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圖作文,考考悟性,你來評分(2)
14號老師這張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靜。空氣好,清靜;人少,寧靜。仔細觀察,陽光普照大地,一座座連綿不斷的山脈,上有雲霧繚繞,下有萬物生機,」天清地濁,天動地靜」,這不就是清靜經的寫照嗎?畫面上滿滿的能量感!就像一顆大樹一樣,從一個小獨苗長成參天大樹,你天天看著它好像沒什麼大的變化啊,看似不動,實則內部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人身處在這個地方,估計會變安靜很多,人一安靜,心就能沉下來,心一沉下來,體內那一股「無名之火」也會跟著下沉,之後一切煩惱憂苦便隨之消失,整個人清靜了,所有的事情也會理順了,計較的少了,生活也會慢慢變的順心起來,慢慢的感覺一切都會好起來,正所謂「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我出身農村,每次回家鄉都有一種魯迅「故鄉」的感覺,雖然現在農村的經濟比魯迅那個時候好太多了,但是它們唯一不變的就是「靜」。如果到了冬天下大雪的時候那就更靜了!在家的幾天里睡覺都特別踏實,然而回到城裡,耳邊又開始了喧囂,睡眠也變得時好時壞,心也不自覺的躁動起來。後來我接觸到中醫,我的一切也跟著中醫的步伐慢慢改變了…以前我脾氣不好,我以為這是遺傳,因為我爸脾氣就不好,這是我娘胎裡帶來的改不掉的,但是自從我吃了幾副舒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中藥以後,我發現我很久都沒發過脾氣了,就是想發也沒有什麼事情能讓我發脾氣的,心裡就感覺好像住著一窩小喜鵲一樣,每天也沒什麼讓人興奮高興的事情,可是我還是自然而然的心生喜悅。偶爾心裡感覺浮躁,那就靜下心來看看中醫書,如果還沒靜下來,讀幾遍心經或者清靜經,就肯定能靜下來了!就像此時,天氣預報說今天會有36度的高溫,而我坐在屋裡並沒有用風扇或者空調,而我卻沒有覺的燥熱,反而心生涼意,這是不是所謂的「心靜自然涼」呢?以前上學的時候如果哪一段時間心能夠」沉的住氣「,話少,那麼那一段時間成績就會很好,如果有一時間話多,想的多,那心思就不能完全專註在書本內容上,學的東西就浮,看著也學了,實則並沒有學到心裡去,所以,做什麼事都要」沉的住氣「啊!這個」沉得住氣「是不是我們中醫說的」心沉下來,心腎相交「?
好多人認為中醫博大精深,深不可測,我真不這麼覺得!就像這張圖上面的自然現象,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把這種普通的現象歸納總結實踐最後變成一門醫學,加上我們的「中庸之道」,和而稱之「中醫」,我們中醫就是在過苦日子的歷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醫學,吃應時菜,住接地氣房(現在人上熱下寒的體質除了壓力大想得多老坐著不運動之外,有沒有住在高樓里不接地氣這方面的原因呢?),穿接地氣布鞋。慢慢的我們的精氣神就又回來了,我以前有「咽炎」,經常會吐痰,後來有一次我去「皇藏峪」遊玩,進去之後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空氣太好,然後整個人渾身就輕鬆了,嗓子里沒什麼痰了,可見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對我們身心的影響很大!就像三年前爸爸的肝炎中西藥吃了三年反覆發作,最後用不起眼的艾灸給控制住了,媽媽的腿痛也是久治無效,最後單用「舒筋草」一味中藥泡腳,給泡好了(平時沒事她也學著別人用塑料袋或者棉布把膝蓋給包上),所以,我們中醫並不是在用藥時才是中醫,它在不用藥時更能體現它的「醫」。如果我能一直處在「皇藏峪」這個環境中,估計我的「咽炎」有一天會痊癒!中醫的」(療效好)好,省(錢),簡(簡單的方法)「正是當初吸引我喜歡上她的原因,這也正是我們以農業人口為主的泱泱大國正需要的能負擔的起的醫療!
我們中醫治病的著眼點不在」病「上,而在」健康「上,這個健康的概念往往允許」病「與人共存。跟這張圖一樣,滿眼看似堅硬的石頭上不是也長出了遍地的綠草嗎?這個」仁醫「不正是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的」中庸之道「的寫照嗎?
15號:
感悟中醫之氤氳
一看到這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相對近處那光禿的山頭外的山巒那逶迤霧繞的氤氳旖旎帶來了的無限生機,看那綿延山脈上零星的綠被,乾涸的山脊,卻是因為這雲煙繚繞的氣流所醞釀環繞而使山巒充滿了靈氣,也使稀少綠被的滋潤和生髮有了希望。
古人云:「天地氤氳,萬物化淳。」可以想像下,在這種厚重煙雲的滋潤下,那微弱零星的山地綠被會慢慢的茁長成長起來,山巒的綠色漸漸會蔓延開來形成一片生機與繁榮,同時也會改善整個山脈的植被和氣候。
既然是感悟中醫,那缺少水潤本應綠蔭郁蔥的秀色山巒就象現實中對真正中醫渴望的普通大眾,本應享用老祖宗千年傳承的中醫技能和心法可以為自己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但因為種種的原因,現在雖有許多中醫理念開始在大眾中逐漸生根發芽,但正如那圖中所看到的嫩綠一般是那樣的微弱那樣的細小那樣的零星那樣的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而有的地方的人們甚至連真正的中醫是什麼都不了解,許多象我這樣的人,因為偶然的機緣到了不小的年紀,才從象余師這樣的真正中醫中,了解到原來所謂的科學養生方法,有那麼多的不合理,而需要去改變自己日常的飲食起居,要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理念,才能讓自己活得清靜自在。
圖片中那縈繞山巒的氤氳之氣,使整個畫面有了生機,有了活力,有了無限的想像力,然後百度一查「氤氳」兩字,第一條解釋既然是「古代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之狀」「天地氤氳,萬物化淳。」所以即使貧脊乾涸的山巒因為有了氤氳之氣而變得靈動起來,萬物皆化淳。
不禁想到余師所創的陰陽九針,跟老君的《清靜經》,是否就是令眾生身心健康自在的氤氳之氣啊,從而使中醫之道的活力生機在大眾間廣為傳播,讓眾多的人擁有康健的身體,安寧的心性,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凈化社會人文環境。
16號:
看了這張圖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們中醫的現狀,薄霧輕紗籠罩下的中醫始終保持著些許神秘,讓人看不真切,高山仰止。導致現在的人們對中醫出現了兩個比較極端的認識,一類是盲目迷信(老年人居多),一類是對中醫嗤之以鼻的(年輕人居多)。作為中醫從業人員(尤其是老中醫),應該肩負起傳承和發揚傳統中醫之重任,就如攀登此山峰,任重道遠。路就在我們腳下踏實走下去再艱難,也能踏上高峰,並且要揭開中醫那層神秘的面紗,讓國人乃至全人類重新認識我們的國醫。
其次,要從圖中感悟中醫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先感悟自然,感悟大道,都說醫道同源,到底源是什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跟清凈經的「大道生育天地,大道運行日月,大道長養萬物,」正是異曲同工之妙,應該可以把後者看成是前者的解釋。
普遍的人都認為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但是陰陽怎麼生三,三是什麼呢。我認為一就是天地(宇宙),二就是日月,三可以說就是地球,並且地球只有在日,月共同作用之下才能產生萬物。由此古人就把日月抽象成了陰陽,所以可以說萬物都是陰陽的相互作用而產生,人也是萬物之一,肯定也是陰陽二氣的作用,這樣中醫的基礎理論中就有了陰陽的概念,然後陰陽變化出現五行(氣的五種狀態或者是表現形式)。
這張圖我看到了,天清地濁,天動地靜,雲霧是由於氣到上升,最終會形成雨水降落,整個地球也是始終都處在氣(氣候)的升降(變化)中,對應人都話,也是靠氣機的升降來維持整個系統(物質和能量兩個系統)中醫的氣字應該是道家用的這個炁字,道家講人的精炁神,這些東西基本就在人體的任督二脈和中(沖)脈中,雖是三個名,但來源都是一種能量。
余師創九針就是返璞歸真化繁為簡,找到源頭,調的是精炁神,再根據全息理論把全身放到手上,這種治法基礎雖是中醫,又高於現在普遍所認識的中醫。
再看圖中由於陽光的照射山體也是陰陽分明,雖是分明但由於地球的運轉,太陽相對的方位變化,陰陽在時刻變化,此消彼長,陰陽互換,假如固定左邊為陽(東)面,左邊就會經歷(太陽東升』)純陽『陰中之陽(太陽西落),相反的西面就會出現純陰,和陽中之陰(這段表述可能有誤)。這或許就是太極圖的基本原理在自然界中的一點體現吧。
中醫的任務,一個是幫助人們解除痛苦,另一個是教人們如何養生(順應自然),怎麼樣順應自然呢,澄其心,遣其欲,清靜無為,清凈經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中醫需要繼承(發揚),雖然現下也在繼承,但發揚呢,總覺得我們還是在吃老本,根本原因現代人還是沒有溯本求源,沒有去尋找中醫真正的源頭。但我看到了余師一直在追求中醫的源頭,才有了九針的創新。中醫離不開道。 學生如果有幸被選上,可能由於自己原因不能到任之堂參加培訓,如果佔了名額,可以讓出來給已經戰鬥在醫療第一線的老師們。我也會持續關注任之堂,學好九針,學以致用。以術入道,以道練心。
17號:
看到這張圖我首先想到老子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的這個道產生了天地,天地孕育了萬物,萬物的生長離不開太陽、土壤、水、空氣,這些都是關鍵,但我自認為水及水的氣化更重要。因水——氣化——降灑從而滋養萬物,萬物賴以生存。另一層上講它維持著萬物的陰陽平衡,太陽照射大地,把熱量傳送地球,萬物依賴熱量生長壯老己,水是熱量的大涵蓄體,它使得太陽落山後氣溫不至於急劇下降。地球之外星球上晝夜溫差大的懸殊的原因和沒有水有關係。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地有木火金水土五行,人有心肝脾肺腎五藏。
人體里的小世界和外在的大世界是息息相關的,她是一個縮小的世界。心陽下照暖脾腎之陽,脾腎之陽蒸騰水氣徐徐上升,形成〃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的狀態,灌溉人體五臟六腑,滋養著人體每個細胞。
〃但使氣血流暢,則百病不生〃。在這個循環過程中任何一個地方不通暢了,卡住了就會生病。有些時侯是在上升的過程中卡住了,有些時侯是在下降的時侯卡住了,醫者應因勢利導,疏通氣血,平復陰陽。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事物的局部與整體之間千絲萬縷,息息相關。局部能夠反應整體。像中醫通過耳廓、手、足的觀察能反應出身體各部的生理及病理變化。她全息整體。余老師的陰陽九針就是通過對手的針刺來調整整個人體氣的升降,四兩拔千斤,消除全身的病痛。這是余老師獨創的特色療法。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18號:
圖面上呈現著高山頂上飄著白雲,陽光普照,一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蘊藏著蓬勃生機,祥和景象。
有著登高望遠,有著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的心境,詩一般的景觀,使我油然想起中醫辯證施治綱領—陰陽。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即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內經認為陰陽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陰陽是中國傳統中醫特有樸素哲學觀,它指導醫者用這理論辯證施治。如圖中:升騰飄動雲彩為陽,大山巍然山氣立為陰,雲彩圍繞著大山,大山包圍著雲彩,體現著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抱陽而負陰,形成陽平陰秘,和諧平衡,體現循環無端,生生不息,蓬勃生機景象。
由此想到任天堂余老師創立「陰陽九針。」 余老師傳授「陰陽九針,」陰陽九針取於類象,而手距離身體重要器官遠,損傷小,療效顯著,手是人體最為靈敏的部分。我用它來治療腰痛病人,用飛龍在天,通天徹地兩針法,宣通任督二脈,使病者氣機趨向正常運行,達到緩解病者腰痛。一個泌尿結石痛疼病人,用導龍入海,針入痛止。有一位女患者喘咳不已,用通天徹地針法,馬上癥狀緩解。此等病例不勝枚舉。現我在治病多了一種思維。
19號:
大自然它什麼也沒說
人類很聰明,給大自然中天地萬物賦予各種現象規律概念的解釋說明,先說說「陰陽」吧,有了陰陽,就有了分析判斷,就有了是非黑白、善惡美醜等等分別心,有了分別心,一切的苦也就來了,一切的病也來了,心生萬物,病由心生。
其實,大自然它什麼也沒說,它只是如如不動,如實如是的存在著,春華秋實草長鶯飛花開花落……
我們跟著急什麼?
如果大自然它能說話,可能這首詩比較符合它老人家的心意: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哈哈,see you~
山間為何多雲霧,還不是因為山體樹木涵水多(腎水足),溫度升高(腎陽脾陽足,山或者說土涵熱足),水分蒸發出來,就形成霧(氣),如果陽熱足夠,雲霧流動性就會更強(氣的流轉),待陽熱再強,氣的位置升的更高,高處寒(遠離大地,溫度就不夠了),水汽遇冷冷凝成水,然後降下潛入山體樹木(滋補肝腎)。這個過程,其實猶如人體小宇宙,彼此轉化、傳導,各得其所,生命不息。但不要羨慕雲霧繚繞的浮雲,而是要守護我們的大山和樹木(脾土、肝木、腎陰陽)。
20號:
幽幽山谷,裊裊青煙,天藍草綠人中間,天在上為之廣,地在下為之闊,人在中為之渺,天地人合一堪為宇宙太極。
此情此景聯想中醫,這正是人體氣機運動消化功能的一幅詮釋圖。山谷為土,中醫屬脾胃,後天之本,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脾喜燥而惡濕,胃主受納,主降濁,一升一降氣機調達,清陽得升,胃濁得下,保證了人體宇宙氣機的正常循環。
圖中一縷青煙飄蕩在天地人之間,這闡釋了人與自然,萬事萬物全靠氣機的推動和生髮,如若打破此循環違背自然之法,病自然而生。
近幾日,因情志抑鬱自覺胃痛、胃脹,晨起口乾口苦,舌體發熱,苔黃膩。分析認為肝鬱太過克制脾土運化生髮,津液不能上達,故晨起口乾口苦;;肝鬱影響胃主受納,降濁之功故胃痛、胃脹,淤而化熱,上炎於舌故舌體發熱。若調此病必要先調氣機,氣機條暢則百病不生。
吾運用了余師的針通人和,第二掌骨橈側中點穴調理中焦之氣,春風拂柳疏肝理氣,病迅速得以緩解。通過此次臨床分析治療實踐活動,將我對中醫整體觀念理論的認識提升了到了更高層次。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只是滄海一粟,人的存在有著宇宙的共性,遵循著萬物的生長規律,用整體的觀念來認識人的疾病的發生髮展規律,用自然萬物之法來調理疾病的已達到陰陽平衡、氣機調順是中醫最高境界!
今日學了余師針法,以針入道,升降相隨,自成太極,循環無端,周流不息,負陰抱陽,化生萬物。方使我終於悟到初學中醫時,中醫基礎學第一頁第一課「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的真正含義。
21號:
圖片中的山是我再熟悉不過了!和家鄉的山一模一樣!當清晨的太陽出來時,總能划出陰陽分明的界限,陽光照到的地方是一片溫煦,背陰的地方總是一片陰寒。早起放牛、打柴的,就是盛夏,也要多帶一件衣服,以防濕寒傷人。晴天的時候,太陽初升時,山頭總有雲霧繚繞,隨著太陽的升起,雲霧就化為烏有。山上的草木,不仔細看好像都差不多,但山裡人都知道,一些藥材、野果子要在背陰的地方找,而另一些就要在陽坡尋了。經常上山的鄉里人,好像都不帶水,大家不是吃野果子,就是喝山泉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道理大家都懂。
用傳統文化的思維,用中醫理念解讀這幅圖,我首先想到的是「天人合一」。人身小宇宙,天地大人身。宇宙天地的運轉,人的生老病死,無不是能量(氣血)在不同時間不同系統的升浮降沉、生長化收藏。如果沒有陽光(能量)照射,地底的水就不會升騰為雲,下降為雨,使高高的山頂也有水濕,也有生機(植被);如果沒有先天一炁,我們的五臟六腑就不會一氣周流,生機盎然。用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自然之理,就可以悟通人體氣血運行之道,使養生、診療的理念和方法更上一層樓。從這個思路出發,陰陽辯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坡也有陰影,陰坡也有陽光);陽化氣陰成形(早上氣溫低,山上有雲彩,到太陽出來,雲彩就消失了);同氣相求(陽坡多生長松樹等陽性植物,陰坡多生長柏樹等陰性植物);以及水火既濟,一氣周流(下雨水從山頂流下來,在太陽的蒸騰作用下化為雲,雲再化為雨)等就明白清楚了許多。
從自然之理解讀人體經絡、解讀中醫理論就不是那麼玄妙了。大家能聽得懂,想得通,做起來就更加容易,用之養生、診療就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22號:
清晨,山中瀰漫著霧,朦朧的霧像華麗的幔帳,罩著一片耀眼的新綠。山連著山,好像永無盡頭的樣子。極目遠眺,遠天遠霧遠山,組成一幅又一幅展示不盡動人心弦的長長畫卷。悠久的年代和茁壯的力量相結合,透出一片莊嚴的景象。山有山的沉穩厚重,一年四季卻能以不同的色彩風光展示山的美麗。活潑的有單調的一面,安靜的有變換的色彩,靜與動的搭配,單調與色彩的結合,也就成就了最美的色彩。此圖又蘊含了大道,有清有濁,清濁分明,又相互不脫離。清氣上升,形成雲霧,瀰漫山澗,濁氣下降,形成大地,孕育萬物。
正如《清靜經》所言,「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在大道的運行下,陰昇陽降,一氣周流,形成了四時季節的變化,周而復始,永無止境,達到一種和諧平衡的自然狀態。天體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
人稟天地之氣,四時之法而成。
天有四季變化,氣機的升降出入。
人體也是如此,左升右降,中焦斡旋,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形成一種自然和諧平衡的健康狀態。
23號:
「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余師所發此圖,末學以為就是一幅太極圖。其陰陽部分,仔細觀察,就是一對活脫脫的陰陽魚。
萬象藏於其中,大道隱於其內。看似一幅山水照,「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陰陽兩儀由太極所化,一陰一陽,相互銜接,一來一往,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我們探求事物的變化,探求病源、病理,就是要探求時間的變化、空間的變化,究其因就是陰陽在時空的變化。陰陽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相互轉化而達到新的平衡。人體陰陽平衡了,自然會身健體泰。余師出此圖是要我們「學者苟能於陰陽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門。」
陰陽的相互關係,「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前四字是指春夏的變化,春日後,日漸長,氣溫漸高。陽化氣,陰成形。萬物隨著陽的增長而繁茂。而後四字是指秋冬陽氣慢慢收斂起來,萬物能量供應漸少,生長漸趨停止,收藏起來。火夏,金秋,冬水寒,春物生。陰陽就這樣,往復循環而造萬物。
余師說用陰陽之大道來指導和學習九針法,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為重陽,九針取九,針行陽氣。與道家修行法門相結合,借用人體的一個大拇指來疏通人體的任脈、督脈和沖脈,是利用人體中運行於奇經八脈的先天之氣,來治療人體的諸多疾病。因為針刺的並非真正的奇經八脈,而是用同氣相求能相互感應的原理,既不會對奇經八脈有損害,也不會損傷元氣,非常安全,又療效神奇。可謂「四兩撥千斤。」
太極有陰陽,天地有陰陽。人體有陰陽,四季有陰陽,晝夜有陰陽,九針有陰陽。大到宇宙,小到人體。或一器官,或一掌一指,皆一理也。無不由陰陽交匯而成。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大中見小,小中見大。窺一斑而見全貌。
按現代科學研究,小到一個細胞,也會蘊藏生物的全部信息,也能再生一個生物體。只要他們相似,就會同氣。就會傳遞相同的信息,就會有相互的感應。
九針取陰陽而運陰陽,將人體看成一個太極,進而又將雙手(男左女右)看作軀體的代表,亦是由陰陽組成的太極圖。通過不同的對應關係,而用九針,或陰或陽,一虛一實,一升一降,使氣血流暢達到陰陽平衡,祛病健康。
24號: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站得高,方能望得遠。
看到這幅圖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感悟。
余師也正是希望藉此圖讓大家明白,學習中醫,要培養一種從大處著眼,不被一些局部、細小的證候所束縛。高屋建瓴,綱舉目張,培養這樣的思維模式,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其實不僅是中醫需要這種從大處著眼的思維模式,我們的生活、工作亦復如是。
在山腳下、山腰和山頂看世界是不同的樣子,但是世界一直沒有變,只是我們的角度和位置變了。
佛法講緣起力,一件事情需要很多的因素具足才會發生,有時候拆掉一個最重要的條件,這個事情就會消失了。疾病就是由很多條件共同構成的,只要拆掉一個條件就可以讓疾病走。為什麼有人一直生病卻無法治癒呢?因為沒有找到治療疾病的關鍵因素。比如想讓一個汽車開不了,不需要把整個汽車都炸了,實際上只需要拆掉一個輪子或是拔掉油管,它就跑不了了。
影響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飲食、起居、環境、情緒、信念等。
如果不正確的生活習慣經年累月重複著,量變到質變就會導致不同的疾病,然而最可悲的是我們自己往往不知道是自己不好的生活習慣所致。所以,傳導正確的生活習慣亦是很重要,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若果說飲食、起居講的是身,那麼環境、情緒、信念等更多的則是講心。手指割破了會自動癒合,因為生命本身有不可思議的自愈力,它是天生所具有的,充滿神奇和奧秘。我們用各種方法就是喚醒、激發、調動生命本身的自愈能力。
注意力在哪裡,哪裡就成長。注意力放在不幸上,我們的不幸就會增加;注意力放在幸福上,我們就會越來越幸福。若是我們每天往內心注入很多德,很多美好,保持清靜心,這不僅讓我們病好,而且改變我們整個生命。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別人不做的和做不到的,不是與在人競爭,而是在利益大眾、在奉獻大眾、在引領大眾」!
尋找老師比自己努力更重要,親近明師比行善積德更有效!
願做余師的一個助手,為生命中的有緣人做點實事。
25號:
醫道
圖中儼然就是《清靜經》里描述的情境: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在天地之間。天清地濁,天動地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圖中的靜謐和高遠飄渺讓人心裡也是很快清靜下來。如此清靜漸入真道。以醫入道,以醫行道,以醫證道,究竟什麼是醫道,是自己接觸中醫1年多一直在體悟的。
剛學醫從五行開始,慢慢了解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以及領悟五行與人體的關係,及到陰陽虛實寒熱。圖片中的陰陽虛實寒熱已經清清楚楚:太陽照到的一面為陽,太陽照不到的一面為陰,山表面為陽,山內部為陰,山陽為熱,山陰為寒,山突出的為實,山凹進去的為虛。同時圖片中的山也像人體,山表面的樹上花草相當於人體的肝膽;山的岩石土壤相當於人體的脾胃;天空的太陽雲朵相當於人體的心肺;山裡的水相當於人體的腎。
學中醫就像爬山,從山腳往山頂的路很多,哪條路都能到山頂,爬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會迷路,但心中有堅定的目標不畏艱險終能到達山頂。縱然到了一座山頂卻是還有綿延不斷的更高的山頂,可不管多高的山頂總還是在天底下。如果能體悟醫道,從道入醫我想應該是學醫的法門吧,也就可以一覽眾山小了。如果被枝葉迷惑只能永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所以為這篇短文取名醫道就是想要探尋到醫學之道。
26號:
生命的條件
世間萬物,生存自有前提條件。
看了余老師發的圖片,我感受到同處一個地方的大自然景色的不同,山籠罩在煙霧之中,山的這一邊鬱鬱蔥蔥,景色非常美,而山的另一面,只有光禿禿的山,沒有一點生機。
這讓我聯想到人類的身體,我覺得,山的這一面,有充足的陽光,有濕潤的空氣,石頭下面有土壤,表面呈現在眼前的就有了綠油油的小草;而山的那一面,只有石頭,一片死氣沉沉。我好像感覺這就像人體,一種是氣血充足,精神飽滿;而有的人則是面色蒼白,病病殃殃。小草的生存需要陽光雨露,而人的健康需要氣血循環和十二經絡的暢通。生存既需要自然條件或者先天條件,更需要後天的培養和養護。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我們的推拿針灸也是如此,通過自己的手法技術,針灸按摩,幫助病人把五臟六腑調動起來,消除病症,人體氣血運行自如,讓更多的人更加健康。
明天繼續,精彩答卷!
推薦閱讀:
※乾貨| 「愛國」主題作文素材在這兒!
※英語作文:遺願清單
※作文-我的夢想
※優秀材料作文:我也是個富翁
※春筍園學生的作文(四、五年級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