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發現:南昌贛江上這些橋 你都叫得出名字嗎
1963年前僅有「八一大橋」 生米大橋創造4個全國第一
生米大橋
老八一大橋
從1936年底,贛江上第一座大橋中正大橋通車,到今天的朝陽大橋正式通車,一座座橫跨贛江的大橋,承載著許多歷史的記憶,守望著南昌人的幸福。
「以贛江為主軸,一江兩岸,南北兩城,雙核擁江」,在南昌城市總體發展空間規劃中,贛江佔據著異常重要的地位,而跨江交通情況也直接關係著南昌的發展。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架在贛江上的橋樑逐漸增多。
從1994年1月10日南昌大橋建成,到如今朝陽大橋飛渡贛江,在21年的時間裡,南昌架起了一座座跨江大橋,八一大橋、贛江大橋、南昌大橋、生米大橋、英雄大橋、朝陽大橋宛如巨龍橫卧在贛江兩岸,氣勢恢宏,與贛江兩岸旖旎風光連成一體,形成「一江兩岸,多橋輝映」的獨特城市風貌,成為南昌一道道獨有、亮麗的風景線。
此外,在母親河贛江南昌段還建有:豫章大橋、龍王廟大橋、向莆鐵路南昌贛江特大橋、樓前大橋、滁北大橋、北旺大橋、沙田贛江特大橋、福銀高速贛江南、中、西支大橋等橋樑。
中正大橋:戰爭中兩度被毀
從九連山發源,贛江經過七百多公里的奔騰,由南往北穿過南昌,進入鄱陽湖,注入長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橫貫南昌南北的贛江上,只有一座橋,就是建於1936年,曾在戰爭中兩度被毀的南昌中正大橋。
常年研究南昌歷史的江西科技師範大學黎傳緒教授告訴記者,中正大橋在1934年12月興工修建,1936年底建成,是贛江歷史上第一座橋樑。橋長1077.82米,東岸引橋長41.55米;兩岸引橋總計長147.67米。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正橋28孔,每孔跨度35.33米。橋面寬9.67米,汽車道6米,兩旁人行道各1.33米,汽車道載重10噸。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墩柱,鋼排架梁,洋松木橋面。
今年83歲的劉桂香老人回憶,小時候父母帶著她過江時走的就是中正大橋,「我記得很清楚,橋面是用木板鋪成,橋上的木板有寬寬的間隙,在橋上行走可以看到江面的波濤,偶爾有卡車經過,可以感覺身體隨著木板搖晃。」
黎傳緒告訴記者,南昌中正大橋曾在戰爭中兩度被毀,1939年3月,日軍隔岸對峙,企圖攻佔南昌。面臨日軍坦克戰車的進攻,國民黨守軍匆匆忙忙在3月26日11時20分把中正大橋炸斷。不料日軍從昌北、牛行、生米強渡贛江,在第二天深夜就攻陷南昌城。日軍佔領南昌之後,修復了中正大橋。10年之後,中正大橋又一次被炸。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第四兵團沿浙贛鐵路直取南昌城,國民黨把中正大橋炸斷,以求阻止解放軍跨江進城,解放軍迂迴至城東謝埠。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中正大橋進行了改建,並將其「中正」更名為「八一」。
贛江大橋:連接河東河西兒女的好姻緣
位於八一大橋下游的揚子洲處,有一座貫通南北的公路、鐵路兩用橋,熟悉歷史的「老南昌」都知道,這是連接江西較早的鐵路南潯線和浙贛線的一座橋樑,也是繼八一大橋之後南昌興建的第二座跨江大橋——贛江大橋。
1916年6月,南潯鐵路從九江修至牛行並正式通車。1937年9月,浙贛線建成通車後,由於贛江的一水之隔,南潯線和浙贛線也只能隔江相望。特別是南潯線北有長江攔斷,南有贛江阻隔,建成以來一直就是單獨一線,不能與全國鐵路聯網,成為一段鐵路「盲腸」。
彼時,贛地有民諺說:「河東的崽俚河西的女,有了姻緣難成伴侶。」談及贛江大橋的歷史,南昌市鐵路局檔案室的劉建平告訴記者:「贛江大橋連接的是南潯線,正因有了這座橋,才使得這一段鐵路『盲腸』得以進入市區,聯通全國。」1956年5月,鐵道部決定興建南昌贛江大橋。為了加快贛江大橋的建設,政府從贛州、撫州專區調集民工6000餘人參加引線土方施工。劉建平告訴記者,由於贛江南橋與北橋的聯絡線長1.4公里,處於江中揚子洲頭,地勢低洼,與大橋南端的橋頭路堤同為低洼地,需要用大量的土方進行回填。然而,因為贛江兩頭均是沙洲,無土可填,回填土方的來源成為一個大問題。
「南線的土方需到40多公里外的梁家渡站外挖方取土,通過鐵路運到贛江大橋橋頭卸下填方。北線的土方則要到別的地方通過小車推來,這樣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劉建平說,贛江大橋修建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是最為困難的時期。那時糧食緊缺,因為吃不飽飯,不少民工都離開了工地,工程被迫停止。後來,政府用獎勵大米等方式鼓勵民工,路基填築速度大增。經過五年多的努力,大橋於1963年1月10日正式運營,結束了近半個世紀南潯線獨立運營的尷尬局面。
新八一大橋:江西第一座斜拉橋
「最初的大橋是使用防腐木建的,據說能用很多年,但在使用了20年後,橋面很多地方都開始腐朽破損,部分橋墩受損,不堪交通重負。」劉桂香回憶,1955年政府開始改建大橋,不到兩年的時間,橋樑改成鋼樑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後恢復通行。隨著城市的發展,八一大橋先後經過多次改建加固,1957年改建後,八一大橋又經過兩次加固。由於不堪城市日益發展的交通重負,在醞釀了一系列關於「八一橋」的改、擴建方案後,199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建一座具有時代特徵的現代化大橋,一座新「八一大橋」。「一聽這個消息,我們一大家子就趕到老八一橋上去拍照留念,當時,每到周末就有很多人排隊在八一大橋拍照。」家住下沙窩的許瑞祥給記者展示了一張老照片,男女老少20多人在人行道上站成2排,對著鏡頭微笑著,背後是老八一大橋的水泥橋面。
1997年10月通車的南昌新八一大橋,屹立在舊「豫章十景」中的章江渡口,新八一大橋設計建設工程部大膽採用4米樁徑為主塔基礎,使主塔基礎和工程數量僅為國內同等跨度斜拉橋的32%,創造了當時的國內第一。在全國同類規模的橋樑中,八一大橋建造時間最短、造價最低。主橋跨度160米,塔高103米,長1040米,橋面最大寬度28米,是江西省第一座斜拉橋,也是江西省南昌市最長的一條斜拉索橋。
「我讀小學的時候,爸爸經常騎自行車帶著我去看八一大橋,大橋兩邊護欄鑲嵌著十二生肖漢白玉浮雕及一些古文典故。」80後鄧文欽告訴記者。
南昌大橋:第一座行人、公路兩用橋樑
南昌大橋是連接昌南、昌北主要通道之一。大橋1989年10月1日開始修建,1994年1月10日建成,是我國在贛江上修建的第一座行人、公路兩用橋樑,被稱為「千里贛江第一橋」。隨著南昌「一江兩岸」的發展,大橋交通流量猛增,使橋樑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而且經常有超過大橋設計載重標準的車輛在橋上行駛,橋樑局部已損傷,橋面破壞較為嚴重。
據大橋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按照大橋荷載設計和有關規定,機動車通過大橋時限載20噸。但是實際上,超載最嚴重的車輛甚至達到了八九十噸,為大橋設計荷載4倍。記者了解到,由於過往車輛密集,南昌大橋長期處於超載負荷狀態,導致大橋出現橋樑裂縫、支座偏位、橋面破損等安全隱患。因此,我市2010年第一次對南昌大橋封閉維修。
生米大橋:一橋「跨過」4個全國第一
2006年4月30日竣工通車的生米大橋,是贛江上規模最大的橋樑,全長3880米,主橋寬35米,雙向八車道,內河為三級通航標準,能抵禦三百年一遇洪水襲擊。生米大橋的設計與施工,在全國建橋歷史上創造了「四個第一」:連續兩跨228米鋼管拱橋;寬17.5米、長116米移動模架施工;採用大型龍門吊架設鋼管拱;有底單壁鋼套箱主橋水下大型承台施工。同時,主橋606米長的鋼管混凝土系桿為世界第二索。
生米大橋橫跨贛江,位於南昌城市外環線上,連接昌南、昌北兩大城區。「生米大橋設計富有創意,主橋雙拱如雄鷹展翅,象徵江西在崛起,南昌在騰飛。」大橋管理者表示,生米大橋是南昌形成一江兩岸城市大格局的重要紐帶,對拉大城市框架,形成外環交通,構築半小時經濟圈,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生米大橋現在最重要的作用,是為城市過江交通減壓。」大橋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生米大橋2006年竣工後,每天通行的車輛達到2.5萬輛(次),其中6成以上是大貨車。」生米大橋對八一大橋、南昌大橋的交通壓力進行了有效分流,大橋的作用已經顯現出來。
生米大橋
英雄大橋:我省投資規模最大的跨江公路大橋
2009年2月28日,作為連接昌南、昌北城的快速通道和南昌市「三環十一射」路網中的重要一環,英雄大橋竣工通車。大橋由五部分組成,包括北岸連接線工程、跨贛江北支大橋、揚子洲高架橋、跨贛江南支大橋、南岸連接線工程,主線全長約9.5公里,主橋雙向八車道。工程總投資為17億元,是我省投資規模最大的跨江公路大橋。
一座大橋,兩種橋型。英雄大橋的跨贛江南支大橋為單纜單索麵雙塔獨柱自錨式懸索橋。該橋獨柱雙塔三纜造型,塔高75米,三條優美的曲線大纜,勾勒出一幅「江上遠帆」的船影。
英雄大橋通車後,不僅增加了城市北部贛江兩岸的交通聯繫,使其與昌南城的聯繫形成環形網路,分流南昌大橋、八一大橋30%的車輛,大大改善昌北地區的交通狀況。與此同時,英雄大橋的建成,拉開南昌5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加快了南昌的城市化進程。如今,英雄大橋既成為了南昌的一個城市標誌,更成為了助推昌北地區和揚子洲地區經濟騰飛的發展之橋。
朝陽大橋:總投資23億元 今日正式通車
作為世界第五座、江西第二座汽車人行雙層橋的江西南昌朝陽大橋工程於2012年10月18日正式開工,於今日正式通車,該橋同時也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座波形鋼腹板PC組合梁多塔斜拉橋。朝陽大橋路線全長約3.2公里、雙向8車道,總投資達23億元人民幣。主橋主跨採用六塔七孔單索麵斜拉橋方案,大橋跨越贛江範圍全長約1560米,分為主橋和引橋兩部分,其中主跨長908米,橋寬37米,雙向八車道,塔高45米。
遠遠望去,朝陽大橋橫跨贛江,六個塔柱在斜拉索的襯托下如同一個個「合」字造型,寓意「帆合連進」。多塔和單面拉索多樣組合,如同排列有序的一面面旗幟,象徵著南昌人民齊頭並進謀發展,體現了「一江兩岸」城區珠聯璧合的盛景。
朝陽大橋是南昌市「十橫十縱」幹線性骨架道路九洲大道跨越贛江的交通聯繫通道。「朝陽大橋建成後,可以分流30%南昌大橋的交通壓力,減輕南昌大橋和八一大橋的交通壓力。」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李章峰說,洪城路、昌南大道、洪都大道等肩負車輛越江重任的路段都將大大「減負」。
豫章大橋:溝通蔣巷與高速公路的重要紐帶
豫章大橋建成於1990年12月,橋樑全長560.61米,連接南昌市區與蔣巷鎮、南磯鄉,跨越贛江南支,其左岸為南昌縣蔣巷鎮、右岸為富大有堤,是溝通蔣巷鎮與市區及外環高速公路的重要紐帶。豫章大橋為城鄉公路橋樑,位於贛江東支、八一大橋下游8.36千米、南昌縣蔣巷鎮高梧渡口處,取南昌古城豫章得名。
隨著年代的久遠和過往車輛的日益增多,為了增強大橋的交通運輸能力,豫章大橋曾於2008年進行維修加固。
龍王廟大橋等公路鐵路橋:為南昌市民帶來便捷交通
「朝飛贛江雲,暮卷鄱湖雨」,一座座大橋的建成,為南昌人民帶來了便捷的現代交通。位於新建縣龍王廟並因此得名的龍王廟大橋(也叫新建縣贛江大橋)為高速公路特大橋,橫跨贛江,全長2077.8米,總投資1.6億元,1997年始建,1999年建成通車。向莆鐵路南昌贛江特大橋、樓前大橋、滁北大橋、北旺大橋、沙田贛江特大橋、福銀高速贛江南、中、西支大橋等橋樑的建設也給南昌市民帶來的便捷的交通環境。
推薦閱讀:
※何柏青/百年南昌路
※南昌現在發展怎麼樣?
※南昌:吸毒男子扒光女子衣服遊街(圖)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文物 發掘上升到國家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