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開來看《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讀書筆記】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最近學了六哥的快速閱讀方法,昨天用這個方法看秋葉大叔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感覺抓取的信息太少,於是用軟體畫了思維導圖(圖1),不完全按目錄,關鍵點的順序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微調,總算有了點「印象」。
圖1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思維導圖
今天想起要復盤,首先想到的是昨天看完序篇和目錄之後給出的預判:感覺這本書是讀書筆記大合集,再整合成回答「如何讀書」的框架,像是一次「主題閱讀」的成果(圖2)。
圖2 預判
對一本書進行預判,即看完封面、背書、序篇、目錄等之後對這本書做出判斷,寫下自己覺得這本書主要在講什麼或者解決什麼問題。其實就是平時說的「帶著問題/目的性去讀書」。
既然書已經速讀過,對照自己的預判:①這確實是讀書筆記大合集(秋葉大叔在序篇里有提到),而且幾乎每一個關鍵點都對應一篇讀書筆記。②回答了「如何讀書」這個問題?——好像回答了,比如碎片時間,讀書方法,各種模型,人物傳記,還有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模型、人物傳記跟如何讀書有什麼關係?
於是重新看回這本書——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顯然書名就是這本書的主題,但這個問題看一遍書之後回答不出來。怎麼辦?再看一遍。這次只帶著回答這個問題看,而且,拆著看(圖3)。
圖3 拆書 名=如何 高效 讀懂 一本書
一上來就談「如何」好像不合常規,一般先說「是什麼」——「一本書」這個名詞就是了。於是,倒著拆【捂臉】(圖4)。
圖4 倒著拆
按照這個順序來寫讀書心得,正好符合邏輯。於是有了這篇文章的靈感。然後開始第二次看這本書,且看且拆(應該就是挑/跳讀了)。
1、一本書
書的定義因人而異,但是每一個閱讀者都會首先面臨一個問題:選書。秋葉大叔覺得書的類型要豐富,不僅僅追求讀得多。所以應該合理搭配四類書:工具書,專業書,視野書(即其他專業、角度或思維方式的書籍)、潮流書(新書)。
而且,
一個人在不同成長階段選書也是有側重的。
說到選書,很多人就想要書單。這讓大叔很為難。不同的人讀書口味不同很正常,他喜歡的我們不一定喜歡,而且自己花一點時間對比優劣,還能學會各種搜索技能,甚至因為書評認識一些書友,是很值得付出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為自己的閱讀做出獨立判斷,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果你非要一份書單,大叔建議到網上搜索關鍵詞「書籍類型+書單」,比如「管理學經典書單」,可以看到很多人推薦的經典書單。
2、讀懂
先說說「讀」。
怎麼樣算讀一本書?非要一字不差地看過去才叫讀嗎?不是的。你以為大神們每年讀一兩百本書,自己卻一兩本都沒讀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說不定還懷疑怎麼可能那麼忙還讀那麼多書!
其實,這個概念要澄清。
一本小說,主要情節看了,快速翻過一些章節,算讀過的。一本專業書,大部分內容是知道的,只看不知道的那點內容,算讀過的。一本實用書,主要觀點記住了,實踐的時候再重點翻看細查,算讀過的。一本詩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也算讀過的。
所以,
大部分人不要刻意去和別人攀比讀書的數量,每個人閱讀層次不同,方法不同,不適合攀比。
關鍵還是看理解程度和讀書收穫。
那麼,讀到什麼程度算「懂」?
越是實用技能類的書,越需要和實踐結合起來讀。即便是一些理論性的書,也要主動結合現實來思考。既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容器,更要當成攪拌器,把不同的內容重新組織,變成更容易吸收的飲料,化為自己身體需要的營養。
讀實用的書,第一層境界是你看得懂別人的道理,第二層境界是自己能照著講出來,第三層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識去運用,第四層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
讀書這件事,看來的東西不是自己的,寫下來的文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只有反反覆復講,把看的寫的講到潛意識了,成為一套方法論了,成為自己的工作習慣了,也許才是自己的。
所以,看不懂,也要看,看了,記得要相互聯繫,要踐行,然後總結修正,直到用順用慣了,才算「懂」。
3、高效
高效分兩個維度,一個是時間,一個是效果。
先說時間。
首先是個時間管理的問題。碎片化時間和區塊時間的管理要相結合,充分利用。該工作時工作,該玩耍時玩耍,每年照樣可以讀很多書。其次是個讀書態度的問題。不愛讀書的人「哪有那麼多時間打遊戲、逛淘寶」,愛讀書的人就有那麼多時間讀書。最後是個讀書環境的問題。如果你的生活環境到處都是書,你會慢慢愛上讀書的。
花了時間看書,就得講講效果。
除了不同成長階段選書各不相同之外,不同類型的書籍帶著不同的目的、閱讀方法,在不同的時間段去看效果可能都不一樣。
要略讀、跳讀、精讀還是進行主題閱讀?
沒有目的只為好奇、草草瀏覽、有個概念、抄個句子、梳理框架、思維差異,或者是頓悟了,學到新的分析工具或方法了,這些都算不同程度的效果。
有些書看不懂,看不下去,也許你的閱歷和知識積累還不夠。放一放,有機會再看。有些書你看多少遍都不膩,也許你的偏向性比較重,記得要豐富自己的讀書類型。
碎片化時間下的閱讀,比如閱讀微博、微信文章、問答等,容易讓大腦充斥各種碎片思想或段子,比較難形成體系,得到的大部分是不系統、不嚴謹的碎片知識。區塊時間下的閱讀,比如閱讀整本書,獲得的是系統的整體性知識,閱讀好書、有好的閱讀效果可以培養自己的思考體系和框架思維能力,這時候再去看碎片文章,就能把看到的信息點整合到自己的框架體系裡面,豐富自己的知識系統。這才是相對高效的閱讀路徑。
同時,要想在短時間內進行高效閱讀,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之外,還要看積累。
拆書其實拆的不是書,是自己,是積累。
讀書越多,看書速度越快,提取的信息越高質,延伸的知識面越廣。
4、如何
說了這麼多,終於到動動手的時候了。
道理我們都懂,還是讀了就忘?秋葉大叔支了十招。
這十種讀書方法,實際讀書時很難分得那麼清楚,有時還交叉使用。
所以,
關鍵在於活學活用。
用了閱讀方法,接下來總會有一種方式用來呈現讀書行為的結果。秋葉大叔鼓勵大家看書,多讀書,多做各種筆記,而且他自己一直堅持看書,寫書評,做讀書筆記和拆書。
關於讀書筆記的方式多種多樣,大叔自己做筆記或者記錄的方式就比較靈活,比如:
關於拆書,秋葉大叔是受《這樣讀書就夠了》的趙周老師的啟發,把RIA(閱讀圖書片段→拆書家引導促進→學習者拆為己用)的拆書讀書法移植到微信公號中。但拆書法多適用於線下現場互動,線上運用就存在一些問題,於是把拆書法做了改造,把引導大家拆書變成秋葉大叔自己拆書給大家看,期望大家通過展示得到啟發思考,不強調互動,並且通過提高趣味性增強粘性,在不斷修正改造後,就逐漸形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秋葉PPT的運營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大叔自己形成了一套拆書寫法。
秋葉式改造:知識介紹+拓展思考+互動練習(拆書建議)。
知識介紹:抄書加補充資料,主要確保知識面介紹相對完整清晰,盡量使用簡明易懂的語言。拓展思考:考慮應用面、適用面,甚至是不適用面。這個過程像是在全面複習和批判性思考。互動練習:引申思考,場景練習。
這種秋葉式改造,大家可以在這本書的正文中看到,大部分章節都採用了這種拆書方法。通過對不同類型的書籍,採用各種閱讀方法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但是,按照前面提到的閱讀層次,這麼大篇幅的正文,都只是秋葉大叔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我們可以閱讀同類書籍做練習,對照、思考、改進,學著如何「拆」。甚至可以把這本書當做是「個人版簡易工具書」查閱相關理論、思考模型、方法論甚至是人物素材。
除此之外,
這本書的「上中下篇」框架,其實也是按照「一本書、讀懂、高效、如何」來論述的。
盡信書不如無書,用自己的經驗和作者的心得互動——如何看待「一本書」 圖形化表達的思考模型,反思世界觀——「讀」了,真的「懂」嗎 學以致用方法論,如何提升工作效率——「高效」,拆解高手的好方法 奇特的一生——「如何」做到的
至此,這本書拆完了。
對於「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我得到的答案是(圖5):
利用碎片化或區塊時間,保持好的閱讀心態和閱讀環境,根據不同成長階段或需求挑選相應書籍,採用不同的讀書方法來達成各種目的(包括無目的)的閱讀效果,以多樣化的筆記方式記錄及分享,在批判性、拓展性思考及實踐應用中,逐漸形成自己整體的知識體系,同時要注意豐富讀書類型和堅持積累。
圖5 答案
END。我是素丫suya。這是2017年50之第2篇文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推薦閱讀:
※夜讀|讀書三「心」,你都有嗎?
※讀書明「禮」 《禮記》精選10句
※德國人讀書
※不讀書,你拿什麼跟人開玩笑
※雪峰讀書的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