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大學》中的「慎獨」及其現實意義

國學111班 汪琦

摘要:《大學》、《中庸》中所強調的「慎獨」之道在儒家的後生之中被解釋了千百次,但是究其本源,它的本意依然內有改變依舊是強調人們內心的修養。本文旨在究其二字的原本意思和現實意義來實現對現代社會的教育作用,希望人們能夠自律,講求君子人格。

關鍵詞:

慎 獨 現實意義

在《大學》中六章「所謂誠其意者」中曾多次提及到「是故君子必慎其獨」,在儒家的傳統思想中「慎獨」是被極其重視的,在眾多的儒家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提及關於自己對「慎獨」的看法。鄭玄注《中庸》,把慎其獨解釋為慎其閑居之所為朱熹則認為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地;而近代的國學大家梁漱溟先生認為儒家之學只是一個慎獨。這些都說明了「慎獨」從古至今呢都是被儒家討論的話題。在《大學章句》中「誠其意」作為實現治國平天下的三綱領必須堅守的八條目中的基礎之重,而實現它的唯一途徑就是「慎獨之道」。明代儒家王陽明在回答《大學》的基本精神時也有大體相似的說明:「《大學》者,昔儒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這樣看來,大人和小人的區別,並不在於格物、致知間形骸而分爾我的知識辨析方面,而在於將格物的知性精神與平天下的社會責任統一起來。這種內外、知行、個體覺悟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統一性體現在大人身上就是一種儒家理想的政治人格,其關鍵是大人特有的主體意識,即慎獨我們並不能只單純地從政治或思想倆區分大人和小人,但是我們卻可以中得出一個事實:「慎獨之道」的確是為人處世和治國平天下的起點。

一、窮「慎」的本意

首先, 慎有謹慎,慎重之意,但之間還是有微妙差別。先儒多把訓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坤部》云:慎,假借為順。順之中又有的意思,也就說看重乃是順遂的前提。《書·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位上關天命,下關民生,要慎重對待,馬虎不得。《墨子·天志中》天之意慎有謹慎,慎重之意,但之間還是有微妙差別。孫治讓閑詁:慎與順同。上下文屢雲順天意。實際上,順天意乃是重天意的結果,即對天意要認真對待。《荀子·成相》:請布基,慎聖人,楊倞註:慎讀為順。實際上,慎聖人就是重聖人,或如郝懿行所言是誠用聖人,也就是要真心尊重聖人。其次,《左傳》:「慎守其一」和《周書》:「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中的「慎」與「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釋為「持守」(或者「專註」);上博簡《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和《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說明了其中的「慎」都是敬持人的內在性和人性的正直。總結上述對「慎」字的解釋,儒家一貫堅持的是君子人格的秉性而非單純地要求人們去堅守,順從;而是重視聖人之言,堅守君子人格的原則。

二、窮「獨」的本意

《五行》篇的「說」,從喪服制度與內心悲哀的關係,解釋《詩·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詩句說:「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也獨者,舍體也。」另外還有「舍其體而獨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的說法。明確地把「心」界定為「獨」,或者以「心」為「獨」。所謂獨者說的就是讓自己的內心的「未發」而不是單純地將求身處一個沒有外界的影響的空間概念。

《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荀子·不苟》篇中所強調的「獨」必須以誠心為基礎,為人是強調的天地不言的前提下想要的堅持本分之道。

明儒中則有劉宗周:「聖賢千言萬語說本體說工夫,總不離慎獨二字,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劉子全書》卷五《聖學宗要·陽明王子》)和「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之全書》)卷八《中庸首章說》)都足以說明在古代的儒學家眼中「獨」的的意義足夠強大,聖賢之人的天命言說都是離不開慎獨之道。

三:慎獨在古往今來的重要地位

「慎獨」來源儒家中的《大學》《中庸》。《大學》有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是故君子必慎其獨。小人閑居而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自如見其肺肝然,何意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者是也。」大學中解釋告訴我們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區別在是否是遵守慎獨之道,君子是無需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時刻牽制自己的內心遵守不違心,不違為人處世之道。

古代的君子和小人之分就在與是否堅持了「君子人格」,這是其本質的根本所在而非是對於外在只是的窮格之理。在百家爭相想要闡述自己的治國倫理大道是,只有儒家成功的擠進了統治者的眼界之中,最終成為了幾千年來在華夏民族中所堅持的正統官方思想。也正是儒家所強調的「慎獨」之道起到了作用,而被世人所接受。同時慎獨之道《大學》、《,

中庸》中所處的地位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之學,不僅為人君者要懂得治國之道,為人民者也必須要學會恪守自己,才會有天下平而國治,國治而民足的盛世出現。

當世之學中依然是慎獨所需要存在的一個時代。傳統的解釋多源於朱熹所屬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是時代。直接將慎獨下達於一個直接在日常倫理層面上的一個自己約束的法則。但是在的當代這個人文情操,思想誠信道德日益敗壞的社會,慎獨可以擔當一個新的角色使命,將本義與傳統解說結合起來指導我們的道德修養。我們可以將本義中內心對於儒家仁、義、禮、智、聖這一君子人格德行的專一,改造成對於現實中的完善人格與高尚的道德標準的專一與專註,以此形成一個牢固的內心信念,然後在這個誠於中的內心信念的統攝與驅動下,更好地形於外,這樣我們就會不斷修正自己在大庭廣眾下的顯性行為,也會更為注重和調整獨處時候的隱性行為。當代社會的要求是對慎獨之道的一種在層面意義上的新的轉換,實現高尚的人格的重塑。

「慎獨」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既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可以扮演一個君子的角色,規勸人們保持自己的內心的君子人格;那麼在當代社會的大背景下就更需要慎獨之道來辨析古今,古為今用,來了解慎獨在現實意義的重要地位,實現對人們的道德修養的規勸作用。

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 朱熹 中華書局

《說文解字注》

《韓非子》·《解老》 韓非子

《左傳》

《禮記正義》 孔穎達 中華書局

·《書·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

·《荀子·成相》:請布基,慎聖人,楊倞註:慎讀為順。實際上,慎聖人就是重聖人

·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慎者誠也,誠者,實也,心不篤實則所謂獨者不可見。

《爾雅·釋詁》云:「慎,誠也。」非慎訓謹之謂

《說文》:「慎,謹也。」

獨,犬相得而斗也。羊為群,犬為獨也。--《說文》。段玉裁注犬好鬥,好鬥則獨而不群。」

君子慎其獨也。--《禮記·禮器》儒有特立而獨行。--《禮記·儒行》我獨南行。--《詩·邶風·擊鼓》天之生是使獨也。--《莊子·養生主》

《周易·大過》曰:「君子以獨立不懼。」《禮記·儒行》:「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同弗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上述先秦經典則是從行為面對「獨」進行闡述。


推薦閱讀:

道德修養在五慎——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曾國藩遺訓: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慎獨無私
何謂「慎獨之學」
慎言 慎思 慎獨

TAG:大學 | 現實 | 意義 | 慎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