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之歌:Intel、AMD工藝升級一路風雨

去年10月份AMD宣布3.71億美元出售在中國江蘇、馬來西亞檳城的封裝工廠給南通富士通公司,AMD只保留15%的股份,並獲得了3.2億美元的收益,本月初AMD宣布完成了與南通富士通公司的交易。出售封裝廠是AMD業務轉型的一部分,這是繼2009年拆分晶圓製造業務之後AMD再一次出售半導體工廠,他們將徹底轉變為無晶圓公司——這距離AMD創始人桑德斯的名言「好漢要有自己的晶圓廠」已經過去了23年。

半導體工藝對處理器影響至關重要,可以說是決定了處理器的性能、功耗水平,此前我們在《Intel為何吊打AMD,先進半導體工藝帶來什麼?》一文中介紹了先進工藝給處理器帶來的種種優勢,不過Intel為何吊打AMD的問題我們還沒回答完——Intel從什麼時候開始製程工藝全面領先AMD的?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這次我們統計了AMD、Intel處理器的工藝升級路線圖,上古時代的奔騰處理器就不說了,我們以2000年的奔騰4處理器為起點,對比了這16年來雙方代表性的處理器及工藝變化,如下圖所示:

▲AMD、Intel處理器工藝升級路線圖

2000年Intel首次推出了奔騰4處理器,第一款核心是基於Willamette架構的,製程工藝是180mm(0.18um)。同時代的AMD在工藝上並不差,當年的雷鳥核心Athlon同樣是180nm工藝的。此後,整個奔騰4時代,AMD的處理器工藝都不比Intel落後,架構性能甚至更領先,在2003年首發64位K8架構發布之後尤其如此,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6年Intel推出了Core 2 Duo處理器(「扣肉」架構最早用於移動處理器,C2D品牌時才用到桌面版)。

雖然奔騰4之後的Core架構公認是Intel的翻身之作,性能、能效表現上佳,但那時候AMD、Intel的工藝水平並沒有代差,工藝領先的第一個轉折點出現在2008年,Intel不僅推出了Nehalem架構,處理器也升級45nm工藝,彼時AMD推出的K10架構Phenom處理器還在使用65nm工藝。

▲Intel的Tick-Tock戰略

那時候,Intel不僅更換了Core i7/i5/i3這樣簡單好記的處理器品牌,製程工藝上也開始「開掛」,宣布了著名的Tick-Tock戰略——工藝、架構隔代升級,2年一個周期,從2007年45nm工藝的Penryn處理器開始算起(移動處理器架構,第一個使用45nm工藝的),2008年推出了Nehalem架構,2010年推出了32nm工藝的Westmere處理器(首次使用HKMG工藝),接著就是大部分開始熟悉的SNB、IVB、Haswell、Broadwell及最新的Skylake了。

在最近幾代Tick-Tock升級中,IVB處理器的地位最為獨特——它屬於Tick環,也是工藝升級m,但是Intel對它的描述是「不只是Tick 」,因為該節點Intel除了升級到22nm工藝之外還量產了3D晶體管工藝,其他半導體公司的叫法是FinFET工藝,原理上都類似,就是把晶體管從平面變成了3D立體式的。

3D晶體管帶來的好處就是:與Bulk、半耗盡型PDSOI、全耗盡型FDSOI工藝相比,較低的電壓下性能提升37%,同性能下功耗減少50%;提高了晶體管開關速度;對於給定的晶體管則有更高的驅動電流;成本上只增加了2-3%,相比FDSOI工藝增加10%的成本而言大大降低。

在Intel大步升級製程工藝的同時,AMD這時候卻做出了驚人的決定——多年的重負之下AMD終於選擇了拆分晶圓業務,與阿布扎比高級技術投資公司(ATIC)成立了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公司,AMD占股1/3,但隨後AMD不斷減持,最終在2011年抽身,被稱為AMD女朋友的GF最終變成了獨立晶圓代工公司。

此後,AMD在K10架構TLB問題之後推出了改進版的Phenom II處理器(雖然大家說是K10二代架構,但官方表示只有1個K10架構),製程工藝是45nm SOI。

2011年AMD在K10架構之後拿出了「革命性」的推土機(Bulldozer)模塊化架構,與當時主流的X86架構相比,AMD的模塊多核架構很有前瞻性,理念還是很超前的,FX-8150還成為首款桌面8核處理器,製程工藝也升級到了32nm SOI。

但是AMD的模塊多核並沒有成功——至少沒有AMD預期的那般成功,2011年底推土機的32nm SOI在32nm工藝的SNB面前並不算落後,但是推土機性能表現不盡如人意,功耗也不如SNB那麼優秀。更悲劇的是,GF拆分出去之後對新工藝的掌握一直不穩定,不論產能還是性能都滿足不了AMD的要求(這個坑其實還是AMD自己挖的,沒拆分之前工藝已經開始落後了)。

AMD的高性能工藝自此就停留在了32nm SOI這一代上了,第二代模塊化架構Piledriver打樁機也是32nm SOI工藝,之後AMD的第一代APU處理器Llano也用的是32nm SOI工藝,也堅持了三代產品,直到2014年的Kaveri APU上才換了GF的28nm SHP工藝,並沿用至今。

如今Intel與AMD的製程工藝已經拉開三代差距了——AMD在32nm SOI工藝之後就不再升級FX高性能處理器了,每年只有零星的新型號發布而已,但架構、工藝依然沒變,Intel已經發展到14nm工藝了。

公平來講,AMD在半導體製程上也不是沒有高技術,在Intel未量產3D晶體管工藝之前,SOI(絕緣體上硅)技術一直是AMD處理器的獨家秘方,在晶體管之間加入絕緣體可以減少離散電容,更容易提升開關頻率,CPU速度可提升20-50%,同時還可以減少漏電流,降低功耗。

SOI技術主要是AMD及IBM晶圓廠在用,Intel一直拒絕使用SOI工藝,但是32nm工藝之後AMD也放棄SOI工藝了,28nm節點開始轉向傳統的體積硅工藝。

總結:10年輪迴,AMD年底等來了新工藝

矽谷硬漢桑德斯創立了AMD,並主政AMD 30多年,他對AMD影響固然深遠,寧願虧損也要自己建晶圓廠的勇氣值得欽佩,但時代不一樣了,前任CEO的名言也不是金科玉律,AMD放棄晶圓廠進而放棄封裝廠的做法有他們自己的考慮,外人的評價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維持先進的製造工藝對AMD來說耗費太大了,實際上就連藍色巨人IBM都放棄晶圓廠了,甚至是巨資補貼才找到GlobalFoundries接手。

在半導體製造上,AMD當初也是跟Intel並駕齊驅的,但在多年累積之後,AMD的工藝升級已經慢下來了,轉折點就發生2008年前後,Intel提出了Tick-Tock戰略,CPU工藝、架構明確了2年一次升級,而AMD當時正在拆分晶圓廠,K8架構之後的K10架構出師不利,接下來的推土機架構同樣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拆分出來的GF公司初期在製程工藝上一直不成熟,AMD也深受其害。

但是我們並不能說Intel是靠著Tick-Tock戰略才在工藝上戰勝了AMD,實際上這個因果關係是顛倒過來的——正因為Intel在半導體技術上有深厚的積累,才能推出2年升級一次的Tick-Tock戰略。相比之下,AMD的情況就糟糕了許多,他們每年的營收僅為Intel的零頭,價格戰導致盈利水平更是堪憂,而半導體工廠投資越來越高,一座300mm晶圓廠通常要花費50-100億美元,而且折舊率很高,維持先進工藝需要不斷升級,AMD無力維持如此龐大的開支也是正常的。

此外,AMD在K8之後的K10、推土機架構都不給力,無法重現當年Athlon處理器高性能、高能效的輝煌,而Intel在P4架構之後推出的Conroe、Nehalem等架構奠定了今日的基礎,更有先進工藝輔助,率先量產了3D晶體管工藝,這些都遠遠甩開了AMD公司。

如今風水輪流轉,Intel的Tick-Tock戰略這兩年也停擺了,AMD雖然硬拖著32nm SOI沒升級,但GF在放棄自家14nm-XM工藝轉而接受三星14nm FinFET工藝之後也靠譜多了,AMD煎熬了幾年之後總算等來了Zen架構處理器,製程工藝也是14nm FinFET的,與Intel今年的Kaby Lake處理器處於同一級別,也就是說在10年之後AMD在工藝上終於再一次跟Intel同台競技了,年底的好戲可不容錯過。

▎本文來源:超能網


推薦閱讀:

《權力的遊戲》第七季Cersei瑟曦會不會步瘋王的後塵?
《權力的遊戲》里出現了哪些小童星?
8款花樣冰淇淋,演繹夏日裡的冰與火之歌!
鏡頭中的世界 | 冰與火之歌

TAG:升級 | 冰與火之歌 | Intel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