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神霄雷法的內煉

第一節 持戒

鍊氣是雷法的第一要務,但鍊氣的先決基礎是執持戒律.元盧真人萬宗師說:"凡欲行持,先服先天祖氣,點化一身凡胎之氣,蓋此先天祖氣 乃鴻濛大道之根,當於渾沌未分以前求之,萬法千門皆始於此也...既得祖氣入身點化凡渴,然後可以行持"(<雷法議玄篇>第十).王文卿更明確指出一個修行人必須要達到陽神脫竅,長生久視之後,才能夠進一步去追求興雲致雨,役電鞭霆,濟人利物,因此,他要求道教的修行人在平常的時候就必須有著實的內煉的行持,"靜坐端默,久久行之,日積月累,精氣神自然混凝"(<王先生家話>第十一).學道之士首先應當潔身向道,自愧得生為人,"每日焚香稽首,皈依 太上大道三寶,首陳以往之愆,祈請自新之祐"(清微道法樞紐 第十二),還要"披閱經典,廣攬玄文"(同上),以提高自身的道學素養.戒行的受持是修道的基礎,缺乏持戒的修行,其實質就是邪行.因此,修道人應當"摒除害人損物之心,克務好生濟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嚴香火,孝順父母,恭敬尊長,動止端莊,威儀整肅,勿生邪淫妄想(同上).<道教義樞>認為戒"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又能防止諸惡"(同上).道教的"戒"往往與"齋"合為一體,統稱"齋戒",其種類頗為繁多,有太上老君五戒,八戒,初真十戒,元始天尊二十七戒,三堂大戒,此外還有六十戒,一百二十九戒,三百戒,一千二百戒.<<玉清經>>的<本起品>中說:

戒有多種,人亦多品,上品之人,身先無犯,亦無所持,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觀境即變,以戒自製,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護,下品之中,或受千二百威儀之戒,以自防護,令無逸越,下品身同禽獸,雖有人形而無人心,縱受其戒,終無所益.(雲笈七籤 卷之三十八)

道教基本上清楚地看到戒律對上善之人與大惡之徒是可有可無的,但對大多數有心修道的人來說,卻是絕對必要的.因為持戒可以防止邪思妄想來干擾日常的修鍊活動.王惟一更將戒行看作是道士行變化驅鬼神的先決條件.他說修道人日用平常必要在德行上光明磊落,無所欠虧,然後才能"濟貧救苦,積功累行,自然感動天地,神欽鬼服",也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真正的去"坐役雷霆,呼風喚雨",如其不然,終究只是"以邪召邪,以鬼召鬼",故薩真人云:道法於身不等閑,思量戒行徹心寒,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入酆都初世難"(道法心傳 第十二).誠哉斯言!

第二節 存誠

對重視行符的道教雷法而言,"誠"之一字極為關鍵.白玉蟾將"誠"看作入道必由的路中之路.他說:蓋"道"乃天地無為之稱,即人之真常也,誠者端恪不移,無妄之理也,故以無妄之質,而入於真常之道"(玉樞寳經集註 第十七)."誠"可以證入道體,而後可以行之於外.因此,在道教雷法中"有誦咒者,有事神者,有朱墨者,有神變者"(清微道法樞紐 第七).這些法術都可以役馭自身的神氣來行變化萬物,但這樣的神通力必須依靠"誠"來完成.誠於中,自然靈於外,因為只有"誠"才能感召,也只有"誠"才能靈驗.李少微說:"凡氣之在彼,感之在我,應之在彼,行之在我"(同上 第一).由於"誠"乃我之"誠",故我召而彼應,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機在此(心之誠)不在彼"(同上).孔門的子思認為"誠"之一字貫通天道與人道,他說:

誠者天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聖人也".(四書集註 中庸第十九章)

不但如此,至誠還可以掌握天地生成變化之機制:

惟天下至誠,惟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參天地矣.(同上 第二十二章)

人而能參贊天地之化育,自然可以前知如神,故曰: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禍福將至,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同上 第二十四章)

因此,道教雷法修持能夠存其誠而勿自欺,自然邪思妄想清除殆盡,所以說:"誠則明"(同上 第二十一章)."明"指的正是元神真意,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當體.存誠即是再體現自己的元神真意,所以,行雷之士"莫問靈不靈,莫問驗不驗,信筆掃將去,不起一切念"(清微道法樞紐 第一).這種不期然而然的"靈之於外"正是"誠"的表證.李少微說:"

誠不至,則自信不及,自信不及,則二疑之心生矣.二疑之心生,則中無所主.中既無所主,何以感通?(同上 第五)

誠則有信,那麼,"信"是個甚麼東西呢?"信"不是別的,正是吾人身中的"心",是吾人仁義禮智之所歸趨的"心"(註一),此"心"不是精神意識,而是"先天真一之氣"!清代道士劉一明說:

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信,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心也.亦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中也.信也,心也,中也,總一氣也!一氣流行,五元五德凝結不散,渾然太極.(周易闡真 卷首)

要有了"先天真一之氣"才叫"信",才叫"中",才叫"誠".也要先有了"誠"於中的內涵,才能靈於外.行法之人若無誠無信,也就是沒有先天真一之氣,最終必然單純依靠紙筆朱墨,或外在鬼怪神靈附身,這樣的人也必然忽視自身腳踏實地修鍊,這就是近代道教日益衰敗的根本原因.因此,作為一個道教的行雷之士,他應該知道:

我是口是敕是將,勿疑此的言也.凡發用之後,我道了便是,何必生疑心.疑心生則誠不至矣,以求其應,必不能矣.祖師雲:心虛意會,此心即道,平居暇日,持念守真,一點靈光,通天徹地,圓陀陀,光爍爍,會合至寶於明堂玉京之室,薰蒸一體,表裡洞明.無事之時...偶然拈出,妙用非輕,福禍吉凶,瞭然指掌,不須探問,自然應矣.(道法會元 卷四第八)

註一 孟子曰"仁義禮智根於心"

參考書目

<萬法議玄篇> 萬宗師著<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清微道法樞紐><道教義樞><雲笈七籤> 張君房編<道法心傳> 王惟一著<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註> 白玉蟾集註<四書集註> 朱熹集註<周易闡真> 劉悟元著<道法會元>


推薦閱讀:

道教文化解讀視頻
四大道教名山
悟玄道場的【道教科儀】
隱居終南山,究竟是在修行,還是逃避社會?
道教符咒大全

TAG:中國 | 道教 | 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