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內涵與旨趣作者:肖川 陳黎明發表時間:2010-8-9 14:03:48點擊數:170
07-23
生命教育:內涵與旨趣作者:肖川 陳黎明發表時間:2010-8-9 14:03:48點擊數:170自由和幸福是人類生活追求的永恆主題。我們倡導的生命教育就是為了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所進行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與教育的存在形態,其蘊藏著廣博而深刻的哲學內涵。一、生命教育的真義(一)生命教育:關涉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作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高揚生命的價值,使他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中心和原點而展開的教育。那麼,我們這裡所談的「生命」應該指什麼?如何理解生命教育中 「生命」的意蘊才能真正凸顯生命教育的價值追求呢?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生命」為中心,將整個宇宙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人類與人類之外的其他生物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且認為每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例如:中國古代的莊子將人與自然的關係詩意地描述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宋朝的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民胞物與」思想。也就是說,天地、萬物、人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天地就像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而人民都是我的同胞,萬物皆是我的夥伴,應該愛一切人和一切物。從古至今,每一個偉大的宗教也都教導人們要崇尚所有生物界的生命。例如,發源於印度的佛教提倡尊重生命,這裡的生命就是指一切生物界的生命。在這方面,佛教提出無情有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慈悲三個理念。可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道德關懷的範圍從人擴展到有感覺苦樂能力的動物,再到有生命特徵的所有存在物,是古老哲學思維的共生思想。可以說,每種以生命的形式存在著的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的。任何生命都是處在一定時空之中的生命,都是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一定價值、一定意義的生命,人的生存要依賴其他生物。人類與其他生物有一種內在聯盟,我們應該遵循「諾亞原則」來保證各種物種能夠延續下去,從而實現自然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人類對其他物種採取過度、甚至暴殄天物,那麼唇亡齒寒,我們所迎來的必將是人類文明的終結。所以,「生命」就應包括一切生物界的生命,即人之生命和自然環境中的一切動物、植物的生命。我們在教育領域內談「生命」,會自然而然的認為「生命」就是「人之生命」。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存在狀態,以呵護人之精神生命、完善人之社會生命、涵養人之精神生命為價值追求。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從「人之生命」的角度出發去看待生命教育,從而試圖實現生命教育的價值追求是不全面的、有失偏頗的。因為,在當今社會中,漠視生命的現象不僅僅存在於教育領域當中,更不僅僅存在於人對人的關係當中。在現代工業文明與科技文明的推動下,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肆意破壞自然環境、殘殺各種動物,造成大多物種滅絕,全球生物多樣性減少,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日逐惡化。人類對於自然以及其他動物生命的忽視與踐踏可謂是觸目驚心。然而,整個宇宙循環的客觀規律也在告誡我們,人的生命與其他生物的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人類與人類之外的其他存在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關係是客觀存在的。恩格斯曾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①]如今,人類的惡劣行為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惡果,也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埋下了隱患。例如,由於人類的過度墾伐,印度河流域半個世紀前還是個瓜果飄香然、五穀豐登之地,現在已有65萬平方公里的茫茫沙漠;中國黃土高原,4000多年前曾有4.8億畝森林,而今,這裡是一片禿山荒嶺,風吼沙飛,完全沒有了當年的繁茂景象。[②]再如,由於人類對各種動物的無情宰殺,使得生物圈無法正常循環更替,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可以說,人類對待其他生命的行為,必將以後遺症的方式來影響人對自身生命的認識。因為,捕殺動物與殺害他人在本質上並無差別,「人對人的行為倫理絕不會獨自產生,它產生於人對一切生命的普遍行為。」[③]當今社會中教育對個體生命的忽視,恐怕是人們總體生命價值觀上的問題,教育中出現的異化生命的現象只是現代人對待生命的思維方式在教育中的反應而已。所以,我們不能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形而上學辦法來面對教育中異化人之生命的現象。這樣不僅在理論上是不科學的,在實踐中也無法激起學生的共鳴,最終會使生命教育無法合理地實施。史懷哲說:「過去那套只關心我們與其他人關係的價值系統是不完全的,所以會缺乏向善的原動力,只有立足於『敬畏生命』這一觀點,我們才能傾其所愛,與這個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一個靈性的、人性的關係。」敬畏的本意是敬重與畏懼,它包含著人對某種偉大而神秘的力量所產生的那種崇敬和謙卑感,敬畏生命的前提是對生命保持敏銳的感受性,是經常地體驗、同情其他生命個體。正是通過對其他生命的同情與關切,人把自己與世界的自然關係提升為一種有教養的精神關係,從而賦予自己的存在以意義。也就是說:敬畏生命作為一種倫理學準則能夠引導我們享受一種純粹的倫理生活。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可以有一種自豪感。一個人擁有了對生命的敬畏感與自豪感,幸福而有尊嚴地生活著就有了最切實的保障。這種生命情懷也正是生命教育要著力在每一個人心中喚醒和光大的。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的價值追求,應該將「大生命」觀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傳授給學生,積極培養學生對所有生命的敏感,以慈悲的心腸和大愛境界關注所有生命的價值。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地珍惜一切生命, 從而熱愛人類自身生命,體驗生命之美好;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生命教育呵護人之自然生命、完善人之社會生命、涵養人之精神生命的應有價值,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坦然地面對生命的困境,在與困難的鬥爭中,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二)生命教育:為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是宇宙間的奇蹟,是上蒼饋贈給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因而我們對生命需要有一種敬畏感;而教育則是人類自身饋贈給生命的最珍貴的禮物。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它的存在是為了不斷完善個體生命,引領個體的完美與幸福。然而,當今的教育過分地追求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和學業的成功而缺少對人的生活和生命的關注,缺乏對於個體心靈的關注。這種不當的教育價值追求,使教育忘卻了引領人之幸福的使命,導致人們學到了知識而不懂生活,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卻失去了生命的華美。如果一種教育,讓學生學會了很多,卻沒學會如何幸福地生活,那這種教育至少是殘缺的,甚至可能是反生命、反教育的。我們倡導的生命教育就是對應試教育、就業教育、技能教育等等僅僅服務於學生的生存競爭的教育的揚棄和超越,是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也就是說,生命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生存,更要引導學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義從而去追求幸福生活。人與動物不同,人的存在不僅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的存在。人之生命的精神性決定了人的存在問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生存問題,即一般意義上的「存在」問題,而同時還是一個「創造存在」的存在問題。人的存在不僅僅是在世界中遭遇這個世界的過程,而是創造著自己的生活的過程。所以說,動物只是生存著(survival),而人卻是生活著(life)。法國大文學家雨果曾經說過:「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生存只是為了維持和延續生命,美好的生活才能使生命之光得以展現和再造。所以,生命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在使學生學會生存的基礎上,引導受學生追尋幸福生活。然而,追尋幸福生活的前提必須是關注學生當下生活,從學生的當下生活中去尋找、實現各種可能生活。我們認為,一種關注生命質量的教育必須以關注學生的當下生活為基準。因為,過去的生活只能作為歷史供教育參考、借鑒;未來的生活以當下的生活為基礎,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只有當下生活才是人們正在經歷著、感受著的生活。人們在當下生活中所歷經的事情、所產生的感情才是人們當下幸福生活的源泉。遺憾的是,在當今社會中許多學校、教師亦或是家長都忽視了當下生活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為了孩子以後能夠享「福中福」現在必先要吃「苦中苦」。殊不知,幸福生活是人一生的追求。幸福是與個人的當下生活、此時此刻的生活直接同一的,它存在於當下的各種可能生活之中,是每個人在實現自己的目標的過程中都在追求的。幸福的「材料」源於多姿多彩、豐富神秘的各種可能生活,每一種有意義的可能生活都蘊含著幸福的元素。當下生活,是人正經歷著、體驗著的生活,是生活在當下的人們最熟知的生活,它自然包涵各種可能生活,對當下生活多種可能生活的漠視就是對當下多種幸福來源的捨棄。任何試圖以犧牲當下生活以及當下各種可能生活為代價,來換取未來幸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幸福生活是不可以儲存和轉移的,教育不能以犧牲今天的幸福為代價去換取明日的、不知是否會到來的幸福。試問,倘若孩子們從小就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失去了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當他們每一天都過著重複的、單調的、甚至是勞累的生活時,怎麼能夠再讓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呢?既然當下的生活、現實的生活也是生活,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幸福元素,那麼,有什麼理由讓孩子們為了明天未來的生活而犧牲現在的幸福,使孩子們當下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苦不堪言?這使得「一個生命在時間的此岸盲目的獨白,而另一個生命在空間上的此岸上無言的等待」[④]。生命化的教育應引導學生「活在當下」,在當下生活中去實現各種有意義的可能生活,從而汲取幸福的元素。讓他們知道生活中是充滿著樂趣的,引導他們認識許多值得過的可能生活,比如建立與同學之間的深厚友情、感受與父母之間的濃濃親情以及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幸福感受等等。在古老的西方諺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昨天是歷史,而明天是謎團,只有今天才是禮物。我們要像對待禮物一樣對待今天。」想想這句話不無道理。我們只有像珍惜禮物一樣珍惜「今天」,才有可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只有珍惜當下的生活,享受當下幸福,才能使我們的生命不留遺憾。我們強調的生命教育要關注學生當下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在當下的各種可能生活中去追尋幸福,並不是要放棄教育對未來理想生活的追求,也不是割裂當下生活與未來生活的聯繫。我們所要追求的是在過好當下幸福生活的前提下去實現未來的理想生活。如果一味的強調教育為未來生活做準備,而放棄當下生活,丟掉當下幸福,會使得教育無法展現它對生活的整體意義,也會將教育自身的魅力丟失得蕩然無存。所以,生命化的教育倡導學生珍視自己的當下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當下生活中尋求幸福生活、感受精彩生活,這樣才能使學生快樂的學習,才能激勵著他們進一步追求美好生活,去創造未來的生活。生命化的教育認為只有幫助學生走好每一段「當下」生活,才有可能獲得美好的未來,教育引領人類走向幸福的終極意義才有可能實現。總之,生命教育就融滲在這樣的追求之中:讓校園生活充滿關懷、激勵、溫暖與成就感,並能陶養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格;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更加真切和更為豐盈地感到生活的意義和美好,從而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生活、學習與工作。(三)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與提升當前,我們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基礎之上――其對象是「不道德」或「缺乏道德」的,更確切地說,就是「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在這一假設中,其實是暗含了對人的不尊重與不信任。因而道德教育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種自相矛盾的境地:用不道德的動機去進行幫助別人變得道德。道德教育也就難以避免外在化、社會本位和成人中心。這樣的道德教育強調外在規範,強調兒童對道德規範的絕對服從,為了使學生達到一定的「道德目的」甚至會採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如:辱罵、體罰等等)。然而,「道德是為了人們更好的生活,人不是為了道德而存在。」建立在如此假設基礎上的「規訓化」的道德教育不僅無益於兒童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無法真正提升兒童的道德素養。另外,這樣的道德教育不是著眼於兒童的內在需求,脫離兒童的實際生活,從而缺乏感召力和實效性。因為,道德源於生活,孕於生活之中,既不存在脫離人的生活而抽象存在的道德,也不存在沒有道德的生活。所以,我們推崇生命教育,主張用生命教育超越和提升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為基本的價值預設,以學生的當下生活為出發點,它強調用生命去溫暖生命,用生命去呵護生命,用生命去撞擊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用生命去燦爛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確定起人的內在的不可讓度的尊嚴,樹立起生命神聖的觀念。生命化的德育在兒童的實際生活中進行,關懷兒童生活,關切兒童生命質量,幫助兒童在多元化的生活和不確定的價值取向中使之向善,並要創造良好溫馨的制度環境與氛圍使人能夠「抑惡向善」,而不是時刻阻止「惡」的發生。我們本應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純真的東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讓孩子在漸漸成長的過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感受生命的珍貴、豐富和美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人性中正義與美好的一面充滿祈盼;我們才可能對教育的結果作光明的期待。我們作為人類的一份子,共同的人性存在於我們的靈魂深處。喚醒、提升我們心中「固有的善端」是生命化德育的應有之義。對人及人性充滿信心的生命化德育才能引導學生髮現生活的意義,建構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四)生命教育:涵蓋多重主題的教育實踐生命教育以解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它不僅是純粹的理念或是在某種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規則,而且是涵蓋多重主題的教育實踐領域。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個層面進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愛惜生命,保護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是重要的,也是脆弱的,有時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導致生命的不復存在,「學會生存」是最重要的本領。生存教育具體來說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如:讓兒童遠離意外傷害的教育;教會兒童熟悉安全防護標誌的教育;教會兒童有效逃離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技巧;使兒童能夠具有救護和自我救護的能力等等。其次是發展生命的教育。生命是神奇的,完美的生活應當讓生命中蘊藏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讓生命飛揚,實現生命的價值。發展生命的教育具體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等。信仰就是我們相信並仰望的、生命賴以充實的終極關懷。信仰所關注的問題就是「人為什麼活著」的問題。隨著物質的豐富,當生存危機退居次要地位,而存在危機――無所依傍的孤獨與無所執著的空虛,就日益成為困擾人們的問題。對學生進行信仰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去尋找生活的意義。感恩教育要培養學生擁有一個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學生的生命情懷。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適當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逐步了解、認識和接納死亡,讓學生認識到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消除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感,並通過認識死亡來感悟人之有限生命的可貴,從而使學生能夠珍惜自己的人生,更加珍惜生命。生命教育不同於其它一般的學科,它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有關生命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所以,它可以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和手段,這意味著生命教育具有更加廣闊的實踐舞台。例如:它可以通過一個文本性的載體,讓學生了解到一些生命現象,熟識有關生命的具體知識;也可以通過其他資源,如組織學生看一場有關宣揚生命價值的電影,組織學生去野外感受自然生命的神奇與美好,亦可以通過學校文體活動體現教育對師生生命的關愛等等如今,許多懷揣著生命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積極地致力於生命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可以說,「他們在市儈主義的世風下堅守『理想主義』;在人們紛紛逃離土地時堅守『草根情懷』······在官本位的現實中堅持『民間立場』,堅持批判性的思考,建設性的介入。」[⑤]正是有這樣一批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不斷推進著生命教育理念在全國各地的實踐,他們用「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情懷努力地踐行著自己的教育理想,將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地付諸實踐,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教育信念堅守著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因為他們堅信:終有一天,生命教育會以春風化雨的方式潤澤教育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的星星之火必將會成燎原之勢。談到這裡,我不禁想到當蘇格拉底在描述他所認為的理想生活方式和理想社會時,有人曾以譏諷的口吻質問他:地球上存在這樣的理想城市嗎?蘇格拉底面對這樣的質問從容的回答道:無論在天堂里有沒有這樣的城市,或者地球上有沒有這樣的城市,人世間有智慧的人都會遵循著這種理想城市的方式生活,並會以此為圭臬裝點自己的家。事實上,任何教育理論都富有理想的情節,也正是存在著對教育的理想追求,才能使我們對教育的認識日趨合理。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理想狀態,正是為我們裝點教育實踐之家提供一個合理的依據。二、生命教育存在之必要人人都擁有生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珍惜生命,懂得欣賞生命的多姿,發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享受生命的快樂和幸福。巴特勒在《生命之路》中說:世界上除了人,所有的動物都知道生命真諦就是享受生命。作為高級動物的人,為什麼就不懂得生命的真諦,不僅不享受生命,反而天天製造戕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悲劇呢?翻開報紙,打開電視,點開網路,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生命逝去的報道,他們或死於自然災害、或死於人為的事故、或死於自殺和他殺,更讓人感到震驚的是中小學學生自殺事件時有發生,生命之花來不及綻放就黯然凋零,生命樂章來不及奏響就戛然而止,讓人痛心疾首,扼腕嘆息。「2002年,加拿大醫生Michael Phillips和他的中國同事在國際權威雜誌《Lancet》上發表了《中國自殺率:一九九五——一九九九》的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的自殺率已達十萬分之二十三,大約相當於美國的兩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國內的有關報道也指出,近幾年來,自殺已經成為我國15—34歲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自殺的低齡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青少年已經成為自殺的高發人群之一。」[⑥]這一切都向我們發出警示:以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為目標的生命教育勢在必行。另外,生命教育之所以必要,還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一)基於對「學生」的理解學生是有著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形態、處於發展中的、以學習為義務的人。人是三重存在:自然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學生作為有著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形態的個體,自然也是三重存在。因此,「學生」意味著:他要學習——掌握生存的常識和技能,以便獨立地面對世界;他還要學習——遵從生活的律則與規範,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他更要學習——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地立於天地之間。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學習如何考試、升學、擇業,更要學習如何安全地生存、快樂地生活,如何邁向生命的圓滿、充實和幸福。生命教育是為了學生生命的茁壯與健碩、鮮活與靈動、純凈與高貴的教育。生命化的教育不僅要呵護學生之自然生命,為學生創造清新自然、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習與生活空間,教會學生生存技能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堅實、良好的生存基礎;還要不斷地完善學生之社會生命,培養學生同情之心、關愛之心,讓學生學會寬容、學會尊重差異、懂得欣賞他人、學會合作、學會溝通與交流。讓他們認識到一個人不應該僅僅愛自己,也要愛他人、愛社會,要將善意投注在他人身上。只有這樣,才能夠為自己和他人營造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從而在社會中幸福的生活;另外,生命化的教育更要啟迪學生之精神生命,使學生的生命充滿智慧和激情,使他們的人生絢麗多彩,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積極的存在狀態――投入、傾注、熱力四射、興味盎然。同時,學生作為發展中的個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需要:一是探究的需要;二是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三是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四是責任承擔的需要。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這幾個方面的需要。如果孩子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或充分滿足,那麼發展就可能受到阻礙或被扭曲。實際上,一種需要不能滿足,其他的需要也可能受到影響。關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然而,當前無論是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中,只重視對青少年的應試教育、成才教育,教育的關懷只限於某些世俗性、功利性的需要,而忽視了學生的內在需要。忽視學生內在需要的教育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也不再是引發人之為善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必須尊重人、關注人的需要,使個體生命能夠更加幸福完滿。尊重學生就意味著尊重學生的需要。生命教育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關注學生生命的氣息,充分滿足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需要,深切地關心學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長,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積極生活態度,成為一個自信、快樂的人,能夠學會簡單、安靜的生活,成為幸福人生的創造者。(二)基於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應然追求。學生的發展首先是為了他們能夠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進而成為美好社會的建設者。因為一個能夠創造幸福生活的人,他一定會更多地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愛他人,奉獻社會。當我們的社會上有更多的能夠創造幸福生活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更安全、更和諧、更有前途和更有活力。生命教育是致力於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幸福人生的創造者,並進而成為自由社會的建設者的教育。生命教育著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著眼於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諧發展、有個性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生命教育倡導每個老師和家長都應該高揚生命的旗幟,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以「學生的和諧發展為本」讓我們的教育洋溢著生命的溫暖,我們千萬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不要讓孩子過著孤立與隔絕、虛假與蒼白、畸型與單調的生活,不要以各種理由傷害孩子的自尊,不要對孩子動粗耍蠻。因為這些都會在無形中成為孩子成長發展的巨大阻礙。我們期待著通過生命教育,使學校和家庭變得更有吸引力;通過生命教育,使個性變得豐富而舒展。這樣,教育改變的將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品質,改變的將是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品質,改變的將是整個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三)基於對兒童生活形態的理解生活是人的生命賴以表徵展開與充實的形式。兒童的生活,應包括這樣幾個層面:自然的、自發的生活;教育情境中的生活;主動地、快樂地生活;理智地生活;有創意的生活。在生命教育的視域中,兒童的自然的、自發的生活表現在兒童內在衝動、童真與童趣的活動;是一種非強制性的生活。兒童教育情境中的生活是教育者自覺創設的情境與活動,服務於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的生活。不論是自然的、自發的生活,還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生命化的教育都應努力做到:遠離危險與意外傷害,確保兒童的安全與健康。學校與校外教育機構都有對兒童進行監護的職能。兒童主動地、快樂的生活意味著:兒童的生活,是兒童自己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理當沒有禁錮,沒有恐嚇,沒有強制,沒有苛嚴的規訓。生命化的教育主張成年人不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更不應該代替兒童規劃兒童的生活,它應積極主動地幫助兒童學會規劃生活、拒絕媚俗,服從興趣,關注當下。如果一個人頭腦經歷的一切都是消極被動的,他的生命永遠不會是鮮活的。生命教育幫助兒童尋求理智地生活。兒童心理活動的主要特徵是激情有餘,而理智不足;容易衝動,常常將幻想與現實混淆。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讓兒童學會計劃、規劃、設計活動,學會合理的期待和對活動的結果的想像是理智的生活品質的要求,這樣才可能使兒童學會有責任感的生活。有創意地生活意味著:兒童總是試圖去改變,不滿足於單調的、簡單重複的生活,窮儘可能性,換一種方式,在尋求改變中體味生活的樂趣。生命教育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向兒童提供各種積極的、有意義的可能生活框架(「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可能生活』如果一種生活是人類行動能力所能夠實現的,那麼就是一種可能生活。」[⑦]),向兒童描述和許諾各種精彩的美好生活,從而使兒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需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做怎樣的人。生活總是與對生活的感受相聯繫的,兒童的生活也不例外。引導兒童接納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複雜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養兒童對於生命的莊嚴感、神秘感與敬畏感,是我們關注兒童生活的意旨所在。(四)基於對「教育與生活」關係的理解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生活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的生活,生活是與需要、願望、情感與體驗相聯繫的,教育必須建基於學生的生活,關照學生的生活。教育過程也是師生的生活過程,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與生活」這一命題本身也標示出教育不同於生活;教育既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也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學生的生活;教育必須高於生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對生活的超越。然而,環顧我們當今的教育,教育與生活嚴重脫節,這使得學習過程中毫無樂趣,學生成了知識的奴隸,學生學習不是為了享受生命,獲取生活意義,而是為了「考試、分數、大學、工作」。學生在日益繁重的壓力下變得越發迷茫和無助,並且與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擦肩而過。這樣的教育以物化、工具化、符號化為原則,使教育喪失了其精神實質,拋棄了它自身的生活意義。生命教育真切關注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快樂的學習,從教育中汲取幸福的元素。讓他們知道生活中是充滿著樂趣的,並引領他們尋找生活的意義。當然,我們不能期待教育可以直接給與人們生活的意義,但它卻可以幫助人們、引導人們獲取生活的意義。教育就是要營造一汪沐浴靈府的深潭,讓人沉醉其中,使人神清氣爽,讓人們有可能去經營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為一個性情通達、才智清明的人。總的來講,當今的教育失去了其真正的價值,教育完全變成了「灌輸」、「訓練」的代名詞。在放棄了精神啟發的教育里, 教育忘卻了幫助人們構建精神家園的使命,在沒有精神支撐的教育中,學生丟失了純真的童年,放棄了美好的夢想,生命在教育的過程中失去了本應絢麗的色彩。我們的教育正在浪費著生命、扭曲著生命甚至是異化生命。根據中國古代的一個哲學原則---正名原則:一種名義或名分以某種與之相匹配的實現方式為其目的,就是說,一種「名」期待著某種「實」。假如這種所謂的「實」不能實現,那種無實之名就是不正當的。也就是說,教育如果一味地強調它的外在價值而忽視教育涵養、提升人之生命質量的追求則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教育只有不斷的提升人之生命的質量、引領學生追求幸福人生才是我們對教育的必然期待。如果教育不能實現其人們對它的這種必然期待,那麼教育實際上就否定了自身。所以,我們必須要實施生命教育,我們期待著通過生命化的教育使得「教育」可以真正「名實相符」。我們期待著通過生命教育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師生校園生活的質量,並進而樹立起生命神聖的觀念,在生命的根基上確立起人的內在的不可讓渡的尊嚴。我們期待著通過生命教育,學校變得更有吸引力;通過生命教育,個性變得豐富而舒展,人格變得正直而強健;通過生命教育,讓幸福從此熙熙攘攘,讓幸福從此洋溢心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姜鋒是誰?
※個體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待少數群體的態度就會更寬容嗎?
※同濟&清華
※中國「大眾版成功」的教育模式能否造就真正的人才?個體應如何選擇?
※標準答案式的教育是不是一種愚民教育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