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反思朝鮮戰爭:戰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在朝鮮戰爭中,韓國作為主要參與者經歷了整個過程。而在此前對這場戰爭的解讀中,人們的注意力集更多地集中在韓國遭受的重大損失上。但客觀的講,這場戰爭也為韓國帶來了若干寶貴的機遇。

對韓國而言,戰爭雖使朝鮮半島短期內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消失,但韓國卻獲得了發展完整軍備的條件。對美國而言,在朝鮮戰爭中朝鮮威脅的凸顯,使韓國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獲得了提升。對周邊而言,朝鮮戰爭的爆發不僅使日本獲得了初步的戰後恢復,更為韓日提供了最初區域合作的可能。

首先,朝鮮戰爭使朝鮮半島短期內無法和平統一,但使韓國具備了發展完備軍備的條件。

眾所周知,就國家的具體形式而言,朝韓兩國與當年的東西德存在明顯區別,而這在很大程度是由朝鮮戰爭造成的。朝韓兩國在這場戰爭中的交戰,使兩國不僅在局勢緊張的冷戰時期,而且在國際形勢相對緩和的今天,也基本失去了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正是朝鮮戰爭使韓國具備了自行發展完整軍備體系的條件。

與昔日的東西德不同,朝韓兩國在分裂之前是日本的殖民地,且在世界歷史上,韓國一直是世界政治格局的邊緣角色。因此,在朝韓分治初期,美國與西方盟國並未將韓國視作可結盟國家。在美國眼中,韓國僅是其扶植下的傀儡政權,其充當的角色,僅僅是美國靠近中蘇部署威懾力量的橋頭堡,作為跳板國家,沒有必要發展國防軍備體系。

但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挫折卻使其重新審視這一地區,認識到無法保證依仗自身力量,在亞太地區隨時贏得一場局部戰爭,且戰爭也不是迫使類似中國這種發展中大國屈服的手段。因此,在亞太地區扶植更多穩定而強大的盟友,進行地區性遏制才是圍堵潛在競爭對手的最佳方式。有鑒於此,截至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准許韓國發展類似主戰坦克這種戰術性核心裝備,從而使韓國第一次至少在形式上有了立足本國的軍備研發能力,在朝韓軍備對抗中取得了優勢。

從軍備研發的基本原則中不難看出,最大的現實需求才能催生最大的發展動力。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現實需求帶來的壓力,必須是本國政府所能承受的,而朝鮮戰爭導致的朝鮮半島分裂,恰恰給予了韓國軍備發展巨大而持續的發展動力。儘管朝鮮戰爭中後期演變為中美的直接對抗,但在戰爭初期,朝鮮依仗強大的裝甲突擊兵力,確實對戰備不足的韓國造成了巨大損失,且種種跡象表明,朝鮮的這種突擊行為,極有可能在日後的某一天重演。

因此,在美軍不能大量長期駐紮,軍備研發量低於朝鮮的情況下,能否獲得西方技術支持,研發符合朝鮮半島實際作戰環境的較為輕型化的陸戰裝備,就成了韓國軍備研發的主要挑戰。正是朝鮮戰爭與朝鮮的持續威脅,不僅使韓國在昔日具備了獨立研發軍備的條件,同時也在客觀上為韓國設定了相對特殊的裝備需求,使韓國形成了獨特的裝備風格。

其次,朝鮮戰爭使朝鮮對美威脅凸顯,使韓國在美國世界戰略中的地位獲得提升。

眾所周知,朝鮮戰爭的爆發,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的戰略誤判,其不僅低估了中國參戰的決心,同時也極大低估了韓國在美國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在二戰結束至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的這段時期內,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布局一直經歷著嚴峻的挑戰。

國民黨在大陸的敗退,使美國不得不拋棄之前聯合中國遏制蘇聯的打算,轉而大力扶植原本計劃極力打壓的日本,對中蘇進行圍堵。此前,美國對東北來地區的衝突模式設想,一直是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式的大國間博弈。但朝鮮戰爭的爆發使美國意識到,以中蘇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在亞洲的力量,完全有能力隨時將美國勢力逐出亞洲。

而這一驅逐過程無疑會從朝鮮半島開始。一旦中蘇在朝鮮半島發難,過弱的韓國將無力阻礙中蘇的初步戰略意圖,即使美國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日本集結並登陸,但也不能保證美國次次都能遇到仁川登陸時的好運氣。有鑒於此,在冷戰時期,一個強大的韓國無疑有助於美國將中蘇的戰略意圖遏制在萌芽階段。

作為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最靠前的前哨陣地,韓國相比日本能夠使美國給予對方更加直接的軍事壓力。最關鍵的意義在於,強大的韓國可在最大程度上,抵消朝鮮發動突然襲擊的可能性。

原因很簡單,韓國在東北亞對於美國的意義,有點類似於英國在二戰時期對盟軍的意義。韓國的存在不僅使美國獲得了必將在朝鮮半島上與朝鮮死戰到底的盟國,更重要的是,一旦戰事有從局部戰爭向全面戰爭演變的可能性,韓國又是美國及其盟國馳援亞洲的最佳跳板。

毗鄰38線的朝韓兩國至少在理論上均具備對對方進行突然襲擊的可能。且單純就裝備條件而言,韓國發動此類攻擊的能力無疑比朝鮮更強。

反之,如果朝鮮佔據整個朝鮮半島,或因韓國軍力過弱而在戰爭初期就被輕鬆佔領,則美國就如同在二戰中喪失英國這一盟國,無法在反攻大陸時獲得一個穩定的橋頭堡與軍隊集結基地。

僅僅依靠自日本登陸的優先部隊,無疑難以在朝鮮重兵設防的區域獲得穩定的橋頭堡。如果排除運氣因素,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美國的登陸部隊輕易被朝鮮趕下海。有鑒於此,正是朝鮮戰爭使而美國明白了強大的韓國對其亞洲利益的伸張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進而至少在戰術上,使韓國在美國的部署體系中的地位逐漸超過了日本,成為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最重要的盟國。

第三,朝鮮戰爭使日本獲得首次戰後恢復機會,且朝鮮威脅凸顯使韓日首次可進行區域合作。

如果站在周邊角度來看,朝鮮戰爭對韓國造成的一個積極影響是,為韓日兩國進行平等的區域合作創造了最初的條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承認韓國與日本是同樣重要的,而日本也認同了韓國在維護日本在亞洲利益中的重要地位。

眾所周知,儘管在朝鮮戰爭的中後期,美國充當了聯合國軍方面的主要作戰力量。但韓國在主要作戰中的配合與作用,也獲得了盟國的肯定。對韓國的盟國而言,韓國不僅提供了戰場,而且所受損失也是最大的。

可以說,韓國雖未能在朝鮮戰爭中後期起到主導作用,但其不懈的堅持也為盟國作戰提供了良好基礎。而站在日本的角度上講,儘管其在二戰結束前曾長期侵佔韓國,導致現今韓日兩國積怨依舊很深,但韓國在本國領土上的堅持,確實在客觀上極大抵消了當時中蘇朝三國對日本的壓力。正是朝韓這場持久戰,使日本成為了聯合國軍的集結與補給基地,這也使日本首次獲得了戰後恢復的寶貴機會。由此,韓國不僅獲得了日本的認可,也獲得了美國對韓日同等地位的承認。

朝鮮戰爭預示中蘇朝三國社會主義制度在亞洲的全面確立,美國從此在該地區的博弈中處於劣勢。國民黨下台後,中國不再是美國的盟友,美國不得不選擇日本作為穩定亞洲利益的最重要基石。

而日本自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一直是亞洲的頭號強國。此時美國的依靠與輔助,無疑為日本重新奪回亞洲頭把交椅創造了條件。但面對中蘇兩大「宿敵」,日本在可預見的時期所能達到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東北亞保持最大限度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優勢,進而在非戰爭環境中獲得東北亞事務的最大發言權。但日本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最大限度的遠離來自中蘇朝三國的壓力,在相對緩和的環境中發展自身實力。

因此,韓國在日本維護其在亞洲利益中的重要地位迅速凸顯。而近期韓日「准軍事同盟」關係的建立恰恰說明,日本越是身處內外交困,越是需要韓國從旁為其分擔壓力。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儘管朝鮮戰爭為韓國造成了巨大損失,更使朝鮮半島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無法獲得和平統一,但正是因為這場戰爭,在朝鮮半島與東北亞地區的緊張而敏感的局勢下,韓國得到了地區與主要盟國的承認與重視,逐漸獲得了相對獨立發展的能力。


推薦閱讀:

侵華戰爭內幕:裕仁天皇下令血洗中國(3)
哈馬斯不會妥協 伊敘黎三國或捲入戰爭
晶元的戰爭!(下)
單立人講史——中越恩仇錄(一)
吳祚來 : 集權是一場永不停息的戰爭

TAG:戰爭 | 朝鮮 | 韓國 | 反思 | 朝鮮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