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中俗藝發力的模式舉例

運動中俗藝發力的模式舉例(2015-10-14 02:02:01)

轉載

標籤: 武術史武學

運動中發力,是技擊時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前面短文介紹了定步、動步、活步、變步、變節奏、變身勢發力這樣一個步步深入的訓練程序。運動中發力是要把定步發力的模式與運動過程協同一體。因此運動中發力不僅具有定步發力模式的要素而且還要加入運動要素,所以運動中發力需要綜合的要素就比定步發力要複雜的多,如果複合的合理,則運動中發力的勁道自然比定步發力更為豐富、更為強勁。但是如果複合的不盡合理,運動中發力反而會降低定步發力的勁道。因此一些沒有掌握運動中發力的拳家形成「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這一俗見。技擊中俗藝與道藝在勁力效果上最為顯著的差異之一就體現在運動中發力上,孫氏道藝技擊使得在運動中運用勁力達到盡善的境地,這就是通過極還虛完善內勁。如支一峰先生行止坐卧,或疾或緩,信手一敲,沒有發力的形態卻能產生使人心悸難挨、無法抵禦的效果。

不久前,應北體大武冬教授的邀請,我去北體大向武冬教授介紹傳統孫氏太極拳的一些練法要領。其間談到孫氏拳內勁效果的問題,我介紹了支一峰先生的這種勁。武冬教授講,他曾拜訪過張群炎,張群炎發力時形態迅猛,擊打在身體上時也有透力的感覺。我認為張群炎的這種勁力遠不及支一峰先生,張群炎發力是通過迅猛的動作打在對方身體上,才能產生一些穿透的感覺,而支一峰先生是或疾或緩地敲擊一下對方身體甚至僅僅敲擊對方手臂,就能產生使對方心悸難挨、無法抵抗的效果。因此兩者在勁力上的造詣高下立判。

支一峰先生說他自己僅僅摸到一點孫氏拳勁力的邊。然而其勁力的作用效果已如此驚人。這就是道藝與俗藝在修為勁力效果上的巨大差異。

因本人目前尚處在俗藝的層面,因此本文下面介紹的運動中發力,都是指俗藝發力。

就俗藝層次而言,以我個人的體驗,運動中發力典型者有三:合於身,合於步,合重心。

三種模式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其要領為何?

合於身,是指運動時發力要合於自身的勁藏身後這一要領。如進行逼入式進步打擊時,前腳落步時不發力,後腳跟步落地那一瞬間發力。要領是:進步時身體放鬆不出拳,後腳疾速向前跟步,落地之瞬間,後胯向後抖動,帶動前手發力出拳。其要竅是跟步向後抖胯。體會這個發力可從進步崩拳入手。

合於步,是指前腳邁步的同時前手發力,向前縱胯與前手的發力同步。如進行突擊式進步打擊。要領是:後足後蹬、前腿向前縱胯帶動前手出拳與命門後撐協同一致。其要竅是進步向前縱胯。入手同樣可以由崩拳體會,也可以通過拳擊的前手拳體會。

直線攻擊時運動發力的要點:進步縱前胯,跟步抖後胯。曲線閃戰時,原理相同,唯轉動產生的那部分勁力更為充分。無論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作為進步、跟步都有順步、過步兩種形式,兩種形式的運動發力原理相同,都要掌握。

合重心,是指將自己全身拋出撞向對手重心。要領是,通過後腳蹬勁,身架要整,鼓盪彈射將自己全身撞向對手中線。此乃將計就計的打法。入手可從狸貓上樹一式體會。

以上對運動中發力三種模式的基本內容及要領進行了介紹。要掌握運動中發力需要把這三種模式的發力要領與各類步法、身法結合一體。還是那句話,要練明白拳,要知道如何單操,如何對固有的拳式進行拆解,如何進行新的組合,如何才能萬變不離其宗。

分享:

7

喜歡

1

贈金筆閱讀(411) 評論 (1) 收藏(0) 轉載(7)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小議站樁、發力、技法
推薦閱讀:

MY LIFE WITH BODYBUILDING健身生活
粗腰的女生怎麼瘦腰呢 分享簡單的快速瘦腰方法
連滾帶爬,昨晚我登上了紫金山頂
傅斯年與「古史辨運動」
實用 | 會保養運動鞋的男士,身體素質明顯更好

TAG:運動 | 模式 | 舉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