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先天性髖脫位如何早發現
寶寶下肢長短不一 及時就醫檢查診斷
很多家屬有疑問:「小孩子很小,不會走路。怎麼判斷有髖關節脫位?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是仔細檢查你的孩子,如果發現兩下肢有長短,兩側臀部和大腿內後方皮紋不對稱,換尿布時髖關節不能充分外展,甚至有彈響聲、彈跳感,此時家屬應當最好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以便早確診,早治療。
一旦確診,孩子年齡越小治療越簡單,複位後將雙下肢置於高度外展位,用三角尿墊蛙式位夾板固定,保持4-6個月通常都能獲得成功的概率很高。而半歲到3歲的患兒年齡較大,髖關節自動複位的可能性較小,需要住院將內收肌切斷,然後用閉合複位石膏或支具固定。3歲以後的小孩子需要做髖關節切開複位,還要做髖臼修整術。
對於家長而言,一定要明確:一旦錯過了保守治療的時機,同樣做手術,寶寶年齡越小,手術效果更好;年齡越大,手術創傷越大,效果越差。
孩子走鴨子步 可愛背後或藏隱患
14個月大的嬌嬌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像只小鴨子,還總摔跤。經骨外科醫生檢查,診斷嬌嬌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專家介紹,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即股骨頭不在髖骨臼窩裡或從裡面滑出來,為新生兒常見病,有家族遺傳特點,女孩發病比男孩多。該病的發病特點:會陰部較寬厚;患肢後側臀下的皮膚褶皺比正常肢的皮膚多;患肢比正常肢稍短;牽拉患肢時,髖關節可有彈響感;跛行,也叫鴨行步。
寶寶躺著,家長將其雙髖朝兩邊展開(膝蓋呈直角,大腿與身體垂直),如果寶寶的雙腿發硬,不能展開,基本可確定是此病;由於有些輕度脫位、半脫位的情況很難查出,家長可帶寶寶到醫院做輔助檢查: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做超聲波檢查確診;10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用X光確診。
治療建議:
3~6個月的寶寶診斷明確後,可用專用弔帶固定,3個月後95%以上可治癒,這種治療方法不損傷關節、併發症少;1歲左右、開始走路的寶寶則需先將脫位的關節整復,然後上3個月的蛙式或人字石膏,再用支架固定9~12個月,才能恢復正常;2歲以上的寶寶則要動手術。
推薦閱讀:
※「袖珍媽媽」35年前收養女嬰,為什麼遺棄孩子的往往是母親而非父親?
※從孩子的表現就能看出父母的缺點,真得太震驚了!
※兩位女明星的命運迥異,讓我們于震撼中領悟,該給孩子怎樣的童年!
※陪孩子耽误了你的时间,然而你却耽误了孩子一生
※8位知名男主持背後的神秘老婆,可惜有人錢多卻一生沒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