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春天已經到來?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在網路上流行開來的辭職信,讓人們驀然發現,世界再喧囂,生活也當有詩和遠方。
隨著「為你讀詩」等微信公號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大量的詩歌節和詩歌閱讀活動紛紛湧現,人們也在追問,究竟什麼才算是好詩?中國詩歌的春天是否已經到來?
一首好詩,提供獨特審美和表達
「我從事詩歌編輯工作幾十年,對於好詩標準,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向美、向善、向上。」原《詩刊》主編葉延濱說,「向美」指詩歌有藝術追求,能帶給人藝術享受;「向善」是說詩歌有人文關懷,能陶冶人的心靈;「向上」指詩能夠打動人,讓人感動。
他認為,經過時間和讀者檢驗,最後能夠「留下」的詩,就是好詩,「多年以後,我們回歸這個時代,還能想到這首詩。好詩最後的標準,就是它在某個特定的時代、在那個社會被定格了。」
詩歌評論家唐曉渡說,一首好詩,起碼有兩個指標:提供了獨特的審美經驗;提供了獨特的表達方式。「一位美國詩人說,『一首好詩會讓我的腳後跟都有感覺』,說明詩會調動我們全身心的感官,都參與領受這首詩。這樣的詩,一定是好詩。」
「好詩,還是有相對穩定的尺度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表示,看什麼是好詩,第一個標準,就是看這首詩挖掘、揭示的詩歌經驗是否獨特。第二個標準,是看詩人的語言在表達獨特經驗時是否新穎有創意。
農民工詩人楊成軍認為,好的詩歌,不但能打動人的靈魂,而且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好詩,讓他在困難和庸常的生活中,尋找到前行的力量。
摒棄虛浮,找尋詩意棲居
「余秀華熱」作為中國詩壇近來的一次「事件」,也引發了反思。唐曉渡說,大家更關心的是一個腦癱詩人怎麼寫出了挺好的詩,而這個詩究竟好在哪裡,沒太多人關注。「當代中國詩壇病兆,最突出的就是浮華,人們更關心事件。詩歌史,首先是文本史、是閱讀史,而不是事件史。在這樣一種比較虛浮的心態下來閱讀詩歌,結果可想而知。」
葉延濱認為,現在詩壇有很多讓人們感到困惑的地方,如寫詩門檻過低,標準混亂和複雜,以及由此造成的讀者和詩人之間的隔離。
清代散文家姚鼐說:「學文之法無他,多讀多為」。而在舊體詩作者鄒正眼裡,現在有人「只求為而不多讀」。「個人功利主義盛行,好高鶩遠,心態浮躁,喜愛標新立異,是寫不出好詩的。」鄒正說。
「樹是泥土的信/一個個果子/是一個個文字/風讀了又讀/把每一個字/都讀熟了/才讀懂了/泥巴的甜言蜜語…… 」這是8歲小朋友姚佳琪的詩《樹》,在日前舉辦的首屆中國江蘇全國少兒詩會中獲得一等獎。
評委樊發稼說,孩子們的詩充滿童心童趣,關注愛與自然,這種純凈讓很多詩壇前輩汗顏。
詩人和評論家普遍指出,詩歌是一種讓我們安靜的藝術,讓我們向內反思。正常的詩歌生態,是詩歌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內心需要。
「人生路上,且行且詩。我們要回到詩歌本身,回到我們的內心。」唐曉渡說。
新媒體傳播,讓詩壇春潮湧動
兩年前,20位各領域翹楚共同發起「為你讀詩」的詩歌藝術活動,希冀以讀詩的方式,為現代社會中奔忙的人們,探尋一片可以讓靈魂棲息的詩意。如今通過微信等平台,已播出700多期讀詩節目,累積傳播逾3億次。
日前,由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聯手打造的中國詩歌網正式上線,將成為華語詩壇第一平台。國內第一款整合寫詩、讀詩、聽詩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詩歌類客戶端,也即將於6月底正式開放下載。
新媒體傳播,讓中國詩壇春潮湧動,生機蓬勃。這是否意味著,詩歌的春天來了?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在中國百年詩歌史上,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是中國新詩發展時間最長、最完備、最沒有受到打擾的一段時間。」葉延濱說。
他表示,中國新詩春天到來很重要的標準,就是一個多元的、豐富多彩的詩歌生態形成。「我們既有學院派的,也有草根的、來自民間的詩歌,還有堅持古典詩寫作的,這些形成了和諧的、春天的聲音。每一朵花都在開自己。」
詩人楊克說,詩歌本無所謂春天,但藉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為詩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詩歌相對於小說或散文等題材,形式上短小,非常適合新媒體傳播。「通過手機等載體,用文字、聲音等來呈現,這對於詩歌的傳播是非常有利的。從傳播角度看,詩歌的春天確實已經到來。」(記者史競男)
推薦閱讀: