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解析 孫式太極拳的腳—雷世泰
孫式太極拳解析 孫式太極拳的腳—雷世泰
孫式太極拳解析(31)孫式太極拳的腳(一)腳型
腳不象手可以看得見,所以腳型的問題實際是尋找腳的感覺,控制腳的使用。所以用「型」而不用「形」,前者有內在結構之內容,不光是外在的形態。前面講的手型也是如此,它有內在的感覺和要求,不只是外形擺擺樣子的。
腳型基本要求是三條:坐滿足跟,湧泉吸地和前滾後拔。
坐滿在後腳跟,主要支撐部位是腳跟,而不是腳掌,這樣的好處是保證一軸到底,最大的重力是在腳跟上,而不是在前腳掌,中間不打折扣。
坐滿在腳跟,不等於前腳掌發虛,腳趾仍然要抓地,但不可抓過、把腳底抓空,而是盡量增加腳和地面的接觸,意念是湧泉穴要如章魚的吸盤吸在地上,這裡是控制全腳的機關、樞紐。腳跟雖然最吃重,但腳跟本身不能發力行動,前蹬或起跳的發力在湧泉。所以,湧泉穴和腳跟配合,重心在腳跟和湧泉穴之間變化,靜止時在腳跟,發動時到湧泉。
在運動中,腳落下一定是先落跟,然後腳心、腳掌和腳指逐次落下,形如滾動;而腳抬起一定要極力勾腳尖,整體拔起,不可耷拉著腳尖,俗話說叫「翻蹄亮掌」,或者說不要讓人看到你的鞋底。即使是虛步點地,無論是跟在後面、還是點在前面,都要儘可能勾著腳尖,也就是說腳腕自始至終要有拔著的意思,不可發軟。
上面三條要作到,有一處地方最關鍵,就是足三里穴,勾腳時足三里所在的小腿前面的肌肉便鼓脹著,控制著重心在腳跟和湧泉間移動和腳的滾拔運動,可以說,足三里穴是控制腳型、引導腳的運動的真正樞紐。就像手的控制在小臂一樣,腳的控制在小腿,核心就是足三里。
孫式太極拳解析(32)孫式太極拳的腳(二)腳位
基本腳位:前腳直向前,後腳斜45度在後,無論在哪個腳上,是後腳實、前腳虛,還是前腳實、後腳虛,這樣的45度腳位,都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因此可以稱為基本腳位,在整趟太極拳里佔了絕大多數。
前虛後實45度腳位是最基礎的,來自於三體式。最相象的如:手揮琵琶式,左(右)通背掌,高探馬,踐步打錘,雲手下式,單鞭下式等,前腳不論全掌著地還是虛點,都是三體式之意。
前實後虛45度的腳位,都是用在向前出步,跟步而成,雖然重心變了,但仍不失三體式之基本結構;只要後腳一落實,前腳邁出去就是三體式。如:摟膝拗步,懶扎衣的兩個前進式,肘下看錘,抱虎推山,玉女穿梭,進步指襠錘,上步七星等。
平行腳位:兩腳平行,之間沒有夾角。如白鶴亮翅,雲手,單鞭等,用量不多,是從馬步演變而來。
擺步扣步:擺步是在基本腳位的基礎上,前腳再外擺45度,兩腳成90度,如:進步搬攔錘,三通背,玉女穿梭里,都有用到擺步的。扣步是兩腳尖內旋、腳跟外扭,使兩腳成八字形。擺、扣步都是為了身軸的轉動方便而用,如原來身體是右腳在前向左側,經過右腳向右擺步,使得右肩、胯向後縮,身體便向右側過。再如:踐步打錘接翻身二起,原來面對南方,左腳扣步、翻身後,轉而面向北方打去。在做倒攆猴時,能否打得順暢,就看轉身時的扣步是否到位,扣得好,則轉動靈活,扣得不到位,則下一步就很難邁得順暢、舒服。
在擺步的腳位基礎上,還有一些變化的腳位。如:剪子股式,在披身伏虎,野馬分鬃里有用到。它的特點是在擺步的基礎上,兩腿頂住在一起,步子小時要用膝蓋頂住,步子大時要用大腿頂住;前腳用外側著地,後腳跟提起、用腳掌著地。
扣步的變形是彎弓射虎的步子,步幅加大,扣腳和扣膝也加大,身軸向右側擰,類似形意拳中的熊形步。
手型和腳型,手位與腳位,這些看起來是小事、細節,常常被忽略,但又很影響拳的質量。初學者往往大動作,大結構還來不及記憶模仿,無暇顧及這些小地方;但不利之處是容易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等到大動作沒問題後,再回過頭來摳細節時,要付出加倍的精力。一算總帳,得不償失。所以,建議在一開始練習時,寧可慢點,把細節也一併學習鞏固,免得將來再回頭煮夾生飯。
推薦閱讀:
※攝影十大熱門基本名詞解析
※【?十二星座『超級解析』之⑿:雙魚座——神經極度敏感,有異常敏銳的思維或神秘色彩的嗅覺,尤其在發散思維方面很有優勢;總是同情不幸的人;對愛的人容易溺愛,把對方當成唯一的寶,愛到不知道要怎麼去愛……?】
※超准解析,一秒看懂水瓶座!
※獨家解析:快女困境中「回暖」 選秀或成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