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美的追求 日本的匠人文化
關於日本的匠人文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只是從各種動畫片、電視劇里得到一點零星的印象。我們經常從日本影視作品中聽到類似這樣的台詞:「我要做全日本最好吃的拉麵」、「我要治好全日本的跌打傷」、「和果子的製作需要傾盡全力、全神貫注哦」……我們驚訝於日本人對於各種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細節的執著追求,而這正是日本各行各業從業者的道和驕傲。
日劇《料理仙姬》中,做味增,黃豆要一顆一顆的挑選
在日本,從受人尊敬的藝術家到普通的拉麵師傅,雖然「外殼」不同,但核心氣質卻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匠人,「匠人」在日文中寫成「職人」,作為匠人最典型的氣質是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於自負的自尊心,並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這就是他們的匠人精神。
日本的制陶匠人
從江戶時代起,日本匠人中就已經形成了傳統的匠人文化。匠人們擁有極強的自尊心。對於他們,工作做得好壞,和自己的人格榮辱直接相關。正因如此,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極度認真。對於如何使手藝達到熟練精巧,他們有著超乎尋常甚至可以說近於神經質的藝術般的追求。他們對自己每一個產品、作品都力求盡善盡美,並以自己的優秀作品而自豪和驕傲。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會被看成是匠人之恥。
舊時日本老匠人
匠人文化的本質,一是敬業,一是認真。這之上,更重要的是匠人文化被全社會所接受和發揚。而日本人正是做到了這一點,將匠人精神化入了他們的骨髓之中,才實現了二戰後的迅速復興。不同於今天,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MADE IN JAPAN」就是物廉質劣的代名詞。而在戰爭中幾乎輸掉一切的日本,要實現復興,完成經濟立國的目標,把「MADE IN JAPAN」打造成精品的代名詞成了必要的前提。
日本人間國寶室瀬和美的漆器作品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間國寶」認定製度。政府在全國不定期的選拔認定「人間國寶」,將那些大師級的藝人、工匠,經嚴格遴選確認後由國家保護起來,並予以雄厚資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藝的流失。正是由於這個獨特的「人間國寶」認證制度,戰後日本的工業產品夠迅速從價廉質劣轉變為價廉物美。人間國寶的技藝很好地融合到社會大生產當中,順利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生產力,釋放出來的不僅是日益積累的物質財富,更是全世界都欽羨的文化底蘊的提升。
介紹「人間國寶」的雜誌
實際上日本人的「匠人氣質」,是從童年時代就開始被培養的。例如,日本小學生每天去上學,光是鞋子就得準備三雙:一雙出家門時穿的運動鞋、一雙進學校玄關時更換入室的白色布鞋、一雙在室內體操場上課的體操鞋。除了鞋子,還有配套的衣服:體育課使用的體操服和體操帽;游泳課使用的游泳套裝(包括游泳帽、游泳衣、潛水眼鏡、大浴巾等);繪畫課要用繪畫課專用的顏料套裝;裁縫課得用裁縫課專用的裁縫套盒;打掃廁所必須用專用的長雨靴……這種從小對日常用品的細分與歸類,培養出成人後對自身所從事的職業的講究。
日本幼稚園小朋友的三套行頭
例如說拉麵店,我們中國人開拉麵店,煮麵的師傅通常穿件破了洞的老頭衫就可以上陣煮麵了,但日本拉麵店的師傅卻不行。他們得穿上拉麵店定做的衣服,在頭上扎一條顯得極帥的頭巾,將煮拉麵的派頭和架勢準備好了,才滿臉虔誠地開始煮麵。拉麵煮好,還要一絲不苟地擺放上半片雞蛋、一枚海苔,然後再將若干枚叉燒肉精緻地在麵條上圍出「一朵花」。一碗拉麵端到客人面前時,那已經不叫「拉麵」,而叫「作品」了。
一家追求麵食文化熱潮的拉麵館——Azasu
在日本,手藝有高低,職業無貴賤。無論你是拉麵店師傅還是世界級設計師,大家都是「匠人」。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作品」不斷錘鍊,追求更高的技藝和更完美的呈現。正是日本全體上下這種精益求精的追求,燃起了日本獨特的「匠人魂」,凝聚起整個民族的創造力,鑄就了今天享譽世界的「MADE IN JAPAN」。
推薦閱讀:
※記憶卡片系列--手肌;精美的不要不要的
※史上最美的港姐朱玲玲舊照曝光(圖)
※難怪43歲的林志玲敢不結婚,這麼美的身材誰不愛!
※質美、藝美與道美——談書法美的層次
※醉美鄉村丨「柿」時候來寨子崮了 「楓」景美的不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