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視角探求中國人口新政(下)

【中國已經進入低生育率陷阱,應努力創造再生育的良好環境】

□易富賢

回到傳統家庭的防線內

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是人類社會的兩大支柱。

美國社會生物學家羅伯特·賴特說:「自然選擇發明父母之愛的惟一理由就是給予後代以好處。現在許多孩子不能與親生父母生活,將帶來最寶貴的進化資源的浪費,即愛的浪費。」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利他主義」。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認為,「利他主義」主導家庭,可提高家庭成員抵禦災變和其他不測事件的能力,分散風險和損失。「利己主義」主導市場,可提高市場效率,而「利他主義」在市場上卻沒有什麼收益。

在傳統家庭模式下,父母「各子其子」,孩子「各親其親」,因此「貨力為已」。但是社會養老使得「不親其親」,兒童福利使得「不子其子」,納稅人既當「公共父親」,又當「公共兒女」,這種大鍋飯是低效的。

弗朗西斯·福山認為,福利國家擺錯了自己的位置,補助單親家庭,是把養家的責任從缺失的父親處不公平地轉移給納稅者,國家充當「父親」,從而產生更多的單親家庭。

美國比歐洲更保守,共和黨支持者更加恪守傳統的家庭價值觀,支持「小政府、大家庭」,他們家庭完整,非婚生子比例低,生育率高。將美國各州2012年、2016年兩次總統選舉中對共和黨、民主黨的支持率平均,各州對共和黨的支持率與生育率正相關,而對民主黨的支持率則與生育率負相關。歐洲政黨的理念與美國民主黨類似。美國在社會福利、稅負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生育率較高,今後提升生育率的制度空間還較大,而法國和北歐的空間則小得多。

傳統家庭模式像森林的大樹,而社會福利制像室內的盆景,好看但長不大。而現在全球經濟社會化程度很高,尤其是中國將有大量老人老無所養,如果廢棄社保,乃「楊氏為我,是無君(社會)也」,將導致人道災難和社會動蕩;但是如果養老、養幼過度社會化,乃「墨氏兼愛,是無父也」,難以持續。孟子認為:「無君無父,是禽獸(非人類文明)也。」是故,應該建立「園林」模式,在「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基礎上,「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家庭為主,社會為輔。

中國鼓勵生育的難度最大

現在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比如2001-2015年,新加坡華人、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平均生育率分別只有1.11、1.15、1.06、1.00。

這是因為儒家父母強烈的利他主義,在高養育成本下,從傳統的追求孩子數量轉變為犧牲數量、追求質量。比如,儒家有「孟母情節」,教育成本高會降低家長的養育能力和生育意願;受教育周期延長,擠壓生育時間,婚育年齡全球最晚(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的婦女平均初育年齡都達31歲,而美國只有26歲)。

因為計劃生育改變了生育觀念,中國的理想子女數和一孩次生育率(生育環境的風向標)都是全球最低。中國的社會、經濟模式也都是圍繞著獨生子女政策進行,將慣性延續。而20-34歲育齡婦女則將從2011年的1.52億人降至2035年的0.88億人。

有人認為,古代戰亂也曾導致人口銳減,照樣度過了危機,人口政策「任其自然」就可以了。但是古代戰亂,只是減少了人口(尤其是老弱病殘)數量,並未破壞結構。並且當時人口有造血功能,能迅速恢復。而現在,中國人口結構老化,並且患了「再生障礙性貧血」。

中國人口政策需另闢蹊徑

1.成立國家人口安全委員會,統籌制定反危機措施。中國人口結構不優,要恢復人口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對社會、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各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應柔性設計,禁止強制。

2.開展人口危機的國情教育。修改教科書,糾正幾十年計劃生育宣傳所形成的「人口是負擔」的觀念,廢除不利於生育的法律條款。

3.強化家庭價值觀。信奉家庭價值觀的人,生育動機強,勞動積極性高,會將更多的時間、精力、財力用於扶養孩子。比如廣西欽州、玉林、貴港以及廣東茂名等地傳統家庭價值觀保存較好,2010年的生育率還在2.0以上;而東北則相反。美國各州政府的人均兒童投入,猶他州最少,但由於家庭觀念強,生育率全國最高。以色列的社會福利水平不高,但是堅守傳統信仰,生育率高達3.0。

4.平衡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保障婦女權益。家庭是人口再生產的基本單位,那麼社保制定應該與家庭建設結合。建議以夫妻為「共同納稅人」,即便一方沒有工作,雙方都可領取退休金;共同納稅多,退休金也多。這樣夫妻既努力生產人口,也努力提高養孩能力;既多生孩子,也養好孩子(避免不負責任生育),生育率和勞動參與率都有所提高。離婚增加了該制度的設計難度,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核算平衡的制度,需要精細設計以公平地保障婦女權益。

給婦女提供合理的帶薪產假,由國家社保而非僱主支付,僱主就不會歧視女性。帶薪產假可由祖父母分享(算工作、計工齡、繳社保),以便讓母親早返職場。多孩家庭可返稅。醫療保險、公園門票等以家庭為單位,做到「添孩不加銀」。

5.平衡兒童福利和老人福利。發展型福利優先於消費型福利才利於社會持續發展,應增加提供兒童福利。以色列的生育率遠高於日本,原因之一是以色列的老人福利對兒童福利壓制較輕,日本則相反。比如公共支出用於家庭、教育的GDP佔比,以色列分別為2.3%、5.7%,而日本只為1.5%、3.9%;而用於衛生、老年人口的GDP佔比,以色列只有5.1%、4.7%,而日本卻高達7.8%、10.7%。

今後中國勞動力減少,「麵包」越來越少。應該設立紅線,讓社會養老只能獲得紅線內比例的「麵粉」,養老產業、養老智庫的職責是用這些「麵粉」高效地製作出味美、足量的「麵包」,而不是瓜分到更多「麵包」。

6.平衡生育能力和養育能力。在農業社會,生育能力和養育能力同步。但是現在有生育能力時,無養育能力;有養育能力時,喪失了生育能力。為了縮小養育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時差,政府應給予生育補貼。日本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領42萬日元,此後每孩每月補貼額:未滿3歲者,1.5萬日元;3歲到小學畢業,前兩個孩子分別為1萬日元,第三個(或以上)孩子1.5萬日元;此外,初中生每月1萬日元。

將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逐漸提升到5.5%,優先保障嬰幼兒的營養、健康和早期教育。免費產檢、分娩。建立更多便利的育兒中心、課後托兒班,3-5歲幼童免費入園、入托。鼓勵退休老人參與幼托。限制課外補習班,加強課堂教育,淘汰不合格教師。完善大學貸款和助學金制度,為大學生創造打工條件。

培育清純的民風,降低婚嫁成本。保障飲食安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保護生育能力。

(作者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員)


推薦閱讀:

易富賢:中國人口問題——船大慣性大,調頭要趁早
中國人口結構存隱憂
中國人口危機比日本還嚴重 光棍危機可能於2020年後全面爆發
世紀末中國人口剩6億,房子多到沒人住?
東北人口危機與中國人口未來

TAG:中國 | 中國人 | 人口 | 中國人口 | 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