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文言文複習資料
07-23
《陳涉世家》——《史記》(司馬遷)一、詞語解釋:少時(年輕的時候),嘗(曾經)與人佣耕輟(停止)耕之(去、往)壟上悵恨(失望)久之(助詞,不譯)苟富貴(如果)若(你)為佣耕太息(長嘆)安知(怎麼)適戍(強迫去守邊。適通謫)屯(停駐)大澤鄉皆次(編次)當行(當在徵發之列)會(適逢)天大雨,度(估計)已失期(誤期)法(按照秦的法令)皆斬乃(於是、就)謀曰亡(逃走)亦死等(同樣)死吾聞(聽說)二世少子也數(屢次)諫故(緣故),上(皇上)使外將(帶領)兵今或(有人)聞無罪楚人憐(愛戴)之今誠(如果)以吾眾為天下唱(通「倡」,首發)以為然(對的)乃行(去、往)卜,卜者知其指意(意圖)足下(指對方,古人對別人的敬稱)事皆成念鬼(考慮卜鬼的事)威眾(威服眾人)丹(用硃砂)書(寫)帛曰「陳勝王(稱王)」所罾(用網捕)魚腹得魚腹中書(字條)固(本來)以(通「已」;認為奇怪)怪之矣間令(暗使。間,私自,偷著)之(往,到)次所旁叢祠中卒中往往(到處)語指目(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素(向來)愛人廣故(故意)數(屢次)言欲亡令(使)辱之笞(用鞭、杖或竹板打)廣陳勝佐(幫助)之,並(一齊)殺召令(號令)徒屬(所屬的人)公等(你們諸位)藉(即使、假若)第令毋斬寧(難道)有種乎詐稱(假稱)袒右(露出右臂)為(築)壇而盟(盟誓)蘄下(攻克)徇(攻佔)蘄以東比(等到)至陳數(幾)萬人弗(不)勝豪傑(指當地有聲望的人)會計(集會商議)伐(攻打)無道,誅暴秦(消滅)身(親自)被(通「披」)堅執(緊握著)銳(武器)社稷(國家)、刑(懲罰)其長吏二、句子翻譯:1、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年輕年輕時,曾經同別人一道被僱傭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志向呢!)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適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了時期。誤了期限,按秦的法令都得殺頭。)4、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現在逃走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5、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於秦(的統治)很久了。)6、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7、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現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稱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導,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反映陳勝善於鬥爭的智慧和才能】8、此教我先威眾耳。(這是教我們先威服眾人罷了。)9、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詫怪這事了。)10、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又暗使吳廣往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夜間用篝火裝作「鬼火」,又裝狐狸叫,喊道)【反映陳勝的計謀和智慧】11、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第二天,士兵中到處談論,都在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12、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吳廣故意屢次揚言要逃走,使尉惱怒,讓他責辱吳廣)13、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僅能免於斬刑,可是守衛邊境而死的人本來也佔十分之六七。)14、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況且大丈夫不死便罷,死就要干一番大事業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反映陳勝勇於反抗的英雄氣概】15、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築台,並(在台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16、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幾天後,(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傑一起來集會商議大事。)17、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將軍親自披著堅固的盔甲,手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昏君,消滅暴虐的秦王)18、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各個郡縣裡苦於秦朝的官吏壓迫的百姓,都懲罰當地郡縣長官。)三、內容理解:1、陳涉起義的直接原因: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2、陳涉起義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3、陳涉為起義所作的兩方面輿論準備是:丹書魚腹;篝火狐鳴4、陳涉是怎樣一個人?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卓越的組織和領導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膽識。5、文中能體現陳涉少時就有遠大志向和反抗精神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6、既表明陳涉對統治階級無比憤恨又表明其偉大抱負的動員群眾的名言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7、起義的第一步:殺死兩尉,提出動員群眾起義的口號(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起義的第二步:分析形勢,指明出路。起義的第三步 :提出策略口號,實施起義(為壇而盟,攻大澤鄉,攻蘄等,攻陳,陳涉立為王,各地響應)《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一、詞語解釋不辱使命(辱沒、辜負)易安陵(交換)其許寡人(答應)大王加惠(給予恩惠)甚善(好)雖然,受地(即使這樣)弗(不)敢易(交換)請廣(擴充)於君因(於是)使(派)唐雎使(出使)於秦故(所以)不錯(錯通「措」)意也逆(違背)寡人者輕(輕視)寡人與非若(像)是(這樣)也雖(即使)千里不敢易怫然(盛怒的樣子)怒豈(難道)直(只,僅僅)五百里哉公(先生)亦嘗聞(曾經聽說)天子之怒乎布衣(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著腳)庸夫(平庸無能的人)之怒以頭搶(撞)地耳(罷了)倉鷹(通「蒼」)休祲(吉凶的徵兆)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膽識的人)若(如果)士必怒縞素(穿喪服)色撓(變了臉色,撓,屈服)謝(道歉)之寡人諭矣(明白,懂得)徒(只是)以(因為)有先生也二、句子翻譯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貴國的)大面積的土地來換(敝國)小面積的土地,很好;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裡繼承了這塊土地,(我)願意始終守住它,不敢拿它來交換。)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安陵君於是派唐雎出使秦國。)3、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4、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現在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讓他擴大領土,可是,安陵君卻違背我的意願,(這)不是小看我嗎?)【寫出了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5、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即使拿方圓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只是(換)面積為五百里的(土地)呢?)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qiānɡ)地耳。(老百姓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這三個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膽識的人啊。(他們)心裡的憤怒還沒有迸發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8、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膽識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現在立刻)倒下兩具屍體,血流五步,天下的人將會因此而穿上喪服,今天就是這樣。)【反映了唐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9、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三、內容理解1、秦王是怎樣一個人?驕橫狂妄、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乾。2、唐雎是怎樣一個人?從容鎮定、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愛祖國、不怕犧牲。3、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吏實有什麼用意?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4、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5、文末說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並且請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嗎?為什麼?這是秦王的權宜之計,表現出他的奸詐狡猾。他請雎「坐」,是坐下來談,不是放棄吞併。文中所說,也只是恭維唐雎的話,從當時秦在軍事的佔壓倒優勢及秦王的性格來看,秦王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隆中對》-----陳壽一、詞語解釋亮躬(親自)耕於隴畝好(喜歡)為《梁父吟》身(身體)長八尺時人莫之許也(承認、同意)惟(只有)博陵崔州平謂(說)為信然(確實這樣)屯(駐紮)新野豈(是否)願見之乎先主器之(器重)謂先主曰(對……說,告訴)此人可就見(接近、趨向)每(常常)自比於管仲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宜枉駕(屈尊)顧(拜訪)之君與俱(一起)來先主遂(於是)詣(拜訪)亮凡三往(總共)因(於是)屏人(命人退避)曰漢室傾頹(崩潰、衰敗)孤不度(衡量)德量(估計)力欲信(通「伸」,伸張)大義遂用猖獗(因此)(失敗)然志猶未已(仍、還)(止)君謂計(計策)將安(怎樣)出(產生)自董卓已來(通「以」)非惟(只是)天時今操已(已經)擁百萬之眾此誠不可與爭鋒(的確)此可以(可以憑藉)為援而不可圖(謀取)利(物資)盡(全部取得)南海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大概)(資助、給予)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興旺富裕)(愛撫、愛惜)帝室之胄(後代)總攬(廣泛地羅致)英雄外結好(友好)孫權命一上將(將領)將(率領)荊州將軍身(親自)率益州之眾以迎將軍(來)百姓孰(誰)敢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誠(果真)如是(這樣)於是與亮情好日(一天天)密豈有意乎(有(這種)打算)抑(而且)亦人謀挾(挾持、控制)天子因(憑藉、依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佔據)願(希望)君勿復(再)言所以(用來……的)資將軍二、句子翻譯1、時人莫之許也。(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他這種比法。)2、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個人你只可以到他那兒見他,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當委屈自己親自去拜訪他。)3、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於是先主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伸張正義,但是我的智謀有限,所以一再失敗,直至現在。5、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先生認為該採取怎樣的辦法?)6、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曹操和袁紹相比,就顯得名聲小,兵力弱)7、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但是曹操終於能打敗袁紹,由弱變強的原因,不只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他謀劃得好啊!)8、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這大概是上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奪取它的)意思呢?)9、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百姓誰敢不用簞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漿來迎接將軍呢?)三、內容理解1、文中提到的諸葛亮有何特點?智識卓絕、才華橫溢、抱負非凡,料事如神,關心國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軍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劉備有何特點?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虛心誠懇3、徐庶說諸葛亮是「卧龍」有什麼含義?他為什麼要劉備親自去拜訪諸葛亮? 「卧龍」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個隱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來,「枉駕」才是得「宜」,「俱來」便為「屈致」,這就更突出了諸葛亮的才能。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4、為什麼要先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麼結論? 因為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並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眾,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越。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為敵的結論。5、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論是什麼? 從政權、地利、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孫、曹矛盾,可結為外援。6、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 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所以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信息傳達給了劉備。7、為什麼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為益州有哪些優越條件?由於荊州四通八達,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地,因此最後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並且益州可以作為可靠的根據地。《出師表》------諸葛亮一、詞語解釋崩殂 (死(皇帝))此誠(實在)危急存亡之秋(時)也蓋(原來是)追先帝殊遇(優待,厚遇)以光(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恢弘(發揚擴大)志士之氣陟罰臧否(善惡)以昭(顯示)陛下平明之理(治)是以(因此)先帝簡拔(選拔)以遺(給予)陛下悉(都)以咨(詢問)之親(親近)賢臣,遠小人(疏遠)痛恨(痛心遺憾)於桓靈也躬(親自)耕猥(降低身份)自枉屈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由是感激(感動激奮)遂(於是)許(答應)先帝二十有一年(通「又」,表餘數)夙夜(早晚)憂嘆恐託付不效(實現)深入不毛(不長草(的地方))庶竭(用盡)駑鈍(比喻才能平庸)托臣以以討賊興復之效(重任)以彰(表明、顯揚)其咎(過失)咨諏(詢問)善道臨表涕零 (流下眼淚)二、句子翻譯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不同。)3、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如有做姦邪事情,犯科條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4、必能使行和睦,優劣得所。(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5、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6、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因此我感動激奮,於是答應先帝願意替他奔走效勞。)7、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陛下也應自行謀劃,來向他們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明察並採納正確的意見。)三、內容理解1、本文中諸葛亮主要向劉備提出了哪三條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上面這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都是為了出師。只有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可以後顧無憂,專力伐魏。)2、本文主要表達了什麼情感?蘊含著作者對先帝的感恩圖報之情,表達其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3、篇末的「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體現了諸葛亮最劉氏父子的無限忠誠,但這「涕零」中還包含著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話?也隱含著他對國內政局的擔憂,對劉禪能否採納建議,修明內政的擔憂,透露出他複雜矛盾的心情。4、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後主提出了哪些要求?賢臣——穩定政局,提興德之言; 後主——親近賢臣,聽取他們的「興德之言」,賞罰分明,以保持國內政局分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的一篇文言文是什麼?
※文言文的體裁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有嬌妻命吾伐之。 吾宜何為?
※有哪些平時少見卻很有內涵文言文箴言?
※學點文言文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