷史傳統等領域。」參見李景治等:《國際戰略學》,第111 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 ]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2 ] B. H.Liddell Hart.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 [M]. London : Faber and Faber Ltd. , 1967.[ 3 ]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 ] 毛澤東選集[M].2 版. 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 ] 鄧小平文選[M].2 版.第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 唐永勝.國際戰略的內涵[J ]. 國際政治研究,2007 , (4).[ 8 ] 高金鈿.國際戰略學概論[M].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 9 ] 張季良.國際關係學概論[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10 ] 陳忠經.國際戰略問題[M]. 北京:時事出版社,1987.[11 ] 梁守德,洪銀嫻.國際政治學概論[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12 ] 王緝思.關於構築中國國際戰略的幾點看法[J ]. 國際政治研究,2007 , (4).[13 ] 羅天虹.論西方戰略與安全研究的轉變[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 , (10).[14 ] J ean2Marie Guehenno1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St rategy [ J ] . Survival , Vol.40 ,No.4 , Winter 1998 - 99.[15 ] 唐永勝,彭雲.中國的國際戰略研究[A ]. 王逸舟.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 —2005) [ 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6 ] 門洪華. 中國國家戰略利益的拓展[J ]. 戰略與管理,2003 , (2).[17 ] Peter Calvocoressi. Arnold Toynbee : A Memorial Lecture[J ]. International Affairs , January 1976.[18 ] Hew Strachan1 European Armies and the Conduct of War [ M] . London : George Allen & Win ,1983.[19 ] 鈕先鍾1 孫子三論[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20 ] John Baylis et al. Contemporary Strategy : Theories and Concepts ( Vol. 1 ) [ M ]. London : Groom Helm , 1987.[21 ] David Marsh , Gerry Stoker. 政治學方法論[M]. 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22 ] Stephen Van Evera1 Guide to Methodology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 [ M]. Cambridge : MIT Press , 1996.[23 ] Gary King , Robert O1 Keohane , Sidney Verba.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M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24 ] 於汝波.大思維:解讀中國古典戰略[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25 ] 鈕先鍾.戰略研究[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26 ] 司馬遷.史記[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27 ] 楊明傑.國際戰略研究中的政策導向[J ]. 國際政治研究,2007 , (4).本站所收集的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和刊物所有,如果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推薦閱讀:
※毛澤東對世界三大宗教的解讀和研究
※腸道微生物與神經及精神疾病的研究現狀
※漢代夫妻關係研究
※如何做新時代迷人女生?:好奇心研究所
※【獨角獸研究】這家十年十倍的聲學獨角獸公司,下一個十年能否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