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副總長 我軍新一代148名上將剖析 副總長最多山東籍居首

我軍新一代148名上將剖析 副總長最多山東籍居首 論壇出處:作者:時間2014-02-25 20:08:01

  1994年6月8日,中央軍委晉陞上將軍官軍銜儀式在北京舉行。圖為江澤民等中央軍委領導同上將軍官合影  解放軍的軍銜制度,經過長達八年的認真準備,在全國人民的矚目

  • 警惕:鼻炎,過敏性鼻炎春季易癌變
  • 吃菜降糖,來自美國的蔬菜胰島素
  • 男子性侵女主管後裝傻被發現
  • 口臭,口乾,口苦,便秘,怎麼辦?
  • 來 自 西 陸 軍 事 http://www.xilu.com

      1994年6月8日,中央軍委晉陞上將軍官軍銜儀式在北京舉行。圖為江澤民等中央軍委領導同上將軍官合影

      解放軍的軍銜制度,經過長達八年的認真準備,在全國人民的矚目下,於1988年10月1日再度正式實行。從1988年9月14日舉行第1批上將軍銜的授予儀式開始,到2013年7月31日新一批上將軍銜的晉陞儀式為止,經歷了26個年頭。其間,先後有148名高級將領分20批榮獲了上將軍銜稱號〔第1批屬於「授予」上將軍銜,第二批以後屬於「晉陞」上將軍(警)銜,為方便敘述起見,本文將授予和晉陞上將的批次統一編排序號〕。

      在1988年開始實行的軍銜制度中,軍官的軍銜起初設為三等十一級,其中將官設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一級上將專為軍委主席及副主席而設。但是,有權獲得該銜稱號的本人都表示「不要」,軍委副主席楊尚昆1988年5月27日在《在全軍貫徹實施幹部〈三個條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鄧(小平) 主席一直講他不要軍銜」,「我是武衙門裡的文官,也不要軍銜。如果軍委主席、副主席都不要軍銜,變成文官,我看這對全軍是一個很好的影響,對全軍順利地改文職是個推動」。鑒於一級上將軍銜沒有授出去的實際,1994年5月12日,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決定》中,取消了一級上將的設置,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副主席的職務等級編製軍銜為上將」。於是,上將成為我國新時期最高的軍銜等級稱號。現就新一代上將銜稱獲得者的若干結構情況,略加剖析,以饗讀者。

      單位結構,分布於18個高級領導機關

      按照1994年5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全軍按編製可設置上將的單位,總共有17個:中央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原國防科工委)、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和七大軍區。1995年7月,經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批准,武裝警察部隊升格為正大軍區級後,司令員、政治委員的編製警銜亦為上將。

      據此,從1996年第4批上將晉陞開始,編製有上將軍(警) 銜的單位增加至18個。按照舉行上將授銜或晉銜儀式時媒體報道的數據統計,新時期148名上將所屬單位(軍委委員兼任下屬單位的領導人,均按軍隊編製序列內擔任實體職務的單位計算) 如下:中央軍事委員會5人;總參謀部(包括總參警衛局) 18人;總政治部(包括軍紀委) 16人;總後勤部6人;總裝備部(包括原國防科工委) 8人;軍事科學院8人;國防大學10人;海軍8人;空軍7人;第二炮兵5人;瀋陽軍區5人;北京軍區9人;濟南軍區6人;南京軍區9人;廣州軍區8人;蘭州軍區6人;成都軍區8人;武警部隊6人。

      職務結構,副總參謀長最多

      上將軍銜授予、晉陞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職務的編製軍銜。按照《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規定,全軍編製軍銜為上將的職務有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他們的編製軍銜為上將唯一等級;正大軍區級的編製軍銜為上將、中將兩個等級,即可以是上將,也可以是中將。

      解放軍全軍正大軍區職的職務有:副總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總後勤部、總裝備部、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各大軍區的軍政一把手。武警部隊編製為上將警銜的,為兩名軍政一把手。

      我國25年來所授予和晉陞的148名上將中,授銜或晉銜時公布的職務(依據舉行儀式時媒體的報道) 構成情況為:中央軍委委員、軍委副秘書長2人;軍委委員、國防部長1人;軍委委員2人。總參謀長2人,副總參謀長14人,總參警衛局局長2人。總政治部主任2人,副主任9人,副主任兼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4人,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1人。總後勤部部長2人,政治委員4人。總裝備部部長(包括原國防科工委主任) 3人,政治委員4人,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兼副部長1人。軍事科學院院長3人,政治委員5人。國防大學校長5人,政治委員5人。海軍司令員4人,政治委員4人。空軍司令員5人,政治委員2人。第二炮兵司令員3人,政治委員2人。瀋陽軍區司令員3人,政治委員2人。北京軍區司令員4人,政治委員5人。濟南軍區司令員3人,政治委員3人。南京軍區司令員6人,政治委員3人。廣州軍區司令員4人,政治委員4人。蘭州軍區司令員3人,政治委員3人。成都軍區司令員4人,政治委員4人。武警部隊司令員3人,政治委員3人。

      以上軍事行政軍官75人,政治工作軍官73人,基本上是平分秋色。按軍種區分,陸軍占絕大多數,海空軍佔百分之十幾(包括由海空軍調入三軍領導或科研、教學機構仍保留原軍種銜籍者)。

      籍貫結構,山東省獨佔鰲頭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將軍省」「將軍縣」出現在江西、湖北、安徽、河南等省。第二次實行軍銜制後,最高軍銜上將的籍貫(簡歷中有祖籍與生長地者,按祖籍計算),分布在21個省市,其中獨佔鰲頭的是山東省,計有35名,約佔全部上將的23。6%,接近1/4。其餘113名上將籍貫的分布

      情況是:

      河南省,16名;河北省,15名;遼寧省,13名;

      江蘇省,13名;安徽省,8名;湖北省,8名;

      湖南省,7名;陝西省,6名;山西省,5名;

      吉林省,4名;四川省,4名;江西省,3名;

      上海市,2名;雲南省,2名;黑龍江省,2名;

      重慶市,1名;貴州省,1名;浙江省,1名;

      廣東省,1名;福建省,1名。

      全國出現兩名以上上將的縣(縣級市)

      共10個,它們是:

      山東省招遠市4名:遲浩田、王瑞林、劉順堯、隋明太;

      山東省榮成市3名:李耀文、王茂潤、姜福堂;

      山東省滕州市3名:李景、李繼耐、劉書田;

      山東省文登市2名:孫忠同、遲萬春;

      山東省膠州市2名:張連忠、張文台;

      山東省臨朐縣2名:石雲生、許其亮;

      河南省林州市2名:曹雙明、李乾元;

      山西省原平市2名:傅全有、張工;

      吉林省永吉縣2名:趙南起、陶伯鈞;

      遼寧省瓦房店市2名:于永波、谷善慶。

      年齡結構,平均62。6歲

      148名新上將授(晉) 銜時的年齡分布,總的趨勢是首批年齡偏大,往後逐漸有所降低,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區段。

      第1批17人,平均年齡69。18歲。其中70歲以上的10人,佔了58。8%,最大的洪學智75歲;60歲至69歲的6人;59歲的1人(遲浩田)。

      之後,各批晉陞上將者,除第3批中有一人因特殊情況71歲晉陞外,其餘130人晉陞上將時的年齡,都沒有超過65歲。第2至第4批29人,平均年齡63。69歲。其中第2批6人,平均63。67歲;第3批19人,平均63。79歲;第4批4人,平均63。25歲。第5批10人,平均年齡62。3歲。其中年齡最小的60歲,最大的64歲。

      第6批至第20批92人,平均年齡61。1歲。其中年齡最大的65歲,最小的56歲(徐才厚);60歲以上的75人,59歲以下的17人,分別佔81。5%和18。5%。

      開始幾批上將年齡偏高,有一定原因,筆者分析認為主要有兩個:

      一是,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時,全軍高級將領的年齡普遍偏高。解放軍總政治部1984年頒發的《關於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四化」建設的七年規劃》,對「大軍區、軍兵種、科工委領導班子」年齡結構提出的規劃是,「前兩年(到1985年底以前),要增加60歲以下的同志;後五年(到1990年底以前),軍政一把手,一般不超過65歲,班子中60歲左右、55歲左右和50歲左右的幹部要各佔一定比例」。說明當時這些大單位的領導班子中,還缺乏「60歲以下的同志」。當時,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已經74歲,1987年76歲時卸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已經70歲,1987年73歲時卸任。1988年授銜時,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中央軍事委員會和某些大單位中,適當保留若干名70歲以上身體強健的將領,是幹部新老交替的需要,它有利於搞好傳、幫、帶,更好地傳承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1992年10月,張震已經78歲,鄧小平當面指示他「還可以干一屆」,以便「協助江澤民同志,用3年左右的時間,把我軍各級領導班子調整好、建設好,保證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忠於黨的路線的同志手中」。於是,張震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擔任了中央軍委副主席,83歲時卸任。

      二是,從中將中選升上將的工作似乎開始得晚了一點。1988年首批上將軍銜授予以後,到1993年才開始從中將中選升上將,時間相隔了5年。從表面上看,這是造成1993年和1994年兩批晉陞上將者,平均年齡達到近64歲的重要原因。軍銜晉陞制度不健全,晉陞時機不適時,就會影響其生機與活力。解放軍1955年至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度期間,所授1057名將官(包括1955年9月以後補授的19名少將、中將、上將) 中,沒有一名獲得過晉陞,形成一潭死水。第一次軍銜制度生命的終結,除了當時黨的「左」的指導思想是主要原因以外,軍銜制度本身更新機制不健全,致使其失去生機與活力,對軍隊建設起不到積極作用,影響了銜級制度生命的延續,最終導致了自身的衰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軍齡結構,開國前入伍者佔28%

      148名新上將授(晉) 銜時的軍齡(包括參加黨的革命工作,簡稱「工齡」) 狀況,總的趨勢與年齡情況相仿,首批授銜者軍齡較長,往後逐漸有所縮短,從第7批開始,入伍42年左右晉陞上將者居多。現按革命階段,將148名上將參加革命工作的時期分別統計如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工作(俗稱「老紅軍」) 的11人。軍齡最長的59年,最短的51年,平均56。9年,都集中在第一批授銜者之中。其中,20世紀20年代後期參加革命工作的,有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等3人;20世紀30年代初期參加革命工作的,有郭林祥、尤太忠、王誠漢、張震、李德生、向守志、萬海峰等7人;土地革命戰爭末期參加革命工作的1人,為李耀文。

      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工作(俗稱「老八路」) 的14人。平均軍齡49。7年,分布在第1批至第3批授(晉) 銜者之中。他們是:第1批遲浩田、楊白冰、徐信、劉振華、王海;第2批張萬年、朱敦法;第3批楊德中、周克玉、王克、李來柱、張太恆、宋清渭、李九龍。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16人。平均軍齡47。5年,分布在第1批至第4批授(晉)銜者之中。他們是:第1批趙南起;第2批于永波、傅全有、張連忠、曹雙明;第3批徐惠滋、李景、王瑞林、戴學江、李文卿、谷善慶、曹芃生、固輝、李希林、史玉孝;第4批王振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參加革命工作的,軍(工) 齡最長的49年,最短的28年,平均42。6年,分布在第3批以後的18批晉陞上將者之中。據對2000年至2013年共14批90名晉陞的上將統計,每批晉陞時的軍(工) 齡大體相當,一般在42。5年左右。看來,今後在不採取特殊舉措的情況下,這個軍(工)齡段,很可能成為我國上將晉陞時的客觀實際或組織上的掌控幅度。

      銜史結構,兩度授銜者佔73。7%

      所謂「兩度授銜」,是指1955年至1965年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度時的授銜,和1988年開始的本次授銜。148名上將中,有109人在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曾獲得過從列兵到上將的軍銜稱號。最引人注目的是「二度將軍」,但為數較少,只佔兩度授銜者的0。9%,他們原來的軍銜是:上將洪學智;中將秦基偉、張震;少將劉華清、徐信、郭林祥、尤太忠、李德生、向守志、李耀文。獲得過第一次軍銜制期間軍銜稱號的,絕大多數是尉官和校官,佔85%以上;少數人佩戴士兵軍銜不久,就趕上了軍銜制度的取消。

      1988年第二次實行軍銜制後,除了首批所授的17名上將外,其餘131名上將,都是逐級晉陞而來。他們的「新銜史」包括了五種情況:一是1988年首次授予中將軍銜,後來晉陞為上將;二是1988年首次授予少將軍銜,後來經過中將晉陞至上將;三是1988年首次授予大校軍銜,後來經過少將、中將晉陞至上將;四是1988年首次授予上校軍銜,後來經過大校、少將、中將晉陞為上將;五是1988年以後從地方調入軍隊,實行軍銜制以後才中途授銜,然後晉陞為上將。筆者目前搜索到的資料中,尚未見到有明確記載1988年首批授銜時的中校以下軍官晉陞為上將軍(警) 銜的例子。

      關註解放軍軍銜制度的一些讀者,經常提出關於高級將領軍銜的晉陞年限問題。

      一是,當幾年中將可提上將?

      解放軍從1993年開始啟動晉陞上將軍銜的程序以來,20年里共有131人由中將晉陞為上將,從晉陞的實際過程看不出有晉陞年限的定製。這131人由中將晉陞上將的實際情況是:24人的中將銜是1988年初次授銜時所授;45人是先授予少將銜,然後晉陞為中將;60人是先授予校官銜,然後逐級晉陞為中將;另有2人是實行軍銜制後由地方調入軍隊,在不同時間晉陞為中將。他們晉陞上將前的中將軍(警) 銜銜齡長短差別較大,長者是短者的好幾倍。在中將銜位上工作時間最短的為3年,共計3名;最長的為11年,計有1名。這幾人的中將銜齡,後者是前者的近4倍。其他127人在中將銜位上工作的時間,由短到長依次為:4年的19人,5年的30人,6年的43人,7年的18人,8年的9人,9年的7人,10年的1人。其中6年的數量最多,接近於131名上將的中將銜齡的平均值(5。6年)。

      二是,從少將到上將需要干幾年?

      上述晉陞上將的131人,107人是由少將晉陞為中將後,再晉陞為上將的。其中45人的少將軍銜為1988年所授,這批少將經過中將台階晉陞為上將者,最早的1名是1994年在第3批晉陞上將時晉陞的;其餘大部分是在第4批至第10批中晉陞的;最後晉陞為上將的1人,出現在2006年的第11批之中。這個情況表明, 1988 年所授的這45 名少將,晉陞到上將軍(警) 銜所需的年頭,前後相差了12年。

      三是,由校官到上將得經過多少年?

      上述107名由少將晉陞上將的將領中,有60人1988年被授予校官軍銜,然後經過少將、中將晉陞為上將。他們之中,由大校晉陞到上將所用時間最短的兩人,出現在2000年第7批晉陞上將的行列中,只用了12年時間;兩人的銜齡情況都是1988年授大校,1990年晉少將,1994年晉中將,2000年晉上將;如此晉陞速度,從以後13批晉陞上將的幾十人看,不具有普遍性。從2002年第8批晉陞上將開始,由1988年所授校官晉陞為上將的比例(與1988年所授少將之比) 逐批增多,到了2007年7月第12批以後,全部晉陞的上將都是由最初的校官逐級晉陞而來,包括1988年授予的上校在內。其中上校晉陞較快的兩位,都是1988年授上校,1990年晉大校,然後在不同時間先後逐級晉陞為上將;兩人從上校到上將,分別用了20年和22年的時間。此例表明,從上校到上將,至少得經歷20年時間。

      履歷結構,多數具有指揮基本戰役軍團的經歷

      所謂「戰役軍團」一般指集團軍。集團軍隸屬於軍區或方面軍,直轄一定數量的步兵師(旅)、裝甲師(旅)、炮兵師(旅),以及防空、工兵、通信、電子對抗、直升機等部隊(團) 或分隊(營、大隊),一般在上級編成內遂行戰役作戰任務,也可獨立擔負作戰任務。集團軍指揮員是軍隊組織序列中的一級關鍵性崗位,解放軍新時期的148名上將,除個別非行伍出身和少數科研技術幹部以外,大多數人從當士兵起步,具有班、排、連、營、團、師等各級主官經歷。

      例如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他入伍後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指導員、營長、團參謀長、團長、師參謀長、師長、集團軍參謀長、集團軍軍長、軍區參謀長、軍區司令員等職,具有每一級領導崗位的工作經歷,帶兵和指揮部隊執行任務的經驗,可謂十分全面、豐富。

      新一代上將中類似范長龍經歷者為數不少,其中在集團軍和相當於集團軍的特種部隊領率機關,擔任過軍政指揮員的有106人,佔72%。其中包括集團軍軍長32人,集團軍政治委員35人,海軍艦隊或軍級基地、軍區空軍或軍級作戰部隊、第二炮兵戰略基地的軍政一把手39人。

      上將,無論是在外軍還是在舊中國歷史上,都是軍中精英。我國新時期148名上將也不例外,他們除了擔任部隊重要職務以外,絕大多數還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中央軍委領導機關擔任過或仍在擔任著各種職務。其中有:

      中共中央副主席1人(李德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人(劉華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9人(秦基偉、遲浩田、楊白冰、張萬年、曹剛川、郭伯雄、徐才厚、范長龍、許其亮)。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3人(楊白冰、張萬年、徐才厚)。

      中共中央委員114人(中共中央副主席和政治局委員未在此數內重複計算)。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2人(凡之後或之前曾擔任正式中央委員者未在此數內重複計算)。

      國務院國務委員5人(秦基偉、遲浩田、曹剛川、梁光烈、常萬全)。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人(秦基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46人。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人(洪學智、趙南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7人。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9人(劉華清、張震、遲浩田、張萬年、曹剛川、郭伯雄、徐才厚、范長龍、許其亮)。

      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23人(擔任軍委副主席者未在此數內重複計算,他們是:李耀文、秦基偉、楊白冰、趙南起、于永波、傅全有、王克、王瑞林、梁光烈、李繼耐、廖錫龍、陳炳德、喬清晨、張定發、靖志遠、常萬全、吳勝利、房峰輝、張陽、趙克石、張又俠、馬曉天、魏鳳和)。

    推薦閱讀:

    心在情婦那!山東情婦館
    山東對聯
    山東小調沂蒙小調大全集
    山東規定民警16種緊急情形可開槍(圖)|山東警察配槍|開槍規定
    5A景區-122 山東沂蒙山旅遊區

    TAG:山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